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少阳枢机针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口服氯雷他定片+布地奈德鼻喷剂,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少阳枢机针法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治疗后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后及随访3个月后的疗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鼻症状量表(TNSS)评分和鼻结膜炎生活质量问卷(RQLQ)评分变化。【结果】 治疗后及随访3个月,两组TNSS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评分改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RQLQ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随访3个月,观察组RQLQ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及随访3个月,两组总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显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少阳枢机针法治疗变应性鼻炎,近期疗效与西医综合治疗相当,能显著减轻鼻部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远期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多针浅刺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血清IgE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多针浅刺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各30例。多针浅刺组取印堂、上迎香、迎香、太冲、血海等穴;常规针刺组参照《针灸治疗学》取穴。疗程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4周后进行鼻症状总分表(TNSS)和鼻结膜炎生存质量量表(RQLQ)评分,并于治疗4周后检测血清总Ig E。结果:经治后,两组TNSS和RQLQ评分以及血清Ig E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多针浅刺组在改善TNSS、RQLQ评分上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血清Ig E值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针浅刺治疗变应性鼻炎,能快速缓解患者症状并提升生活质量,与常规针刺组比较,安全有效,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宣肺通窍针法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AR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治疗组采用宣肺通窍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氯雷他啶口服治疗。2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2组TNSS评分、TNNSS总分及RQLQ评分改善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TNSS评分、TNNSS总分及PQLQ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治疗组治疗后TNSS评分、TNNSS总分及RQLQ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宣肺通窍针法治疗变应性鼻炎能显著提高AR患者的临床疗效,提高AR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培土生金法针刺治疗脾气虚型季节性变应性鼻炎(SAR)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将64例脾气虚型SAR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2组均因治疗或随访期间患者到外地各脱落2例。治疗组采用培土生金法针刺治疗,对照组口服氯雷他定片治疗,疗程均为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4周及随访时记录2组鼻症状总积分(TNSS)、鼻炎伴随症状总分(TNNSS)、鼻结膜炎生命质量调查问卷(RQLQ)评分,判定近远期临床疗效,并记录2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1、4周2组TNSS、TNNSS、RQLQ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4周TNSS均数差值1.57 (95%CI:0.65,2.49),2组治疗1周RQLQ均数差值11.25 (95%CI:1.69,20.81),2组治疗4周RQLQ均数差值13.37 (95%CI:4.89,21.85)。随访时,治疗组TNSS、RQLQ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TNSS、RQLQ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对照组TNSS、TNNSS、RQLQ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灵龟八法配合辨证选穴针刺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灵龟八法配合辨证选穴针刺治疗)和西药组(布地奈德鼻喷雾剂治疗),每组30例。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4周患者鼻部症状积分(TNSS)、鼻部伴随症状评分(TNNSS)及生活质量评分(RQLQ)的变化,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3.3%,西药组为76.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后4周,两组TNSS、TNNSS和RQLQ均较同组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针刺组均低于西药组(P0.05)。结论灵龟八法配合辨证选穴针刺治疗变应性鼻炎能改善鼻部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疗效优于鼻喷雾剂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鼻内针刺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14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A组(鼻内针刺治疗组)、B组(口服氯雷他定片对照组)、C组(鼻内针刺联合口服氯雷他定片对照组)。变应性鼻炎患者在治疗前后填写TNSS症状量表、TNNSS伴随症状量表、RQLQ鼻腔结膜炎患者生活质量问卷。结果:TNSS症状量表显示,3组患者治疗后均有好转,但C组效果明显。TNNSS伴随症状量表也证实,C组较A、B组效果改善明显,A组相对B组效果改善明显。对比RQLQ分值,C组较A、B组改善效果明显。结论:鼻内针刺联合氯雷他定片治疗变应性鼻炎患者起效快、疗效确切,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岐黄针疗法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4例颈椎病颈痛患者随机分为常规针刺组和岐黄针组,每组各32例。岐黄针组给予岐黄针疗法治疗,常规针刺组给予常规针刺疗法治疗。每周3次,治疗3次为1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周后及治疗3个月后随访时,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PQ)以及Mc Gill疼痛量表(MPQ)评分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研究过程中,岐黄针组失访1例,常规针刺组失访2例,均因受疫情影响而脱落。最终岐黄针组31例、常规针刺组30例纳入疗效统计。(2)治疗1周后,岐黄针组有效率为90.3%(28/31),常规针刺组为 56.7%(17/30),岐黄针组的近期疗效显著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治疗 3 个月后随访,岐黄针组有效率为 87.1%(27/31),常规针刺组为36.7%(11/30),岐黄针组远期疗效显著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3)治疗1周后及治疗3个月后随访,2组患者的NPQ评分、MPQ评分均明显改善,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岐黄针组在改善NPQ评分、MPQ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过程中,常规针刺组出现2例晕针,岐黄针组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岐黄针疗法治疗颈椎病颈痛,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并比较分别针刺内迎香穴和迎香穴以及同时针刺两穴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132例变应性鼻炎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33例。A组采用针刺内迎香穴治疗,B组采用针刺迎香穴治疗,C组采用针刺内迎香穴和迎香穴治疗,D组口服氯雷他定片治疗。治疗前和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4个月分别观察患者鼻部症状积分(TNSS)、鼻伴随症状积分(TNNSS)及鼻结膜炎生活质量调查问卷(RQLQ)评分的变化,比较4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4个月,4组TNSS、TNNSS、RQLQ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C组评分均为4组中最低(P0.05)。C组总有效率为87.5%,高于A组的81.8%、B组的78.8%和D组的75.8%,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内迎香和迎香两穴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优于针刺单穴和口服药物治疗,能更有效地改善鼻部症状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穴位贴敷鼻敏通能量贴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过敏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给予穴位贴敷鼻敏通能量贴治疗,选取迎香穴、神阙穴,每天1次,每次持续贴敷8 h,每周治疗5次,共治疗4周;对照组给予氯雷他定片口服治疗,每天1次,每次1片,每周治疗5次,连续服用4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及治疗后3个月随访时鼻症状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鼻伴随症状VAS评分、鼻症状总积分表(TNSS)、鼻伴随症状总分表(TNNSS)、鼻结膜炎生存质量量表(RQLQ)评分和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IgE)、嗜酸性粒细胞(EOS)总数变化,并评价2组的不良反应及安全性。【结果】(1)治疗1、2、3、4周后及治疗3个月后随访时,2组患者的鼻症状VAS评分、鼻伴随症状VAS评分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完成3月后随访,观察组鼻症状VAS评分、鼻伴随症状VAS评分均改善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1、2、3、4周后,2组间鼻症状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2、4周后,2组患者的TNSS评分明显改善,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2组间TN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2、4周后,观察组患者的TNNSS评分均明显改善,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NNSS评分稍有改善,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观察组的TNNSS评分改善明显,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2、4周后,2组患者的RQLQ 评分均明显改善,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2组RQLQ评分稍有改善,但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总IgE及EOS水平稍有改善,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IgE及EOS水平稍有改善,但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所有患者完成了全部疗程,2组患者安全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穴位贴敷鼻敏通能量贴可有效改善过敏性鼻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鼻炎贴穴位贴敷配合针刺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1例过敏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1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在三伏天采用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自制鼻炎贴穴位贴敷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2年。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鼻症状总积分(TNSS)及鼻炎生活质量调查问卷(RQLQ)评分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4%,对照组为71.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TNSS和RQLQ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TNSS和RQLQ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炎贴穴位贴敷配合针刺是一种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有效方法,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中重度变应性鼻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中重度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3年11月同仁医院耳鼻喉科及针灸科42例中重度AR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各为21例,治疗组针刺蝶腭神经节,每周针刺1次,共4次。对照组针刺风池、百会、迎香、上星、太阳、曲池及足三里穴,每周3次,连续4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4周时鼻症状总分量表(total nasal symptoms score, TNSS)、鼻炎伴随症状总分量表(total non-nasal symptom score, TNNSS)的变化,并采用鼻结膜炎生活质量问卷调查量表(rhinoconjunctivitis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 RQLQ)评价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1周,治疗组和对照组TNSS、TNNSS和RQLQ评分[治疗组:5.0(4.0,6.0)分比9.0(7.0,10.0)分、1.0(1.0,1.5)分比3.0(3.0,3.0)分、44.0(35.5,50.0)分比60.0(53.5,75.0)分;对照组:6.0(5.5,8.0)分比10.0(8.5,10.1)分、2.0(2.0,3.0)分比3.00(3.0,3.0)分、50.0(45.5,58.0)分比43.0(27.0,48.0)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且2组间TNSS、TNNSS和RQLQ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治疗后4周,治疗组TNSS[2.0(1.0,3.0)分比3.0(2.0,4.5)分]、TNNSS[1.0(0.0,1.0)分比2.0(2.0,3.0)分]和RQLQ[24.0(19.0,29.0)分比43.0(27.0,48.5)分]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中重度AR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疗效迅速持久,优于常规针刺疗法。  相似文献   

12.
刘芳卉  孙旭鸯  陈婷婷 《新中医》2022,54(19):186-191
目的:观察杜氏金针手法下的蝶腭神经节针刺联合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治疗变应性鼻炎(AR) 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 例AR 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0 例,对照组行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杜氏金针手法下的蝶腭神经节针刺治疗。观察2 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2 组治疗前后症状评估量表(TNSS)、鼻结膜炎生活质量调查问卷(RQLQ)、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评分、血清免疫球蛋白E (IgE)、外周嗜酸性粒细胞(EOS) 及人血清P 物质(SP) 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7.50%、85.00%,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TNSS 量表各症状评分、总分及体征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TNSS 量表各症状评分、总分及体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RQLQ 各项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RQLQ 各项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VAS 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血清IgE、EOS、SP 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上述3 项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0%,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杜氏金针手法下的蝶腭神经节针刺联合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治疗可有效促进AR 患者病情恢复,炎性反应得到有效控制,缓解患者疼痛,提高生活质量,用药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改良针刺蝶腭神经节对变应性鼻炎的影响。方法:将8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改良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每次30 min,每周2次,间隔3~4 d;对照组给予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喷鼻。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第1次治疗后、末次治疗后及疗程结束后4周鼻症状总分(TNSS)、鼻炎伴随症状总分(TNNSS),治疗前、末次治疗后及疗程结束后4周视觉模拟量表(VAS)、鼻结膜炎生活质量问卷(RQLQ)评分,于疗程结束后4周评估两组复发情况。于末次治疗后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第1次治疗后、末次治疗后和疗程结束后4周,两组患者TNSS总分及各分项评分、TNN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P<0.05)。第1次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NSS总分及鼻塞、鼻痒评分,TNN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P<0.05);末次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NSS总分及鼻塞、鼻痒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疗程结束后4周,观察组TNSS总分及各分项评分、TNN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P<0.05)。末次...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背俞穴隔药灸配合天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口服氯雷他定片,观察组采用背俞穴隔药灸配合天灸。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鼻部症状总评分(total nasal symptom score, TNSS)、鼻伴随症状总分(total non-nasal symptom score,TNNSS)、症状体征总分及鼻结膜炎生活质量调查问卷(rhino-conjunctivitis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RQLQ)评分,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后TNSS、TNNSS、症状体征总分和RQLQ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TNSS、TNNSS、症状体征总分和RQLQ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背俞穴隔药灸配合天灸可以有效改善变应鼻炎的相关临床症状,提高变应性鼻炎患者生活质量,其疗效优于口服氯雷他定。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观察揿针联合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8例AR患者随机分为揿针组、针刺蝶腭神经节组(针刺组)、揿针联合针刺蝶腭神经节组(联合组),每组 36例。揿针组穴取迎香、印堂、肺俞穴,留针2 d,间隔1 d;针刺组取蝶腭神经节针刺,每7d治疗1次;联合组采用揿针联合针刺蝶腭神经节进行治疗。治疗30天后,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总IgE水平、RQLQ评分、鼻炎症状评分变化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与揿针组和针刺组比较,联合组患者血清总IgE水平、RQLQ评分和鼻炎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 (P<0.05);揿针组、针刺组、联合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7.8%、75.0%、94.4%,揿针组和针刺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联合组(P<0.05)。结论:揿针联合针刺蝶腭神经节可显著降低AR患者血清中总IgE水平、改善AR患者生活质量和临床鼻炎症状,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少阳枢机针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口服氯雷他定片+布地奈德鼻喷剂,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少阳枢机针法治疗,每周2次,疗程4周。观察两组治疗后及随访3个月的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鼻症状量表(TNSS)评分和鼻结膜炎生活质量问卷(RQLQ)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后及随访3个月,两组TNSS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其中观察组评分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RQLQ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随访3个月,观察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及随访3个月,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少阳枢机针法治疗变应性鼻炎,近期疗效与西医综合治疗相当,对鼻部症状有明显的缓解作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远期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桂枝加黄芪汤联合针刺治疗变应性鼻炎肺气虚寒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变应性鼻炎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西医组与中医组,每组各40例。西医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中医组在西医组基础上给予患者桂枝加黄芪汤及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水通道蛋白1(AQP1)、特应性免疫球蛋白E(IgE)、核转录因子-κB(NF-κB)、正五聚蛋白3(PTX3)表达水平。检测鼻腔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EOS),给予两组患者过敏性鼻炎症状评分(TNSS+TNNSS)、鼻结膜炎生存质量量表(RQLQ)评价,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中医组EOS、IgE含量较西医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组AQP1、NF-κB、PTX3含量较西医组明显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组鼻黏膜纤毛清除速率较西医组高、鼻阻力较西医组低、鼻黏膜纤毛传输时间较西医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医组过敏性鼻炎症状评分(TNSS+TNNSS)较西医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组患者RQLQ评分低于西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组总有效率为97.50%,西医组为8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桂枝加黄芪汤联合针刺治疗变应性鼻炎肺气虚寒证患者,可降低EOS、IgE水平,抑制机体炎症,改善鼻部通气及鼻黏膜纤毛功能,缓解临床症状,降低RQLQ评分,提升患者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背俞穴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变应性鼻炎患者6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予富马酸酮替芬滴鼻液,每次2滴,每日3次,滴鼻;氯雷他定片,每次10 mg,每日1次,口服。连续治疗4周。观察组予针刺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同时予双侧背俞穴埋线,15 d治疗1次,共治疗2次。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血清炎性因子水平、血清免疫球蛋白E(Ig E)、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94%(31/33),对照组为75.76%(25/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鼻症状总积分表(TNSS)评分、鼻炎伴随症状总分表(TNNSS)评分及鼻结膜炎生命质量调查问卷(RQLQ)评分显著降低(P0.05),Ig E、EOS、血清白细胞介素(IL)-17及IL-22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TNSS、TNNSS、RQLQ评分及Ig E、EOS、IL-17、IL-2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背俞穴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显著,能改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鼻内针刺联合自拟益气解敏汤治疗中重度变应性鼻炎肺脾气虚型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重度变应性鼻炎肺脾气虚型患者60例,采用鼻内镜引导下针刺双侧鼻腔内迎香穴和鼻丘穴,隔日1次;同时口服益气解敏汤,每日1剂,共治疗2周。分别在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视觉模拟量表(VAS)、鼻炎主要症状评分(TNSS)、一般活动的鼻结膜炎生命质量调查问卷(RQLQ)、鼻腔体征评分、鼻腔分泌物嗜酸细胞(EOS)计数临床指标评价。结果治疗后60例患者VAS、TNSS、RQLQ、鼻腔体征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鼻腔分泌物EOS计数均较治疗前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鼻内针刺联合益气解敏汤治疗中重度变应性鼻炎肺脾气虚型疗效显著,可作为变应性鼻炎的补充或替代疗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刺预防治疗中重度季节性变应性鼻炎(SAR)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5例中重度SAR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3例,脱落3例)和对照组(52例,脱落4例)。观察组于患者发作期前4周予针刺预防治疗,穴取印堂、迎香、合谷、足三里、风池、肺俞等,隔日1次,每周3次,连续治疗4周;对照组发作期前不予任何干预,两组发作期均可适当予应急药物。于发作期结束后记录两组患者发作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发作期第1、2、4、6周的鼻结膜炎患者生活质量问卷(RQLQ)及鼻症状总分(TNSS)评分,于发作期第1~6周记录两组应急药物评分(RMS)。结果:观察组发作率为84.0%(42/50),低于对照组的100.0%(48/48,P<0.05)。治疗后,观察组发作期各时间点RQLQ、TN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发作期各时间点RM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针刺预防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中重度SAR发作率,减轻患者发作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应急药物使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