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患者女 ,5 4岁。因闭经 1年 ,阴道不规则流血 18d ,伴有白带多并有恶臭味 ,以子宫肌瘤及子宫内膜病变于 2 0 0 0年 3月 2 8日入院。体检 :外阴正常 ,子宫如怀孕 4个月大小 ,结节状 ,双侧附件未见异常。B超 :子宫前位 ,体积 :14 .0cm×8.8cm× 7.2cm。外形不规则 ,肌层回声不均匀 ,似可探及多个局限性回声光团 ,子宫内膜增厚 ,宫颈管内探及 2 .7cm略强回声光团 ,子宫内膜增厚 ,宫颈管内探及厚约 1.9cm内膜样回声 ,延续至宫腔中部 ,双附件区无异常回声光团 ,B超诊断为多发性平滑肌瘤及子宫内膜病变。病理检查 :全切子宫及双侧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经过腹腔镜手术确诊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93名患者超声影像特征,对比分析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影响特征差异;结果 1子宫内膜异位症超声征象主要表现为:包块外形包块规则(占63%)、包块边界不清晰(占77.2%)、包块回声为无回声(占68.5%)或低回声(占27.2%)、内部无回声(占72.8%);无血流信号(占80.4%);2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具有妊娠分娩史的占86.1%高于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66.1%;包块边界不清晰率88.9%高于外在性组的69.6%,组间差异显著;3超声诊断准确率达91.4%;结论超声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便捷、准确率高、费用合理,但尚存在不符合特异征象的影像表现,需同时结合临床病史及其他指标进行联合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癌旁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样癌组织中SIAH2的表达及其与子宫内膜样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癌旁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样癌组织中SIAH2的表达;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新鲜子宫内膜组织中SIAH2 mRNA和蛋白的表达。利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法分析SIAH2表达与子宫内膜样癌患者预后的关系。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子宫内膜样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免疫组化结果表明,在癌旁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样癌中,SIAH2的阳性率逐渐升高,分别为7.50%、42.00%和74.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AH2与子宫内膜样癌FIGO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均0.05)。q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均显示,子宫内膜样癌组织中SIAH2 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与癌旁正常子宫内膜相比,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生存分析发现,SIAH2阳性子宫内膜样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短于阴性患者(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SIAH2高表达是子宫内膜样癌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SIAH2在子宫内膜样癌发生、发展中异常表达,SIAH2阳性的子宫内膜样癌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并且与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SIAH2有望成为子宫内膜样癌靶向治疗和预后评估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全子宫 双侧附件切除术后激素替代治疗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57名患者,术后3月~7年,随机分成两组,A组(30例):补佳乐(戊酸雌二醇)0.5mg~1mg每日一次口服.B组(27例):利维爱1.25mg每日或隔日一次口服.治疗前后检查盆腔情况,体内血清FSH(促卵泡素)、血清E2(雌二醇)水平,记录治疗期间盆腔痛、性交痛等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症状和乳房胀痛等不良反应.结果两组用药后更年期症状明显改善,无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表现,血清E2(雌二醇)水平上升,治疗前后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E2水平A组高于B组,两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但均在安全范围内.结论小剂量利维爱和补佳乐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根治术后患者,能安全、有效地控制更年期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戊酸雌二醇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根治术后(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1年1月~2010年1月本院收治的20例子宫内膜异住症根治术的患者以戊酸雌二醇治疗,治疗前后检查盆腔情况、肝肾功能、体内血清FSH(卵泡刺激素)、血清E2(雌二醇)水平,记录治疗期间盆腔痛、性交痛等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症状和乳房胀痛等不良反应,Kupperman评分(K评分)每月1次.结果 用药后围绝经期症状均明显改善,无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表现,血浆E2水平上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无盆腔痛、性交痛及腰痛等,仅5例乳腺胀痛,1~3周后自行缓解.结论 戊酸雌二醇用于Ⅲ~Ⅳ期子宫内膜异位症根治术后患者能安全、有效地控制围绝经期症状,且副作用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Wu Y  Cai JF  Zhang GF  Weng SX  Yu YJ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6,35(12):763-764
患者女,37岁。体检发现盆腔肿块2d,于2006年2月6日入院。体检:子宫如孕2个月大小,形态规则,表面光整。盆腔左侧6cm×5cm大小肿物,质中,活动度欠佳,与子宫分界欠清。超声检查:子宫前位、偏大,宫后壁肌层增厚,回声不均匀,内膜线前移。左附件区见一53mm×47mm×35mm大小的混合性回声团块,正常左卵巢未显示,右侧卵巢未见超声异常,考虑左侧卵巢畸胎瘤、子宫腺肌症可能。拟施腹腔镜下卵巢瘤剥除术。术中镜下见子宫增大如孕2个月,子宫左后壁见一约5cm×5cm大小囊性结节状肿块,两侧附件正常,无腹水,实施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全子宫切除术。临床初步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Napsin A、TTF-1、PAX8及CA125在卵巢、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卵巢和子宫内膜样癌及卵巢浆液性癌中的表达及在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3例卵巢透明细胞癌、10例卵巢子宫内膜样癌、45例卵巢浆液性癌、11例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35例子宫内膜样癌,利用免疫组化法评估Napsin A、TTF-1、PAX8及CA125在上述肿瘤中的表达,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Napsin A在卵巢透明细胞癌及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中的阳性率较高,分别为95.7%(22/23)、72.7%(8/11),在卵巢和子宫内膜样癌中的阳性率较低,分别为10%(1/10)、5.7%(2/35),在卵巢浆液性癌中不表达。Napsin A在卵巢透明细胞癌、卵巢子宫内膜样癌及卵巢浆液性癌中的敏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及子宫内膜样癌中的敏感度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TTF-1在卵巢透明细胞癌中不表达,在卵巢子宫内膜样癌、浆液性癌、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子宫内膜样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30%(3/30)、4.4%(2/45)、9.1%(1/11)、5.7%(2/35)。PAX8在124例肿瘤中均阳性。18.2%(2/11)的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及5.7%(2/35)的子宫内膜样癌中CA125均阴性,其余均阳性。1例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为Napsin A/TTF-1双阳性。所有Napsin A和(或)TTF-1阳性病例均表达PAX8及CA125。结论Napsin A在卵巢透明细胞癌中的阳性率最高,其次为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在卵巢和子宫子宫内膜样癌中的阳性率较低,在卵巢浆液性癌中不表达。在诊断起源不明的转移性癌时,鉴别诊断时应当把肺腺癌及妇科肿瘤考虑在内,此时联合检测Napsin A、TTF-1及PAX8的表达有助于确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一级子宫内膜样腺癌(endometri-oid adenocarcinoma,EA)累及腺肌病(adenomyosis,AM)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观察2例子宫内膜一级EA累及AM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者均为中年妇女,年龄分别为47、52岁,表现为进行性痛经伴月经量增多和经期延长,彩色超声示子宫内膜增厚、子宫增大伴肌壁间不均匀回声。病理检查:大体观察子宫增大,子宫壁增厚,子宫体底部子宫内膜局限型结节状和息肉状肿块。镜下为子宫内膜无肌层侵犯的一级EA,肌层内受癌累及AM腺体与子宫内膜EA形态一致,呈膨胀式扩张推挤周围平滑肌,肿瘤周边可见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同时肌层内见未被癌累及的腺体和间质细胞。免疫组化:受癌累及的AM腺体周围及肿瘤周边子宫内膜间质细胞CD10(+),desmin(-)。结论一级EA累及AM确诊主要依靠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病理诊断容易误诊为EA肌层侵犯或AM恶变,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9.
子宫内膜浆液性腺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我院1982-1992年间诊断为子宫内膜癌的94例中,9例为子宫内膜浆液性腺癌。这9例均为临床Ⅰ期。切除的子宫标本中,浸润肌层8例,侵入肌层内淋巴管7例,侵及宫颈4例,部分播散至卵巢,输卵管,盆壁,大网膜,腹主动脉旁和/或盆腔淋巴结及肝内等。另10例亦为临床Ⅰ期的乳头状子宫内膜样腺癌均无子宫外播散,仅4例有肌层浸润。结果表明,子宫内膜浆液性腺癌不仅形态上具有特性性,而且易发生早期的浸润和播散。  相似文献   

10.
<正>患者女性,29岁,G0P0,因扪及腹部包块1个月余于2013年12月2日入院。B超示:子宫多发肌瘤,双侧卵巢表面低回声,盆腔多发低回声结节,盆腔积液。盆腔核磁共振提示:盆腔多发结节伴盆腔积液,病灶累及膀胱子宫窝、道格拉窝、肠系膜根部、双侧附件,首先考虑盆腔恶性肿瘤,转移瘤可能(图1)。实验室检查:血清CA125轻微升高(81. 0 U/mL),CEA、CA199正常范围。患者曾于2009年10月接受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及电动粉碎术。术中剔除子宫宫底部肌瘤1个,直径约9 cm,肌瘤部分与肌层分界不清。盆腔其余脏器未见明显肿块。术后病理诊断"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性,62岁,绝经6年,无明显诱因阴道不规则出血2年,未曾治疗,行诊断性刮宫,病理报告为:(宫腔内容物)子宫内膜样癌,遂入院治疗。患者无皮肤潮红、毛细血管扩张、支气管痉挛等类癌综合征表现;实验室检查:CA125654.6 U/mL。B超示:子宫略增大,右附件区见一类圆形混合回声,大小7.0 cm×5.0 cm×4.5 cm,界清,内部血管稀少,呈星点彩流,考虑卵巢畸胎瘤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测Foxp3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内异症的发病机制。方法: 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21 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巧克力囊肿及同一患者盆腔腹膜中Foxp3的表达,并与10 例正常子宫内膜和10例正常腹膜进行比较。结果: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卵巢巧克力囊肿及其盆腔腹膜中均可见到Foxp3阳性细胞表达,且二者Foxp3阳性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正常子宫内膜和正常腹膜中无Foxp3阳性细胞表达。结论: Foxp3启动了调节性T细胞的免疫抑制功能,使盆腔内免疫环境呈免疫耐受状态,当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细胞进入盆腔后没有被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而是在盆腔内异位处发生侵袭、种植及进一步生长, 这可能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端粒酶逆转录酶 (hTERT)及c myc基因在子宫内膜增生及癌变过程中的作用、意义及二者相关性。方法 所用标本包括 14例子宫内膜单纯增生 ,8例复合增生 ,10例不典型增生 ,42例内膜样癌 ,用原位杂交法检测hTERT和c mycmRNA表达。结果  (1)hTERT在子宫内膜单纯、复合、不典型增生病变和内膜样癌中阳性结果分别 2 / 14、4/ 8、8/ 10和 92 9% (3 9/ 42 ) ,前两组均为弱阳性表达 ,后两组多为中度和强阳性 ,统计分析表明不典型增生病变和内膜样癌中hTERT表达高于单纯和复合增生 (P <0 0 5)。c myc在子宫内膜单纯、复合、不典型增生病变和内膜样癌中阳性结果分别 3 / 14、1/ 8、5/ 10和 54 8% (2 3 / 42 ) ,后两组c myc阳性率显著高于前两组 (P <0 0 5) ;不典型增生病变的c myc阳性水平高于单纯及复合增生 (P <0 0 5)。(2 )hTERT阳性水平与内膜样癌分化相关(P <0 15) ;c myc阳性率随内膜样癌浸润深度增加而递增 (P <0 0 5)。 (3 )子宫内膜增生和内膜样癌各组中hTERT与c myc表达均不相关 (P >0 0 5)。结论 hTERT及c myc基因过表达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恶性转化相关 ,并与内膜样癌演进以及不良预后有关 ,但其两者表达之间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中华病理学杂志》2022,(5):467-469
患者女, 36岁。乳腺癌术后6年,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术后5年, 发现盆腔占位。行全子宫双附件及盆腔病灶等切除术, 病理证实为子宫体高分化内膜样癌伴双侧卵巢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 并子宫肌壁间、浆膜外、大网膜、乙状结肠系膜和右下腹膜转移。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子宫内膜样癌突触素阴性;卵巢小细胞癌上皮标志物、突触素、嗜铬粒素A均阳性, INI1、BRG1无缺失, p53突变型模式, 乳腺癌标志物均阴性, 微卫星稳定, BRCA1/2无突变。外周血基因检测发现患者TP53基因胚系突变。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63岁.因绝经后11年阴道不规则流血2次于2007年10月入院.阴道B超示:子宫腔内低回声团62 mm×47 mm,回声欠均匀,考虑子宫内膜癌可能.血清CA125为68.44 U/ml,CA19-9为38.74 U/ml.入院后行"全子宫+双附件+大网膜切除+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及4疗程TP(紫杉醇+顺铂)方案辅助化疗.  相似文献   

16.
1 临床资料例 1,患者女 ,2 9岁。月经周期延长伴经量增多 1年。盆腔检查 :发现子宫增大如孕 40天。B超示 :子宫颈管内4 6cm× 4 5cm× 3 8cm低回声 ,血流丰富。宫腔镜检查见一赘生物填塞于宫颈管 ,6cm× 5cm× 4cm大小 ,质软而脆 ,其根部较粗 ,位于宫腔左前壁 ,考虑为黏膜下平滑肌瘤 ,予以电切割术。例 2 ,患者女 ,46岁。绝经 2年 ,发现白带增多半年。盆腔检查 :宫颈中糜 ,子宫如孕 4个月大小 ,表面高低不平 ,质硬 ,活动差。B超示 :子宫肌壁回声不均 ,探及多个低回声区。临床诊断为子宫平滑肌瘤 ,行全子宫切除术。术中冷冻切…  相似文献   

17.
病例:患者,女,30岁,3日前因经期延长,经量多,痛经就诊,超声检查:子宫平位,大小100×72×53(mm)(包括宫颈),肌壁回声增粗增强,内膜厚12mm,化验室检查Hb:7.2g/L。行诊刮组织病检:内膜增殖以间质细胞为主。临床诊断:1.子宫腺肌症;2.子宫内膜增殖;3.贫血。给抗贫血,米非司酮治疗后3月未行经复诊,超声检查:子宫平位大小“136×100×72(mm)(包括宫颈),子宫内膜呈团块状中等偏强回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子宫内膜鳞状细胞癌(primary endometri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 PESCC)是一种罕见的子宫内膜癌。本文报道1例55岁患者, 刮宫标本及经腹腔镜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标本组织学形态均显示不同分化程度的鳞状上皮呈浸润性生长, 并见短梭形细胞, 胞质丰富、透亮。刮宫标本中未见正常子宫内膜腺体及异常腺性结构;全子宫切除标本中短梭形与鳞状上皮穿插生长, 侵犯浅肌层, 周围子宫内膜可见慢性子宫内膜炎, 局灶符合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免疫表型:明确的鳞状上皮成分及短梭形细胞广谱细胞角蛋白、细胞角蛋白(CK)5/6、p63、β-catenin、CD10均阳性, CK7、CDX2阴性。患者随访8个月, 身体状况良好。PESCC需要严格掌握诊断标准, 除外子宫颈来源的鳞状细胞癌及子宫内膜样癌伴广泛鳞化。该文描述PESCC组织学特点、刮宫及全子宫标本诊断难点、阐述其诊断要点, 并复习和总结相关文献。  相似文献   

19.
正患者,66岁,绝经20年,阴道不规则少量出血4个月。既往月经规律,否认子宫内膜炎及相关病史。超声诊断:绝经后子宫内膜,子宫黏膜下肌瘤。诊断性刮宫病理:(宫腔)血块中少量游离鳞状上皮重度异型增生,未见内膜腺体及间质成分。子宫颈糜烂活检: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行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病理检查眼观:子宫大小4.5 cm×4.5 cm×3.0 cm,表面光滑,剖开,于左侧子宫角及宫体内膜见2 cm×2 cm×1cm大小结节状肿物,切面灰白色,质软,浸润中肌层,距子宫  相似文献   

20.
子宫内膜癌组织内分泌分化及其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的内分泌分化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双重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观察50例子宫内膜样腺癌及2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的嗜铬素A(CgA)及CgA/细胞角蛋白(CK)表达。结果:(1)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的癌组织中CgA阳性率为44.0%, 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15.0%, P<0.05)。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仅见极少量的内分泌细胞, 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内分泌细胞的数量及染色强度均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2)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可见同时表达CgA与CK的细胞。结论: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内分泌分化是肿瘤异质性的表现。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存在可向上皮细胞或内分泌细胞分化的"多向分化细胞", 提示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的内分泌分化是肿瘤细胞多向分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