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卢春晖  张永丽  唐剑韬 《流体机械》2012,40(7):20-23,28
利用FLUENT软件建立了标准k-ε模型,应用SIMPLEC算法,对2个吸水管同时工作的泵站前池进行了水力性能模拟研究。研究发现泵站前池的水力性能受泵站前池的长度、进水流道与泵站前池的高度比值和吸水管喇叭口悬空高度的影响。通过对数值模拟结果的分析,给出了泵站前池的长度、进水流道与泵站前池的高度比和吸水管喇叭口悬空高度较优的取值范围。同时,建议设计泵站前池尺寸时综合考虑土建成本和水力性能进行取值。  相似文献   

2.
泵站进水流道的两种基本流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概述开敞式流道、斜式流道、肘形流道、钟形流道、簸箕形流道以及方箱式双向流道等各种形式的泵站进水流道内水流的基本流动形态,并从流体动力学的角度,将进水流道分为单面进水和四面进水两种基本类型。  相似文献   

3.
设计和制作了大型低扬程泵站常见的虹吸式、直管式和钟形三种标准化模型出水流道。构建了模型试验装置和测试系统,对三种模型出水流道的水力损失特性进行了测试比较,观测了各流道内流态。试验结果表明,虹吸式出水流道局部阻力系数(ξ=0.7~0.8)较直管式(ξ=0.55~0.6)和钟形(ξ=0.6左右)大,而直管式和钟形局部阻力系数较接近。流态观测结果表明,虹吸式与直管式流道内水流平顺,而钟形出水流道出水流呈现螺旋运动,湍动明显。  相似文献   

4.
对国内2.3 m口径某大型轴流机组泵站装置进行了设计优化及应用研究。泵站装置由进水池、进水流道、轴流泵、出水流道、出水池组成,同时对肘型进水流道、屈膝式出水流道进行了着重研究。运用CFD数值模拟分析技术进行设计优化,确定了最优的设计方案,保证装置高效率及可靠、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5.
基于标准的k-ε双方程紊流模型,采用SIMPLEC算法,在贴体坐标系下,通过求解三维雷诺平均的Navier-Stokes方程,对半圆形和蜗形两种钟形进水流道吸水室内部流动进行了大量数值模拟,并在流场数值模拟的基础上对这两种吸水室的后壁距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具有较好流场以及出口流速均匀度的后壁距范围和最优值:半圆形吸水室后壁距XT=(0.8~1.2)D0,蜗形吸水室后壁距XT≤1.3D0,最优值均为最大值.  相似文献   

6.
博斯腾湖东泵站水泵装置进出水流道优化水力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斯腾湖东泵站扬程较低,进、出水流道形状复杂,压力场分布不均匀,水力损失在水泵装置中所占比重较大,故对泵站进出水流道进行优化数模计算以提高泵站水泵装置效率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引江济淮工程枞阳泵站采用双向流道立式轴流泵装置型式.根据枞阳泵站的控制性尺寸,对双向进出水流道进行了参数化数学建模.基于Isight多学科优化平台,搭建了双向进出水流道的水力优化设计平台.采用多岛遗传算法对优化目标进行寻优,得到了高效双向进出水流道型线优化结果,并与TJ04-ZL-20水力模型匹配得到高效泵装置.通过泵...  相似文献   

8.
大型污水泵站节能途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分析泵站能源单耗入手,阐述了大型污水泵站节能的主要途径。叙述调速机组节能的基本原理以及调速运行最佳转速的确定方法,并介绍了调速机组在实验工程中应用的效果。分析了不良进水流态对泵站装置效率的影响,结合上海市合流污水治理一期工程中出口泵站水力模型试验,着重介绍了前池设置底坎,从而改善进水流态,提高泵站装置效率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9.
立式轴流泵站具有流量大、扬程低等特点,在农田排灌、调水工程等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在建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泵站大多采用该形式.为深入研究立式轴流泵站内部流动和水力性能,采用考虑粗糙度的壁面函数的RNG紊流模型和SIMPLEC算法,基于多旋转坐标系模型,计算了采用钟型进水流道和蜗壳出水流道的低扬程立式泵站定常流动.通过计算获得了泵站整体流场结果,分析了在有转轮条件下进水流道喇叭管内断面轴向流速分布规律对泵站叶轮安装高程的影响,给出了参考的叶轮名义高度取值.通过计算预测了泵站水力性能,并与模型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设计工况下数值预测与试验数据值吻合较好.三维数值分析和试验结果表明该泵站形式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博斯腾湖东泵站进、出水流道的型线较为复杂,为保证泵站水泵装置安全稳定和高效运行,对水泵装置作了模型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1.
结合双向进、出水流道泵装置模型试验,重点对双向出水流道的过流特点以及流态进行了观测和分析。通过试验,比较了不同方案的优劣,同时提出了改善出水流道内流态的措施。该研究对同类泵站的水泵选型和流道设计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睢宁二站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江苏省境内第五个梯级提水泵站,属于大型Ⅰ等、中高扬程、扬程和特征参数变幅较大的泵站,运行工况复杂,技术难度较高。本文结合工程特点,通过进水流道流动模拟及优化水力计算,最终选定泵站的进出水流道模型。  相似文献   

13.
水泵吸水管和进水池内三维湍流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加宏 《流体机械》2005,33(6):14-17,42
建立了泵站中水泵吸水管和进水池内部三维湍流流场的数学模型,针对泵站中布置了多台机组的多个吸水管和进水池中三维流场的计算边界条件作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合理的边界条件。根据分区划分网格的思想,构造了任意形状的水泵吸水管和进水池的贴体计算网格,在任意坐标系中对三维湍流流场的控制方程进行离散,编制了水泵吸水管和进水池内部三维湍流流场数值模拟的计算程序。数值模拟计算了泵站中水泵吸水管和进水池内部三维湍流流场。在数值模拟基础上,可对泵站中水泵吸水管和进水池内部流态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刘老涧泵站运用数值分析方法开展进水条件优化设计数值模拟研究,运用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建立包括引渠、前池、进水流道等在内的三维数值计算模型,开展全流道进水设计数值模拟,进行引渠输水特性现状分析,比较前池不同断面上的流场,分析进水流道进口和出口断面的流速分布,计算水泵进水条件,分析进水对水泵水力性能的影响,为该泵站的技术改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肘形进水流道优化设计与数值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泵站进水流道的设计水平,对应用最为广泛的肘形进水流道的型线进行了数学建模,并采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Visual Basic对工程图形处理软件AutoCAD进行二次开发,形成基于流道设计参数的优化设计软件,能够快速进行流道型线的绘制,并能使流道的型线自动符合流速渐变的原则.同时结合三维紊流数值模拟技术和流道的模型试验对流道的水力性能进行检验.通过工程实例说明,该流道设计方法快速、可靠,所设计的肘形进水流道具有出口流态较好、水力损失较小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侧向进水泵站前池优化设计与减淤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多个早流污水截流工程水力模型试验的研究,分析了侧向进水泵站前池中不良进水流态对工程的影响,并采用浑水模型试验对城市污水泵站前池泥沙淤积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有新意的工程设计方案以及多种处理此类问题的经验与见解。  相似文献   

17.
利用切削功率进行切削过程监控及自适应控制的成功策略是以正确认识实测功率信号、机械系统、刀具状态以及各种程过参数如主轴转速、进给率、切削深度等之间关系为基础的。本文将建立铣削加工程过中主轴驱动交流异步电动机的输入功率模型以便为这些关系打下基础。该模型通过仿真和试验进行了验证。车辆动力学分析模拟──建模理论与工程应用居乃俊(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北京100081)摘要──介绍了一种称为VDAS(车辆动力学分析模拟)的计算机软件。该软件建立在军用车辆三维动态系统数学模型基础上,采用统计模拟法产生系统随机激励──双侧路面不平度,面向系统状态方程求解系统响应时间序列,并给出了概率统计和性能评价结果。大型泵站进水流道内流场的水力计算和测量关醒凡陈红勋谢达荣郭乃龙(江苏理工大学镇江212013)摘要──对大型泵站进水流道内部流动进行分析后,提出了势流假定下的大型泵站进水流道内部流动的全三维直接边界元的解析方法,并计对30°斜轴泵站进水流道的初步设计方案进行了计算和试验验证。分析表明,计算方法是可行的和可信的。刀具表面覆盖膜形成机理研究郝春水张东石赓儒田春芳(东北大学沈阳110006)摘要──研究了切削Ca-S易  相似文献   

18.
贯流泵模型装置能量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上海某泵站工程,对贯流泵进行了能量特性试验研究。绘出了模型和原型综合特性曲线,比较了进水流道修改前后的效率曲线,比较结果表明流道的形式对泵的效率影响较大,合理的流道能有效地提高水泵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9.
泵站前池进水流态及泥沙淤积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刘成  何耘 《水泵技术》1997,(3):40-44
根据上海市合流污水治理第二期工程SA泵站水力模型试验,分析城市污水泵站普遍存在的前池不良进水流态现象及其对水泵性能、前池淤积的影响,提出改善前池流态、减少淤积的措施.试验表明,改进后的前池使流态得到明显改善,水泵机组效率明显提高,并可有效减少前池淤积.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一种用于卧式蜗壳叶片泵的新型自吸装置。该装置是在泵的进口连接一段向上翘起的折弯管,在折弯管顶部与水泵或叶轮进口之间连接一根吸气管,组成一种新型的自吸装置,该装置型式不仅适用于单吸卧式蜗壳叶片泵,而且适用于双吸卧式蜗壳叶片泵,其应用范围可扩大到300mm口径的卧式蜗壳离心泵和混流泵。同时提出了对虹吸式进水流道(管道)和负压吸水管突高点聚气进行处理的简便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