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吴媚  李梁  李小艳  林林 《柳州医学》2008,21(2):75-76
目的探讨家庭作业方式干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效果。方法将66例ADHD患儿随机分为家庭作业干预组(A组n=32例)和药物治疗组(B组n=34例),干预前评估Conners父母问卷(PSQ),干预12周后再次评估PSQ及临床疗效总评(CGI)。结果干预后两组PSQ各项因子分较干预前均有下降,A组品行问题、心身障碍、焦虑、多动指数因子分改变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疗效总评与B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家庭作业方式干预与药物治疗ADHD儿童疗效相当,前者更易于患儿及家长接受。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及伴对立违抗障碍(ODD)患儿的行为特点.方法 采用二阶段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湖南省六地区9495名儿童用半定式诊断检查表(K-SADS-PL)和DSMⅣ诊断标准进行临床诊断.凡符合ADHD和ADHD+ODD诊断标准的儿童由父母填写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从筛查阴性者中随机抽取正常对照组儿童.结果 (1)单纯ADHD组、ADHD+ODD组CBCL各行为问题得分高于正常儿童对照组(P<0.01),ADHD+ODD组的违纪问题[(4.10±3.17)分,(2.68±2.63)分]、攻击行为[(8.80±6.34)分,(6.85±5.69)分]、外向性问题[(12.90±9.09)分,(9.54±7.88)分]、行为问题总分[(36.39±25.59),(30.35±24.32)]高于ADHD组.(2)ADHD组各社会能力得分低于正常儿童对照组(P<0.01),ADHD+ODD组学校分及社会能力总分低于正常儿童对照组(P<0.01).结论 ADHD患儿行为问题的发生高于正常儿童,合并ODD的ADHD患儿行为问题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有和无冲动行为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认知功能的差异.方法 根据Barratt冲动性量表的评分将ADHD患儿分为ADHD有冲动组和无冲动组,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逻辑记忆测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评估其认知功能.结果 有冲动组在逻辑记忆[(10.28±3.79)分 vs (13.36±4.69)分]、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的总应答数[(125.79±10.78)分 vs (103.51±8.87)分]、准确应答数、持续错误数[(41.76±16.35)分 vs (23.62±13.17)分]、完成分类数等方面均差于无冲动组,差异有显著性,而2组在总智商[(93.56±13.42)分 vs (95.12±14.15)]分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 有冲动行为的ADHD患儿较无冲动行为的患儿认知功能受损更严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气质特征,了解ADHD儿童的气质与行为问题的关系.方法 采用<3~7岁儿童气质问卷>、<8~12岁儿童气质问卷>和对73例6~11岁ADHD患儿及47例正常儿童进行测查.结果 1.ADHD组儿童中难养型和中间偏难养型占的比例大,分别为23.3%和37.0%,ADHD组的8个气质维度:活动水平、节律性、适应性、情绪本质、持久性、反应强度[分别为(3.90±0.77)分、(3.47±0.60)分、(3.53±0.58)分、(3.35±0.57)分、(3.64±0.67)分、(3.87±0.82)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3.37±0.62)分、(3.11±0.61)分、(3.21±0.57)分、(2.96±0.56)分、(3.04±0.81)分、(3.40±0.74)分],两者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ADHD组的注意分散、反应阈[分别为(4.33±0.78)分、(3.66±0.83)分]与对照组[分别为(4.01±0.69)分、(3.33±0.68)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2.ADHD组和对照组比较,男童的行为因子中分裂样、多动、违纪、强迫性及攻击性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体述、社会退缩、抑郁有显著差异性(P<0.05).女童的行为因子中攻击性、多动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体述、社会退缩、抑郁有显著性差异(P<0.05).3.ADHD组男女童的气质纬度与多个行为因子具有相关性.结论 1.ADHD儿童较对照组儿童更容易产生行为问题.2.ADHD儿童的气质有其独特性,其气质纬度与行为关系密切.3.针对ADHD儿童气质特点进行行为矫正可减少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探讨益智凝神颗粒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临床症状和认知功能的疗效.[方法]对20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4版中ADHD诊断标准,年龄在6~II岁的ADHD患儿,予连续服用益智凝神颗粒6周.治疗前后应用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评估临床表现,中国韦氏儿童智力量表(C-WISC)C因子评估认知功能.[结果]治疗后,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调查患儿行为因子、学习因子及多动指数评分明显降低(P<0.05).心身因子、多动因子及焦虑因子评分及韦氏儿童智测C因子改变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连续服用益智凝神颗粒6周对改善ADHD患儿的临床症状及认知功能有一定疗效,特别是在冲动控制、多动等方面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6.
郑继青  龙耀斌 《重庆医学》2021,50(2):263-266,270
目的 探讨前庭康复(VR)方法治疗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的疗效.方法 将2018年2月至2019年8月该院收治的60例ADHD患儿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观察组加用VR方法,每周5次,疗程为2个月.治疗前后采用中文版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评定量表-父母版(SNAP-Ⅳ)和中文版conners父母用症状问卷(PSQ)对两组患儿进行评估.结果 两组治疗前PSQ各因子(品学行为障碍、学习障碍、心身障碍、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评分和总分、SNAP-Ⅳ的3个分量表(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对立违抗)评分和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上述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01),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通过应用VR方法可有效改善ADHD患儿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的个性和社会适应行为能力及其相关关系.方法 使用Conners简明量表对济宁市两所小学880名9~11岁儿童进行ADHD筛查,且应用DSM-IV标准等方法,确定ADHD患儿47例为病例组,在病例组同班级,选取同年龄性别的正常儿童47例为对照组,进行EPQ个性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测定.结果 ADHD患儿个性中P量表得分[(47.87±9.43)分]和N量表得分[(51.70±10.5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42.55±7.14)分,(43.72±9.18)分 ,P值分别为0.003和0.000],E量表得分[(48.30±11.10)分]低于对照组[(52.77±9.60)分,P =0.04],差异有显著性.社会适应行为除运动能力领域无差异外,其他领域广泛低下.结论 ADHD患儿个性特征具有异质性,内向,情绪不稳定,社会适应性较低,两者虽不存在明确的相关性差异有显著性,均在本病的治疗方面亦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与正常儿童冲突监测的事件相关电位(ERP)差异,探讨ADHD冲突监测的认知神经机制.方法 选择ADHD及正常儿童各32名,采用空间Simon-Stroop任务,对ADHD与正常儿童行为学及ERP进行结果 比较.结果 1.行为学:①正确率在Simon和Stroop不一致条件下,ADHD组[分别为(0.80±0.11)分,(0.87±0.08)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0.88±0.07)分,(0.93±0.04)分,P<0.01].②反应时在Simon不一致条件下,ADHD组[(773.03±99.34)ms]明显长于正常对照组[(737.21±81.40)ms,P<0.05].2.ERP:N2波幅在Simon不一致条件下,ADHD组[(-3.68±3.56)μV]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5.53±2.81)μV,P<0.05].潜伏期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3.溯源分析:在Simon不一致条件下,ADHD组前额叶,前扣带回等脑区激活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ADHD的注意资源分配不足会导致冲突监测的能力下降,其可能神经机制是ADHD的冲突信息加工相关脑区功能存在缺陷.提示行为学及ERP-N2波幅可作为ADHD的早期诊断及疗效评估的一个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onners父母行为问卷(PSQ)在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72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作PSQ测评,按性别和年龄段分组将PSQ各因子分与常模进行比较。结果72例ADHD的6项因子分高于全国常模(P<0.05~0.01)。女孩心身障碍、头痛、胃痛、其他疼痛、大便有问题等因子分高于男孩;男孩则在对大人粗鲁无礼、交友困难、易发脾气、好动不安、不喜欢受约束、多制造麻烦、自夸、推诿他人、经常打架、努力中易泄气、妨害其他儿童、家中被指责、品行问题和学习问题等因子分方面高于女孩(P<0.01)。有14条题项以及学习问题、品行问题和冲动兴奋障碍与多动指数有关(P<0.01)。结论PSQ方便、实用,能够对ADHD进行量化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注意测验方法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各临床亚型进行比较研究,了解ADHD各临床亚型注意特征的特点及有无差异.方法 对七所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使用自编症状筛查表进行筛查,并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分为3个ADHD亚型组,对ADHD各亚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儿童进行数字划销测验、无意与有意注意、注意广度测验测试.结果 ADHD三个亚型组在数字划销测验的粗分[(88.83±30.07)分、(92.14±28.66)分、(83.79±24.33)分]、净分[(80.13±29.66)分、(84.86±30.39)分、(77.82±22.96)分]和失误率[(7.33±4.66)%、(10.29±11.93)%、(11.14±7.76)%],注意广度、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等注意特征方面,与对照组相比[(101.58±28.88)分、(95.37±27.59)分、(6.04±4.01)分],均差异有显著性(F值分别为3.97,4.60,4.33);但ADHD三个亚型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ADHD各临床亚型患儿的注意特征没有明显差异,但均较正常儿童受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家庭心理干预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疗效。方法将120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儿童随机分为三组,每组40例,训练组单纯采用家庭心理干预治疗,药物治疗组采用利他林治疗,联合组则采用家庭心理干预治疗与利他林联合治疗。三组均在接受治疗前、第4周、第8周、第12周末进行多动指数评定。结果治疗前训练组、药物组和联合组的多动指数分别为(17.36±1.66)分、(17.46±1.74)分和(17.36±1.71)分,治疗后分别下降到(11.79±2.82)分、(9.76±3.27)分和(8.05±2.84)分,干预组和药物组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χ2=0.001,P=0.976);而联合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干预组和药物组(χ2值分别为4.768和4.540,P值分别为0.029和0.033)。结论家庭心理干预可以通过纠正患儿的养育方式而改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症状,疗效与利他林相等;而家庭心理干预联合药物治疗具有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家庭治疗合并药物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ADHD儿童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家庭治疗合并药物治疗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行为及其家庭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4例ADHD儿童分为综合组(43例)和药物组(41例),正常儿童41例为对照组,药物组接受常规的利他林治疗16周,综合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接受家庭治疗8次共16周。在入组时和家庭治疗结束后,分别采用Conners父母评定问卷(PSQ)、家庭功能量表(FAD)对3组儿童进行评定。结果:①治疗后,除了综合组的"心身障碍"及药物组的"心身障碍"和"情感反应"无明显改变,综合组和药物组的PSQ和FAD各因子分均显著下降,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如综合组多动指数(1.02±0.42)vs.(0.68±0.23),药物组多动指数(1.10±0.45)vs.(0.69±0.22),P均<0.05];②治疗后在PSQ方面,3组组间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③治疗后在FAD方面,3组组间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如综合组与药物组的"总的功能"(2.18±0.26)vs.(2.54±0.23),综合组与对照组的"总的功能"(2.18±0.26)vs.(1.65±0.28),药物组与对照组的"总的功能"(2.54±0.23)vs.(1.65±0.28),P均<0.05]。结论:家庭治疗结合药物治疗能有效改善ADHD儿童的症状及家庭功能,且对家庭功能的改善作用优于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感觉统合训练对儿童多动症多动冲动、品行问题、学习问题等多种症状的疗效。方法选取唐山市三家大型综合性医院67例ADHD儿童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二组。观察组32例,接受感觉统合训练,历时5个月,每周3次,每次60~90min,每20次为一疗程;对照组35例,不接受训练,常态生活。使用Conners父母用症状问卷对ADND儿童治疗效果加以评定。结果 1观察组训练前后,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多动冲动、多动指数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身问题与焦虑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训练前后PSQ各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训练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多动冲动、多动指数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身问题与焦虑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觉统合训练不仅能够减轻其多动、冲动等核心症状,还能够改善ADHD儿童的品行问题和学习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感觉统合训练联合心理行为干预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17年9月-2018年6月在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进行治疗的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9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2组患儿均已明确诊断并系统采用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应用感觉统合训练联合心理行为干预,对照组患儿应用心理行为干预。比较2组患儿感觉统合评定量表项目评分、Conners简明症状问卷多动得分(PSQ评分)及患儿视听觉注意力测试评分。 结果 干预前,2组患儿感觉统合各项能力评分、PSQ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连续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患儿感觉统合各项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儿,且PSQ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儿,P<0.05;注意力测试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反应时间为(50.83±0.57)s、错误数为(54.32±0.81)个、漏报数为(67.23±0.56)个,均少于对照组的(55.69±0.46)s、(60.23±0.77)个、(69.79±0.68)个,均P<0.05。 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通过感觉统合训练联合心理行为干预可有效改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症状,有利于提高患儿认知、行为能力,有效改善患儿平衡功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INTRODUCTION

Sleep problems are a prominent feature in children with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Unlike existing studies that focused on extreme samples (i.e. normal vs. ADHD), our study investigated the associations of sleep-related behaviours and ADHD features in nonclinical Chinese preschoolers.

METHODS

All participants were recruited via advertisements and screened for eligibility through a telephone interview prior to an onsite visit. The maternal reports of the Conners’ Parent Rating Scale (CPRS) and Pediatric Sleep Questionnaire (PSQ) were acquired from 110 Chinese preschoolers aged six years. Regression models were used to examin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PRS and PSQ scores.

RESULTS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regression models on the CPRS and PSQ scores of the 110 participants showed that none of the sleep-related behavioural measures (i.e. sleep-related breathing disorder [SRBD], snoring, daytime sleepiness, restless legs syndrome) was associated with inattention in our sample. However, worse SRBD wa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hyperactivity.

CONCLUSION

Our study underpins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leep-related behaviours and ADHD characteristics before the usual age of clinical diagnosis in children with ADHD.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执行功能训练对学龄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有效性,为ADHD儿童的治疗提供新视角。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10月温州市人民医院诊断为ADHD的56例学龄儿童,随机分为执行功能训练组(27例)和父母培训组(29例),2组分别接受为期12周的执行功能训练和父母培训,比较2组的干预效果,干预前后采用注意力多维度测试、SNAP-IV评定量表、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进行评估,干预结束1 年后再次对2 组进行以上测评。结果:12 周干预后,执行功能训练组注意力各维度测试得分以及SNAP-IV评定量表、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各项评分与干预前、父母培训组干预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干预后1年的随访显示执行功能训练组不能保持完全稳定的疗效,各项测试与干预前及父母培训组1年后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但注意力各维度测试得分较12 周干预后降低,SNAP-IV量表中注意缺陷与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中学习问题、多动指数三项评分较12 周干预后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量表中多动/冲动、对立违抗以及品行问题、心身障碍、冲动-多动、焦虑六项评分与2周干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执行功能训练能有效改善ADHD儿童的核心症状及行为 问题,对改善长期预后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发病率为8%~10%[1],常见于学龄期儿童,但有70%的患儿症状持续到青春期,30%~50%持续到成年期[2]。ADHD常共病学习障碍、对立违抗障碍以及适应障碍等,对患儿学业、职业和社会生活等方面产生广泛而消极的影响[3]。虽然大量研究提示,药物能有效改善ADHD症状,但有部分患儿因为无法耐受药物不良反应,以及认为药物对症状的改善程度不够,导致ADHD药物治疗依从性欠佳[4]。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结构式家庭治疗对伴有对立违抗性障碍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ADHD)患儿的效果。方法54例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研究组采用家庭治疗合并药物。疗程3个月。于1周、12周用Conners父母用量表进行评定,对评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amilyEnvironmentScale—ChineseVersion,FES-CV)对治疗前后家庭环境的影响进行评定。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行为治疗12周后,Conners父母用量表在多动-冲动、多动指数均显著下降,但研究组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障碍、焦虑因子明显优于对照组。FES—CV评分干预后干预组的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评分高于对照组,而矛盾性、控制性低于对照组。结论结构式家庭治疗是治疗ADHD患儿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托莫西汀对哌甲酯治疗无效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39例经哌甲酯治疗3~6个月无效的ADHD患儿给予托莫西汀治疗8周,分别于第4周和第8周采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评分评估其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托莫西汀治疗4周后,26例患儿症状得到缓解;8周后,28例患儿有效;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评分品行、学习、心身障碍、冲动-多动、焦虑因子和多动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托莫西汀可用于哌甲酯治疗无效的ADHD患儿,其不良反应轻微,可耐受。  相似文献   

20.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综合干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玉霖  黄国华  徐淑冰  陈少煌 《河北医学》2007,13(12):1219-1222
目的:探讨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综合干预效果。方法:76例ADHD患儿随机平分为两组,观察组根据疾病分型采用中枢兴奋剂哌醋甲酯或情绪稳定剂托吡酯药物治疗,配合行为矫正、认知训练、心理疏导及运动宣泄疗法等综合干预措施,对照组单用与观察组相同的药物治疗。两组患儿在干预前、干预12周末分别用多动指数量表和行为量表给予评分,并按最新国内外疾病诊疗标准及量表分的减分率评定临床疗效。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多动指数及行为量表分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分别为P<0.01、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多动指数及行为量表分下降率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其中行为总分下降的差异更加显著(分别为P<0.05、P<0.01);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和近愈、显效率分别为92.11%、18.42%、28.9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32%、7.89%、18.42%(P<0.01)。结论:以疾病分型用药治疗为基础,配合相应的综合干预措施,可显著提高对ADHD的防治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