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应用国土普查卫星影象和陆地卫星TM影象,解译、编制了1:10万黄河河口地区土地利用现状图,并将河口三角洲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八类十八个亚类,还给出了各类型面积。分析中表明,河口三角洲土地利用现状与黄河故道变迁、三角洲的发育所形成的地貌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2.
通过解析黄河河口尾闾摆动、大堤决口、三角洲演替过程与机制,认识到黄河河口尾闾每一次改道都再现了由地下河演变到地上河再决口改道的过程,而弯道环流裁弯取直过程中裁穿相对薄弱的悬河河岸,是近代三角洲以宁海为顶点自然决口与摆动的根本原因。1855年以来10条主要流路形成的整个近现代三角洲依次各存在第一代三角洲、第二代三角洲、第三代三角洲的自然叠加关系,1988年至今的现行清水沟流路第三代三角洲已成雏形。黄河尾闾摆动与三角州形成是黄河多沙河口几千年来的天性,要保障黄河河口的健康生命,不仅要为现行黄河河口尾闾留出一块可以摆动的第三代三角洲,规划流路河口也要留出第三代甚至第四代三角洲。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黄河河口未来来水来沙的变化及其影响,从人类活动要与自然协调共处出发,讨论了在新来水来沙条件下黄河河口治理中的几个主要问题,包括入海流路、三角洲演变、防洪抗凌、水资源、生态环境和湿地保护、社会经济规划布局以及河口管理等。指出了尽管黄河水少沙多的基本特性不变,河口的演变规律就不可能有大的变化,但正确的人为干预是非常重要和有效的,这为治理方案的研究留出了很大空间。水资源是黄河河口治理的核心,根本出路在于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建设节水型社会和提高用水效率。黄河河口存在的种种问题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必须采取综合治理的方法,进行统一管理。河口治理是黄河全流域治理的一部分,必须统筹兼顾,合理发展。  相似文献   

4.
黄河河口的治理与三角洲地区泥沙的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对黄河口地区的形势与河口治理的新认识和小浪底水库修建后河口地区面临的新形势,指出在今后河口治理中,必须结合当地经济发展,使河口治理与泥沙利用相结合,泥沙利用与疏浚相结合,以支持黄河三角洲地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现阶段黄河入海流路输沙动态平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1—2010年利津站水文资料和利津以下汛前实测大断面资料,从来水来沙条件、主槽断面面积变化、河底平均高程纵剖面和河长变化等方面分析了现阶段黄河入海清水沟流路年际变化特征。水沙条件分析表明: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进入黄河河口的年水量基本维持在200亿m3左右,年平均沙量为1.77亿t,平均含沙量为9.3 kg/m3。这些相对稳定和有利的水沙系列为清水沟流路实现输沙动态平衡提供了良好的边界条件。2007—2010年的河道主槽断面面积、河底平均高程纵剖面和利津以下河长相对稳定,表明现阶段黄河入海流路在稳定的来水来沙、河道边界和海洋动力条件下基本实现了输沙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6.
关于黄河河口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围绕黄河河口流路安排、河口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河口流路安排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好河口地区防洪、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长期固定人海流路不利于保障河口和下游防洪安全、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解决途径是有计划地使人海流路摆动。来水来沙量的减少、河口附近海域条件相对较好、人类已经探索出一些控制河口淤积的措施、防洪工程建设的加强等为稳定流路提供了条件,延长清水沟流路的使用年限是可能实现的,但要充分认识“少水少沙”条件下河口河道仍然会严重淤积的事实,充分认识河口各种减淤措施的可能潜力和局限性。如何保护好河口地区的生态环境,是黄河水资源未来能否在河口得到优化配置的核心,为此,要研究人类希望保障和可能保障的生态环境规模和目标、生态恢复到相应目标最少需要多少淡水等课题。河口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建立在水资源紧缺的基础上,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只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黄河河口变动性及其治理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根据实测资料,在总结黄河河口频繁变动的演变规律基础上,分析了高潮线以上河道出汊、衰亡的变动过程,提出了维持河口段单一窄深河槽、疏浚拦门沙、滩地放淤固槽以及准备好预改道流路等河口治理的系统工程方法。河口治理,只有根据河道演变基本规律,因势利导,以水治沙,以沙防水,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9.
《人民黄河》2013,(10):60-62
通过对黄河河口特殊自然、生态、社会、经济条件及河口综合治理在入海流路、防洪、防潮、水资源、生态环境、管理体制、科学研究等方面面临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兼顾黄河下游防洪减淤、河口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多方面需求,提出了基于防洪防潮减灾、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河口综合治理思路、治理目标、总体布局与措施。  相似文献   

10.
珠江河口岸线、滩涂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军 《人民珠江》2011,32(1):13-13,32
在分析珠江河口岸线、滩涂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指出珠江河口岸线、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落实《珠江河口综合治理规划》中对岸线、滩涂保护与利用规划的总体部署,树立防洪优先的观念,遵循开发与治理、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原则,从而达到岸线、滩涂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黄河口海洋动力输沙能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数学模型和资料分析的方法对清水沟时期黄河入海泥沙的输移扩散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数模计算得出:随着河口三角洲的演变,河口海洋动力输沙能力也相应变化,河口沙嘴突出岸线的程度越大,海洋输沙能力越大,输入外海的泥沙越多;对于特定的岸边界,海洋输沙能力的变化取决于入海水沙搭配关系,在入海沙量相同条件下,来沙系数越小,输送至外海沙量越多,反之亦然。通过实测资料分析指出:黄河口海洋输沙十分复杂,涉及岸边界、各种持续和偶发的动力等诸多因素。实测的冲淤分布往往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很难分离出某种因素单独所起的作用。实测数据显示,河口泥沙冲淤分布与来水来沙条件相关性不强。但总的看来,黄河改道清水沟以来,1977-2000年间,来沙量偏少,输入外海泥沙的比例比其它流路时期偏大,排沙比达54%,平均每年输入外海泥沙的绝对量为2.83亿t。但具体到各个年份,不论是排沙比还是绝对量,年际间差异都很大,每年输入外海的沙量并不局限在2.3亿t。  相似文献   

12.
受来水来沙、河口流路变化、海洋动力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黄河三角洲海岸线时空演变迅速而复杂。采用遥感与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处理1987—2003年的多时相卫星遥感影像,采用非监督分类方法提取海岸线时空演变信息,结合利津水文站水沙数据,对河口面积和水沙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随着水沙量的减少,河口逐渐由淤积转为侵蚀,并且程度趋于严重;②沙水比与河口变化面积之间存在较好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以保障黄河河口区三角洲湿地生态需水、河口及近海鱼类需水及河道泥沙输送为目标,针对不同需水目标的特点,基于生境模拟模型、函数型线性回归模型等方法,分别计算入海径流过程对三角洲湿地及河口区生物群落生境及生物量的影响,以及来沙系数对河道输沙的影响,遵循消耗性需水的加和性原则与非消耗性需水的最大性原则,提出满足三角洲湿地生态需...  相似文献   

14.
Implementation of the water-sediment regulation (WSR) scheme, mainly focused on solving the sedimentation problems of reservoirs and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has inevitably influenced the sediment distribution and coastal morphology of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Using coastline delineation and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SSC) retrieval method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water and sediment changes, identified detailed inter-annual and intra-annual variations of the coastline and SSC in the normal period (NP: 1986–2001, before and after the flood season) and WSR period (WSRP: 2002–2013, before and after WSR).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1) the sedimentation in the low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turned into erosion from 2002 onward; (2) the inter-annual coastline changes could be divided into an accretion stage (1986–1996), a slow erosion stage (1996–2002), and a slow accretion stage (2002–2013); (3) an intra-annual coastline extension occurred in the river mouth in most years of the WSRP; and (4) the mean intra-annual accretion area was 0.789 km2 in the NP and 4.73 km2 in the WSRP, and the mean SSC increased from 238 mg/L to 293 mg/L in the NP and from 192 mg/L to 264 mg/L in the WSRP.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黄河尾闾河道冲淤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着重分析了1976年清水沟流路以来黄河河口尾间河道冲淤变化特点.结果表明:①1976-2005年间,河口河段经历了强烈淤积-强烈冲刷-持续淤积-持续冲刷等冲淤变化过程;其冲淤变化与水沙条件、流路改道、河口的淤积延伸及河床边界等条件有关;②利津-7断面河段冲淤变化与利津径流量及来沙系数存在一定关系,与大于2 000m3/s的水量关系密切;③7断面以下河段冲淤变化与利津水沙通量,河道边界条件及流路延伸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6.
黄河入海口水沙通量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利津站1950-2003年长系列的水、沙实测资料,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比分析研究了长系列及近期(1986-2003年)黄河入海口区水、沙通量的季节性变化、年际变化以及水、沙通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黄河入海口区的水沙通量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其中沙通量的变化更为显著;②丰水年很少连续出现,枯水年有75%以连续两年的形式出现;③多沙年有连续几年出现1次的,也有连续2年或3年都出现的,少沙年基本上以连续形式出现,最多可达7年;④水沙通量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细颗粒泥沙通量与水通量之间的相关性较弱。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下游输沙量的沿程变化规律和计算方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以1950-2002年实测输沙资料为基础,研究了黄河下游的输沙量和排沙比变化特点,参照能够反映黄河特点的考虑上站含沙量的输沙率公式,建立了黄河下游逐河段的输沙量和排沙比计算公式。实测资料的验证表明,本文建立的输沙量和排沙比计算公式具有较高精度,可以作为分析水沙变异条件下黄河下游河道泥沙输移规律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基于遥感图像的黄河口近年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1996年、2000年每年一期和2006年~2009年每年两期(汛期和非汛期)黄河口卫星图像,通过分类处理提取海岸线,求得研究区内陆地面积,对比各时段黄河口地区变化;并选取1996年~2009年利津水文站水沙资料进行分析,与岸线、面积变化进行对比。得出黄河口地区受到水沙条件变化影响较大,1996年~2000年,受黄河断流影响,滩区面积减小;小浪底水库投运后,调水调沙效果显著,2000年~2006年滩区面积明显增加,但总面积仍然小于1996年;2007年以后由于水沙量减少,面积有所减小。黄河口地区近年来呈侵蚀态势,今后对黄河口陆地蚀退的改善和治理仍需重视。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三角洲海岸强侵蚀机理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陈沈良  张国安  谷国传 《水利学报》2004,35(7):0001-0006
黄河三角洲从挑河湾到孤东临海堤北端是黄河刁口河和神仙沟行水期间发育形成的年轻海岸,为强蚀型岸段。经初步计算,1976~1988年,每公里年均泥沙侵蚀率为320万t,现已建有桩西海堤和孤东海堤进行防护,但侵蚀仍在继续。本文分析了侵蚀的主要原因:一是流路停行初期,波状岸滩地形在涨落潮流往复作用下侵蚀;二是波浪能对底沙起作用的水深区位于强潮流区,波、流结合加剧了侵蚀作用。为此,单一的海岸防护工程,不能消除该岸段的泥沙流失,应同时通过调沙措施使其达到动态稳定。建议采用“二级分汊、多汊并存、人工控制、按需排放”的治理对策,避免海岸侵蚀,同时消除陆域洪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