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茂兰喀斯特原生林3种坡向林下凋落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研采样和室内分析测试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不同喀斯特原生林生态系统下坡向和分解层的凋落物现存量、主要营养元素含量、储量及元素释放率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阴坡凋落物现存总量((0.568±0.024)kg·m~(-2))高于阳坡((0.504±0.03)kg·m~(-2))和半阴坡((0.295±0.02)kg·m~(-2)),不同坡向林下凋落物现存量在各分解层均表现为:未分解层(L层)半分解层(F层)全分解层(Y层);2)不同坡向林下凋落物各营养元素平均含量表现为:C((388.7±11.2)g·kg-1)N((24.90±3.49)g·kg-1)K((9.78±1.82)g·kg-1)P((1.53±0.32)g·kg-1),在各分解层的含量表现不同,碳含量和钾含量:LFY,氮含量和磷含量:YFL;3)3种坡向林下凋落物的碳、氮、钾元素总储量表现为:阴坡阳坡半阴坡,磷元素总储量表现为:阳坡阴坡半阴坡;4)凋落物营养元素储量在L层占总储量的37.1%~64.2%,并随分解加剧而减少;L层和F层的元素释放率均表现为:阴坡半阴坡阳坡,且碳、钾元素释放率高于氮、磷元素。在喀斯特原生林凋落物分解的养分释放过程中,坡向对林下凋落物的理化性质及分解速率有较大影响,且阴坡林下凋落物分解较快、营养元素内部循环周期较短。  相似文献   

2.
通过样地调查和土壤样品采集分析的方法,测定了山杨、油松和辽东栎3种人工林林下植被(灌木、草本)的活地被的生物量以及地表凋落物的生物量和土壤养分的总概况,并探讨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活地被生物量表现为油松2.354 7 t·hm~(-2)山杨2.078 5 t·hm~(-2)辽东栎1.137 3 t·hm~(-2),地表凋落物生物量山杨4.797 5 t·hm~(-2)辽东栎2.139 9 t·hm~(-2)油松0.525 0 t·hm~(-2);林下土壤分级指标结果:有机质、全磷均呈现4~5级标准,全氮为1~3级标准;林下土壤养分含量分析比较结果:有机质含量为山杨辽东栎油松,而全氮和全磷为山杨油松辽东栎;同时分析了土壤全量养分与各林分下活地被生物量、凋落物层生物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3种人工林的3种全量养分与活地被生物量、凋落物生物量均呈现极显著相关(P0.01),同时3种林分的土壤全量养分间相关性显著(P0.05),表现出良好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3.
郑瞳  牟长城  张毅  李娜娜 《生态学报》2016,36(19):6284-6294
运用相对生长方程与碳/氮分析方法,测定了我国温带张广才岭7种立地类型(阳坡上、中、下坡位和阴坡上、中、下坡位及谷地)天然白桦林的生态系统碳储量(植被与土壤)及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与年净固碳量,揭示立地类型对温带天然白桦林生态系统碳库及其固碳能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白桦林植被碳储量((76.28±18.11)—(115.57±5.59)t C/hm~2)在阴、阳坡的上坡位和下坡位显著高于谷地35.1%—51.5%(P0.05),阴、阳坡中坡位高于谷地但差异性不显著(32.5%—33.6%,P0.05);2其土壤碳储量((81.53±6.15)—(181.90±21.62)t C/hm~2)在阳坡各坡位显著高于阴坡中、下部与谷地24.0%—123.1%(P0.05),阴坡上、中部显著高于阴坡下部和谷地36.0%—81.2%(P0.05);3其生态系统碳储量((174.57±20.27)—(282.96±17.92)t C/hm~2)在阳坡各坡位显著高于阴坡中、下坡位与谷地14.1%—62.1%(P0.05),阴坡上、中坡位显著高于阴坡下坡位与谷地19.5%—48.1%(P0.05);4其植被净初级生产力((6.98±1.60)—(9.59±0.69)t hm~(-2)a~(-1))在阴、阳坡上坡位显著高于阴坡中坡位34.2%—37.4%(P0.05),其他4个立地类型高于阴坡中坡位但差异性不显著(8.5%—20.6%,P0.05);5其年净固碳量((3.26±0.74)—(4.56±0.36)t C hm~(-2)a~(-1))在阳坡上坡位显著高于阴坡中坡位39.9%(P0.05),其他5个立地类型高于阴坡中坡位但差异性不显著(9.2%—30.4%,P0.05)。因此,张广才岭天然白桦林的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固碳能力均存在着明显的立地分异规律性,故在评价与管理我国温带白桦林碳汇时应考虑立地类型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长期施氮对油松林凋落物量的影响,在山西省太岳山油松天然林和人工林中进行了长达7年的氮添加控制试验,包括对照(CK)、低氮(LN)、中氮(MN)和高氮(HN)4个水平,分别为0、50、100、150 kg N·hm~(-2)·a~(-1)。于2015—2016年对不同处理的凋落物产量组分的月动态进行监测。凋落物产量组分主要分为叶、枝、果、花、皮、杂物(动物残体、芽鳞、碎屑等统称)。结果表明,施氮显著提高了天然林年均凋落物量:HN(3.69 t·hm~(-2)·a~(-1))MN(3.12 t·hm~(-2)·a~(-1))LN(3.02 t·hm~(-2)·a~(-1))CK(2.68 t·hm~(-2)·a~(-1));而人工林年均凋落物量随N添加水平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LN(3.11 t·hm~(-2)·a~(-1))CK(3.08t·hm~(-2)·a~(-1))MN(2.92 t·hm~(-2)·a~(-1))HN(2.60 t·hm~(-2)·a~(-1))。这表明过量的氮输入会降低人工林凋落物的产量。年均叶凋落量所占比重最大,达总凋落量的68.3%~75.4%,果凋落量占总凋落量的6.7%~17.8%。方差分析表明,氮添加处理对叶、果和皮凋落量具有显著影响。凋落物月动态表现为双峰型,高峰期在6月份和10月份。总之,在天然林中,凋落物产量随着施氮浓度的增加显著升高(P0.001);在人工林中,施氮处理未对凋落物产量产生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5.
湖南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碳密度及其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在湖南省野外样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湖南省2014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结果,计算出湖南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湖南省森林生态系统的平均碳密度为130.69 t·hm~(-2)。其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和土壤的碳密度分别为28.36、1.77、0.90、1.36和98.30 t·hm~(-2)。植被碳密度与土壤碳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碳密度与凋落物层碳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阔叶林碳密度最大(175.26t·hm~(-2)),其后依次为杉木林(136.81 t·hm~(-2))、马尾松林(133.84 t·hm~(-2))、柏木林(124.88t·hm~(-2))、竹林(117.29 t·hm~(-2))、杨树林(95.08 t·hm~(-2))、经济林(80.94 t·hm~(-2))、湿地松林(64.71 t·hm~(-2))、灌木林(63.73 t·hm~(-2))。湖南省森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1572.02Tg C,其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和土壤的碳储量分别为341.18、21.29、10.78、16.36、1182.38 Tg C。阔叶林碳储量最大(545.77 Tg C),依次为杉木林(419.91 Tg C)、马尾松林(275.58 Tg C),竹林(127.76 Tg C)、灌木林(74.44 Tg C)、经济林(71.25 Tg C)、柏木林(25.81 Tg C)、湿地松林(22.39 Tg C)、杨树林(9.11 Tg C)。在各市州中,怀化市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最大,为267.43 Tg C;湘潭市最少,为28.12 Tg C。湖南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布不均,表现为湘西南湘南湘北湘中。阔叶林、杉木林和马尾松林是湖南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主要贡献者,分别占34.72%、26.71%、17.53%。  相似文献   

6.
植物凋落叶养分含量的时空分布格局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尤其是对森林土壤养分情况有重要的影响,而在群落结构复杂的亚热带森林中基于群落整体水平的凋落叶养分含量特征研究相对匮乏。在位于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中的20 hm2动态监测样地进行,收集凋落叶并测定其碳、氮、磷含量,结合不同生活型物种的凋落高峰,春季和初夏为常绿树种凋落高峰;秋季为落叶树种凋落高峰,以及地形特征对凋落叶养分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在时间尺度上,凋落叶养分含量表现为不同凋落高峰之间的差异,碳含量表现为秋季高峰 < 春季高峰 < 初夏季高峰,氮、磷含量为秋季高峰大于春季和初夏季高峰;在空间尺度上,凋落叶养分含量则表现为沟谷地形和山脊地形之间的差异性,在秋季凋落高峰时碳含量在沟谷地形显著低于山脊地形,氮、磷含量在山脊地形显著低于其他地形。研究结果表明群落物种组成及其生活型差异是造成森林群落水平凋落叶养分含量时空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多样性及土壤因子对坡向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旻霞  王刚 《生态学杂志》2013,32(2):259-265
坡向是山地的重要地形因子之一,是导致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结构特征产生差异的间接环境因子,它通过改变光照、温度、水分和土壤养分等生态因子而对生物多样性、植物生长发育、生产力以及生态系统功能等产生重要影响.本文研究了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不同坡向上的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变化特点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阳坡-阴坡生境梯度上,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趋势为阴坡>半阴半阳坡>阳坡,土壤温度和光照度的变化趋势为阳坡>半阴半阳坡>阴坡,土壤养分含量除了全氮和有机碳为阴坡>阳坡>半阴半阳坡外,其他养分总体呈现阴坡>半阴半阳坡>阳坡.阳坡-阴坡生境梯度上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趋势为:阴坡>半阴半阳坡>阳坡,阳坡的主要功能群是禾草类,而阴坡则是杂草类.相关分析表明,在阴阳坡微生境梯度上,光、热、水、土均影响了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而其中土壤含水量是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在生物量调查的基础上,对广西硬阔林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5个不同林龄阶段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硬阔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表现为过熟林(514.44 t·hm~(-2))成熟林(439.92 t·hm~(-2))幼龄林(325.29 t·hm~(-2))中龄林(315.27 t·hm~(-2))近熟林(214.64 t·hm~(-2)),不同林龄碳储量分布格局均为土壤层植被层凋落物层,地下部分地上部分;其中植被层为79.12~179.17 t·hm~(-2),占总碳储量的23.09%~43.84%,随林龄的增长不断增加。凋落物层为0.91~2.32 t·hm~(-2),占总碳储量的0.21%~0.76%,随林龄的增长呈"W"型变化趋势。土壤层为120.55~335.27 t·hm~(-2),占总碳储量的56.16%~76.91%,随林龄的增长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植被层碳储量以乔木层最大(72.35~173.07 t·hm~(-2)),占植被层碳储量的28.92%~76.58%,随林龄的增长而增加,其中乔木层碳储量以树干为最大,为44.99~110.87 t·hm~(-2),占植被层碳储量的17.98%~47.77%,随林龄的增长而增加;根、枝、叶所占比例分别为4.46%~11.82%、4.52%~11.90%、1.95%~5.09%,随林龄的增长而增加。  相似文献   

9.
樟树人工林凋落物养分含量及归还量对氮沉降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晶  闫文德  郑威  李忠文 《生态学报》2016,36(2):350-359
氮沉降的持续增加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大量的氮沉降对其结构和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土壤肥力、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探讨亚热带常绿阔叶森林凋落物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在湖南省森林植物园以樟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进行模拟氮沉降的实验,实验设置4种氮添加水平CK(0g N m~(-2)a~(-1),对照)、LN(5g N m~(-2)a~(-1)),MN(15g N m~(-2)a~(-1)),HN(30g N m~(-2)a~(-1)),研究氮沉降对樟树林年凋落物量、凋落物养分含量以及归还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水平下(CK、LN、MN、HN),樟树林凋落物的年凋落量分别为(4.53±0.32)t hm~(-2)a~(-1)、(3.95±0.28)t hm~(-2)a~(-1)、(3.56±0.41)t hm~(-2)a~(-1)、(4.46±0.48)t hm~(-2)a~(-1),施氮抑制了樟树林的凋落量,且低、中氮处理下差异显著(P0.05);施氮处理后凋落物的养分含量大小顺序为:CNCaKMg,凋落物的碳含量没有显著变化,但氮含量都有所增加,因此,施氮降低了樟树凋落物各组分的C/N比;凋落物中元素的年归还量大小顺序表现为:CNCaKMg,施氮处理对凋落物C、K、Ca、Mg归还量有抑制作用,但对凋落物N归还量表现为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该研究以桂林岩溶石山灌丛植物为对象,分析了灌丛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与土壤环境因子随坡向(阴坡-阳坡)梯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土壤pH和土壤全磷均对植物群落类型及物种分布具有显著的影响,坡向对植物群落类型及物种分布具有极显著的影响;而土壤全氮、土壤有效氮和土壤有机碳对植物群落类型及物种分布则均无显著影响。(2)除Pielou均匀度指数在阴坡与阳坡差异不显著外,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对不同坡向微生境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物种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在不同坡向上均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即阴坡大于阳坡。(3)除土壤pH值和土壤全磷含量差异不显著外,坡向对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土壤全氮含量、土壤有效氮含量、土壤有机碳含量均产生显著的影响。其中,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效氮含量、土壤有机碳含量则为阴坡大于阳坡,而土壤温度和土壤全氮含量为阴坡小于阳坡。(4)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在阴坡上,各土壤环境因子对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作用均不显著;在阳坡上,物种丰富度指数与土壤温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Shannon-Wiener指数与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ielou均匀度指数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全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在生物量调查的基础上,对广西软阔林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5个不同林龄阶段的42个1000 m2样地进行调查,研究各林龄阶段碳储量及其分配格局。结果表明:软阔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表现为成熟林(421.98 t·hm~(-2))过熟林(405.23 t·hm~(-2))近熟林(218.74 t·hm~(-2))中龄林(172.94 t·hm~(-2))幼龄林(164.20 t·hm~(-2))。不同林龄碳储量分布除过熟林阶段植被层土壤层外,均为土壤层植被层凋落物;除成熟林阶段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其余阶段均为地下部分地上部分;其中植被层为32.03~222.43t·hm~(-2),占总碳储量的30.03%~55.28%,随林龄的增长不断增加。凋落物层为1.51~3.58t·hm~(-2),占总碳储量的0.69%~1.56%,随林龄的增长呈"M"型变化趋势。土壤层为117.33~294.54 t·hm~(-2),占总碳储量的44.06%~75.69%,随林龄的增长总体上呈上升的趋势。植被层碳储量以乔木层最大(27.53~220.50 t·hm~(-2)),占植被层碳储量的16.77%~54.41%,随林龄的增长而增加,其中乔木层碳储量以树干为最大,为16.99~167.91 t·hm~(-2),占乔木层碳储量的61.70%~76.15%,随林龄的增长而增加;根、叶所占比例分别为9.07%~18.60%、1.59%~6.62%,随林龄的增长而减少;枝的碳储量占3.08%~13.41%,随林龄的增长呈缓慢增加的趋势,在过熟林阶段有小幅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12.
甘南高寒草甸植物功能性状和土壤因子对坡向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旻霞  马建祖 《应用生态学报》2012,23(12):3295-3300
研究甘南高寒草甸不同坡向植物功能性状和土壤因子及二者的关系.结果表明:禾草是阳坡的优势功能群,杂草和灌木是阴坡的优势功能群.阴坡植物群落生物量显著大于阳坡,但叶片氮磷比显著小于阳坡.不同坡向上,除叶片氮含量变化不显著外,叶片磷含量、比叶面积和物种平均高度大小均为阴坡>偏阴坡>阳坡.植被的生存策略在阴阳坡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可以从不同坡向植物叶性状的差异和优势功能群的改变反映出来.土壤温度大小为阳坡>偏阴坡>阴坡;土壤含水量大小为阴坡>偏阴坡>阳坡;除了全磷含量自阳坡到阴坡出现递增趋势外,土壤全氮、有机质和速效氮的大小均为阴坡>阳坡>偏阴坡.比叶面积、物种平均高度与土壤全磷、有机质和土壤含水量均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土壤水分和土壤pH共同影响着高寒草甸不同坡向植物功能性状和土壤养分的分布.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中国寒温带地区不同林龄白桦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固碳能力,在样地调查基础上,以大兴安岭地区25、40与61年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其乔木层、林下地被物层(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土壤层(0–100cm)碳储量与分配特征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白桦林乔木层各器官碳含量在440.7–506.7 g·kg~(–1)之间,各器官碳含量随着林龄的增长而降低;灌木层、草本层碳含量随林龄的增加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凋落物层碳含量随林龄增加而降低;土壤层(0–100 cm)碳含量随林龄增加而显著升高,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白桦林生态系统各层次碳储量均随林龄的增加而明显升高。25、40与61年白桦林乔木层碳储量分别为11.9、19.1和34.2 t·hm~(–2),各器官碳储量大小顺序表现为树干树根树枝树叶,树干碳储量分配比例随林龄增加而升高。25、40与61年白桦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77.4、180.9和271.4 t·hm~(–2),其中土壤层占生态系统总碳储量的81.6%、87.7%和85.9%,是白桦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碳库。随林龄增加,白桦林年净生产力(2.0–4.4 t·hm~(–2)·a~(–1))、年净固碳量(1.0–2.1 t·hm~(–2)·a~(–1))均出现增长,老龄白桦林仍具有较强的碳汇作用。  相似文献   

14.
伍恩华  刘强 《广西植物》2013,(4):488-495
通过对海口市桂林洋海岸木麻黄防护林地表凋落物进行持续清除处理,与保留凋落物层的对照样地进行比较实验,研究防护林凋落物-土壤养分-细根生物量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处理样地与对照样地的年凋落物量分别是6.0162和5.9505t·hm-2,但无显著性差异。两种样地一年内凋落物量变化的时间格局较一致。凋落物组成均为小枝占比例最高,且小枝凋落物量月动态与凋落物总量月动态相似,杂物占比例次之,皮+枝占的比例最小;(2)N、P、K元素归还量的月动态变化在两样地中均较一致。两样地中小枝养分归还量的大小顺序为N>K>P;(3)处理样地在短时间无新鲜凋落物输入情况下,两样地的土壤养分含量无显著性差异;(4)两样地的细根生物量季节动态均呈现"单峰"特征,细根生物量在实验期间无显著性差异,但处理样地的细根生物量有随时间延长低于对照样地的趋势,清除凋落物的处理可能会引起细根生物量的减少。  相似文献   

15.
通过研究氮(N)添加和升温对杉木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碳(C)、N、磷(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探索杉木林养分周转规律。利用江西千烟洲亚热带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长期野外N添加(CK (0)、N1 (50 kg N·hm~(-2)·a~(-1))、N_2(100 kg N·hm~(-2)·a~(-1)))控制试验平台,采集不同年龄杉木凋落物(一年生叶和二年生叶),在不同温度(20、30℃)条件下进行凋落物分解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凋落物分解过程中,N添加对杉木凋落物C含量没有影响; N添加显著提高了分解过程中不同年龄凋落物的N含量,降低了凋落物P含量。相同N添加水平下,凋落物N、P含量表现为一年生叶二年生叶。N添加对分解前期不同年龄凋落物的P含量表现为N2N1CK,分解后期凋落物P含量则与分解前期相反。N添加显著降低了凋落物C∶N,提高了凋落物C∶P、N∶P。在分解过程中,相同N水平下杉木凋落物C∶N、C∶P表现为二年生叶一年生叶,N∶P趋势相反。分解过程中,温度升高显著提高C∶N、C∶P。相同温度下,不同年龄凋落物的C∶N表现为一年生叶二年生叶。N∶P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不同年龄叶片的N∶P表现为一年生叶二年生叶。在杉木林经营管理中,应考虑不同年龄凋落物分解、N添加和温度作用对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不同坡向凋落物分解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空间与时间序列并用的方法,对贵州茂兰喀斯特森林阳坡和阴坡凋落物的分解特征及土壤微生物进行1年的野外调查和测定,探讨凋落物分解规律及其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凋落物在分解1年后的质量损失率约为72%,在分解过程中的碳、磷元素表现为释放,氮元素表现出富集;土壤微生物各群落磷脂脂肪酸(PLFA)在分解过程中的平均含量表现为:细菌(149.8 nmol/g)放线菌(63.9 nmol/g)真菌(31.3 nmol/g),阳坡和阴坡的微生物总PLFA在180d(559.2 nmol/g)和360d(513.6 nmol/g)的含量显著高于分解前;随分解时间的增加,阳坡细菌特征磷脂脂肪酸18:1ω7c的含量增加最大,其次是cy19:0和真菌特征磷脂脂肪酸18:1ω9c,阴坡土壤微生物PLFA含量表现出减少的趋势,细菌特征脂肪酸18:1ω7c减少量最大,约9.42 nmol/g,其次是i15:0和真菌特征脂肪酸18:1ω9c,约减少4.29—4.86 nmol/g;凋落物养分释放特征与微生物群落间的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真菌群落与碳元素释放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细菌群落与凋落物碳、磷元素的释放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且阳坡凋落物分解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高于阴坡。坡向和凋落物养分释放量对喀斯特森林凋落物的分解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较显著,特征磷脂脂肪酸18:1ω7c、cy19:0、i15:0和18:1ω9c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17.
氮添加及凋落物管理对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氮沉降和凋落物量的改变是全球变化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途径,然而二者的交互作用对土壤生态过程的影响仍知之甚少。本文研究氮添加(对照和添加10 gN·m~(-2)·a~(-1))和地表凋落物管理(对照、移除和加倍)对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干季(5月)和湿季(8月)土壤有效氮、基础呼吸和有效磷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凋落物管理对土壤的影响在对照和氮添加样地中差异较大;在对照样地中,凋落物移除和加倍都显著提高了8月土壤呼吸,对有效磷和氮含量基本上无显著影响;在氮添加样地,凋落物移除与加倍均未影响土壤呼吸和有效磷含量,但显著降低有效氮含量;氮添加和凋落量变化的影响在湿季大于干季;单一的氮添加显著降低了8月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和土壤呼吸,而凋落物量加倍减缓了氮沉降对土壤呼吸的抑制和磷限制性的加剧。  相似文献   

18.
基于6年模拟氮沉降试验平台研究了氮沉降对温带草原凋落物质量的影响。采集对照(0 g N·m~(-2)·a~(-1))、低氮(5 g N·m~(-2)·a~(-1))、中氮(10 g N·m-2·a-1)和高氮(15g N·m~(-2)·a~(-1))4个氮添加梯度,混合和单一两种凋落物类型,测定了凋落物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全碳、全氮和全磷含量。结果表明:长期模拟氮沉降降低了2种凋落物中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含量及其与N素的比值;氮沉降对凋落物C含量无明显影响,降低了凋落物N、P含量以及C/N和C/P比值。由于氮沉降增加了凋落物N、P元素含量,同时降低了难分解的结构性物质含量,因此可能会对凋落物分解产生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模拟N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当今全球变化生态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土壤碳库对N沉降比较敏感,N沉降增加了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外源N含量,间接影响凋落叶分解的化学过程并改变凋落叶分解速率,因此,研究模拟N沉降下凋落叶分解-土壤C-N关系对预测森林C吸存有重要意义。利用原位分解袋法研究了模拟N沉降下三峡库区不同林龄马尾松林(Pinus massoniana)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凋落叶-土壤C、N化学计量响应及其关系;N沉降水平分对照(CK,0 g m~(-2)a~(-1))、低氮(LN,5 g m~(-2)a~(-1))、中氮(MN,10 g m~(-2)a~(-1))和高氮(HN,15 g m~(-2)a~(-1))。结果表明:分解540 d后,N沉降促进20年生和30年生马尾松林凋落叶分解,46年生马尾松林中仅低氮处理促进凋落叶分解,4种处理均是30年生分解最快,说明同一树种起始N含量低的凋落叶对N沉降呈正响应,N沉降处理促进起始N含量低的凋落叶分解,起始N含量高的凋落叶分解过程中易达到"N饱和"。N沉降抑制20年生和46年生凋落叶C释放(低于对照0.62%—6.69%),促进30年生C释放(高于对照0.28%—5.55%);30年生和46年生林分N固持量均高于对照(高于对照0.15%—21.34%),20年生则低于对照(5.70%—13.87%),说明模拟N沉降处理促进起始C含量低的凋落叶C释放和起始N含量低的凋落叶N固持。N沉降处理下仅30年生马尾松林土壤有机碳较对照增加,且土壤有机质与凋落叶C、N和分解速率呈正相关,与凋落叶C/N比呈显著负相关;土壤总氮与凋落叶分解速率、凋落叶N含量呈正相关,土壤有机碳/总氮比与凋落叶C、N含量呈正相关;对照处理中凋落叶分解指标对土壤养分影响顺序是分解速率凋落物C含量凋落物C/N比凋落物N含量,低、中、高氮处理中则是凋落物C含量分解速率凋落物N含量凋落物C/N比。研究表明低土壤养分含量马尾松林对N沉降呈正响应,N沉降促进低土壤养分马尾松林凋落叶分解并提高土壤肥力;凋落叶质量和土壤养分含量低的生态系统土壤C对N沉降响应更显著。  相似文献   

20.
采集浙江省龙游县境内毛竹林地不同坡向(阴坡和阳坡)的土壤样品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坡向对毛竹林地土壤养分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 土壤养分受坡向和土层深度的影响,采样区内土壤的养分水平呈阴坡>阳坡、表层土壤>底层土壤的变化趋势.阴坡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总有机碳、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阳坡,分别高43.7%、103.8%、92.0%、75.5%、22.4%、89.4%和240.7%,而阴坡和阳坡土壤的全磷含量并无显著性差异.0~20 cm、20~40 cm和40~60 cm 3个土层中,无论是阴坡还是阳坡,其土壤C/N差异均不显著,而阴坡土壤C/P显著高于阳坡,分别高180.8%、42.0%和54.3%;各土层中,阴坡和阳坡土壤的C/K和N/K之间的差异不显著,而阴坡和阳坡土壤的C/K和N/K在3个土层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采样区域内阴坡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全磷和全钾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与各速效养分间也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总体而言,毛竹林阴坡的土壤养分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优于阳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