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及其发展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全球能源趋紧,可再生能源建筑成为国内外节能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科学分析我国可再生能源建筑技术应用状况,结合现实国情与技术研发进程.根据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的应用前景.提出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的策略.对我国尽快创建节约型社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能源消耗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作为建筑学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部分--生态住宅在这一方面有其独特之处,它能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同时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其目的是达到非常低的能源消耗而不减少人的舒适度.重点是对可再生能源在生态住宅中的应用予以分析,同时希望对生态住宅设计中能源消耗模式的确立起一定的作用,也就是最大限度的使用可再生能源,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能源与环境压力将长期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能效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保障。北京工业大学一直致力于单螺杆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作为一种节能新技术,单螺杆技术在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领域的应用为我国的建筑节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ZEGG生态村是德国20世纪90年代建立的典型生态村。通过介绍德国ZEGG生态村的发展和建立在生态核心价值观上的生态技术和社会经济方面的可持续实践,展示出ZEGG生态村的文化示范和生态革新,为我们当今的生态社区发展提供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目前国际可再生能源发展环境、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法规、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壁垒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情况,指出由于在建筑、交通、工业等领域能源的消耗特点和一次能源的有限性,我国的能源结构必然会从以煤炭为主的一次能源高度集中的现状,发展到较多、分散型的可再生能源与一次能源并存的状态,最后发展到可再生能源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6.
介绍重庆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资源状况,分析重庆市应用最为广泛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地源热泵建筑应用项目(主要包括地表水地源热泵和地埋管地源热泵)的实测能效和投资回收期,提出重庆市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卧龙湖片区为川南典型的低山丘陵沟谷地貌。近年来,随着城市开发,多条市政道路陆续建设,导致该区域内的山水自然格局和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对环境界面进行生态修复的基础上,结合卧龙湖片区转型升级以及建设生态宜居城的发展定位,打造具有开放性、共享性、参与性的公园式道路景观,营造青山绿水中精致优美的诗意栖居环境。  相似文献   

8.
近日在山东大学举办的“中瑞能源与环境论坛”上,建设部全国工程建设标准设计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给水排水委员提出,地热、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的应用,是建筑节能的两大发展方向,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张惠青 《新建筑》2014,(1):140-143
生态危机和气候变化将可再生能源应用提上战略性位置,随着这类能源应用比重的日益加大,可再生能源设施的美学干扰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结合对“2012年大地艺术发电机倡议设计竞赛”(LAGI2012)一等奖作品的解析,探讨该作品通过跨学科的融贯和多维度的统筹,重新审视能源与景观的关系,把能源景观推向爱与美牵手的终点——“场所之爱”的整个过程,并提出杂合、再生和动态三原则以资中国当代能源景观创作借鉴.  相似文献   

10.
岳晓鹏 《工业建筑》2011,41(3):135-139
通过对丹麦生态村的资料收集和实地调研,介绍其发展源起和典型案例,分析其发展历程的转变趋势,并讨论其在整个住宅产业的生态转型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从而提出由上至下,源于中央政府制定的相关管理政策和由下至上、发自基层公众的地方性试验行动相结合的转型方法.  相似文献   

11.
王力 《山西建筑》2012,38(25):225-227
通过分析指出可再生能源建筑的外部性是阻碍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的本质原因,因此应加大力度建立完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机制,使建筑行业朝着低能耗,少污染的方向发展,分别阐述了相关构建原则,具体框架思路等内容,以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12.
浅谈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小燕 《山西建筑》2009,35(1):261-262
通过对建筑节能及可再生能源的综述,阐述了太阳能养护混凝土制品、被动式太阳房、地源热泵采暖、工业废渣、木材及农业废渣、建筑垃圾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以达到提高能源转化效率和实现能源综合利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前,我们应抓住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扩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规模,适时调整技术支持重点领域,更好地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规模应用;同时继续做好示范项目的测评标识工作,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常规能源的消耗,减少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4.
刘立钧  刘振  田芳 《山西建筑》2011,37(2):182-184
在阐明低碳住区概念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分析,归纳出低碳住区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情况,并对这几类技术分别作了论述,总结了我国低碳住区中可再生能源发展所遇到的问题,为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刘鑫 《山西建筑》2012,38(28):210-211
对太原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开展情况进行了回顾与总结,介绍了太原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项目完成情况,对年度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发展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工作措施作了具体阐述,为同类城市建设项目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杭州绿色公共建筑应用可再生能源方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铭 《山西建筑》2012,(23):222-223
从可再生能源技术特点出发,结合公共建筑用能特征,分析了杭州地区绿色公建中采用太阳能热水、太阳能光伏和土壤源热泵系统三种可再生能源的可行性,为公共建筑可再生能源方案选择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The traditional economic approach for appraising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net present values involves the calculation of net returns for each investment option under different discount rates.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consists of multiple-project discount rates based on risk modelling. The example of a portfolio of microgeneration renewable energy technology is presented to demonstrate that risks and future available budget for re-investment can be taken into account when setting discount rates for construction project specifications in the presence of uncertainty. A formal demonstration is carried out through a reversed intertemporal approach of applied general equilibrium.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risk and the estimated available budget for future re-investment can be included in the simultaneous assessment of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multiple projects.  相似文献   

18.
刘玉伟  刘鑫  刘虹伯  刘永慧 《山西建筑》2012,38(14):213-215
通过对太原市可再生能源资源情况进行分析,从经济性、社会性等多方面进行了论述,说明加快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是保障城市用能安全,推进建设低碳宜居的现代化一流省会城市的必要举措,并就目前太原市如何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可再生能源在农村住宅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文  刘建龙 《山西建筑》2010,36(19):227-229
对太阳能、地源热泵、生物质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农村住宅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指出在农村建设中合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不仅可以减缓中国能源紧张局面,还可以改善农村生存环境,促进城乡协调,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国快速的城镇化进程给农村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影响了农村的可持续性发展。从生态村的概念入手,对我国生态村的发展过程和建设实践进行分析,同时,选取北京地区2个国家级生态村作为研究对象,从其规划布局、住宅设计两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我国生态村建设的可持续性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