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合理的建筑设计可增强室内自然通风,使室内环境的舒适性得到明显的改善。为了对比建筑设计对室内自然通风效果的作用,结合重庆市的最佳户型评选活动的部分建筑户型,利用数值分析的方法,对建筑进行了建筑布局和建筑朝向的不同设计情况下室内速度场分布、温度场分布和室内PMV分布的分析。分析表明,通过改变建筑朝向和局部改变建筑布局设计,室内产生的最大气流可从0.24m/s增强到0.82m/s,显著改善了室内的自然通风效果;半小时后室内温度较原朝向降低0.9℃,室内的PMV值更接近舒适。由此可见,建筑布局和建筑朝向的合理设计,是保证建筑良好室内舒适环境的前提。  相似文献   

2.
自然通风作为一种生态建筑技术,相对于机械通风来说,既可以满足人们一定的舒适性要求,同时也可以降低能耗,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环境.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垂直百叶遮阳百叶倾角为研究对象,采用PHOENICS软件对室内自然通风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百叶倾角θ从15°到165°的增大,室内各点风速呈波形变化,且波峰值与波谷值差值逐渐变小;当θ=90°时,即来流风风向与垂直百叶呈45°夹角时,室内涡流区域面积最小,气流组织均匀性最好.  相似文献   

3.
自然通风是用来解决夏季室内过热问题常用的技术之一。由于风压通风的局限性,利用太阳能烟囱热压强化自然通风是一种有效的节能方法。研究采用Fluent软件对在不同太阳辐射量下太阳能烟囱强化被动式太阳房自然通风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在太阳能烟囱的热压作用下,室内空气流动速度受到太阳能烟囱的"烟囱效应"的影响也有明显的提高;室温随着进深和高度方向略有增加但增幅不大;室内压强随着房间进深和高度的增加有所提高,随着太阳辐射能增加而有所降低。因此,利用太阳能烟囱可以提高室内空气的流通速度,且可达到改善室内热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自然通风作为一种生态建筑技术,相对于机械通风来说,既可以满足人们一定的舒适性要求,同时也可以降低能耗,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环境。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垂直百叶遮阳百叶倾角为研究对象,采用PHOENICS软件对室内自然通风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百叶倾角θ从15°到165°的增大,室内各点风速呈波形变化,且波峰值与波谷值差值逐渐变小;当θ=90°时,即来流风风向与垂直百叶呈45°夹角时,室内涡流区域面积最小,气流组织均匀性最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风压作用下民用建筑的自然通风能力和不同高度建筑对风压作用下自然通风的影响.方法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不同风速、不同高度条件下建筑风压作用下自然通风能力进行数值模拟,并通过实验数据验证方法的正确性.结果得到单体建筑风压差系数分布规律,其风压作用下自然通风外部条件最好之处为建筑高度的4/5处.建筑迎风面中部风压作用下自然通风效果好于建筑物两侧.风压差系数对风速变化不敏感.不同建筑高度风压差系数分布规律相似.结论本数值方法能够正确地反映建筑表面的风压分布;风压作用下自然通风效果随单体建筑高度增高而增大,随风速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6.
室内装修对住宅建筑的影响是利弊兼有的 ,人们在追求住宅舒适、和谐的同时 ,要特别注意装修的环保和安全健康意识 .  相似文献   

7.
建筑的自然通风设计浅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通风是节能建筑中广泛采用的一项技术手段.根据自然通风的实现原理不同可分为:利用风压实现的自然通风、利用热压实现的自然通风、风压与热压相结合的自然通风以及机械辅助通风等几种形式,着重从自然通风的实现方法着手,结合具体实例,分析其原理,并对双层维护结构和高层建筑的自然通风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建筑中的自然通风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自然通风的基本原理以及自然通风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引用实例分析了自然通风研究中的几种方法,突出了其环保节能特性。从自然通风的通风方式、气流组织形式等方面提出了现阶段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建筑中的自然通风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自然通风的基本原理以及自然通风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引用实例分析了自然通风研究中的几种方法,突出了其环保节能特性。从自然通风的通风方式、气流组织形式等方面提出了现阶段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大空间建筑室内的空气品质,将脉动送风应用于大空间喷口送风中,以CO2为示踪气体,基于实验分析喷口送风的流场特征,并以校核后的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结果,研究脉动送风在不同振幅和周期下对大空间建筑室内污染物通风效率和流动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脉动送风的CO2浓度衰减曲线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大周期脉动送风的通风效率低于定风速送风;与定风速送风相比,脉动送风可有效降低室内污染物的极大值,增强新风对室内污染物的稀释范围,喷口下方和排风口附近的污染物浓度有明显的降低;在大空间喷口送风建筑中,推荐随时间波动变化快、幅度小的小周期小振幅的脉动送风。该研究可为实际大空间通风系统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建筑设计中的外立面设计对建筑物的感观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建筑物的外立面装修中以干挂石材较为时尚 .由于干挂工艺相对湿贴复杂 ,而各种图集规范中涉及不多 ,目前施工中多依据经验由施工人员自行操作 ,缺乏理论性 .根据工程实例 ,对承力体系进行了理论性的计算 ,同时总结了干挂石材的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对室内生活环境也有了更高的需求,本文采用调查总结的方法,介绍了室内自然通风与热舒适性的概念与作用,并详细分析了各种因素的对自然通风和热舒适性的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关联与相互作用,进一步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解决的措施来改善室内环境。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冬季自然通风条件下室内污染物的分布及迁移规律,以非稳定传热方法确定了建筑围护结构的等热流边界条件,在此基础上,采用FLUENT中的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对兰州地区某住宅内的污染物浓度场进行了数值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围护结构的耦合传热过程使得室内不同房间污染物浓度场的时空分布存在较大差异,房间整体通风效率随通风时间延长呈逐渐下降趋势;在51 min的通风期间,工况10、11、12的通风效率均在95%以上,而"双进口、单出口"的工况12通风效率达到了97%以上;综合考虑室内采暖温度、污染物浓度限值以及室内竖向温差,最终确定了工况12为最佳通风模式。  相似文献   

14.
自然通风能有效降低室内污染物浓度,包括稀释生物气溶胶浓度,穿堂风是其主要形式之一。但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建筑之间的遮挡作用会明显降低通风效果。以两栋建筑为研究对象,讨论上游建筑的9种情形,包括不同的开窗面积与位置,对下游建筑穿堂风潜力的影响。讨论一个来流方向、两栋建筑中心线在位于这个来流方向的直线上、间距为两倍建筑宽度的情形,分析基于稳态RANS模型(Reynolds-Averaged Navier-Stokes)的CFD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模拟风压的可靠性,结果显示,部分情形CFD模拟的可靠性不高。相对于上游建筑5%与10%的孔隙率,20%的孔隙率难以通过CFD模拟出下游建筑物的风压。风洞实验数据显示,下游建筑物的穿堂风通风潜力随上游建筑物开窗面积的增加而降低,这与一般认识相反。  相似文献   

15.
以广州地区自然通风体育馆为研究对象,用问卷和实测的方式分别采集了建筑内运动人群及观众人群的热感觉投票值和室内外热环境参数,初步建立了这两类人群的适应性热舒适模型和对应的热舒适范围。并通过对比,分析了两类人群的适应性热舒适模型和热舒适范围的区别。研究结果表明:自然通风体育馆室内运动人群的热敏感度0.326 6要小于观众人群的热敏感度0.379 9;运动人群和观众人群的中性操作温度都随着室外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前者中性操作温度高于后者,差值在0.80~1.48℃之间;运动人群和观众人群热舒适范围的上下限都随着室外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前者热舒适范围的下限与后者相似,但是前者热舒适范围的上限比后者高,差值在1.86~2.48℃之间。  相似文献   

16.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自然下部通风、自然层状通风、自然顶部通风3种自然通风方式室内温度场和速度场进行研究,以获取3种自然通风方式中室内热舒适性,寻求各自然通风方式适用范围.研究结果显示,3种自然通风方式中人体头部与脚踝之间垂直温差均小于5℃,满足人体热舒适对垂直温差的要求.自然下部通风、自然顶部通风在人体呼吸区高度上气流速度分布比较均匀,除进风口以及出风口附近区域其他区域气流速度均小于引起人体不舒适的最低气流速度0.25m/s,基本满足人体热舒适对吹风感的要求.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以及室内不同功能选择合理的自然通风方式.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顶层房间夏季室内热环境的测量和数据分析,指出其热状况不同于相应中间层和底层房间。其室内不但温度高,同时屋顶内表面温度亦大大高于其它壁面温度,使室内形成较强的不对称热辐射场。二者构形了顶层房间夏季室内热环境的特征,增加了居住者的不舒适感。  相似文献   

18.
自然通风,长久以来就被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建筑技术.空调技术的发展虽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自然通风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地位,但随着能源危机和温室效应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回归到运用自然通风来营造舒适的室内环境,降低建筑能耗.建筑的外围护结构,作为建筑室内外的分界点,对建筑室内外通风换气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本文选择在自然通风上比较有代表性的绿色建筑的外围护结构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自然通风设计上不同的设计方法进行总结分类,将其分为附加构造措施、与空间设计的结合和双层皮幕墙3种类型,进行分别论述,为建筑外围护结构自然通风设计和选择提供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9.
自然通风对改善室内空气品质和室内热湿环境,减小建筑能耗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探讨了在热压、风压及在两者共同作用下单层建筑外围护结构各个开口的自然通风量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建筑外壁面换热系数与供暖室内自然对流换热的关联性,采用修正的湍流k-ε模型对外墙外壁面不同换热系数情况下的室内自然对流换热过程进行了数值分析并对比了热负荷值。结果表明:在满足室内供暖温度(18℃)要求条件下,考虑外界辐射和蒸发对外壁面换热过程的作用(外壁面换热系数取8.1 W·m-2·°C-1),所得散热器表面的换热能力要低于按照暖通设计规范取值(外壁面换热系数取23.3 W·m-2·°C-1)所得结果,两种取值方式对室内温度场和舒适性的影响很微弱,但所得室内热负荷之间的差异达到了6.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