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徐min 《棉纺织技术》1990,18(10):36-38
控制精梳落棉率的波动,是对精梳条、成纱质量的保证。精梳落棉率的不稳定,不但影响用棉量,同时影响精梳条短绒含量、结杂、重量不匀和条干不匀等,导致成纱不匀率、结杂等波动。一、精梳落棉率波动的特点分析 1.有规律地普遍性落棉率偏高或偏低这种落棉率波动的特点是具有一定规律性,体现为同品种各机台同一时间内落棉率普遍偏高或偏低,但落棉眼差和台差并未出现较  相似文献   

2.
精梳质量控制(下)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  
介绍了精梳工序的质量指标及其控制范围;总结出精梳落棉率、精梳棉结、精梳条条干CV值、重量不匀率等质量指标的控制原理及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3.
使用PREMIER aQuraL纤维长度测试仪,对精梳机不同喂棉工艺条件下的小卷、落棉、精梳条纤维长度进行测试,研究喂棉工艺对精梳纤维断裂损伤及纤维长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喂棉工艺对精梳输出纤维长度分布影响较大,短给棉时纤维损伤严重,输出精梳条及落棉中短纤维分布比例增大;重定量有利于减少纤维损伤,提高精梳条中可纺纤维重量百分比。  相似文献   

4.
精梳质量控制(上)   总被引:16,自引:11,他引:5  
介绍了精梳工序的质量指标及其控制范围;总结出精梳落棉率、精梳棉结、精梳条条干CV值、重量不匀率等质量指标的控制原理及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5.
探讨采用纯精梳工艺流程纺制低落棉率精梳纱的效果.通过优化各部速度、定量、捻系数、隔距以及牵伸分配等工艺参数,严格控制落棉率、结杂、重量不匀率等指标,并与精梳条与普梳条搭配纺出的纱进行了质量对比.结果表明:纯精梳工艺流程纺制的低落棉率精梳纱各项质量指标均不同程度地优于精梳条与普梳条搭配纺出的纱.认为:只要合理设置工艺参数,根据各工序设备特点做到合理分配,并严格控制各部落棉率及半制品质量指标,就能充分发挥精梳工艺流程的优点,在保证净用棉量基本不变的前提下纺制出更高质量的纱线.  相似文献   

6.
控制精梳落棉率的实践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合理控制精梳落棉率,分别在低配棉与高配棉条件下对精梳落棉率、精梳条含短绒率与成纱质量指标进行了试验与分析.结果表明:精梳条含短绒率与成纱主要质量指标没有简单的线性关系.随着精梳条短绒率的变化,成纱条干CV值、细节、粗节和棉结分别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调整精梳落棉率的方法,以达到保证精梳纱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探讨合理减少精梳落棉率的技术途径。分析了精梳落棉率与成纱质量的关系。提出了合理减少精梳落棉率的一系列技术措施。认为:合理调控精梳落棉率是优化精梳工艺的重要内容,应正确认识精梳落棉率与成纱质量的关系;应根据用户的质量要求,通过成纱质量快速试纺来获取精梳落棉率的控制指标。通过消除锡林顶梳嵌花、适当提高锡林前区齿条密度、合理设定顶梳齿密和插入深度等技术措施,可以较好地达到减少精梳落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精梳落棉率的大小对精梳纱线的质量、用棉量、用棉成本关系十分密切,适当增加精梳落棉率将会提高纯棉或混纺纱线的强力和纱线的光洁度,减少棉结杂质,并能提高精梳纱的精梳感。近年来,国外客商对国内纺制精梳纱所选用的精梳落棉率的大小提出异议,香港市场上的精梳纱其精梳落棉率掌握在25%左右,精梳  相似文献   

9.
为了控制精梳落棉率稳定,减少波动,从配棉中短绒百分含量变化、精梳前机台供应、精梳小卷成形质量及精梳机状态四个方面详细分析了精梳落棉率波动的原因;从原棉种类和储备,抓棉机工作参数,开、清、梳棉机开松和梳理元件的定期检查,优化条并卷机相关工艺参数、消除锡林嵌花等方面给出了减少精梳落棉率波动的措施。指出:配棉中短绒含量变化大、精梳前供应的机台不固定、精梳小卷成形质量差、精梳机状态不良均会造成精梳落棉率波动;应合理确定精梳落棉率,通过增加原棉储备,做好配棉,固定精梳前机台的供应,优化精梳机工艺及保证器材状态良好,优选精梳锡林齿条参数及组合等措施减少精梳落棉率波动;为了保持成纱质量的一致性,不应随意调整精梳落棉隔距。  相似文献   

10.
精梳过程中棉结增长率及棉结排除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精梳过程中棉结增加程度及棉结排除效果的评价方法.利用测试仪器得到精梳小卷、精梳条、精梳落棉中的棉结数量信息,根据精梳机的落棉率分析建立了精梳过程中棉结增长率及棉结排除率的数学模型,找出相互间的内在联系并作出评价.将此种方法在两种不同精梳机上进行了实际应用,结果表明:精梳机的棉结增长率在1%~2%,棉结排除率在65%~72%.指出:此种方法也可应用于开清棉及梳棉工序棉结增加及棉结排除效果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为了保证成纱质量、降低精梳落棉率,从纱线档次的界定、纱线质量指标变化的关系、影响因素方面分析精梳落棉率的控制水平;通过改变精梳落棉率,调整给棉方式、小卷定量、锡林齿面圆心角等16方面的纺纱试验对比,探讨精梳落棉率对成纱质量指标的影响;从生产工艺管控、保持精梳工艺的一致性和梳理器材的调整方面分析精梳落棉率的控制措施。指出:精梳落棉率与成纱质量指标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应针对不同的质量要求合理制定精梳落棉率的内控指标;大小卷合理搭配使用,有效控制落棉台差和眼差,清除锡林和顶梳嵌花,优化配置锡林和顶梳齿密,合理缩小锡林梳理隔距,保持精梳工艺的一致性,采用高速度、重定量、低落棉、前进给棉长度为4.7 mm的工艺配置,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成纱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用30%的长绒棉精梳落棉与70%的细绒棉进行混纺试验,并与同工艺的100%细绒棉纺纱进行成纱质量对比,得出结论:长绒棉精梳落棉可以部分代替细绒棉进行纺纱,既利用了部分精梳落棉,又能保证纱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张春大 《棉纺织技术》1996,24(11):35-38
精梳集体吸落棉系统的设计与实践张春大(仪征化纤常州大明公司)本文介绍了我厂二纺车间利用一套SFU013-5型板式滤尘器来处理三个不同的精梳集体吸落棉系统的落棉和棉尘,较好地解决了精梳自动集体吸落棉与空气过滤问题。1系统设计简况我厂二纺精梳工段有进口E...  相似文献   

14.
为降低CJ 7.3 tex纱的百米重量CV,通过改进开清棉工艺,以降低棉卷重量不匀率;针对梳棉工序后区落杂差异大、盖板花不均匀采取措施,以降低生条重量不匀率;针对精梳落棉率偏高,且台间差异大等问题进行了工艺优选,以降低精梳条重量不匀率;细纱以提高条干水平、减少细节、降低成纱重量CV为原则.采用正交试验优选工艺配置.通过一系列技术措施的实施,最终使CJ 7.3 tex纱的百米重量CV由原来的2.6%降低到1.5%左右.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精梳条质量,分析SFA1268A型棉精梳机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棉网状态不良、破边或云斑,影响机台正常运行和精梳条质量问题,在牵伸区出现积聚短绒、若不及时清洁带入精梳条形成有害疵点问题;探讨精梳落率测试与实际落率数据不相符问题的成因及解决措施。实践表明:确保良好的棉网状态、适宜的温湿度、胶辊清洁、落棉吸风通道通畅以及制作新落棉框,可精细控制精梳落率和精梳指标。  相似文献   

16.
探讨精梳机锡林定位及搭接刻度对精梳落棉率的影响。提出了非正常落棉的概念,分析了分离罗拉与锡林运动配合关系对棉网尾部长度及非正常落棉率的影响规律。以HC500型精梳机为例,测试了不同搭接刻度及锡林定位对应的精梳落棉率。结果表明:锡林定位较晚、搭接刻度较大时,棉网尾部长度及非正常落棉率增大,但当搭接刻度接近"+0.5"时,非正常落棉率陡然增大;对于有效纤维长度为29.40mm的精梳小卷而言,当锡林定位为36分度、搭接刻度为"-1"时,精梳落棉率最低。认为:合理设定搭接刻度、锡林定位能够减少或杜绝非正常落棉,提高精梳工序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E65型精梳机喂棉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分析精梳机喂棉长度、小卷定量对梳理效果、精梳落棉率及分离接合质量的影响.在E65型精梳机上采用不同的给棉长度及小卷定量,进行了CJ 14.6 tex纺纱工艺参数对比试验,测试了精梳落棉率、精梳台时产量、成纱条干、成纱千米细节、成纱千米粗节、成纱千米棉结.结果表明:在新型高效精梳机上,采用较小的喂棉长度及较大的小卷定量,可提高精梳机的梳理效果、改善成纱质量.  相似文献   

18.
合理控制精梳落棉率稳定产品质量的体会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探讨降低精梳落棉率稳定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的方法。分析了单纯降低精梳落棉率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提出了挖掘各工序质量潜力,降低精梳落棉率的改进思路。实践证明,通过优选各工序工艺及实施精细化管理,在控制并降低短绒及棉结增长率、改善条干水平的基础上适度降低精梳落棉率,可以达到稳定成纱质量,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探讨降低精梳条重量不匀率的技术措施。分析了影响精梳条重量外不匀率和内不匀率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改善精梳条重量外不匀率和内不匀率的具体技术措施。认为:控制好落棉率的台差和眼差,定台、对号固定供应,实施大小卷搭配,消除棉卷黏连,提高工艺上机及梳理工艺质量的一致性,保持设备良好状态等,可稳定并降低精梳条重量不匀率。  相似文献   

20.
提高精梳产品质量的生产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精梳工序中对精梳条干,精梳落棉,棉结杂质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