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水稻品种混合种植方式及增产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不同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中熟及中晚熟水稻品种混合种植的试验,提出了高秆大穗型品种与中矮秆多蘖、多穗型品种混播、混插;多品种以不同比例混插;多品种1:1混播混插等最优混种、混插方式;并得出了不同品种混种、混插方式的增产效果与增产比例;明确了混种、混插群体的抗病、抗倒伏能力。  相似文献   

2.
提出并论述了适合于中国南方双季稻区推广应用的旺壮重栽培法的理论与技术,指出中秆大穗品种比矮秆多穗品种更具有高产潜力,对于中秆大穗水稻的栽培以提高个体质量比增加群体数量更具有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3.
提出并论述了适合于中国南方双季稻区推广应用的旺壮重栽培法的理论与技术,指出中秆大穗品种比矮秆多穗品种更具有高产潜力,对于中秆大穗水稻的栽培以提高个体质量比增加群体数量更具有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4.
谷子不同类型品种生育后期物质生产与转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由 2 6个品种比较表明 ,新品种的子粒产量和经济系数比老品种高 ,生物产量二者相仿。不同栽培条件下 ,子粒产量、生物产量均表现为高秆弯穗品种高于矮秆直穗品种。而且高秆弯曲穗品种叶输出率高于矮秆直立穗品种 ,说明叶片不仅是光合器官 ,也是贮藏器官。茎鞘物质输出主要是叶鞘中的物质输出 ,茎秆中的物质不仅未输出 ,而且还要补充。新老品种和高秆弯穗品种子粒的干物质 ,全部都是抽穗后积累。矮秆直穗品种抽穗前积累的干物质有少部分转运到子粒中 ,产量大部分是来自抽穗后干物质的供给。不同类型品种和不同株型品种干物质积累的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5.
一、技术内容与效果“三层楼”米麦间作新技术是在辽北目前推行三比麦的基础上,选择高、矮秆两个玉米品种搭配种植,其生育期略有差异,高秆品种种在中间行,矮秆品种种在边行,组成高矮秆玉米、小麦“三层楼”式三比麦间作形式。高秆品种株型高大,单株生产力高;矮秆品种株型紧凑,叶片上冲,适宜密植,群体生产力高;两个品种抗性互补。经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该项技术增产效果显著,增产幅度为8~15%,每亩增产粮食50~70公斤,增加经济效益20~28元。该技术是一项不增加任何投入就可提高产量、增加效益、省工省事、技术易学好做、农民愿意接受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6.
CIMMYT不同棱型大麦产量构成因素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2004年至2007年云南省6个试点共计146品种次不同棱型大麦进行产量构成因素变化及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大麦的平均产量是六棱〉二棱高秆〉二棱矮秆;有效穗二棱矮秆最高且变异系数(c.v.%)最小,六棱最低但c.v.%较大;穗粒数是二棱矮秆最低且c.v.%最小,六棱大麦最高但c.v.%最大;千粒重最高的是二棱高秆且c.v.%最小,六棱大麦的千粒重最低。3种类型大麦3因素与产量的相关性大小都是千粒重〉有效穗〉穗粒数;3因素问的相关性有正有负。偏相关分析同样表明千粒重与产量的偏相关系数最大,所有材料、二棱矮秆、二棱高秆和六棱大麦千粒重每增加1个单位(g),产量分别增加102.9、68.7、61.8和73.8kg/hm2;同时二棱高秆大麦穗粒数对增产作用也较显著,穗粒数每增加1个单位(1粒),产量增加86.5kv/hm2。通径分析表明,产量构成三因素的增加均对产量有正向效应,其中千粒重对产量的贡献在3种大麦类型中都居第1位;二棱矮秆产量三因素对产量的间接效应只有穗粒数和千粒重相互间是正值其余均为负值,二棱高秆和六棱大麦三因素对产量的间接通径系数都为负值。  相似文献   

7.
不同株高玉米果穗性状对种植密度的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阐明玉米不同株高品种果穗性状对密度的反应,试验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主处理选先玉335、郑单958和高优1号3个不同株高品种,副处理设45 0005、3 250、61 500、69 750和78 000株/hm25个密度,调查玉米农艺性状。结果表明:密度对穗长、穗粗、秃尖度、穗行数、行粒数、穗粒重、结实率、苞叶与花丝干重、穗轴和穗柄干重均有极显著影响,其中穗长、秃尖度、行粒数、穗粒重、结实率、苞叶和花丝干重6个性状因密度处理的变化幅度3品种有显著差异,穗长、行粒数、穗粒重、结实率、苞叶和花丝干重5个性状因密度处理的变异系数呈现了高秆品种大于中秆、中秆品种大于矮秆的规律性变化。增加密度,主要通过降低行粒数使穗粒数减少,秃尖增加幅度大于穗长和穗粗的降低幅度,出籽率是玉米品种在密度影响下表现较为稳定的性状。  相似文献   

8.
<正> 1985~1989年,黑龙江双鸭山农场八队大面积播种小麦高矮秆品种(克旱9号和克丰4号)混合种子,增产效果明显,比单一品种增产10.4~13.6%。但应注意:(1)混播的小麦,收获后只能作为商品粮或自食粮。(2)混播品种的成熟期差距不宜过大,一般为3~4天;植株的高矮相差大一些为  相似文献   

9.
水稻品种多样性混合间栽通过高秆品种与矮秆品种合理搭配,形成立体效应,充分利用自然光热条件,在单位面积内具有明显的抗稻瘟病、白叶枯病及增产效果,减少农药施用量,节约生产成本,促进农民增收。2001年,在龙山坝首次示范种植,混栽比净栽每亩增产90.7kg。1选择品种选用高产、优  相似文献   

10.
库限制型中粳稻播栽密度和施氮方式的扩库增产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播栽密度和施氮方式两试验结果的分析表明 :产量构成 4因素中 ,每穗颖花数是左右库限制型中粳品种西光产量的首要因子。稀播少本栽比密播多本栽平均每穗颖花数增加 3 9.7% ,增产 18.4%。增施攻花肥比不施攻花肥 (一轰头 )平均每穗颖花数增加 19.2 %~ 11.1% ,增产 11.2 %~ 3 .1%。稀播少本栽和增施攻花肥配套是库限制型品种西光扩库增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了植物栽培生理的特点、任务和研究途径。指出植物栽培生理是一门边缘科学,在内容上介于植物生理与作物栽培之间,在性质上介于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之间,在方法上介于实验科学与理论科学之间。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作物高产、稳产、优质、低耗的生理基础。研究作物在栽培条件下的生理变化并从中找出用以指导生产实践的原则和理论。根据栽培生理的特殊性,在研究的方式方法上不能完全套用植物生理与作物栽培的老方法,而应根据它的特殊目的和任务来确定其相适应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提出了从光合性能、群体结构、个体营养、培育壮苗和促进产品器官发达及增产来源与比例等方面有关的测定方法和分析途径。  相似文献   

12.
作物模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物模拟是农业信息技术的核心和基础,有助于预测、调控作物的生长发育及对环境的反应。笔者着重介绍了作物生长模拟的概念、特征、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根区温度对作物生长和生理代谢的影响综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系不仅是植物吸收、运输水分和养分的主要器官,还进行着许多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合成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来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根系还可以感受、识别根区的逆境信号,并向地上部转导,从而遥控地上部的生长发育。温度是影响根系生理功能的重要因素,而且植物对根区温度比地上部温度更敏感。根区温度对作物的生长和生理代谢影响很大,综述了不同根区温度对作物的生长、光合作用、产量及水分、矿质离子和激素代谢等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作物产量和品质的碳氮及脂肪代谢调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形成与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脂肪代谢密切相关。笔者综述了作物营养和生殖器官的上述三大物质代谢过程调节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5.
卢成达  郭志利 《山西农业科学》2011,39(11):1235-1238
通过对山西省作物科学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山西省作物栽培生理研究的发展建议:突出区域优势,进行针对性、实用性、高效性的作物栽培生理研究;培养栽培生理研究后备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明确研究方向,创新改进研究方法;积极争取栽培生理研究课题;扩展作物栽培生理学科的研究和应用领域,多方向发展作物生产的边缘学科;建立作物栽培生理重点实验室,打开山西省对外农业科技合作窗口。  相似文献   

16.
氯化钠胁迫对园艺作物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番茄、黄瓜、苜蓿、白蜡等园艺作物和小麦、玉米、棉花等大田作物的幼苗在氯化钠胁迫下其发芽率,发芽势,成苗率,下胚轴长、粗、重,子叶重,叶片含水量及矿质元素含量,MDA,POD,SOD的变化为基础,详细地阐述了园艺作物种子萌发,幼苗的形态及生理变化,与此同时,对由于土壤次生盐渍化所带来的问题进行了简单介绍,最后指出在作物抗盐性研究上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不同钾营养型大豆主要形态、生理及产量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为研究大豆的形态及产量指标和对低钾耐性间的关系,以4种不同的钾营养型大豆品种(系)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对主要形态生理及产量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低钾和对照条件下,高产敏感型和低产敏感型的两个品种(系)在株高、叶面积、单株荚数、单株产量及叶绿素含量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顺序为叶面积>株高>单株荚数>单株产量;在主茎节数、百粒重等方面无显著差异;高产不敏感型和低产不敏感型的两个品种(系),在各方面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在各农艺性状中,叶面积与耐性系数间的相关性最为密切;叶片黄化程度较能直接的反映出植株的缺钾程度。  相似文献   

18.
硼是植物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硼肥是国内施用最多的微量元素肥料。1975年王运华先生在湖北省新洲县发现农田大面积棉花“蕾而不花”症状为缺硼导致的结果,开启了华中农业大学作物硼营养的研究,至今已近50载。在近50 a的研究历程中,经历了既有明显特色又有相互交叉融合的4个阶段:(1)作物硼营养诊断与硼肥施用技术(1975-1985),该阶段主要建立了我国棉花硼营养诊断与硼肥施用技术;(2)作物硼的吸收利用与营养机制(1985-1995),该阶段以棉花和油菜为主要对象,研究揭示了作物对硼的吸收、转运、分配及其生理功能;(3)作物硼营养遗传与分子机制(1995-2015),该阶段研究以甘蓝型油菜为主要对象,筛选油菜硼高效品种,克隆硼高效基因,研究揭示植物响应缺硼胁迫的分子调控机制;(4)作物硼高效调控途径与利用(2015-),该阶段在深入研究油菜硼高效分子调控途径的同时,筛选培育硼高效育种材料和品种,开展高效品种与专用肥和先进栽培技术相结合的集成推广利用。不同阶段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农业生产中微量元素肥料硼肥的推广应用和农作物增产增效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在国际上作物硼营养的应用基础和基础研究方面占有...  相似文献   

19.
作物基因组学与作物科学革命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作物科学的发展对于世界粮食的增产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回顾了第一次绿色革命的历史。通过比较中国与国际上矮化育种时间、矮源的来源以及同期主要绿色革命国家产量的提高幅度,证明中国应该是第一次绿色革命的策源地与发起国之一。包括“中国绿色革命”、杂交水稻等成果在内的中国作物科学研究成果对中国及世界作物生产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当前中国的作物生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第一次绿色革命之后的数十年间,中国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遗传改良年增长仅为0.7%-0.9%,远低于1.7%的需求;肥水利用效率仅为发达国家的1/3;机械化程度虽有较大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农产品品质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食品安全存在较大问题。鉴于上述情况,目前迫切需要开展一场以“更高产、更高效、更优质、更环保”为主要目标的新的绿色革命。尽管传统的作物科学对作物生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事实证明,仅靠传统的作物科学难以完成新的绿色革命重任。作物基因组学是当前生物科学领域发展最为迅速的一门新兴学科。当前大多数作物基因组测序已经完成,标志着作物科学已经进入基因组时代,为基于基因组学的作物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基因组学的发展正在促进作物科学在以下4个方面取得重要进展:(1)促进作物种质资源核心种质构建、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克隆与种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推动种质资源变异组学科的形成;(2)促进作物育种理论与育种方法的重大突破,推动育种基因组学的形成与发展;(3)推动环境条件与栽培措施影响基因表达调控的影响机制研究,一批受环境因素调控的基因将被发现,促进栽培学研究向栽培基因组学的方向发展;(4)迅速提高特色作物的研究水平,缩小作物间研究差距。当前是作物科学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种质资源变异组学、育种基因组学与栽培基因组学的发展将引起作物科学的革命,并将由此引发新的绿色革命。文中分析了中国当前在研究队伍的组织、研究题目与研究材料的选择与研究成果的转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法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在棕壤土类上作物施用钾肥,能增加产量、能改善品质,平均每千克K2O增产小麦8.4kg,玉米82kg,鲜地瓜57.5kg,花生荚果7.8kg,苹果13.7kg,葡萄8.8kg,大白菜124.5kg,萝卜108.3kg,黄瓜46.7kg,西红柿45.4kg,均有极佳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