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早期肠内营养对严重腹部创伤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emeral nutrition,EN)对严重腹部创伤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严重腹部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EN组与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组(PN组),每组20例。EN组术后12h经造瘘管给予营养液;PN组术后按常规,营养支持共7d。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和术后第1、第8天测定补体C3、免疫球蛋白(Ig)A、IgM、IgG和CD3^+、CD4^+、CD8^+及CD4^+/CD8^+,并观察感染率的变化。结果7d后EN组补体C3、IgA、IgG、CD4^+及CD4^+/CD8^+的恢复程度与P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N组感染率(10.0%)较PN组低。结论严重腹部创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有利于改善免疫功能,可降低患者术后感染率。  相似文献   

2.
早期肠内营养对严重创伤病人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重创伤导致过度应激反应,使机体分解代谢加速,呈负氮平衡,一方面加重了营养不良,同时创伤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尤其是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显著抑制.易导致创伤愈合能力和抗感染能力显著下降,增加手术并发症和病死率。故营养支持是创伤现代治疗学的重要内容。笔者通过观察对严重创伤后病人不同时间给予肠内营养,以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严重创伤病人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并发感染的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3.
选取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2011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结肠癌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EEN),对照组患者给予延迟肠内营养(DEN).观察并且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免疫功能、肠道功能恢复情况,炎症反应发生情况等,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B)、转铁蛋白(TF)等营养参数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CD3、CD4、CD8等免疫参数高于对照组;且IL-2、IL-6、IL-10等炎症参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具有统计学意义.EEN对术后结肠癌患者具有很好的疗效,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EN)对食管癌术后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和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7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胸外科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组(EEN组,30例)和术后按传统治疗方案给予全肠外营养组(TPN组,30例),两组均行营养支持7d。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1d和术后第1、3、7天检测免疫学指标:CD3+、CD4+、CD8+、CD4+CD8+比值;营养指标:血清白蛋白(ALB)和前清蛋白(PA)水平。并记录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及术后并发症。结果EEN组和TPN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66.5±7.3)h比(75.1±6.8)h,P=0.000],住院时间[(7.8±1.1)d比(9.3±1.3)d,P=0.000]和住院总费用[(3.62±0.38)万元比(3.97±0.40)万元,P=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3%(4/30)比20.0%(6/30),P=-0.488]。术后第3和第7天EEN组患者CD3’、CD4’、CD4+/CD8+、ALB和PA均明显高于TPN组(均P〈0.05):而CD8+水平显著下降,与TPN组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尸〈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用于食管癌术后患者可促进胃肠道功能早期恢复,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降低对免疫功能影响,加速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5.
6.
早期肠内营养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消化道恶性肿瘤病人随机分成两组,肠内营养组(enteralnutrition,EN组)与肠外营养组(parenteralnutrition,PN组),每组各20例。EN组术后24h以内管喂肠内营养液能全力,PN组给予等氮、等热卡的肠外营养,营养支持共7d。两组病人分别术前和术后第1、第8天测定C3、IgA、IgM、IgG和CD3 、CD4 、CD8 及CD4 /CD8 。并观察肠蠕动恢复时间及感染率的变化。结果7天后EN组补体C3、IgA、IgG、CD4 及CD4 /CD8 的恢复程度与PN组有显著性差异;EN组感染率(10.00%)较PN组低。结论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有利于能改善免疫功能,促进肠蠕动恢复,降低病人术后感染率,是值得推广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7.
危重烧伤患者早期应用肠内营养的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烧伤后由于肠粘膜结构和功能受损 ,导致肠道细菌移位而引发全身感染 ,已被众多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证实。近年研究表明 ,早期肠道营养能维护肠道功能 ,减少肠道细菌移位。笔者就烧伤后肠道细菌移位的发生机制、早期肠道营养在维护肠道功能中的作用、特殊营养物质的肠道功能保护作用及危重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实施中产生“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原因 ,进行文献综述。一、烧伤后肠道细菌移位发生的可能机制严重烧伤后先于创面出现的全身侵袭性感染的原因 ,曾经是困惑烧伤学科的难题 ,因而激发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兴趣。 2 0世纪 80年代初经动物实验证实 …  相似文献   

8.
肠内营养对重症胰腺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研究肠内营养对重症胰腺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我院自2001~2002年32例重症胰腺炎病人行肠内营养(EN)的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和红细胞免疫功能进行检测。并与30例采用肠外营养(TPN)的病人进行比较。结果 EN组应用1周后IgA浓度明显提高,IL-6明显提高,IL-10显著下降。红细胞C3b受体花结率(RRCR)明显提高。结论 肠内营养对重症胰腺炎病人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改善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术后免疫功能中的作用。方法  60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 (研究组 )和常规治疗组 (对照组 )。分别检测研究组与对照组术后第 1天、营养支持后 1周、2周的免疫指标、营养指标和一般指标 ,并观察营养支持的效果。结果 研究组吞噬细胞功能、CD4 T细胞、CD8 T细胞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5 ) ,而IL -6、TNF -a水平则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前白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并发症发生率、治愈率、死亡率、平均住院时间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可明显改善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的免疫功能 ,减轻术后创伤的应激和炎症反应程度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中,长链脂肪乳剂对肝硬化脂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对肝硬化患者肠外营养非蛋白质能源的选择仍有争议,长链甘油三酯易导致乳剂在体内再酯化,如形成脂肪肝,可加重原有肝脏功能的损害,中链甘油三酯在体内代谢迅速,极少再酯化,其代谢不必依赖载脂蛋白CⅡ、白蛋白、肝甘油三酯脂酶及肉毒碱,应用物理混合的中,长链脂肪乳剂可能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11.
烧伤患者早期肠道营养与肠外营养对比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早期肠道营养 (EN)对烧伤患者机体营养指标的影响。  方法 选择 37例烧伤患者 ,随机分为EN组 ( 18例 )和肠外营养 (PN)组 ( 19例 )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体重、血清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水平、烧伤脓毒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等指标。 结果 伤后 7、14dEN组体重丢失百分比明显低于PN组 (P <0.0 5 ),伤后 4、8、14d血清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水平明显高于PN组(P <0.0 5或 0 .0 1)。EN组烧伤脓毒症发生率为 5 .5 6 % ,住院时间为 ( 4 0 .39± 10 .81)d,与PN组的31.5 8%、( 5 4 .89± 11.2 6 )d比较明显偏低 ( P <0.0 5或 0 .0 1)。 结论 烧伤早期EN能明显改善患者营养状况 ,降低烧伤脓毒症发生率 ,是一种较好的营养支持途径  相似文献   

12.
烧伤早期创面细菌菌种分布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近年来笔单位烧伤早期创面细菌菌种分布和临床意义。方法 215例严重烧伤患,在烧伤后6d内作首次创面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1)检出细菌12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2株,革兰阳性菌60株;这些细菌包括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8株(占23%),金黄色葡萄球菌27株(22%),铜绿假单胞菌17株(14%),大肠埃希菌11株(9%),肠杆菌属10株(8%),肠球菌属9株(7%),霉菌3株(2.5%),其他17株(14.5%);(2)对氨苄青霉素、苯唑青霉素钠、羟氨苄青霉素/克拉维酸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率分别为81%、38%和31%,对亚胺培南和头孢他啶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占11%和16%;(3)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及去甲万古霉素、氯霉素、替考拉宁(Teicoplanin)、甲氧苄啶/磺胺甲基异恶唑、利福平的敏感率分别达到100%、100%、100%、94%和88%;革兰阴性杆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丁胺卡那霉素、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的敏感率分别为91%、90%、81%、78%、71%和70%;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妥布霉素、美罗培南、环丙沙星、丁胺卡那霉素、头孢吡肟的敏感率在82%—91%之间;MRSA对万古雷素及去甲万古霉素全部敏感。结论 本单位近年来烧伤早期创面细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铜绿假单胞菌为次,这些细菌的耐药菌株明显增加;过去在烧伤早期创面较少见到的肠球菌属和霉菌亦有所增加。提示在烧伤早期必须正确使用抗生素,不宜滥用广谱抗生素。  相似文献   

13.
烧伤早期血浆肾上腺髓质素及内皮素的含量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肾上腺髓质素(ADM)、内皮素(ET)在烧伤后血浆浓度的改变及意义。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分组测定40例不同面积的烧伤患伤后6、12、24、48h及25例正常人血浆ADM、ET浓度。结果 ADM及ET水平在烧伤后立即升高,与烧伤面积呈正相关,ADM在12h时达到高峰,之后虽然略有下降,但48h仍高于正常水平(P<0.01)。ET在6h时达高峰,之后下降,但病情较重(Ⅲ组、Ⅳ组)48h仍处于高水平(P<0.05-0.01)。ET与ADM水平6h内等比例增高,比值接近正常对照值,,6h后各组比值明显下降(P<0.01)。结论 烧伤早期血浆中ADM、ET含量有明显变化,提示两参与调节烧伤后病理变化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术后早期肠道摄入精氨酸对胃癌根治术患者免疫功能的作用。方法以40例胃癌根治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术后随机分为四组。两组术后早期经PS管每天输注精氨酸液,剂量分别为15g/d和30g/d,共7天。同时检测 T 淋巴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免疫球蛋白、补体 C3和迟发皮肤超敏反应。结果不同剂量的精氨酸对胃癌患者术后均有一定的免疫促进作用,而精氨酸30g/d 组可能达到更好的免疫反应状态。结论术后早期经肠道给予精氨酸对胃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严重烧伤早期应用不同浓度含钠复苏液对机体内环境的影响。方法 35例烧伤面积(总面积/Ⅲ度面积)为50%-100%/20%-88%的患,根据输入液体中电解质含量的不同分为A组(17例,含钠量174mmol/L)和B组(17例,含钠量130mmol/L)。于伤后1-5d观察患的液体输入量、血浆电解质渗透压、血浆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尿量及其pH值和全身水肿程度。结果 A组3d内平均每小时输入量较B组少20-30ml;5d内A组钠离子总输入量高于B组;A组肾脏钠滤过分数5d内均在正常范围内,而B组低于正常,说明这与钠离子输入较少、水输入过多有关。结论 早期电解质复苏液中钠离子的浓度和水的负荷对机体内环境有较大的影响,应用复方乳酸钠林格液于胶体+电解质型公式补液时,其补水量应相应减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对肿瘤病人手术创伤后代谢,炎性反应,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88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常规肠内营养组和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组。手术后第1天开始等热量、等氮肠内营养支持1周。于术前、术后第1、4天和研究结束时分别检测多核白细胞的吞噬功能、氧化代谢情况,巨噬细胞NO产生量,IL-1、IL-2、IL-6及TNF-α浓度,IgA、IgG、IgM,淋巴细胞总数,T、B淋巴细胞数及CD4、CD8,血清PGF2浓度,CRP、α-抗胰蛋白酶和纤维蛋白原等急性相反应蛋白浓度。检测总蛋白,白蛋白等,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及氮平衡等营养指标。同时观测研究期间病死率,手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结束时,研究组IgA、IgG、IgM,血淋巴细胞总数、CD2、CD4及CD4/CD8、多核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多核白细胞的氧化代谢状况及巨噬细胞的NO产生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血IL-6、TNF-α浓度及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期间两组白蛋白,每日及累积氨平衡差异无显著性,术后第8天,研究组血浆前白蛋白及转铁蛋白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在术后4天内的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但研究组术后4天以后的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却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平均住院时间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可减轻肿瘤病人手术创伤后病人的应激和炎性反应程度,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肠内营养添加谷氨酰胺对烧伤患者的免疫调理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烧伤后早期肠内营养添加谷氨酰胺(Gln)对患者免疫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将24例烧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12例.标准营养(EN)组:给患者喂食标准肠内营养制剂能全力;免疫营养(EIN)组:喂食能全力+Gln.分别于伤后1、4、7、10 d清晨空腹抽血,检测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B)、转铁蛋白(TF)和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的浓度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和CD4+/CD8+的比值.结果 伤后各时相点2组患者TP、ALB、TF、CD3+、IgM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4、7、10 d,EIN组患者PAB浓度分别为(90±14)、(92±16)、(106±21)mg/L,显著高于EN组(60±15)、(64±13)、(72±17)mg/L(P<0.05).伤后7、10 d,EIN组CD4+细胞百分比为(55±5)%、(56±5)%,明显高于EN组的(45±5)%、(49±5)%(P<0.05);CD4+/CD8+比值为1.92±0.31和2.36±0.36,明显高于EN组的1.53±0.27和1.72±0.42(P<0.05);IgA分别为(2.8±0.6)、(3.1±0.6)g/L,IgG为(12.1±1.3)、(14.2±1.3)g/L,显著高于EN组的IgA[(2.2±0.5)、(2.5±0.5)g/L,P<0.05]和IgG[(9.8±1.2)、(10.4±1.3)g/L,P<0.05].结论 添加Gln的肠内营养制剂可以促进免疫球蛋白IgA、IgG的合成并增加PAB浓度,改善患者营养状况,纠正免疫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8.
休克早期微创性磨擦治疗大面积深Ⅱ度烧伤创面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探讨治疗大面积深Ⅱ度烧伤创面的新手术方法。 方法 将 5 5例大面积深Ⅱ度烧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A组为微创性磨擦组 (30例 ) ,B组为削痂组 (2 5例 )。A组首次手术时间为伤后 (12 .3± 10 .7)h ,B组为 (4 7.2± 11.5 )h。以患者的尿量、心率和动脉血氧饱和度 (SaO2 )作为主要监测指标。结果 A组患者一次性磨擦面积为 (6 5 .5± 19.4 ) %TBSA ,B组一次性削痂面积为(6 4 .8± 18.7) %TBSA。术中、术后各项监测指标均较平稳 ,与条件相似的B组比较 ,A组创面愈合时间平均为 2 0d ,较B组缩短 10d左右 ;内脏并发症及菌血症发生率低 (A组 2 6 .7% ,B组 72 0 % ) ;平均住院费用下降 ,愈合后创面瘢痕明显减轻。 结论 休克早期 ,采用微创性磨擦的方法治疗大面积深Ⅱ度烧伤创面 ,具有操作简便、损伤轻、感染率低、并发症少、创面愈合快等特点 ,是一种较好的早期处理创面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肿瘤患者专用型肠内营养乳剂supportan对胃癌患者进行化疗时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6例胃癌患者分为两组,33例患者在化疗期间采用肿瘤患者专用型肠内营养乳剂(EN组);另外33例(对照组)给予基本膳食。分别于化疗前及化疗后14d时测量体重(BW)、血红蛋白(Hb)、总蛋白、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和转铁蛋白(TFN)以评价营养状况;并测量自然杀伤细胞(NK)、CD4、CD8、CD4/CD8、白介素(IL)-1α、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以评价免疫功能。结果 化疗前后EN组各项营养指标无明显改变。对照组化疗后ALB、TFN、Hb和BW明显降低,与化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EN组化疗后CD4、CD4/CD8明显升高,而NK、IL-1、IL-6明显降低,与化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对照组IL-6、TNF-α较化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化疗不良反应方面,尽管EN组胃肠道反应和骨髓抑制情况较对照组减轻,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肿瘤患者专用型肠内营养乳剂可以预防化疗后营养不良的发生,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和减轻消化道反应及骨髓抑制。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Large burns are associated with a dramatic increase in metabolic demand, and adequate nutrition is vital to prevent poor wound healing and septic complications. However, enteral nutrition (EN) support is frequently withheld perioperatively, risking nutritional deficits. We retrospectively examined the safety and feasibility of continuing EN during 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an established airway, and estimated the impact of perioperative fasting on overall caloric intake.Methods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 admitted to our urban, verified burn center between January 2012 and July 2017 with greater than 20% total body surface area (TBSA) burns were included in thi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The total volume of EN received by the patient during each 24-h period and goal EN volume as determined by a clinical dietitian were collected.ResultsA total of 45 patients met criteria with mean TBSA of 44% (range 20–84%). Most patients had a gastric feeding tube (86%). Each patient underwent a median of 4 operations (range 1–33) for a total of 249 operative days and 991 non-operative days. There were no aspiration events. On non-operative days, patients met 85% of estimated caloric needs. EN was held on 170 operative days (69%), and on these days, only 34% of total caloric needs were met. EN was continued on 77 operative days (31%), and on these days, 95% of total caloric needs were met (p < 0.001). Patients who had EN held for at least 50% of operative procedures (n = 30) met only 69% of caloric goals while intubated. By comparison, patients who had EN continued for a majority of procedures (n = 15) met 81% of caloric goals (p = 0.002).ConclusionsContinuing EN intraoperatively in patients with an established airway appears to be a safe and efficacious way to meet patients’ nutritional needs, including when feeding is delivered via a gastric route. Thi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given that placement of nasojejunal feeding tubes can be difficult, particularly in resource-poor settings where endoscopic or fluoroscopic-guided placement may not be practic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