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在30只Wistar大鼠(无合格证)中暴发了酷似小鼠脱脚病的疾病。发病率高达33.3%(10/30)。病鼠的皮肤经组织学检查,发现其病理变化呈现痘病毒的特征性改变。病鼠的肝、脾匀浆接种于SPF鸡胚绒毛尿囊膜,出现痘斑并连续传至第4代,经电镜检查发现有成熟的病毒粒子和许多幼稚型病毒粒子。病毒形态与痘病毒一致,有囊膜,直径在170~212.5nm之间。病变的肝、脾组织和经传代接种的鸡胚绒毛尿囊膜的匀浆上清液,对鸡红细胞均呈阳性凝集反应,接种于豚鼠角膜呈阴性反应,用小鼠痘病毒ELISA试剂盒检测病鼠血清呈阴性反应。  相似文献   

2.
30只无合格证的Wistar大鼠发生了酷似小鼠脱脚病的疾病,发病率高达33.3%(10/30)。取病鼠的皮肤经组织学检查,发现其病理变化呈痘病毒感染的特征性改变。病鼠的肝、脾奖浆接种于SPF鸡胚绒毛尿囊膜后,出现痘斑并已连续传至第4代,经电镜检查有成熟的病毒粒子和许多幼稚型病毒。病毒开矿与痘病毒一致,有囊膜,直径在170-212.5nm之间。异常肝、组织和经传代接种鸡胚绒毛尿囊膜的匀浆上清液,对鸡  相似文献   

3.
可疑病鼠的鼠痘病毒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可疑病鼠的肝脏及病变组织经接种鸡胚绒毛尿囊膜及HeLa细胞分离出一株病毒,该毒株可使鸡胚颈毛尿囊膜上产生典型痘斑,通过细胞病形态、病变组织嗜酸包涵体、电镜观察及特展览因清学鉴定,证实所分离病毒符合鼠病病毒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实验小鼠痘病毒感染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小鼠痘病毒急性感染可导致实验小鼠脱脚病 (鼠痘 )发作 ,临床症状明显 ,发病动物短期内大量死亡。近 10年某地区鼠痘发生次数依次为昆明小鼠 (7次 )、NIH小鼠 (3次 )、ICR小鼠 (2次 )和BABL c小鼠 (1次 )。无明显临床症状慢性持续性感染 (隐性感染 ) ,是病毒传播或转化成急性感染主要原因 ,用免疫荧光技术 (IFA)可检测到病毒抗体 ,鸡胚病毒培养意义不大。流行病学调查证实IFA抗体阳性小鼠群体脱脚病发病率显著高于IFA抗体阴性小鼠群体 (P <0 0 0 1)。  相似文献   

5.
Wistar系大鼠痘样皮肤病损的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导了“大鼠痘”的12种组织的病理学观察结果。其病变特征与小鼠痘基本相同。病变最显著者为皮肤,并发生尾部断脱。在皮肤、卵巢、子宫的变性坏死细胞胞浆中,有大量嗜酸性包含体。作者认为,由于“大鼠痘”已在苏联和我国出现,世界各国应该正视本病的存在。在使用大鼠作实验时,要注意鼠痘病。  相似文献   

6.
1976~1978年对22群小鼠和26群大鼠进行了血清学调查。在小鼠群中均未检出抗淋巴细胞脉络丛脑炎(LCM)、小鼠肝炎疾病毒(MHV)和K-病毒感染等的抗体;仅分别在1和2个群中检出抗多瘤病毒和鼠痘(ectromelia)病毒的抗体。在常规和SPF条件下培育的小鼠群中感染的百分率为:小鼠肺炎病毒(PVM)68%,3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以慢病毒作为载体,制作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转基因小鼠,建立慢病毒介导的转基因动物制备技术平台.方法 慢病毒包装采用三质粒系统.3个质粒分别为转基因质粒FUGW、病毒结构蛋白表达质粒psPAX2以及病毒包膜蛋白表达质粒pMD2.G.病毒包装时,用磷酸钙沉淀法将三质粒共转染来源于人胚肾细胞系的293FT细胞,培养48 h后,收取含病毒的上清,并通过高速离心浓缩病毒.将含浓缩病毒液作梯度稀释后感染293FT细胞,通过流式细胞计数仪测定病毒滴度.用显微注射法将浓缩的病毒液注射至FVB/N小鼠1-细胞期胚胎透明带下.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胚胎EGFP的表达.将注射后发育至2-细胞期的胚胎移植至假孕受体母鼠,得F0代小鼠.通过紫外光照射观测EGFP在小鼠活体内的表达水平.结果 病毒液浓缩前的滴度≥106 TU/ml(transducing unit,TU),经过高速离心对病毒进行浓缩和纯化,其滴度达到109 TU/ml以上.将浓缩病毒液注射至小鼠1-细胞期胚胎透明带下,注射后胚胎的2-细胞期卵裂率为81.8%(1 189/1 453),利用荧光显微镜分别在注射后60、84、132 h观察胚胎,均发现有较强荧光.在2-细胞期,每一视野下胚胎阳性率>90%,说明包装的病毒成功并高效地转染小鼠胚胎.胚胎移植后假孕母鼠妊娠率为42.9%(12/28),首建鼠阳性率为60.8%(73/120),转基因小鼠的总体研制效率(转基因小鼠数/注射胚胎数)为5.0%(73/1 453).将F0代EGFP转基因小鼠分别与野生型小鼠交配,在其F1、F2、F3代小鼠中均获得了EGFP阳性小鼠,阳性率分别为91.4%(32/35)、93.8%(30/32)、93.1%(27/29).结论 通过慢病毒载体感染小鼠1-细胞期胚胎可有效地制备转基因小鼠.我们已初步建立了慢病毒介导的转基因小鼠制备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8.
鼠痘(Mousepox)是由鼠痘病毒(MPV)引起的实验小鼠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大部分为隐性感染。本病多呈爆发性流行,致死率极高,常造成全群淘汰〔1〕,给科研、生产带来极大的危害。1930年Marchal等发现在实验小鼠脚掌注射一种病毒可引起小鼠肢体脱落,他们便把这种疾病定名为“传染性脱脚病”〔2〕,1946年Burnet等用血凝试验证明MPV与牛痘苗病毒具有相同抗原关系。后来,Feuner把这种疾病改名为鼠痘〔3〕。本病遍及全世界,最早流行于欧洲和亚洲一些国家。美国曾报导几次…  相似文献   

9.
一、鼠痘(mouse pox) 本病又称脱脚病(ectromelia)。是小鼠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主要侵害皮肤。在许多国家均有流行。1930在第一次在英国发现本病,并命名为“传染性缺肢畸形”。美国曾报导几次较严重的爆发流行,如1979—1980年间,本病先后在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及5个州的8个单位流行。本病在我国也较普遍。 1.病原:痘病毒族正痘病毒属的一种病毒,为大型DNA病毒。呈椭园形或砖形(175×290 nm),其特征是有哑铃形芯髓。在形态学上与牛痘病毒无区别。现已分离出许多病毒株,不同毒株在抗原性方面无区别。本病毒可以在HeLa和Vcro及鼠成纤维细胞(L_(929))等细胞中进行组织培养,还可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培养。本病毒于室温下甘油中可保存数月,在  相似文献   

10.
EB病毒是人群中普遍感染的病毒,初次感染后大多数人可转为终生潜伏感染。EB病毒在感染宿主细胞时,首先是病毒外膜上的膜抗原(membrane antigen,MA)与宿主细胞膜上的受体CR2(CD21)结合,然后经胞饮进入宿主细胞。EB病毒MA是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2000~34000的糖蛋白(gp350)。CR2是主要表达于B细胞、T细胞和某些上皮细胞膜上的EB病毒受体和补体C3d受体,因此EB病毒主要感染B细胞、T细胞以及部分上皮细胞。大量研究表明,EB病毒感染与自身免疫病、淋巴瘤以及某些黏膜恶性变有关。EB病毒MA在复制型感染时表达,潜伏感染的EB病毒在体内外因子的刺激下可多次活化从而表达MA。另有研究表明灭活的EB病毒在体外亦可以活化淋巴细胞,显然MA与宿主细胞受体的结合在淋巴细胞的活化中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讨EB病毒感染和人类免疫系统疾病的关系,特别是EB病毒膜抗原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郭长占等用EB病毒膜抗原BLL F1基因制备了转基因小鼠。限于转基因小鼠制备时的条件,该转基因小鼠模型是用普通级昆明(KM)小鼠制备的。  相似文献   

11.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对豚鼠肺组织M受体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豚鼠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后不同时间内肺组织M胆碱能受体数量和功能的改变。方法:建立RSV感染豚鼠的动物模型,用放射配基结合分析法测定肺组织M胆碱能受体的数量和亲和力。结果:鼻内滴入RSV3天后,豚鼠肺组织就出现炎症改变,5~7天达高峰,14天基本恢复正常。肺组织病毒分离及免疫荧光检查均证实为RSV感染。放射配基结合分析表明肺组织M受体在感染RSV后3天就出现受体最大结合容量(Bmax)增高,平衡解离常数(Kd)值降低,第5、7天时,Bmax达高峰,Kd值达最低值,第21天仍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鼻内滴入RSV可形成豚鼠RSV感染模型。RSV感染后引起肺组织M受体数量的增加,亲和力上升,这种改变持续时间较长,是引起气道高反应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A virus, designated 5089, which was isolated from tissue samples from two stillborn pig fetuses was identified on the basis of its morphology, cytopathology, physiocochemical and se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s a strain of 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 (IBR) virus. Three piglets inoculated intranasally with 5089 virus did not respond serologically and no virus was isolated from their tissues at intervals after inoculation. They showed neither clinical signs nor significant lesions. A colostrum deprived calf which was inoculated intranasally with the same virus developed clinical signs typical of the respiratory form of IBR and the virus was reisolated on several occasions from nasal swabs.  相似文献   

13.
HCMV大小鼠眼组织损伤模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低温技术在胎羊体外循环中的应用,将12头孕齿120-140d的白山羊随机分为常温组(37℃,n=6)和低温组(28℃,n=6),建立胎羊体外循环模型,体外转流1h,监测胎羊和母羊的体温、血压、心率和血气值。结果显示,低温转流中胎羊心率减慢,血液PH值下降明显。转流后低温组胎羊较常温组出现更为严重的低氧,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P<0.05),血压下降明显,心率减慢,其中2头胎羊心脏停跳。表明胎羊体外循环中低温对胎儿-胎盘单元更为不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转基因小鼠模型筛选抗HBV药物的可行性。[方法]用公认抗HBV复制药物拉米夫定对我们建立高复制HBV转基因鼠进行实验,选我们建立的1.3copy高复制HBV转基因小鼠20只,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0只。采用灌胃针灌胃法给药。对照组灌喂生理盐水,实验组灌喂拉米夫定,剂量为100mg/kg,每天2次,连续灌21d,每7d采血1次。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中HBVDNA。[结果]实验组用拉米夫定前小鼠血清HBVDNA5.50±0.42(拷贝数log10数值),3周后HBVDNA已显著降低(4.63±0.57),4周后,小鼠血清HBVNDA为4.08±0.51,停药1周后,再次检测血清HBVDNA,小鼠血清HBVDNA又恢复正常水平(5.70±0.39)。[结论]我们建立的高复制HBV转基因小鼠模型验证了拉米夫定对HBV复制的抑制程度和持续时间,表明该模型可应用于抗HBV药物的筛选、评价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离鉴定禽冠状病毒,对该病毒的M基因序列进行分析。方法采用鸡胚传代分离培养病毒,用血凝特性、鸡胚半数感染量(EID50)、鸡胚矮小化、动物回归试验等方法鉴定病毒,用RT-PCR克隆病毒的膜蛋白基因并对其测序。结果分离病毒的生物学特性符合禽冠状病毒,膜蛋白基因与标准毒株膜蛋白基因为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1.9%,氨基酸的同源性为92.5%。结论本研究分离到1株禽冠状病毒,命名为IBV-HN05,该毒株可能是疫苗株的变异株。  相似文献   

16.
HSP70在大鼠内毒素血症肺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内毒素血症大鼠肺损伤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大鼠尾静脉注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复制内毒素血症模型。雌性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组);内毒素血症组(E组);Gln提前干预组(G1组);Gln延迟干预组(G2组)。所有的动物于注射LPS之后6h放血处死,测定肺组织HSP70的表达、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的含量,并用光镜观察大鼠肺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E组同C组相比,肺组织HSP70表达明显增多(P〈0.01),SOD活性明显降低(P〈0.01),MDA含量增高(P〈0.05)。与E组相比,G1,G2组肺组织HSP70表达增多(P〈0.05),SOD活性增高(P〈0.05),MDA含量明显降低(P〈0.05)。G1与G2在肺组织HSP70表达。SOD活性,MDA含量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增加HSP70的表达对内毒素血症大鼠肺损伤可能起保护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加肺组织HSP70,提高机体应激时抗氧化能力有关,尚不能认为Gln提前干预与Gln延迟干预之间有差异。需要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大鼠肝细胞微球皮下移植生成肝组织的可行性,为构建组织工程肝寻找新的方法。 方法 新鲜分离的SD大鼠肝细胞接种在琼脂糖包被的培养皿上进行培养,待其形成肝细胞微球后采用直接注射方式植入大鼠腹股沟处皮下腔。1 周后取腹股沟处组织,HE 染色法观察生成的肝组织形态。 结果 体外培养3 d,肝细胞形成致密的肝细胞微球,直径大小在43 ~ 185 μm,HE 染色显示微球中的肝细胞保持天然肝细胞形态特征。将其植入大鼠腹股沟处皮下腔1 周,HE 染色显示植入的肝细胞成活,并呈三维肝样组织团,肝细胞保持其特有形态特征:胞体为圆形,核大而圆,多为双核。 结论 肝细胞微球皮下移植可形成肝组织,为组织工程肝的构建创建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综合对比SARS-CoV感染的恒河猴、布氏田鼠及Lewis大鼠的病理学、免疫学以及病毒的复制与外排情况的变化,来探讨此三种动物在建立SARS模型上的特点。方法SARS病毒感染8只恒河猴、9只Lewis大鼠和20只布氏田鼠,在感染后不同时间安乐死动物,应用光镜对动物的各脏器进行病理观察研究;用病毒分离和RT-PCR方法检测病毒外排与复制的情况;用ELISA法检测动物产生特异性抗体情况。结果在SARS-CoV感染恒河猴、Lewis大鼠和布氏田鼠后,肺组织均出现一定的与人类SARS疾病相似的病理改变,在动物体内均可检测到活病毒或病毒核酸,并可检测到特异性IgG抗体的存在。在病死率上布氏田鼠最高;在病毒的复制与外排方面恒河猴的检出率最高,持续时间最长;在抗体产生情况上恒河猴与Lewis大鼠基本相似;在病理变化上恒河猴病变最重且最为复杂,与人类SARS疾病的病理变化最为接近。结论布氏田鼠,Lewis大鼠,特别是恒河猴动物模型可以用于SARS发病机制、疫苗和药物的研发,恒河猴动物模型是目前研究SARS疾病最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