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明确前臂桡侧皮瓣移植术对供区手臂功能的长期影响。方法 对44例头颈软组织缺损行前臂桡侧皮瓣重建病人的手术侧与非手术侧手臂的功能进行对比研究,感觉功能评价参照英国医学研究会感觉功能评价标准并计百发比,运动功能评价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正中神经及尺神经分布区的感觉功能均在S4水平;在桡神经分布区,79.6%的感觉功能在S4以上,93.2%病人的感觉功能在S3以上,仅2例病人的感觉功能在S1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带血管神经蒂的大鱼际桡侧逆行岛状瓣修复拇指末节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 2001年至2008年,共修复拇指末节软组织缺损71例。分别应用交腹皮瓣、食指背侧岛状皮瓣、拇指桡背侧皮瓣、大鱼际桡侧逆行岛状瓣、游离趾腹皮瓣修复缺损,并进行对比研究。其中大鱼际桡侧逆行岛状瓣应用13例,皮瓣设计在大鱼际区桡侧,以拇指桡掌侧动脉为蒂,旋转点在指间关节以近。皮瓣面积最大4.1cm×2.8cm,最小2.2cm×1.5cm,10例行皮神经与指神经吻合。术后10d开始功能锻炼。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拇指的色泽、外形、质地、出汗情况及综合感觉,拇指指腹痛觉、触觉、两点辨别觉及运动功能等。结果术后随访12~18个月,以最后一次复查为准,大鱼际桡侧逆行岛状皮瓣的皮肤色泽、外形、质地、出汗及综合质地感觉均优于交腹皮瓣及食指背侧皮瓣,与拇指桡背侧皮瓣、趾腹游离皮瓣优良率相似。结论应用带血管神经蒂的大鱼际桡侧逆行岛状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操作简单,血供可靠,能恢复感觉,修复后功能及外形均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吻合第一掌背动脉Kite皮瓣桡侧神经增强拇指指腹感觉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2008年1月~2013年12月采用吻合第一掌背动脉Kite皮瓣桡侧神经的方法治疗拇指指腹皮肤缺损患者40例为实验组,采用吻合第一掌背动脉Kite皮瓣桡侧神经的方法增强拇指指腹感觉功能;以2005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拇指指腹皮肤缺损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不吻合kite皮瓣桡神经。所有患者均记录指腹感觉恢复功能和术后皮瓣周围外观及有无神经瘤形成。结果 1实验组seddon感觉评定减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拇指皮瓣外观良好,功能满意,色泽与周围肤色相近。3两组患者术后神经瘤形成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吻合第一掌背动脉Kite皮瓣桡侧神经可以更大限度地增强拇指指腹感觉,降低患者伤残率,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带神经双叶指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掌侧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根据14例拇指掌侧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创面的大小,在中指尺侧、环指桡侧设计带神经双叶指动脉岛状皮瓣转移修复患处,供区创面植皮修复。结果:14例皮瓣全部存活。随访1~38个月手指外形满意,感觉、功能良好。结论:应用中指尺侧环指桡侧带神经双叶指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掌侧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创面,克服了常见皮瓣的缺点,且具有设计合理、切取转移方便、供受区邻近组织结构合理、修复后外形满意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杨惠光  俞俊兴 《现代医学》2003,31(6):415-416
目的 探讨改良后的长条形血管神经桥皮瓣在指背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切取同指非功能侧携带指动脉、指神经的桥状皮瓣转位修复指背创面,供区植皮修复,并对其进行随访。结果 19例(31)指皮瓣成活率100%,患者感觉功能均达优良。结论 血管神经桥皮瓣修复指背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可保留供区侧指端的神经支配,避免了单纯指动脉皮瓣的指神经损伤和带指神经(切断远端)皮瓣的指端感觉缺失,皮瓣无静脉回流障碍.  相似文献   

6.
作者,从1962年5月以来,为19例病人(20个手指)作了神经血管蒂皮瓣移植,并报告了它的结果。手术指征是:拇指或示指是用皮管重建的,或皮肤移植修复而感觉缺失者(12指);手指重要区感觉缺失,因神经损伤不能修复者(4指);以及手指重要感觉区有广泛性疤痕者(4指)。供皮区选自次要感觉区手指指肚的一半,有4个供皮区可被选用:1.中指尺侧,2.环指尺侧和桡侧,3.小指桡侧,其中以中指和环指尺侧最常用。本文详述了手术步骤和神经血管蒂皮瓣经过皮下隧道时,必须避免蒂的扭转、急剧转弯或受压的重要性。移植的皮瓣保存了它的所有感觉,但是,实物感觉和冷热感觉不够清楚,直到2~8周后才变为清楚。移植在患指上的皮瓣的定位感觉,最初是在供皮区手指(健指感觉),然后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拇指尺背侧岛状皮瓣在修复拇指指端缺损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自2007年5月至2009年11月,应用拇指尺背侧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指端缺损15例.其中吻合指背神经与挠侧指固有神经的12例.皮瓣切取面积:1.5 cm×2.0cm~2.5 cm×3.5 cm.结果 15例术后皮瓣除1例远端边缘坏死后经换药6周愈合外,其余14例皮瓣全部一期成活.随访6~18个月,平均12.4个月,皮瓣颜色正常,弹性好,指端外形佳,轮廓近似正常,耐磨、耐寒,皮瓣感觉满意.12例吻合指背神经与桡侧指固有神经的皮瓣2点辨别觉6~9mm;其余3例无法吻合神经的皮瓣由于受区神经的长人也有了保护性感觉功能.供区无虎口挛缩,拇指无外展活动障碍.结论 采用拇指尺背侧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指端缺损,手术操作简单,皮瓣血供可靠,在不牺牲拇指主要神经、血管的前提下,供区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并能重建感觉,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是一种理想的手术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应用吻合神经的拇指尺背侧皮神经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示指末节桡侧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5例示指末节桡侧软组织缺损病例,采用拇指尺背侧皮神经筋膜蒂岛状皮瓣,逆行移位至拇指近节近端尺侧,屈曲示指末节贴紧拇指近节尺侧固定,吻合拇指尺背侧皮神经与示指桡侧指固有神经,皮瓣带蒂修复创面,2、3周后断蒂。结果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24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弹性好、耐磨;指端饱满,色泽正常,两点辨别觉6.4 ̄9.6mm,11例感觉恢复至S3,4例至S4,外观及功能满意。结论应用吻合神经的拇指尺背侧皮神经筋膜蒂岛状皮瓣,术后效果良好,是修复示指末节桡侧软组织缺损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第一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筋膜瓣修复示指软组织及神经缺损的皮瓣存活优良率和感觉重建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6月至2014年10月应用带桡神经浅支转位的第一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筋膜瓣修复示指掌侧皮肤缺损27例,术后全部随访3个月~2 a,观察皮瓣出现远端坏死、血管危像的频率及感觉恢复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修复后27例皮瓣、供区游离植皮全部存活,随访皮瓣外观良好、质地佳、感觉恢复满意,皮瓣静止两点辨别觉8~10.2 mm,平均9 mm。结论第一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筋膜瓣对于合并肌腱外露的示指软组织缺损,皮瓣易切取,血供稳定,对肢体损伤小,可缩短病人康复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拇指背桡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蒂的岛状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例拇指软组织缺损患者利用拇指背桡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其中修复感觉神经4例。缺损面积:1.8cm×3.0cm~2.5cm×3.0cm;皮瓣面积:1.8cm×3.0cm~2.5cm×3.0cm。结果 20例皮瓣全部成活,皮瓣外观良好,不臃肿。患者均获随访3~6个月,拇指屈伸功能恢复良好。4例修复神经者感觉恢复至S2,两点辨别觉达6~12mm。结论拇指背侧皮神经营养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不损伤供区主干血管,手术简便,创伤表浅,皮瓣质地柔软,厚薄适中,供区相对隐蔽,能够重建指腹感觉,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修复方法,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显微镜下(放大10倍)解部观察了正中神经腕管段及返支的血供。其来源是掌浅弓、桡动脉、尺动脉、桡动脉掌浅支的分支。并讨论有关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吴超 《医学综述》2014,(8):1505-1507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患者不同上肢神经受累情况及分布。方法将6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纳入DPN组,62例无周围神经病的糖尿病患者纳入对照组,采用肌电/诱发电位仪检测所有患者上肢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感觉神经传导波幅(SNAP)、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CAMP),比较不同组别、不同神经的传导指标。结果 DPN组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SCV均显著低于对照组[(40.5±3.9)m/s vs(54.3±4.3)m/s]、[(44.2±4.8)m/s vs(51.2±5.8)m/s]、[(46.1±4.0)m/s vs(53.3±6.1)m/s](P<0.05);DPN组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MCV均显著低于对照组[(45.6±5.5)m/s vs(54.3±4.2)m/s]、[(48.5±3.9)m/s vs(55.0±5.1)m/s]、[(48.9±4.6)m/s vs(53.1±4.8)m/s](P<0.05)。正中神经感觉神经异常率、运动神经异常率均显著高于尺神经、桡神经(P<0.05),尺神经、桡神经感觉神经异常率、运动神经异常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中神经感觉神经异常率均显著高于运动神经(P<0.05)。结论 DPN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显著降低,上肢神经以正中神经受累最为严重,而感觉神经受累多于运动神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副肿瘤性周围神经病 (paraneoplas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PPN) 的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7年6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9例副肿瘤性周围神经病患者上下肢运动、感觉神经电生理特点.测定指标包括: (1) 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末端运动潜伏期、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 (2) 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腓浅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 (3) 正中神经、胫神经F波.结果 (1) 副肿瘤性周围神经病患者上下肢感觉运动神经均受损, 波幅总异常率高于神经传导速度总异常率 (P<0.05) , 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异常率高于运动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异常率 (P<0.05) ,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异常率比较, 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2) 神经传导检测下肢异常率高于上肢 (P<0.05) ; (3) F波异常率低于神经传导检测异常率 (P<0.05) .结论 副肿瘤性周围神经病神经电生理表现为感觉运动神经病多见, 远端损害重, 下肢比上肢损害明显, 以感觉神经轴突损害为主, 运动和感觉神经脱髓鞘程度相似.分析周围神经病的神经电生理特点能为早期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报道应用手部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应用手部掌背皮神经(桡神经浅支及尺神经手背支)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17例(19指)。男14例,女3例。年龄31~68岁。皮瓣大小为2.0cm×1.5cm~8.0cm×3.0cm。皮瓣供区植皮。结果:临床应用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17例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2月。皮瓣外形满意,质地、色泽、弹性好,手指功能良好。结论:桡神经浅支及尺神经手背支营养血管皮瓣不损伤主要血管、神经,操作简单,是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运动神经端侧缝合后神经再生及其趋化性问题。方法将20只健康雌性SD大鼠分为神经端侧缝合组(端侧缝合组)和对照组,各10只。端侧缝合组切断大鼠胸前神经分支,将尺神经后内侧方外膜开窗,将胸前神经分支和开窗的尺神经外膜做端侧缝合;对照组仅显露胸前神经分支和尺神经。两组1年后均采用乙酰胆碱酯酶染色和Fluoro-Gold荧光逆行示踪技术,观察和计数胸前神经分支纤维和大鼠脊髓C5-T1前角和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结果端侧缝合组有髓神经纤维数、轴突酶染阳性的运动神经纤维数、运动纤维比例、脊髓前角神经元数目、背根神经节感觉神经元数目、神经元总数和运动神经元比例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1或<0.05)。结论运动神经端侧缝合后神经侧方出芽对特定靶器官的趋化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大鱼际逆行皮瓣临床应用及拇指感觉恢复效果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大鱼际逆行皮瓣的临床应用及利用不同神经所形成的有感觉皮瓣的感觉恢复情况。方法 2006年5月-2010年8月,解放军第252医院及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共43例拇指部分缺损患者(年龄17-52岁)根据具体伤情行3种不同的大鱼际皮瓣修复术,皮瓣的最大切取面积为3.5cm×4.0cm,最小1.5cm×2.0cm。其中33例同时行神经移位,分别利用桡神经浅支及正中神经掌皮支恢复拇指感觉。术后随访0.5-2年,平均10个月,对3种皮瓣的成活率、血运与质地、拇指功能进行评定,并对不同神经移位的皮瓣感觉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临床43例皮瓣均成活,血运良好、质地柔软、弹性好;拇指关节及骨质无缺损的患者拇指功能恢复均为优;未行神经移位的10例患者中6例感觉恢复为S2,4例为S1;桡神经浅支移位组3例感觉恢复为S3,16例达S3+,而正中神经掌皮支移位组9例感觉恢复为S3,5例达S3+,前者优于后者(P<0.05)。结论几种大鱼际皮瓣适当选择、灵活应用,可以很好地修复拇指缺损,大鱼际皮瓣利用桡神经浅支恢复感觉效果优于正中神经掌皮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各种带蒂皮瓣对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肌腱、神经、血管及骨外露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60例不同原因、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肌腱骨外露的病人,分别应用带血管神经蒂食指背侧岛状皮瓣、掌背动脉岛状皮瓣、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皮瓣、尺动脉腕上支皮瓣、骨间背侧岛状皮瓣等方法进行修复。结果经6个月-4年随访,供区及受区无溃疡,无明显色素沉着,外观良好,感觉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带蒂皮瓣对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肌腱骨外露的修复技术具有操作灵活,相对游离皮瓣简单,成功率高,修复后组织结构、厚度、韧性、色泽与原组织相近,能最大程度恢复手部的外观、功能,创伤小,对生活护理小。但对手指缺损要求再造、带蒂皮瓣无法覆盖创面及无可用的带蒂皮瓣修复创面等病例,游离皮瓣仍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A 28-year-old man shot himself in the left posterior triangle of the neck with a shotgun. At the initial operation secondary repair of the resultant brachial plexus injury was decided upon in view of the difficulty in assessing lesions in continuity at this point after injury. The patient had total brachial plexus palsy. Nine weeks after the injury sensory and motor function were returning and the only element of the brachial plexus not showing evidence of nerve fibre continuity was the musculocutaneous nerve. Sural nerve autografts were sutured between the trimmed proximal and distal stumps of this nerve. By 4 months after the injury there was further improvement in both sensory and motor function, and by 18 months there was sensation in the autonomous zones of both median and ulnar nerves and good return of muscle power.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正中神经肌支转位治疗尺神经高位损伤的可行性.方法 经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10具共20侧上肢标本,利用游标卡尺测量正中神经各肌支的长度、神经入肌点处的直径、分支点到肱骨内侧髁以及正中神经主干在肘窝处距肱骨内侧髁的距离.结果 正中神经前臂的主要肌支有旋前圆肌支、桡侧腕屈肌支、掌长肌支、指浅屈肌支、指深屈肌桡侧半支、拇长屈肌支和旋前方肌支,其长度分别(46.3±12.5)、(44.5±9.7)、(43.5±4.1)、(53.5±7.2)、(62.4±19.8)、(64.4±7.8)、(109.4±14.9) mm;神经入肌点处的直径分别是(1.7±0.2)、(1.5±0.5)、(0.9±0.3)、(1.2±0.3)、(1.5±0.1)、(1.2±0.3)、(1.0±0.4)mm;正中神经主干距内侧髁距离为(35.4±3.3) mm;旋前圆肌支标本可直接与肱骨内侧髁上方尺神经主干无张力缝合.结论 正中神经肌支转位治疗尺神经高位损伤在解剖学上是可行的,旋前圆肌支和桡侧腕屈肌支是最佳供体神经.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探讨神经电生理指标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按病程(以 10 年分界)分组 对 121 例糖尿病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病程 ≥10 年组运动神经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和胫 神经传导速度下降异常率增加( P <0.05 ),正中神经、尺神经潜伏期延长异常率高于 <10 年组( P <0.05 );周围运 动神经波幅下降异常率也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病程 ≥10 年组感觉神经的正中神经、尺神经和 桡神经传导速度下降异常率增加( P <0.05 );正中感觉神经波幅降低异常率增高( P <0.05 )。结论 对糖尿病患者 定期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有助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