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导刊》2006,(3):44-44
现场出独家。 零次信息、原创信息是每位新闻工作者的永恒追求。俗话说:“眼见为实”。记者深入到事发现场,通过对现场的情况所见所闻和调查研究,有助于零次信息、原创信息的发现.形成独特的视角,挖出独家新闻。当年.美国著名的记者杰克.伦敦为采访日俄战争.他乘一只小木船在大海里颠簸了六天六夜.置手脚冻伤于不顾,急速赶到鸭绿江边。结果战争爆发后.杰克发表了独家新闻.  相似文献   

2.
彭培述  邱明 《声屏世界》2003,(10):33-33
“我在现场”,能够增强新闻的真实性。在现场短新闻中,记者是事件的亲身经历者,他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展现出来,观众自然而然地会产生一种信赖感,同时,通过记者的现场引导,一种未知感、神秘感以及求知探秘的欲望牢牢吸引了观众的眼球,新闻的信任度也自然而然地提高了。2002年抗洪抢·险中,吉安电视台发了大批现场新闻,如《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抢救第八条生命》等等,都真实的再现了解放军官兵们冒着生命危险抢救灾民的情景。观众们看到了现场发生的事实,感悟到了危难之处见真情,这几条新闻比唱多少遍“军民情深”赞歌的说服…  相似文献   

3.
汪甫洪 《视听界》2013,(2):90-91
眼下电视新闻不仅面临报纸、广播以及网络的竞争,电视台内部新闻栏目之间的竞争也比较激烈。加强活动营销,对于丰富新闻报道量、开辟新闻报道源,具有现实基础,可促进新闻人才队伍建设,有助于新闻栏目的品牌化建设,是深入“走转改”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4.
著名记者范长江因其对中国西北角的采访,获得了“范长江是中国第一位进入西北角进行考察的记者”和“范长江第一次公开如实地报道了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两个“第一”的称号。这两个“第一”,虽然都是后人“强加”给他的,但是,加得好!加得切实!  相似文献   

5.
著名记者范长江因其对中国西北角的采访,获得了"范长江是中国第一位进入西北角进行考察的记者"和.范长江第一次公开如实地报道了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两个"第一"的称号.这两个"第一",虽然都是后人"强加"给他的,但是,加得好!加得切实!  相似文献   

6.
我认识范长江同志可以说相当早。30年代中期,范的名作《中国的西北角》在《大公报》连载,我每篇必看。稍后他又连续发表《塞上行》,这些文章引起我更浓厚的兴趣。这就算认识了。  相似文献   

7.
现场新闻的采访是指记者置身事件性新闻的现场环境中,伴随事态的发展进程同步进行,边观察、边叙述、边提问、边倾听的采访方式。在现场采访中,记者与现场当事人的感受是同步  相似文献   

8.
梁云 《新闻前哨》2002,(11):37-37
电视新闻的现场采访成功与否,同记者的文化素质高低,特别是记者提问和现场行为表现,有着直接的关系。它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条电视新闻的成败。我们看到在以往的获奖电视新闻作品中,的确有很多新闻由于一些优秀的电视新闻记者在其中的出色表现而增色。但是,我们同样也可以在平常看到:由于记者在现场的表现大失水准,而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和感染力的作品仍然大量存在。有些记者在介绍现场有关背景和采访提问时,要么现场把握能力较差;要么是提问不当;要么举止过于张扬。本文所谈及的主要内容,是记者现场行为的风格问题,即是张…  相似文献   

9.
孟秋江是抗战时期与范长江齐名的著名战地记者,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事业史上的一位杰出代表,其新闻生涯从范长江"新闻救国"思想的启蒙及策划编辑出版《中国的西北角》开启,进而从一名普通职员成长为著名战地记者和知名报人,其弃政从文的职业转向和波澜壮阔的职业生涯堪称传奇。本文引入职业认同视角,回溯孟秋江成长和从业的社会历史情境,考察其职业发展的心路历程和对记者职业的内心体认,烛照中国新闻记者的职业化路径,并给新时代新闻工作者增强"四力"树"新闻报国"之志以启示。  相似文献   

10.
笔者是个半路出家的记者,当年决定人记者这一行,是因为受一本书的影响,这本书就是新闻记者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由此,笔者明白了一个浅显的道理:新闻的生命力来自基层,要成为范长江那样的记者并不难。  相似文献   

11.
孙戎 《新闻世界》2006,(10):53-55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干山只等闲。”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人类战胜艰难困苦的英雄史诗,是世界战争史上的不朽丰碑。当时对中国普通百姓和西方世界来说,这件大事无疑是一个急需破解之谜。年仅26岁的范长江以天津《大公报》通讯员身份,勇敢奔赴战火纷飞的战场进行实地采访,发表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报道。由此,他成为在国内报纸上公开如实报道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人,被誉连30年代我国新闻战线上一颗红星。[编按]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30年代,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一版再版,连续出版8版,产生巨大反响。《中国的西北角》获得成功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范长江积极响应时代的呼唤,以新闻记者特有的视角,投身"西北开发"。20世纪30年代的民族危机与国内阶级矛盾,引发了"西北开发"热潮,而范长江洞悉"西北开发"的要义,并积极主动地融入到以"西北开发"为宣传主旨的《大公报》的报道实践中。《中国的西北角》与《大公报》有关"西北开发"的宣传策略全面契合,成为《大公报》"西北开发"宣传报道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正是范长江西北采访能够顺利成行以及《中国的西北角》取得重大成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  相似文献   

13.
记者只有深入现场,细致观察,采访到全面的新闻素材,才能写出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的稿件.也才能达到再现现场、让读者身临其境的目的。 深入现场是写出好的现场新闻的前提 深入现场采访.是对所有记者的基本要求,现场新闻更是这样。  相似文献   

14.
赵勋 《军事记者》2013,(10):39-40
朱仁华是新闻“嘹望者”中的佼佼者,从事新闻工作25年间。充满激情地“观察一切”.并“及时发出警报”。当得知获得长江韬奋奖时,他说:“范长江、邹韬奋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著名的新闻记者和出版家.前辈高山仰止.我们这些后辈无法与之并论。尽管时代不同.但新闻记者的使命是一脉相承的,那就是为时代进步鼓与呼。”  相似文献   

15.
李玲 《新闻界》2006,(1):134-134,126
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在描述新闻记者的职业特征时,说过一段著名的话:“新闻记者是什么人?假设国家是一艘船,新闻记者就是站在船桥上的了望者。他要注意来往的船只,注视在地平线上出现的值得注意的小事。”这话说得很形象,寓意也很丰富。一般来说,一些轰动的重大事件、典型性事件  相似文献   

16.
俗语说得好“万事开头难”,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开头,所以在写新闻的人里边流传着一句话“千斤采访四两写”,来表明采访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性。一个多年从事新闻写作的老记者说过一句话:“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当不好记者的。”那  相似文献   

17.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金融业和工业、农业、服务业,以及普通居民家庭都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做好金融报道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抗战初期是范长江写作甚勤的一个时期,作为著名记者和中国青年记者学会、国际新闻社的领导人,当时很多报刊都争相刊发他的文章,只是由于岁月尘封,时间隔膜,其中有些文章现今不为人知罢了。笔者最近在翻检抗日战争时期出版的《青年知识》周刊时,发现了该刊所发表的范长江《中国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新闻界人物的灿烂夜空中,无疑地,斯诺当属亮度最高的那颗星。作为一名记者,斯诺给予中国革命产生的深远影响,对于20世纪所有的中国记者和海外驻华记者而言,恐怕是无人能够企及的,更不用说超越了。斯诺以他特别优秀、特别突出的新闻业绩,赢得了他在中国现代新闻史上无法比拟的特殊地位和豪华声誉。  相似文献   

20.
“空气中充满了新闻”.这话不是我说的,是戈公振先生说的。戈公振先生是新闻学先驱,是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开拓者和我国早期的新闻教育家。关于新闻,他有许多精辟见解,其中一段话是这样说的:“空气中充满了新闻.到处都在等候新闻采访人。家家屋里藏着新闻,处处交易的地方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