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潘悦  贾绿媛  林箐 《中国园林》2022,38(3):14-19
自然山水是城市生长的基底,能够塑造城市独特的景观格局,影响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为研究山水环境如何与丽江大研古城营建互相作用,通过文献资料查阅和实地调研,以古城发展演变为线索,探讨山水环境影响下的大研古城选址、格局发展演变与内部人居环境建设情况.总结古城在景观营造和公共空间营造方面的智慧特征,针对古城人文景观逐渐淡化和缺失...  相似文献   

2.
丽江大研古城轴线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耀玕 《山西建筑》2007,33(30):52-53
通过对丽江大研古城空间格局及其演变过程的深入分析,指出在其自由而致密的城市肌理中也包含着三条轴线,一为中河,一为木府建筑群的中轴线,一为流官府城的中轴线,从而促进丽江大研古城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孙家伟 《砖瓦》2024,(1):71-74
探讨了永顺吊脚楼从土司时代至改土归流后的建筑和文化变迁。通过文献资料梳理、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对永顺吊脚楼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进行了系统性研究。研究发现,在土司时期,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与吊脚楼的房屋形制有紧密的联系,这一制度限制了吊脚楼建筑风格的发展。而改土归流后,随着社会结构的重塑、商品经济的崛起和汉文化的深入融合,永顺吊脚楼的建筑风格和技艺以及土家族的居住习俗都经历了显著的转变。这一变迁不仅反映了土家族社会文化的演进,还提供了观察国家政策、经济和文化交融对地域传统建筑风格影响的历史案例。  相似文献   

4.
李冰  苗力 《华中建筑》2014,(11):151-156
该文以云南丽江古城为例,探讨非规则形态古城的诞生与演变过程。在现有史料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笔者发现并整理的最早的丽江航拍图,用图解将古城各个历史阶段的特征进行抽象概括,并分析大研古城的城市肌理特征。由统治阶层刻意规划的丽江古城呈现出非规则自然形态特征,兼具法国学者Pierre Lavedan归纳的两种城市类型特征。这一特征源于尊重自然环境的当地文化,城市形态随机演化以适应城市的多种功能需求。  相似文献   

5.
周霖  吴卫新 《建筑师》2010,(2):57-62
本文通过对文化遗产"原真性"含义及其评价标准的解读,以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研古城束河古镇在旅游开发中对原住居民不同政策的进行对比与探讨,指出原住民才是传统聚落更新与发展的价值主体与本质,其日常生活与交往活动的保留才是延续历史传统聚落"原真性"的真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6.
李纲 《云南消防》1999,(2):18-21
被联合国列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丽江大研古城以不变应万变,万变不离其宗,刚与柔、静与动、分与合、轻与重体现了最完美的组合,一切都显得自然而又充满韵味,充满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她作为’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主要分会场之一,将有大量中外人员到丽江古城旅游观光,消防保卫任务十分艰巨和繁重。笔者带着许多问题和疑惑来到古城丽江。  相似文献   

7.
张瞳  宋晓霞  蒋超 《山西建筑》2007,33(10):69-70
以云南丽江大研古城为例,通过对大研古城文化传统、地理环境、自然遗存的研究,以城市意象五要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以及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为视角分析探讨了大研古城空间格局的特点及风貌特色,从而有助于塑造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8.
通过多年的跟踪调研,该文针对丽江大研古城新华街上一处纳西民居的改造进行详细疏理,并与纳西传统建筑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当前大研古城内民居改造的三种主要类型及其特征,指出兼并式的民居改造模式在大研古城核心保护区普遍存在。结论认为古城民居形态是其社会逻辑和内在活动的体现,解决古城原住民外流、对旅游商业活动及民居改造的监管问题是保护古城遗产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丽江大研古城人流量进行了调查,并运用空间句法对大研古城及四方街两个尺度的空间活力分析结果进行了比对,在此基础上探讨影响公共空间活力不均衡的空间因素及其影响的规律。文章认为时空间的活力不均衡导致大研古城核心地段的高负荷保护压力与其他地段的低效运行相矛盾,只有改善交通、业态和环境,充分激活低活力的公共空间,才能有效缓解高活力空间的压力,促进大研古城公共空间的均衡发展和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0.
邓炀  王晓博 《山西建筑》2008,34(3):64-65
用现代生态学的观点对丽江大研古城的演进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生态学的真实含义,从古城选址、水网布置、资源的合理利用等方面介绍了现代生态学原理在丽江古城中的体现,以供类似古城规划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1.
河流水系往往是城镇发展的依托和支撑。工业革命以来城镇的急速发展和扩张,导致河流水系生态环境不断破坏和侵蚀,更造成了人与水的疏离。文章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中国丽江古城,徽州古村落和苏州古镇城乡水网与和谐人居的关系,指出水与人,水与城及人与城三者之间是互相依存发展的关系,而其精髓是人与天调。城镇发展必须在保护河流水系生态功能的基础上,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建构合理的土地与水系空间格局,才能使水与人、水与城、人与城三者平衡共荣、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对传统古村落旅游开发发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徐蕻 《山西建筑》2010,36(2):15-16
以丽江和西递宏村两个著名旅游景点为例,通过相互借鉴各自在旅游开发中的优缺点,探讨和研究了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两者间的共生与共赢,从而确保传统古村落旅游开发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刘克明 《华中建筑》2006,24(10):4-7
《中国建筑图学文化源流》按照历史的发展的脉络,揭示了中国几千年来建筑图学的成就,论述了历代图学工作者的图学思想和科学精神。除中国建筑图学的基本概念、中国建筑工程几何作图、中国建筑图学的数学基础、中国建筑图学的绘制技术、中国建筑制图的表达方式、中国建筑图学对现代工程图学的贡献之外,按历史发展的进程写成.全书主要内容为先秦两汉时期的建筑图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图学、隋唐时期的建筑图学、宋代建筑图学的成就、明代和清代建筑图学等。  相似文献   

14.
苏畅  周玄星 《华中建筑》2008,26(4):168-173
该文总结出《管子》的主要城市思想,即适用性原则和可持续性发展策略。并通过南宋临安、宋元泉州、隋江都与唐扬州、明清赣州几个古代城市实例,分析其各自的特点,从其营建实践中寻找《管子》城市思想的具体应用和体现,并在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5.
唐宋时期是南粤地区发展的重大变革时期,南粤古驿道作为支撑区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这一时期逐步发展成熟。这个时期的古驿道系统,由唐代正南线——东南线的驿道系统,逐步演化形成了宋代沿海线——腹地线的驿道系统,不同线路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唐宋之后的南粤地区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唐宋时期南粤古驿道的空间轴向关系,揭示了古代南粤地区发展的空间特征,成为研究古代南粤地区发展的一个有益视角。  相似文献   

16.
李炎  梁晨 《华中建筑》2014,(4):142-147
南阳古城在其城市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汉代宛城、唐宋小城、明代唐王府城和清末"梅花城"的不同城市空间形态,它们勾勒出了古城历史发展的前后传承脉络。其中,城市水系作为一个重要的自然要素,在古城的选址、城市对外交通、城池的军事防御体系、城市内部的功能分区、防洪涝减灾等方面发挥了主要作用,反映出水系与城市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成为深入探研和把握古城历史发展规律与特色内涵的不可或缺的线索与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