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经静脉移植人脐血单个核细胞(HUCBC)对心肌梗死(MI)大鼠心功能及结构重构的影响。方法入选雄性Wistar大鼠共80只,结扎左前降支,制备心肌梗死模型,于梗塞后1d、5d、10d以及30d经尾静脉注入0.5ml人脐血[含单个核细胞(1~3)×107]或0.5ml磷酸盐缓冲溶液(PBS)。不使用免疫抑制剂。术后4周行超声心动图和血流动力学检查,随后处死大鼠,取出梗死心肌,以甲醛固定,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以及转移酶介导的三磷酸脱氧鸟苷-生物素刻痕末端标记(TUNEL)计算凋亡细胞。结果 PBS组大鼠左室明显扩大,梗死部位变薄。移植后瘢痕面积减少,室壁较对照组增厚。5d和10d移植瘢痕面积明显减小。与对照组相比,5d和10d移植大鼠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压力最大变化率(±dp/dtmax)明显升高,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明显减小,左室后壁(LVPW)增厚率更高。而梗死后10d移植EF,±dp/dtmax,以及LVPW增厚率的改善最明显。移植大鼠心肌和对照组相比凋亡细胞没有明显差异。结论大鼠心肌梗死后5d和10d经静脉移植HUCBC可以明显抑制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在梗死后第10天移植对梗死心肌的结构重塑改善最明显,但对细胞凋亡没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2.
背景:干细胞移植可以改善心脏功能,改善预后。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经静脉移植人脐血CD34+细胞对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及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备Wistar大鼠心肌梗死模型,于梗死后1,5,10,30d经尾静脉注入0.5mL人脐血CD34+细胞(实验组)或磷酸盐缓冲溶液(对照组)。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梗死后5,10d实验组大鼠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升高(P<0.05),左室收缩末内径明显减小(P<0.05),左室后壁增厚率更高(P<0.05),毛细血管密度明显增加(P<0.05),且以梗死后10d移植大鼠心功能改善效果最明显(P<0.05)。梗死后10d实验组心肌局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最高(P<0.05)。说明大鼠心肌梗死后5,10d经静脉移植脐血CD34+细胞可明显改善心功能,梗死后10d移植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分泌更多,血管生成更多,对心功能的改善更明显;同时说明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可能是通过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分泌,提高毛细血管密度来改善心功能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结扎大鼠冠脉建立心肌梗死模型的基础上,通过4,6-联脒-2-苯基吲哚标记骨髓单个核细胞,初步观察外周静脉植入与局部注射植入骨髓单个核细胞对心脏功能恢复的疗效差异,及其在心肌梗死区域的分布情况。方法:实验于2002-01/2003-10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生理学系血液生理研究室完成。选取清洁级近交系3月龄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心肌梗死对照组、静脉注射移植组、局部注射移植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组建立冠脉结扎心肌梗死模型。术后1组周,心肌梗死对照组不给药,静脉注射移植组静脉注射骨髓单个核细胞,局部注射移植组局部注射骨髓单个核细胞。术后1个月通过心功能检测比较不同移植方式对整体心功能恢复的差异,镜下观察移植的4,6-联脒-2-苯基吲哚标记细胞在心肌梗死区的分布特征及病理形态学变化,采用图像分析系统评价各组左心室心肌梗死面积、心室壁厚度、新生血管的变化。结果:实验选用大鼠40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骨髓单个核细胞静脉移植在心肌梗死大鼠体内的分布:大部分布在心肌梗死区及其周围,脾脏以及骨髓也有分布,而肺、肝、肾等组织器官中未发现标记细胞。②术后1个月心肌梗死区移植细胞的鉴定:静脉注射的骨髓单个核细胞细胞核呈蓝色,细胞数目少;局部注射的骨髓单个核细胞细胞核呈蓝色,细胞数目多。③术后1个月各组大鼠心肌组织切片的病理形态学观察:正常对照组心肌排列有序,未见坏死等改变;心肌梗死对照组心肌组织明显纤维化,心室壁明显变薄;静脉注射移植组心室壁变厚,恢复的心肌位于梗死区中心和/周边;局部注射移植组新生和或恢复的心肌位或于梗死区中心和/或周边,心室壁明显变厚。④术后1个月不同移植方式对心肌梗死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心肌梗死对照组、静脉注射移植组、局部注射移植组动脉收缩压、动脉舒张压、左室收缩压、左室压力最大上升及下降速度均显著降低,左室舒张末压明显升高(P<0.05),局部注射移植组最为显著(P<0.05)。⑤术后1个月不同移植方式对心肌梗死大鼠左心室心肌梗死面积、室壁厚度、心肌梗死区域毛细血管生成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局部注射移植组、静脉注射移植组左室心肌梗死面积均显著降低(P<0.05),左心室厚度均显著增厚(P<0.05),梗死区新生的毛细血管均显著增多(P<0.05),且局部注射移植组最为明显(P<0.05)。结论:静脉移植或局部注射植入的骨髓单个核细胞主要分布于心肌梗死大鼠体内的心肌梗死区域,采用局部注射梗死区细胞数目明显多于静脉移植。两种移植方式均能促进宿主心脏缺血等损伤病灶的血管增殖与血管新生,但局部注射修复心肌梗死的效果明显优于外周静脉移植。  相似文献   

4.
背景:有报道指出心肌梗死部位及其周围区域炎性细胞浸润和炎性因子渗出,参与心室重构、心功能损害的发生和发展,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与移植干细胞抑制心肌梗死后局部炎症反应相关.目的:探讨静脉移植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对兔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炎症反应及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2/12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医学实验研究中心和中南大学实验动物学部完成.材料:6份脐血来自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产科身体健康足月分娩的产妇.健康纯种中国家兔45只,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模型组、假手术组,15只,组.方法:Ficoll法分离培养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传至第2代用于移植,移植前24 h行BrdU标记,调整浓度至0.04×1013L-1.细胞移植组、模型组兔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假手术组兔左前降支穿线不结扎.造模后24 h,细胞移植组经耳缘静脉注入0.5 mL人脐血单个核细胞悬液,含2×107个人脐血单个核细胞;模型组、假手术组同法注入等量生理盐水.分别干细胞移植后1,2,4周取材.主要观察指标:超声心动图测量结果,心肌组织切片白细胞计数,免疫组化检测心肌BrdU阳性细胞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水平,RT-PCR法检测心肌肿瘤坏死因子αmRNA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移植后1,2,4周细胞移植组心功能明显改善,左室短轴缩短率及左室射血分数均明显升高(P<0.05);各时间点细胞移植组白细胞数均明显降低(P<0.05).移植后第4周,假手术组心肌细胞无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模型组可见明显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细胞移植组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程度明显减弱,且呈黄褐色的BrdU阳性细胞散在分布于梗死周边区域.与模型组比较,移植后1,2,4周细胞移植组肿瘤坏死因子αmRNA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静脉移植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可改善兔心肌梗死后心功能,抑制心肌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减轻心肌梗死后局灶性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5.
背景:以往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均为单次经静脉或冠脉注射移植。目的:进一步验证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多次静脉移植对家兔急性心肌梗死胶原重构及心功能影响。方法:取家兔45只结扎冠脉左前降支制备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3组,①多次移植组:造模后7,9,11,13d经耳缘静脉注入BrdU标记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生理盐水。②单次移植组:造模后7d注入BrdU标记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生理盐水,9,11,13d注入生理盐水。③心梗对照组:仅注入生理盐水。另取家兔5只为假手术组。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两移植组心功能左室短轴缩短率、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升高(P<0.05);且多次移植组改善效果优于单次移植组(P<0.05);免疫组织化学显示两移植组造模后2,4周心梗周边区均存在BrdU阳性细胞,但多次移植组BrdU阳性细胞计数多于单次移植组;改良Masson’s染色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对照组梗死区及非梗死区胶原密度显著增加,梗死区域胶原纤维部分融合,排列较紊乱,心肌基本组织结构破坏;与对照组比较,两移植组造模后2,4周梗死周边区域心肌细胞间胶原含量、胶原纤维明显减少,胶原纤维排列较为有序;与单次细胞移植组比较,多次细胞移植组进一步改善。提示多次静脉移植脐血单个核细胞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阻抑心肌胶原纤维重构疗效优于单次静脉移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CD34+干细胞不同移植途径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的影响,同时评价干细胞移植的有效途径和安全性.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64只被随机分成3组:干细胞移植组(30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20只);假手术组(14只).移植组和模型组结扎左冠状动脉(冠脉)前降支造成缺血性心肌病模型;假手术组只开胸,不结扎冠脉.另选同种异体大鼠30只,将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的外周血CD34+干细胞经免疫磁珠法分离纯化后制成干细胞悬液,在冠脉结扎后7 d分别经股静脉和心外膜注入到移植组大鼠体内,模型组和假手术组注入等量磷酸盐缓冲液(PBS).于制模前、干细胞移植术后1、2和4周分别行心脏超声检查,术后4周进行血流动力学测定.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心肌梗死后4周移植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ΔFS)、左室收缩期末压(LVESP)和左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dp/dt max)明显提高(P均<0.01),左室收缩期末直径(LVESD)、左室舒张期末压(LVEDP)、左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dp/dt max)和左室等容舒张时间常数(Tc)均明显减小(P均<0.01);股静脉移植和心外膜移植两种途径对心功能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经股静脉和心外膜两种途径移植外周血干细胞是安全可行的,二者均能有效地改善心功能,有助于梗死心肌的修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结扎大鼠冠脉建立心肌梗死模型的基础上,通过4.6-联脒-2-苯基吲哚标记骨髓单个核细胞,初步观察外周静脉植入与局部注射植入骨髓单个核细胞对心脏功能恢复的疗效差异,及其在心肌梗死区域的分布情况。方法:实验于2002-01/2003-10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生理学系血液生理研究室完成。选取清洁级近交系3月龄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心肌梗死对照组、静脉注射移植组、局部注射移植组,10只/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组建立冠脉结扎心肌梗死模型。术后1周,心肌梗死对照组不给药,静脉注射移植组静脉注射骨髓单个核细胞,局部注射移植组局部注射骨髓单个核细胞。术后1个月通过心功能检测比较不同移植方式对整体心功能恢复的差异,镜下观察移植的4,6-联脒-2-苯基吲哚标记细胞在心肌梗死区的分布特征及病理形态学变化,采用图像分析系统评价各组左心室心肌梗死面积、心室壁厚度、新生血管的变化。结果:实验选用大鼠40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骨髓单个核细胞静脉移植在心肌梗死大鼠体内的分布:大部分布在心肌梗死区及其周围,脾脏以及骨髓也有分布,而肺、肝、肾等组织器官中未发现标记细胞。②术后1个月心肌梗死区移植细胞的鉴定:静脉注射的骨髓单个核细胞细胞核呈蓝色,细胞数目少;局部注射的骨髓单个核细胞细胞核呈蓝色,细胞数目多。③术后1个月各组大鼠心肌组织切片的病理形态学观察:正常对照组心肌排列有序,未见坏死等改变;心肌梗死对照组心肌组织明显纤维化,心室壁明显变薄;静脉注射移植组心室壁变厚,恢复的心肌位于梗死区中心和/或周边;局部注射移植组新生和或恢复的心肌位于梗死区中心和/或周边,心室壁明显变厚。④术后1个月不同移植方式对心肌梗死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心肌梗死对照组、静脉注射移植组、局部注射移植组动脉收缩压、动脉舒张压、左室收缩压、左室压力最大上升及下降速度均显著降低.左室舒张末压明显升高(P〈0.05)、局部注射移植组最为显著(P〈0.05).⑤术后1个月不同移植方式对心肌梗死大鼠左心室心肌梗死面积、室壁厚度、心肌梗死区域毛细血管生成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局部注射移植组、静脉注射移植组左室心肌梗死面积均显著降低(P〈0.05).左心室厚度均显著增厚(P〈0.05),梗死区新生的毛细血管均显著增多(P〈0.05),且局部注射移植组最为明显(P〈0.05)结论:静脉移植或局部注射植入的骨髓单个核细胞主要分布于心肌梗死大鼠体内的心肌梗死区域,采用局部注射梗死区细胞数目明显多于静脉移植。两种移植方式均能促进宿主心脏缺血等损伤病灶的血管增殖与血管新生,但局部注射修复心肌梗死的效果明显优于外周静脉移植。  相似文献   

8.
背景:以往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均为单次经静脉或冠脉注射移植。目的:进一步验证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多次静脉移植对家兔急性心肌梗死胶原重构及心功能影响。方法:取家兔45只结扎冠脉左前降支制备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3组,①多次移植组:造模后7,9,11,13d经耳缘静脉注入BrdU标记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生理盐水。②单次移植组:造模后7d注入BrdU标记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生理盐水,9,11,13d注入生理盐水。③心梗对照组:仅注入生理盐水。另取家兔5只为假手术组。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两移植组心功能左室短轴缩短率、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升高(P〈0.05);且多次移植组改善效果优于单次移植组(P〈0.05);免疫组织化学显示两移植组造模后2,4周心梗周边区均存在BrdU阳性细胞,但多次移植组BrdU阳性细胞计数多于单次移植组;改良Masson’s染色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对照组梗死区及非梗死区胶原密度显著增加,梗死区域胶原纤维部分融合,排列较紊乱,心肌基本组织结构破坏;与对照组比较,两移植组造模后2,4周梗死周边区域心肌细胞间胶原含量、胶原纤维明显减少,胶原纤维排列较为有序;与单次细胞移植组比较,多次细胞移植组进一步改善。提示多次静脉移植脐血单个核细胞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阻抑心肌胶原纤维重构疗效优于单次静脉移植。  相似文献   

9.
背景:研究表明经冠状动脉或经心肌内脐血干细胞移植可促进心肌梗死区血管新生、减低心肌梗死范围和改善心功能等,但脐血干细胞静脉移植对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尚不清楚.目的:观察人脐血单个核细胞静脉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细胞凋亡及凋亡基因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45只成年家兔随机分3组:移植组15只,于急性心肌梗死后24h,经耳缘静脉注入2x107BrdU标记人脐血单个核细胞悬液500 μL;对照组15只,于急性心肌梗死后24h,同途径注入生理盐水500μL;假手术组15只,左前降支穿线不结扎,术后24h同途径注入生理盐水500 μL.移植后1,2,4周超声检测心功能;移植后4周心肌组织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测心肌病理变化;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BrdU阳性细胞及Bcl-2、Bax蛋白在心肌细胞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①与对照组比较,移植组心功能显著改善.②移植组梗死周边区存在BrdU阳性细胞.③与对照组比较,移植组Bcl-2蛋白水平显著升高,Bax蛋白水平显著降低.④移植术后4周移植组心肌细胞凋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实验证实经静脉移植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可迁移至急性心肌梗死周边区:调控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Bcl-2及Bax蛋白表达水平,抑制梗死周边区域心肌细胞凋亡,并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干细胞移植后可以通过分化为心肌细胞、减少心肌重构等方面发挥改善心功能的作用。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后进行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相关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探讨干细胞发挥改善心脏重构的可能机制。方法:实验于2006-01/2007-02在福建省高血压研究所完成。①实验材料:清洁级SD大鼠由上海实验动物公司提供。②实验方法:取SD大鼠骨髓,分离出单个核细胞,以DAPI标记骨髓单个核细胞。取体质量200~250g雄性SD大鼠24只,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后,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从股静脉注入同种异体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1.0×107,对照组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③实验评估:于移植后4周采用免疫组组织化学法检测DAPI阳性细胞、肌钙蛋白阳性细胞、基质细胞源性因子1、转化生长因子β及大鼠心功能改变。结果:24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移植后4周实验组基质细胞源性因子1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转化生长因子β表达较对照组下降;实验组在免疫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DAPI和肌钙蛋白阳性细胞,心功能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结论: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的同时伴有基质细胞源性因子1表达增加及转化生长因子β表达下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直肠癌前切除患者术后不留置胃管和早期进食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2010年1~12月在本院住院的直肠癌前切除手术患者185例,根据术后是否经鼻留置胃管分为常规胃肠减压组115例(A组),非胃肠减压组70例(B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呕吐、腹胀、肠梗阻、吻合口漏等术后并发症,肛门恢复排气时间,住院天数、总费用等。结果 A组发生术后呕吐13例、肠梗阻1例、吻合口漏2例,B组发生术后呕吐7例、无肠梗阻、吻合口漏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住院总费用(4.75±3.98)万元与B组(3.98±1.06)万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7例发生腹胀,虽较B组11例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7)。A组肛门恢复排气时间(3.1±1.0)d、排便时间(5.4±1.9)d与B组[(2.5±1.2)d,(4.7±1.6)d]相比显著延迟(P<0.05)。A组患者住院时间(10.5±4.0)d明显较B组(8.5±2.0)d延长(P<0.01)。结论 直肠癌前切除患者术后不留置胃管和早期近食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两种灌肠剂对腹部手术后患者排气排便的效果。方法将80例腹部手术后出现腹胀未排气排便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用甘油灌肠剂1只(110mL)挤入直肠,对照组用开塞露2只(40mL)挤入肛门。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或排便时间明显提前,拔除胃管时间较短,腹胀改善情况较好,腹胀的严重程度较轻(均P<0.05)。结论甘油灌肠剂对促进腹部手术后肛门排气排便,减轻腹胀,促进患者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减少肠梗阻等并发症效果优于开塞露。  相似文献   

13.
背景: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一种有效方法,合适的供者及快速查找到合适的供者有助于提高移植的成功率。目的:比较父母供子女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9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行父母为供者的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分为父供子移植、父供女移植、母供子移植、母供女移植4组,对比4组患者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复发率、2年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等。结果与结论:92例患者均完全植入并获得造血重建,4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和复发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4组Ⅲ、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2年无病生存率、2年总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父供子移植组、母供女移植组的Ⅲ、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低于父供女移植组和母供子移植组;同时父供子移植组和母供女移植组的2年无病生存率、2年总生存率高于父供女移植组和母供子移植组。可见父母供子女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安全可行的,供受者性别相同比供受者性别不同的疗效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腹部按摩对行肠内营养危重症患者胃残余量的影响。方法便利抽样选择南京军区总医院消化内科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按摩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按摩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腹部按摩。结果两组患者在胃潴留量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发生呕吐、腹胀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在第7天腹围平均值比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按摩可有效预防危重症患者行肠内营养时出现胃潴留及发生腹胀等胃肠道相关并发症,是一个有效的非药物护理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小肠移植模型,观察粘附素细胞粘附分子-1(MAdCAM-1)在大鼠小肠移植肠管中的表达及移植肠管的改变。【方法】实验分三组,第Ⅰ组为同系同基因移植(从LEW鼠到LEW鼠);第Ⅱ组为异系同基因移植(从DA鼠到LEW鼠);第Ⅲ组为使用抗-MAdCAM-1抗体的异系同基因移植。将DarkAgouti(DA)鼠的小肠异位移植到Lewis(LEW)鼠中。观察各组移植肠管的形态和组织学变化;并用免疫染色检测MAdCAM-1和整合素a4137在移植肠管中的表达。通过荧光激活细胞分类术来分析移植肠管中肠系膜淋巴结和肠管Peyer's淋巴结的淋巴细胞浸润情况。【结果】实验组大鼠移植肠管存活期为(7.0±3.3)d,对照组为(24.6±8.4)d(P〈0.05)。并且,在实验组的移植肠管中MAdCAM-1的表达被抑制。而对照组在Peyefs淋巴结中CD4^+T细胞和CD8^+T细胞无显著差别,实验组的肠系膜淋巴结中CD4^+T细胞有显著降低。【结论】在小肠移植中,通过阻断抗-MAdCAM-1抗体可以用来预防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改良马利兰-环磷酰胺2(Bu-CTX2)预处理方案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方法采用阿糖胞苷(Ara-c)、Bu或白消安针剂(白舒非)、CTX、甲基环己亚硝脲(Me-CCNU)及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联合作为改良Bu-CTX2预处理方案行allo-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15例。结果全部患者均顺利植入干细胞,白细胞>1.0×109/L的中位时间16.3天(+12~+20天),血小板>20×109/L的中位时间28.3天(+20~+51天);15例患者中出现全身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Ⅳ度1例,aGVHDⅡ度2例,无Ⅲ度aGVHD发生,aGVHDⅡ~Ⅳ度的发生率20.0%,Ⅲ~Ⅳ度的发生率6.7%,随访中位时间为30.7(4~65)个月;无预处理相关死亡,无复发。结论采用改良Bu-CTX2预处理方案行allo-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指法扩肛对胃肠道手术病人胃肠蠕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胃肠道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n=50)与对照组(n=50)。实验组分别于手术结束时、术后3h、6h、24h各指法扩肛一次,以后每日扩肛一次至自主排气止,对照组按常规方法护理。结果实验组胃肠蠕动恢复时间和腹胀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指法扩肛可促进胃肠道手术病人胃肠蠕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咀嚼口香糖促进腹部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将择期胃肠术后进入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术后早期行常规康复锻炼;观察组在早期康复锻炼的基础上,给予咀嚼口香糖3次/d,15~20 min/次。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浆胃泌素水平及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和住院天数。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48、72 h的血浆胃泌素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及排便时间早于对照组,住院天数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腹部术后患者早期咀嚼口香糖可提高患者血浆胃泌素水平,缓解术后腹胀,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背景:人羊膜上皮细胞在体外适当诱导条件下可分化为心肌样细胞,可望成为细胞心肌成形术的种子细胞,但在心肌梗死原位是否能分化成心肌细胞值得探讨。目的:探讨人羊膜上皮细胞移植在心肌梗死原位的分化及对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用胰酶消化分离人羊膜上皮细胞,行流式细胞仪检测和免疫组化染色以鉴定其表型特征。结扎SD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以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实验分为人羊膜上皮细胞移植组、模型组及假手术组,人羊膜上皮细胞移植组于造模后1周经舌下静脉移植Brdu标记的人羊膜上皮细胞。移植后1,4,6周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查心功能变化,应用苏木精-伊红和Masson染色观察心肌重构的变化,以免疫荧光双染色法检测人羊膜上皮细胞在心肌梗死区的植活与分化。结果与结论:①所分离的人羊膜上皮细胞表达CD29、CD166、CD73和CK19,不表达CD44、CD34、CD45、CD80、CD86和HLA-DR。②人羊膜上皮细胞移植后6周,心肌梗死区仍可见Brdu标记的阳性细胞,表达心肌特异蛋白连接蛋白43、α-辅肌动蛋白和结蛋白。③移植组大鼠左心室纤维化程度明显低于模型组。④移植组大鼠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舒张期左室前壁厚度和收缩期左室前壁厚度也显著大于模型组(P〈0.05)。提示人羊膜上皮细胞在心肌梗死原位可分化为心肌细胞,可减缓心室重构并改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穴位治疗联合针对性护理干预对胃肠肿瘤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胃肠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术前1 d对患者及其家属做手术前后一般护理常规宣教,于术后第1天起采用维生素B1100 mg行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每天1次,及足三里、内庭升白仪穴位电疗每天2次;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术后留置胃管时间及腹胀发生率。结果干预组患者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术后留置胃管时间分别为(47.90±6.16),(58.90±10.68),(24.52±8.45)h;均短于对照组的(52.62±9.46),(65.46±13.56),(31.38±9.50)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64,2.40,3.41;P<0.05);干预组腹胀发生率为5.0%低于对照组2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P<0.05)。结论穴位治疗联合针对性护理干预能有效促进胃肠肿瘤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早日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