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患者女性,59岁,因反复血尿5年,尿频、尿急1个月入院,膀胱镜检发现新生物,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TUR),术后病检提示低级别尿路上皮癌。术后2个月,患者再发血尿,伴尿频、尿痛,CT平扫示膀胱腔内团块状混杂密度影,与膀胱左后壁连接紧密,病灶大小5.5 cm×5.2 cm。临床诊断:膀胱肿瘤复发,遂行膀胱切除  相似文献   

2.
乳腺梭形细胞/肉瘤样化生性癌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以梭形细胞/肉瘤样成分为主的乳腺化生性癌(metaplastic breast carcinoma with dominant spindle cell/sarcoma-toid component,MBCSC)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点。方法复习15例MBCSC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对其中12例肿瘤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抗体包括上皮标记、肌上皮标记和肿瘤标记物)。同时就腋淋巴结状态,ER、PR和Her2的表达与浸润性导管癌做简要比较。结果本组MBCSC患者平均年龄41岁,均因发现乳腺包块就诊。多数肿瘤呈界限清楚的结节状。镜下8例肿瘤完全由梭形/肉瘤样细胞构成,6例以梭形/肉瘤样细胞为主伴少量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IDC)成分,1例伴少量导管原位癌。肿瘤显示中-高级别组织学改变。11/12例(91.7%)MBCSC的梭形细胞/肉瘤样成分至少表达一种上皮标记,全部病例均至少表达一种肌上皮标记。本组MBCSC的腋淋巴结转移率和ER、PR、Her2的表达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MBCSC在独特的组织病理学基础上呈现出肌上皮分化,其生物学特性如腋淋巴结状态和肿瘤标记物的表达与浸润性导管癌有所不同,提示其可以作为独立的病理亚型。系列上皮和肌上皮标记的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MBCSC的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喉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spindle cel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S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与EBV、HPV的相关性,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喉SCSCC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其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等,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EBER,以导流杂交法检测HPV,并选择3例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14例喉SCSCC中12例有明确的鳞状细胞癌和肉瘤样成分(双相形态),2例仅有肉瘤样成分(单相形态)。9例可见肉瘤样成分与鳞状细胞癌的过渡移形区。鳞状细胞癌区与肉瘤样区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不同。EBER原位杂交及HPV导流检测结果均阴性。透射电镜下,3例肉瘤样区瘤细胞可见上皮分化特征。14例患者术后随访6~99个月,10例存活,4例死亡。结论喉SCSCC多发于中老年男性,组织学以双相结构为特征,亦可表现为仅有肉瘤样成分的单相型形态。喉SCSCC与EBV、HPV感染无关,确诊需联合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必要时可应用透射电镜检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梭形细胞/多形性脂肪瘤(spindle cell/pleomorphic,SCL/P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SCL/PL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并将其与脂肪瘤样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硬化型脂肪肉瘤、梭形细胞脂肪肉瘤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7例患者年龄41~77岁,平均54岁,均为男性。肿瘤部位:手部2例,颈部3例,肩部2例。病史1~8年。梭形细胞脂肪瘤镜下由温和的梭形细胞、束状排列的胶原纤维及数量不等的脂肪细胞组成。多形性脂肪瘤可见特征性的大的、多形性、花环状细胞。免疫表型:梭形细胞及多形性细胞CD34阳性,脂肪细胞S-100阳性。术后随访5~59个月,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 SCL/PL为较少见的良性肿瘤,应与一些良性、局部侵袭性及低度恶性的软组织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梭形细胞横纹肌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儿童梭形细胞横纹肌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主要表现为长梭形的肿瘤细胞,部分区域可见典型的胚胎性横纹肌肉瘤区或分化较好的横纹肌母细胞区,肿瘤细胞表达肌源性标记desmin、Myogenin和MyoD1,Ki-67核增殖指数为15%~60%。结论儿童梭形细胞横纹肌肉瘤少见,易漏诊或误诊,需与儿童常见的其他梭形细胞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膀胱小细胞癌(small cell carcinoma,Sm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膀胱Sm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膀胱SmCC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7~85岁,中位年龄66岁,平均年龄66岁.临床表现:3例为无痛性肉眼血尿,1例尿频、尿急...  相似文献   

8.
9.
10.
目的探讨梭形细胞脂肪瘤/多形性脂肪瘤(spindle cell lipoma/plemorphic lipoma,SCL/PL)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结合HE和免疫组化染色对8例SCL/PL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主要由增生的梭形细胞、成熟脂肪细胞和多少不等的绳索样胶原纤维组成,间质黏液变性,PL还可见特征性的大花环状的多核巨细胞。肿瘤细胞表达vimentin和CD34,Ki-67增殖指数约2%。术后随访3~74个月,均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 SCL/PL是一种良性脂肪瘤的特殊亚型,治疗首选手术切除,预后良好,因此其诊断及鉴别诊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乳腺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征,分析该类乳腺癌易误诊的原因并探讨其诊断思路及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乳腺梭形细胞癌的临床资料、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分析该类乳腺癌误诊的原因。结果 2例患者均为女性,其中1例乳腺皮肤活检组织,镜下真皮及皮下组织内见形态温和的梭形细胞增生明显,穿插于纤维脂肪组织中,并伴有较多急慢性炎细胞浸润;另1例在硬化性腺病背景下有大量的梭形细胞增生,并伴有低级别导管原位癌成分。免疫表型:例1梭形细胞CK、CK8、p120及β-catenin胞质阳性;后者CK、CK5/6、p63及CD10阳性。例1因乳腺肿块误诊致多次复发最终累及皮肤;后者术中冷冻病理诊断为良性,术后行免疫组化标记后才得以明确诊断。结论乳腺梭形细胞癌是一类较为少见的乳腺癌,易漏、误诊,其诊断的准确性有赖于正确的诊断思路基础上广泛取材及全面的免疫组化检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食管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食管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6例食管梭形细胞癌患者,年龄23~81岁(中位年龄62. 5岁)。其中男性38例(82. 6%)。肿瘤位于中段25例(占54. 3%)。眼观呈息肉状者30例(65. 9%),镜下见肿瘤细胞包含癌和肉瘤两种形态。T1期占58%;淋巴结转移率为34. 8%。5年无瘤生存率与总生存率分别为59. 5%和59. 9%。预后差的相关因素为女性(总生存P=0. 014)、肿瘤位于食管上段(总生存P=0. 029,无瘤生存P=0. 017)、脉管侵犯(无瘤生存P=0. 034)、神经束侵犯(总生存P=0. 004,无瘤生存P=0. 018),核分裂象 10/10 HPF(无瘤生存P=0. 045)。结论食管梭形细胞癌多位于食管中段,呈息肉状生长,浸润深度较表浅。女性、肿瘤位于食管上段、神经束侵犯、核分裂象 10/10 HPF与预后差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鞍区梭形细胞嗜酸细胞瘤(spindle cell oncocytoma, SCO)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SCO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主要由梭形细胞混合多少不等的上皮样细胞构成,多呈巢状、束状排列,局部可呈腺样或菊形团样排列,瘤细胞胞质丰富,嗜酸性细颗粒状、淡红染,核呈短梭形、圆形或卵圆形,核仁不清,具有轻~中度异型性,未见核分裂象及坏死。部分上皮样细胞胞质空淡或呈空泡状,散在分布于梭形细胞之间,部分呈片状分布,与梭形细胞存在移形过渡。间质见较多成熟淋巴细胞及少许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局部可见黏液变性。免疫表型:vimentin、S-100蛋白、EMA、Galetin-3和TTF-1均弥漫阳性,CK灶阳性,GFAP、Syn、CgA、p63、PR、ACTH、PRL、GH、TSH、FSH和LH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3%~5%。术后分别随访9、10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SCO临床少见,其病理特征及影像学检查无明显特异性,易误、漏诊,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该肿瘤虽属WHOⅠ级,但可复发,应对其进行长期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ucinous tubular and spindle cell carcinoma,MTS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提高对MTSCC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对2例MTSCC标本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与周围肾组织分界清楚,肿瘤由紧密排列的、小而狭长的小管构成,小管间为淡染的黏液样间质。肿瘤细胞呈立方形和梭形,肿瘤细胞胞质嗜酸性,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异型性小,核仁不明显,核分裂像少见,在黏液性间质中可见散在淋巴细胞、浆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显示2例均表达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7,CK18, CK8/18和波形蛋白,Ki-67增殖指数<5%。结论:MTSCC是一种较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具有独特的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明确该肿瘤的形态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ucinous tubular and spindle cell carcinoma, MTSCCa)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要点及生物学行为。方法对4例MTSCCa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并复习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结果该肿瘤好发于女性,发病年龄17~82岁(平均53岁),临床症状不明显。组织学:肿瘤与周围肾组织分界清楚,切面实性、灰白色,肿瘤细胞形态呈双相(小管状和梭形细胞)或三相(小管状、梭形和脊索瘤样或黏液样)。其他组织学表现:泡沫样巨噬细胞聚集、典型的透明细胞和乳头状或乳头结构。免疫组化显示复合性免疫表型。结论MTSCCa是一种罕见的低级别多形性肿瘤,组织学谱系在不断扩大,免疫组化表型及组织学形态与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a)有重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乳腺纤维瘤病样梭形细胞癌(fibromatosis-like spindle cell carcinoma,FLSCC)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3例FLSCC病例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染色[CK、CK(34βE12)、vimentin、SMA、ER、PR、Ki-67、c-erbB-2]。结果 3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47、53、56岁,均可触及乳腺肿块。肿瘤境界清楚,但镜下边缘呈浸润性。肿瘤主要是梭形细胞、多边形细胞、少量的管状腺体及鳞上皮巢混合,间质纤维明显增生伴胶原化,细胞成束状排列或散在分布,似纤维瘤病样改变。梭形细胞分化良好,异型性不明显,部分区域细胞较丰富,其间聚集的上皮簇或片状多边形细胞核有轻度异型,可见少数核分裂象。多边形细胞与梭形细胞有移行。病变中亦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聚集浸润。上皮细胞、多边形细胞及部分梭形细胞CK(34βE12)、CK(AE1/AE3)阳性,CK阴性的梭形细胞表达vimentin、SMA。3例均行肿块切除,其中1例,术后4个月复发,再行乳腺根治术。结论 乳腺(纤维瘤病样)梭形细胞癌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诊断需依赖免疫组化标记并与乳腺其它梭形细胞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梭形细胞癌的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0例梭形细胞癌病例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分析其形态学特征及免疫表型特征.结果:20例梭形细胞癌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62.5岁.肿瘤无器官特异性,肿瘤细胞呈梭形,多数病例异型性明显,少数病例细胞温和,异形性不明显.免疫组织化学示肿瘤细胞均表达vimentin;至少表达一种上皮标志物;CK,34pE12,CK5/6,EMA和P63阳性率较高;常表达desmin,calponin,SMA;不表达CD34,S100,HMB-45,myogenin,MyoD1,ALK.结论:梭形细胞癌是一种具有独特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的肿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梭形细胞血管瘤(spindle cell hemangioma,SCH)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病理科2013年1月至2021年9月明确诊断为SCH的病例8例,并对其临床、病理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Sanger测序检测经过样本DNA质量筛选的4例SCH、24例...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阴道无色素梭形细胞型恶性黑色素瘤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阴道无色素梭形细胞型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资料、病理组织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见肿瘤细胞呈弥漫片状分布,大小较一致,未见色素,可见席纹状结构,核呈梭形及短梭形,核仁较明显,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胞质红染,细胞边界不清,肿瘤边缘可见淋巴细胞岛。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K、desmin和actin均阴性,S-100、Melan-A和HMB-45均阳性。结论诊断阴道无色素梭形细胞型恶性黑色素瘤需结合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其中免疫组化标记HMB-45阳性是确诊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