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广雅》中"疥""痎""痟""■"及与其相关病名进行探讨。利用古代辞书及其旧注,结合相关文献,考证名实关系,梳理病名之间的关系,缕清词义发展演变过程及用字情况,并对当代辞书释义进行补正。认为"疥"字本义为疥疮,又假借为"痎",表示疟疾;"痟"为头痛,又为全身性肌肉酸痛;"■"有两个义项,一指中暑;一指消渴病。"痟■"同"消渴",即今之糖尿病。  相似文献   

2.
疛疾考略     
中医病症疛录于字书,诸家所释颇有出入."疛"始见于《说文解字》:"疛,从疒肘省声,小腹病."《广雅》则浑言日"病也";《玉篇》谓"心腹疾";《广韵》释为"小腹痛";《类篇》指为"小肠痛";《集韵》《龙龛手镜》承《玉篇》之说,谓其为"心腹病";余云岫《古代疾病名候疏义》及《汉语大字典》谓指"腹水".疛之病位在腹,但具体为心腹或小腹则混乱无定.按《释名·释形体》:"自脐以下日‘水腹’,水汋所聚也;又日‘少腹’,少,小也,比于脐以上为小也."  相似文献   

3.
《黄帝内经》是最早记载"肾虚"的医学文献,但《内经》对"肾虚"的界定与中医肾虚(证)的定义并不一致。《内经》中相关肾虚的概念及条文显示:《内经》所言之"肾虚"未涉及"肾阳""肾阴";书中关于自然性肾虚的论述被后世较好地保留与继承,但有关病理性肾虚的症候描述,却未被当代中医界完全采纳。本文从文献和学说演变入手,重新审视和探讨《内经》中有关肾虚的记载,对肾虚学术史的梳理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颓""疝""癃"等文字的考察,结合《内经》中的详细描述,参考马王堆汉墓出土古医书,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疝""■疝""颓疝"是同一病名的不同写法,指的是以男性前阴肿坠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而后世习作"■疝"。"■癃""癃■"虽词序不同,但与"癃疝"一样,皆指疝之重症,因这部分■疝患者在前阴肿坠之外,身体极度羸弱、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故名"■癃""癃■""■癃疝"。在《内经》所载以男性前阴肿坠为主症的■疝、■癃疝诸病中,必有属于今之所谓丝虫病所致的鞘膜积液或阴囊象皮肿者;至于每与"■疝"连文的"妇人少腹肿",则极大可能是指女性丝虫病患者出现的前阴部位肿胀。  相似文献   

5.
基于对《内经》理论特色的分析,结合近年来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及迟华基教授对于《内经》发展突破点的思考,提出《内经》研究的突破点在于:第一,本体论的还原;第二,思维方法的明确与回归;第三,《内经》中一气运行生成万物生成论模式的发掘与填充;第四,立足《内经》的气本体论,揭示经典中的"气""阴阳""五行""六气"等概念的实质内涵及相互关系;第五,若能完整真实地揭示《内经》理论内涵,而后便应考虑将《内经》理论与现今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相融合,使其不失本意,且能更好为现代科学所认知。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内经》"阳明"二阳、三阳之说的本来意义。[方法]梳理《内经》与"阳明"相关的篇章,探析"阳明"二阳、三阳之说的真正含义。[结果]"阳明"在《内经》中的二阳之说有两种含义:一是阳气在五运六气中主气出现的次序,阳气最初的状态叫少阳为一阳,其次的状态叫阳明为二阳,最后的状态叫太阳为三阳;二是两种阳性脉象同时出现的状态叫二阳,此时的二阳并不是指阳气量的多少而是二种脉象。"阳明"在《内经》中的"三阳"之说,是指人体阳气盛极的状态。[结论]"阳明"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是《内经》、《伤寒论》六病模型的重要基础概念,理清经典中"阳明"二阳、三阳的真正涵义,对认识中医理论体系与指导临床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内经》将"五味"作为化生之源,同时又强调了"过用"则为害的一系列不良影响。"谨和五味"是《内经》"食饮有节"养生态度的体现,其相关论述表达了《内经》对健康的多层次要求,如"阴平阳秘""形与神俱""天人合一"。这些与"和"密切相关的健康理念,是"和谐观念"参与《内经》理论构架的体现,是文化对医疗的影响。"和五味"是达到不同健康状态的重要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8.
祖国医学中的“腹诊法”为切诊的一种,但也有部分包括在望诊、问诊、闻诊之内,在临床中多应用于慢性疾患及部分急性病症的诊断。一、腹诊法的来源和诊断上的价值1.古代医家对中医腹诊的认识:“腹诊法”首创于《内经》,继见于《伤寒论》。如对时论:“胸腹者,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若知脏腑如何,则莫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内经》出发,参考小学著作,结合《内经》同时期文献,对"津"字的含义进行了考释,通过重文概念的引入,解释了"津"字两种含义差别很大的原因,并以此为据,对"津"字在《内经》中的含义进行了论述,从而与"液"的概念深一步区别。  相似文献   

10.
《内经》“七损八益”探究阎晓天(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3)主题词《内经》中医名词,注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一篇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认识自然界和人体的重要篇章,其中在论述如何调养人体阴阳之时开宗明义道:“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  相似文献   

11.
唐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为现存《内经》系统诸传本中的最古者,具有中医语料源头的重要意义。浑浑一词在《太素》中共出现了4次,或状脉象,或述病症,其语义在校勘上多有混乱不清之处,故采用古文校勘常用之本校与理校法,予以厘清,以求医理文理两相合宜。  相似文献   

12.
亢害承制理论源于《内经》,是《内经》中关于运气的重要思想,现广泛用于指导临床治疗,对于胸痹病来说,"君火之下,阴精承之""心本乎肾,所以上不宁者,未不由乎下,心气虚者,未不因乎精",即是亢害承制理论的具体体现,所以在治疗胸痹时要重视心肾相关的理论,注重在治疗心本脏疾病时调整肾的功能,如此,方能万全。  相似文献   

13.
"五经"中有大量的病症名词,有的意义至今仍在使用,有的意义已经转移,甚至消亡。现通过对"五经"病症名词"眇"、"矇"、"瞽"、"瞍"、"跛"词义及其演变的研究,确定其病症名词的意义,分析其发展演变源流,纠正普通词典以及专业词典的错误。  相似文献   

14.
成书于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的渊源,科学的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目前,已知对"血"、"气"最早,最详尽的总结论述,就见于《内经》之中。其中有诸多"血气"、"气血"并称之处,现将其中有关"血气"、"气血"论述摘抄出来,加以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5.
[目的]系统整理《黄帝内经》中"络"及其词组含义,以发现《内经》中络及络病的内涵。[方法]利用电子文本,在《黄帝内经》中摘取含有"络"字的内容,将"络"及其相关词组结合注家的注释进行分类,从词性、词义、医理等方面分析归纳《黄帝内经》中"络"及其词组的含义。[结果]《素问》中共有40篇含有"络"字,共现170次。在《灵枢》共有39篇含有"络"字,共现161次,合计331次。"络"以单音节词出现共计80次。根据词组的含义将含"络"词组分为四类:解剖类、生理类、病理类、其他。[结论]"络"以单音节词形式出现的频次相对较少,词性为名词或动词,词义常表络脉或联络的含义。络以词组形式出现的频次较多,词性为名词。"络"在《内经》中指细小的血府,它虽只一次提到"络病"之词,但对其病因、病机与诊治均较详细地论述,确为络病认识之源。  相似文献   

16.
在道家文化背景下,以《素问·宝命全形论》一段为例,通过对其中"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道无鬼神,独来独往""愿闻其道……不知其谁"等用词、组句与道家文献的对比考释,以证《内经》受道家思想文化的影响,《内经》援引道家的概念、思想以发挥医理。  相似文献   

17.
通过探讨《内经》"肓之原"和"膏之原"的解剖结构,认为《内经》的"膏"是指以脂肪为主要成分的一类实体,其中至少包括了心尖部脂肪和大网膜。"病入膏肓"和"膏之原"中,二者中"膏"的解剖实体,分别指的是心尖部脂肪和大网膜";膏之原"的解剖位置是腹正中线的肝右叶下缘和胃大弯的沿线之下";鸠尾穴"位于这条沿线的中央。  相似文献   

18.
"外内合邪"的发病观首见于《黄帝内经》,现今"外内合邪"的内涵已与《内经》本义有所差别。在理论研究中,学者普遍将"外内合邪"的含义阐释为外来邪气与人体内在因素——或指内生之邪、或指体质偏颇与正气不足——相合而发病。在关注外内邪气致病的前提下认知、论治疾病,并且人群调研和动物造模也倾向于对外邪与内邪、外邪与体质、外邪与正虚关系的探讨与研究。如此就偏离了《内经》人体之气本为一气、强调正气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的本义。在《内经》中,"外内合邪"实则体现出人体之气"阴阳俱感""中外皆伤"的发病观。结合近5年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从《内经》原文解读与临床启示分析着手,阐发"外内合邪"发病观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黄帝内经》对"气"和"气化"的论述,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中医"气论"特点。[方法]对《内经》中与"气"和"气化"相关的条文进行分析,结合历代注家看法,总结《内经》对"气"和"气化"的认识。[结果]《内经》全书有19篇直接以"气"冠名,1700(2997)处提及"气"字,7处条文论述"气化"。《内经》中的"气"既可以是物质之气,也可以是功能之气,还可以是转化之气。其"气化"的概念包括阴阳五行的转化、各种精微物质的化生和转变、各种物质的运动和敷布、从化、气的运动、五运六气之气化等六个方面。[结论]《内经》中除少数章节外,几乎处处可见气化,从万物化生至精微所存,皆是气化。在《内经》视角下,"气化"既是化生天地万物的根本,也是维持人身健康之根本,因而也就必然是养生、诊断、治疗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20.
脾"居中央""灌四旁"出自《内经》,是对脾胃状态的高度概括。"居中央"的内涵:脾胃同居中央的空间位置,通过受纳、腐熟、运化水谷精微的基本功能,发挥脾胃作为"气血之源""气机之枢""五脏之本"的三大生命意义。"灌四旁"的内涵:脾胃的功能以"灌四旁"的方式得以延伸,在空间上以远至四肢,外及腠理,重及五脏为代表,将人体五官、百骸、九窍全部涵盖于内,并营养之,时间上形成了脏气法时的规律。脾"居中央""灌四旁"的理论提示调脾胃可以生气血、养五脏、维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