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太阳蓄水证是<伤寒论>太阳病变证的重要内容之一,历代医家对其病机、病位、病性争议颇多,但大多认为是太阳之邪,随经入腑,以致热与水互结于膀胱所致的太阳腑(膀胱)证.太阳之邪如何循经入腑?又如何使热与水互结于膀胱?很难理解,且<伤寒论>中并无"膀胱蓄水"一说.因此对此类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可进一步揭示<伤寒论>太阳蓄水证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2.
王付  汤国祥 《四川中医》2000,18(6):16-17
通常认为辨太阳病本证即是《伤寒论》中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太阳温病证而已。今揆度《金匮要略》中有关论太阳病本证内容,则知《伤寒论》中论太阳病本证仅是仲景论太阳病本证四大方面之一。所谓太阳病本证,即指太阳统摄营卫及筋脉受邪而发病的证候。果能从《伤寒杂病论》角度全面认识太阳病本证,方可免于偏失。于此试将仲景所论探析于次。1太阳营卫肌表证太阳营卫肌表证主要指太阳受邪,营卫与邪相争,病位在肌表的病理特征,其治重在解表散邪,燮理营卫。1.1太阳中风证:即感冒属外感风寒表虚证者。《伤寒论》第12条云:“太阳中…  相似文献   

3.
五苓散出自《伤寒论》,原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笔者近年来用此方治疗糖尿病收效甚佳,现举病案二例。  相似文献   

4.
五苓散出自《伤寒论》,是治疗太阳蓄水证的代表方,被历代医家誉为"治水第一方"。太阳蓄水证病机总为太阳表邪未解,内有蓄水,主证以小便不利为主。但是历代医家对蓄水证的蓄水部位存有很大争议,多数医家认为是"水邪内结膀胱",亦有少数医家持"水邪内结三焦"的观点。山东省名老中医、国医大师张志远教授业医70余年,在学术研究上独树一帜,临床经验丰富。先生认为五苓散治疗的蓄水证与三焦气化功能障碍有密切关系,治疗重在恢复三焦通利,则症状即可解除。  相似文献   

5.
(接上期) 2.2 里证(腑证) 太阳经病不愈,病邪随太阳之经而侵入太阳之腑,就成为里证.由于病邪有传入气分和血分的不同,因此里证又有蓄水证和蓄血证之分.  相似文献   

6.
<正> 六经辨证二、太阳腑证(一)蓄水证(五苓散证)【临床表现】主症:烦渴或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小便不利,发热。次症:恶风,汗出,眩晕,小腹胀满,脐下动悸。舌脉:舌苔白,脉浮或浮数。【病机分析】太阳病表邪未解,随经入腑(膀胱),致使膀胱气化不利,水饮内停,故称蓄水。本证  相似文献   

7.
五苓散出自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用治太阳病表邪不解,循经入里,影响膀胱气化所致的蓄水证。本文举例介绍卢秉久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对五苓散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8.
<正> 读了贵刊一九八二年第二期《对蓄水证之浅见》一文,虽然对文中的某些见解不敢苟同,但对这种不拘既往,直述已见的精神却表示赞赏。本着互相商榷的态度,谈谈自己对蓄水证的认识,以就正于杨钟发同志及医道之高明。蓄水证的病因病机外邪袭表,太阳首当其冲。若治之及时恰当,则邪随汗解。若汗不如法或邪盛正虚则病邪由表及里,步步深入。其邪既可内入阳明,少阳、少阴等,亦可循太阳之经脉传入其府膀胱。“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邪入膀胱则气化功能失职,必致水  相似文献   

9.
黄伟震  潘莉莉 《陕西中医》2002,23(6):548-549
经方《五苓散》在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脉证中的运用共有 6条 ,分别见于太阳病变证中的蓄水证和痞证、霍乱病、痰饮咳嗽病、消渴小便利淋病。在该方剂最先出现的脉证中 ,为太阳病发汗太过 ,汗不如法 ,外邪入里 ,膀胱气化不行 ,水道失调 ,水蓄于内 ,不能化为津液上承而出现“脉浮 ,小便不利 ,微热消渴者”《伤寒论》71条。关于蓄水证的病因病机 ,历代医家根据仲景组方之义在注解此条时 ,多依从于表邪未解又水蓄膀胱之说 ,且延续到《金匮要略》杂病证治中的痰饮、湿热黄疸和小便不利症中而成为后世医家常用的利水专剂。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10.
太阳蓄水证是《伤寒论》太阳病篇重要的变证,对于其病机历代医家大多认为是"水热互结于膀胱"。而伤寒大家李克绍先生在其《伤寒解惑论》一书中则否定了这种观点,提出水邪滞留三焦、气化失司是太阳蓄水证的本质病机,认为三焦气化不利是使用五苓散的核心病机,从而拓展了五苓散的应用范围,使之临床应用更加灵活。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太阳病蓄水证,主要是指71至74条的五苓散证而言的。如:“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71)、“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72)、“伤寒,汗出而渴者”(73)、“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74)。古今注家,将其称为太阳腑证,认为是太阳表邪不解,、循经入腑,热与水互结膀胱所致。笔者认为,蓄水证非为太阳腑证,乃是汗后损伤三焦之阳,阳虚气化失常,水蓄三焦所致。现简述于下: 从论述蓄水证的4条原文分析,则知蓄水  相似文献   

12.
五苓散临证举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五苓散原载于《伤寒论》,书中共有7条原文阐述本方的运用,指出本方可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体现了化气行水的治法。笔者临床中用此方加减,用于治疗水肿、腹泻、癃闭、黄疸、眩晕等,效果良好,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3.
五苓散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原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笔者根据其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的功效,在临床治疗湿疹、黄疸等疾患,均获良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景天驰 《江苏中医药》2011,43(10):56-57
五苓散出自《伤寒论》之太阳病篇,主要治疗太阳蓄水证,由于表邪未解,邪入膀胱,膀胱气机不畅,水饮内停所致。方中泽泻气味甘寒.陈修园谓其“能行在下之水而使之上”,而水饮内停多伴化热,泽泻兼利水与清热滋阴之用,故以之为君;茯苓、猪苓甘淡利湿,通利水道:白术健脾,脾主升清,  相似文献   

15.
《河北中医》1985,(6):47-47
何谓太阳病?太阳病的诊断要点是什么? “太阳”二字最早见于《周易》。太,大之极也。阳,鲜明之意。《素问&#183;热论》称太阳为巨阳。人体的面积以肤表为最大,所以肤表之阳称太阳。从生理部位而言,太阳主一身之表,统理皮肤、营卫、太阳经输,内连膀胱。其主要功能具有卫外的作用,为人体天然的一道防护屏障。凡外邪侵袭人体,太阳首当其冲受邪,并承担起抗卸外邪的职责,故古人很早就把太阳比做“六经之藩篱”。太阳病即病邪在表,邪正相争在表,为外感病的初起阶段。  相似文献   

16.
烦症并非太阳病的提纲病症。但是太阳病中烦症也时有出现。本文从表邪不解,内有蓄水、实热,余热扰膈,里虚,正气来复等几个方面,结合《伤寒论》原文,试析太阳病中烦症出现的病机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重症蓄水案     
李彦华 《光明中医》2006,21(9):40-40
蓄水证病机为太阳经邪不解内传膀胱.主证:脉浮、恶风发热,消渴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此证经过现代医学的输液治疗,使病机和主证有所变化,治法需随证应变.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汗出证治十二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调和营卫法 适用于太阳中风、营卫失和之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之证(第2条)。本证之汗出为“营弱卫强”,治宜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本方不仅适用于太阳中风证之汗出,举凡杂病之自汗出,属于此卫气不和也(第53条),皆可应用。2 化气行水法 适用于太阳病汗不如法、表邪入里、膀胱气化失调、蓄水于内之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汗出等(第71、73条)。本证之汗出既见于表邪未解,亦见未兼表者,以其水蓄内停、三焦气化失司、反渍肌腠而为汗出,其理如《灵枢·本脏篇》曰“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此之谓也。治宜五苓散化气行水。  相似文献   

19.
汗法是中医治疗学的八法之一,《伤寒论》应用汗法主要是开泄腠理,逐邪外出,用于太阳病,从而达到邪去正安的目的。然而不同的病情,又当施以不同祛邪之法,如太阳病中的伤寒证,宜发汗解表,代表方麻黄汤;中风证,宜调和营卫,解肌祛风,代表方桂枝汤;太阳腑证蓄水证,则化气行水,方用五苓散;对太阳病兼证,太阳病变证,不是一律单纯汗法,而是采用权变法则。同时对汗法禁忌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伤寒论》太阳病篇中肺的病证的病机分析以及对历代文献关于太阳与肺的生理病理关系的探讨,来认识太阳病篇多见肺病证的机理和太阳与肺的关系。主要从太阳与肺共主表、太阳与肺均和营卫密切相关、太阳与肺均主"开"、太阳与肺均为外邪侵袭人体的首犯之处以及肺与膀胱的关系5个方面来说明太阳病篇多见肺病证的机理和太阳与肺的特殊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