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压力场基础上采用Pollock方法进行流线追踪,得到渗流场的流线分布;利用隙间速度加权方法将注水井的流量分配给每条流线,得到定量化的流线分布。在此基础上,通过计算注采井之间的流线总流量,得到定量化的注采受益关系及注水井有效注水率;计算注水井每个生产阶段的有效注水率,得到注水井的有效注水率动态曲线。应用实例表明,该方法绝对误差小于5%,对水驱油藏注采受益关系及注水效果定量评价具有现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考虑油田注开发期采液量是注水参数和地层参数等的连续的函数,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探讨油田注水开发期见水后的各井产状描述和产液量预测的新方法。滚动预测的结果表明,预测的累计采油量随月份的增长变化和实测的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3.
针对安塞油田采出水偏酸性、浊度高、含油量高的特征,采用"中和—H2O2氧化—絮凝—过滤"处理工艺进行回注处理,探讨了采出水的pH值、H2O2和絮凝剂投加量等因素对采出水水质改性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以NaOH作为pH调节剂将采出废水pH值调至7.5,H2O2投加体积分数为0.6%,投加XN-90、PAM的质量浓度分别为80mg/L和2.5 mg/L时,处理后采出水的悬浮物、含油量、总铁含量、静态平均腐蚀速率、SRB及TGB含量由处理前的110~145 mg/L,96.6~124.3mg/L,24.8~35.5mg/L,0.310 3mm/a,105~106个/mL和102~103个/mL分别降至处理后的1.1~6.0mg/L,2.5~6.0mg/L,0.05~0.23mg/L,0.0108mm/a和101~102个/mL,处理后采出水的各项指标达到了安塞油田注水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4.
低渗透非均质油田受经济产量的限制,一般采用1套层系笼统合采。开发实践表明,层系内如层数太多,层间非均质性造成水驱动用状况极不均衡。多层合采合注开发效果较差,需要研究新的层系组合与划分方式,既能满足开发生产对层系细分的需要,又能使注采井距达到注水开发的要求。大港油田D断块属于低渗透非均质油田,油层多达49个,在准确认识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特点的基础上,以经济效益为前提,采用"合采分注"技术,降低层内干扰,合理划分开发层系。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下寺湾油田柳洛峪南沟区综合地质研究及在原有不规则的反七点法(230 m×240m)井网的基础上,2009年按矩形井网,排距为80-100 m,井距300 m,钻调整井21口,平均单井生产113 d,累计产油3522.33 t,平均单井年产油167.73 t。  相似文献   

6.
将南海西部北部湾盆地断块注水开发油田非规则注采井网进行总结简化,得到南海西部北部湾断块油田主要采用两种注水开发井网:中部注水与边部注水注采井网。对两种井网的注采特征参数进行归纳回归,推导井控储量与水驱采收率关系式,根据油田不同认识与开发阶段采用不同的参数求取方法得到关系式中未知参数。利用该公式对南海西部断块油田进行实例计算,得到该方法预测断块油田不同井控储量下的采收率具有较高精度且方便快捷,进而指导断块油田的整体规划开发工作。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大平房油田大一块的主要生产区块开发效果进行分析,从生产实践中总结经验,以完善注水为手段,结合目前存在问题及潜力,寻找剩余油潜力,加强长停井复产工作及对干层、水层、未解释层进行再认识,改善区块开发效果,提高区块采收率。  相似文献   

8.
针对两层在不同的注采压力系统下、单向渗流至今尚没有层间突进模型的问题,依据水驱油藏基本渗流理论,应用数学变换,推导出了单向渗流层间突进公式。利用鄂尔多斯盆地某实际砂岩油藏进行计算,相对误差为6.67%~6.96%。研究结果表明,上下两层水驱前缘位移之比与其相应的注采压差之比成线性关系,其斜率就是上下两层相应的储渗参数之比,斜率越大,则在共用一个注采压力系统的条件下,层间突进的程度越大。解决层间突进的有效方法就是调整分层压差。最佳分层压差就是满足斜率与分层压差之比值的乘积等于1时的压差,只有在这种条件下,上下两层在不同的位移处渗流速率均相等,也才不会发生层间突进现象。该方法在水驱砂岩油藏纵向非均质性评价以及分层压差优化设计等方面均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低渗透油田蒸汽驱油注采井距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注采井距蒸汽驱的受效规律。在大庆朝阳沟油田蒸汽驱试验区地质研究基础上,首先用Petrel软件建立试验区相控地质模型,然后应用CMG软件中的STARS模块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注采井距分别为106m、150m、210m、300m、330m、400m六种方案进行蒸汽驱开采时,蒸汽驱的受效规律。结果表明:为了获得较高的油汽比和控制一定的采油速度,减少汽窜发生,提高蒸汽利用率,优化的最佳蒸汽驱注采井距为210m。  相似文献   

10.
海上油田采用多油藏联合开发模式,原油输运共用一套生产-集输系统。由于不同油藏生产潜力不同,常存在高输运液量油藏产油少、低输运液量油藏产油多的矛盾,因此提出基于经验曲线的两阶段一体化优化方法。第一阶段,综合考虑生产设施及平台液量处理能力,建立优化模型,通过构建经验曲线代理油藏数值模拟器加速优化速度,将油田群总液量优化分配给各区块;第二阶段,将第一阶段优化得到的最优区块液量作为附加约束,建立优化模型,指导实现地下生产制度优化。两阶段均结合优化算法进行求解,最终形成集地面集输液量优化分配与地下生产制度优化于一体的优化方法,指导海上油田开发。  相似文献   

11.
以尼日尔三角洲盆地典型的深海浊积砂岩油田AKPO为研究目标,剖析了浊积水道和朵叶的储层特征,以注采井组间砂体连通方式为基础,结合生产动态特征评价了注采井组间的连通性,确定油田在无水采油期的注水策略。基于时移地震揭示了不同储层类型的水驱波及特征,形成了油田注水突破后的注水以及控堵水策略,建立了适宜油田不同开发阶段的高效注水策略。在无水采油期阶段,基于注采井组间砂体的连通方式应用以“控制压力”为重点的注水强度优化策略,实现不同井组的分级配产配注;在中低含水阶段,基于储层沉积类型应用以“提高波及”为重点的注水强度优化方法,即依靠水动力学方法来改善水驱波及系数,水道储层注采井组采用周期注水提高“纵向”波及系数;朵叶储层注采井组采用改变液流方向提高“平面”波及系数;在高含水阶段,应用适宜深海油田的“低成本”分段控堵水方法,实现深海油田经济有效的控堵水。上述深海浊积砂岩油田高效注水策略经AKPO油田实践,实现AKPO油田高峰采油速度达到5.5%,连续7 a实现稳产,预测油田采收率达到53%。系统形成深海浊积砂岩油田在不同开发阶段的高效注水策略,该策略简单易行、经济有效,可以指导同类深海油田的注水优化。  相似文献   

12.
渤海某稠油油田原油粘度高,储层物性好,油藏非均质性较强,在注水开发过程中,由于油水粘度差异大和非均质性较强,水驱开发效果并不理想。为了更好地开发稠油油藏,为油田提高采收率决策提供依据,针对油田的特点,利用室内实验方法,对影响二氧化碳驱油效果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评价,优化了二氧化碳驱注入参数。结果表明,水—二氧化碳段塞交替驱能够显著改善驱油效果,段塞大小是影响驱油效果的敏感参数,注入速度对驱油效果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安塞油田多期河道叠加致密砂岩油藏开发中后期, 油井含水量升高, 油层有效动用不均, 整体压裂易出现水窜、水淹现象, 已不适应油田现今的生产状况。针对这一问题, 通过对油水井单砂体进行细分和对比, 建立岩体力学模型和三维应力场分布模型, 结合现场压裂施工参数, 开展单砂体全缝长压裂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安塞油田多期河道叠加致密砂岩油藏侧向复合砂体内部单砂体间泥质、钙质物性夹层发育, 形成的应力夹层对压裂裂缝的展布有较好的封隔作用, 即使压裂施工过程中隔夹层产生裂缝, 但随着泵压的降低, 张开的裂缝会随之闭合, 支撑剂并没有进入隔夹层中产生有效裂缝, 油层单砂体间有效动用不均, 60%的层有效动用程度较低。由此提出针对小层内动用程度不高的11 口井的单砂体补孔、重复压裂、堵水、隔采等措施, 经过现场实施, 增产效果明显, 平均日增油1.2 t 以上, 最终形成多期河道叠加致密砂岩单砂体细分与压裂改造的技术方法体系, 对今后类似油藏的开发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曹广胜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3):3107-3110,3115
低渗透油藏开发的难点就是注水不足,地层能量得不到有效补充,油井产量下降迅速。提高注水压力是解决此问题的最直接的办法,但不可能无限制地提高注水压力,还应该充分考虑地层、套管、地面设备的承受能力,因此有必要开展强化注水压力界限的研究。本文针对低渗透油田的地质特点,提出了合理注水压力的确定原则;依据材料力学理论,建立了套管承压能力计算数学模型,结合压裂施工参数,研究了油层破裂压力的计算方法,针对朝阳沟油田某区块的具体情况,确定了强化注水压力界限。  相似文献   

15.
常规的注水压力设计仅考虑裂缝开裂的压力,不能预测长期注水过程地层岩石物理参数及地应力的变化。从疏松砂岩注水过程近井筒周边受力分析入手,分析地层周边地应力及岩石力学性质变化,得到疏松砂岩在注水过程中拉伸及剪切破坏机理;并根据有效应力概念预测出地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变化。通过分析长期注水过程油藏及上覆盖层岩石物理性质及地应力的变化,建立以盖层的剪切破坏、拉伸破坏和断层的重新开启为依据的注水完整性分析模型。以乌干达Buffalo油田为例,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地层参数及应力变化及不同注水压力敏感性分析,确定了该油田的安全注水压力,通过该方法大大提高了注水能力,在保证注水安全的情况下,为油田的增产增注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6.
为了准确确定东河砂岩水淹后储层的含油饱和度,进而判断油藏的水淹程度,以岩石物理实验为基础,系统 分析了油驱水与水驱油过程中岩电参数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东河砂岩水淹后a、m 不变化,只与岩石自身特性 有关;水淹后岩性系数(b)也基本不变,但饱和度指数(n)发生了变化,物性差时n 变小,物性好时n 变大。根据岩电 参数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变岩电参数计算模型,提高了物性较差储层的饱和度计算精度。利用不同矿化度下水驱油岩 电实验,分析了储层水淹后电性特征的变化规律,污水水淹后储层电阻率随含水饱和度的增加而降低,淡水中低水淹 时储层电阻率随含水饱和度的增加而降低,淡水高水淹或强水洗后储层电阻率随含水饱和度的增加而升高。  相似文献   

17.
南海东部越来越多的海相沉积砂岩油藏地层能量不足需要注水,但平台无注水工程预留,存在建立注水系统投资大、周期长、效益差的问题,如何实现注水开发是亟待解决的技术挑战。以A油田为例,该油田L层为边水驱动的岩性油藏,地层天然能量不足,水平井投产后地层压力下降迅速,迫切需要通过注水补充地层能量。在注水水源评价的基础上,定量表征相控模式下的压力场,制订针对性的抢救式注水方案;研发助流注水工艺管柱及井下数据监测系统,满足了油藏通过井下注水补充地层能量、提高采收率的要求。结果表明:创新研发的助流注水技术实现了平台无注水预留条件下的注水开发,节省了海上平台空间及工程设施成本,实现了变流量注入、定期酸洗、闭式注入环境下的水质监测、注入水量测调、水源层返排清井及产水能力测试等多种功能,具备成本低、实施周期短、注水效果好的巨大优势。油田采用助流注水后,受效井组的单井采油量增加明显,地层能量得到有效补充,取得了很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致密砂岩油藏注热水降压增注技术,通过室内物理模拟研究了注热水对目标区块黏土矿物水化膨胀、岩石孔隙结构、油水黏度、原油热膨胀性、油水界面张力、油水相启动压力和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影响,分析了致密油藏注热水降压增注机理,并评价了不同注热水温度下的降压增注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注热水具有较好的降压增注效果,且注入水的温度越高,注水启动压力越低、峰值效应越弱,降压增注效果越明显;不同渗透率岩芯注热水降压增注效果不同,渗透率越低效果越好;该致密油藏区块最合理的注热水温度为100℃左右。  相似文献   

19.
针对渤海稠油油田原油黏度覆盖范围广、实施聚合物驱时机早晚不一的问题,需对预测水驱产油量的水驱特征曲线方法进行适应性分析,以便筛选合适的增油量评价方法。根据渤海海域某稠油油田实际油藏数据,建立典型模型,考虑不同聚合物驱时机和不同原油黏度情况下,分别用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水驱特征曲线预测不同含水阶段下水驱产油量,从而得到相应的聚驱增油量,与数模计算结果对比,计算其平均误差和标准差,从而筛选出合适的增油量评价方法。根据适应性分析结果,对渤海某聚合物驱试验区进行增油量分析,与数值模拟跟踪评价结果对比其结果误差较小,准确性高。为准确计算渤海油田聚合物驱增油量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20.
 储层隔夹层是流体在储层中流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开展储层隔夹层认识和表征研究对油田中后期剩余油分布研究及开发方案的编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东河砂岩段海相砂岩储层,以岩心观察为基础,分析隔夹层的成因机理,将其分为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形成的两大类隔夹层。从岩心井隔夹层识别入手,开展电性特征对比、物性分析资料研究,识别出泥质、钙质和物性3类隔夹层,确立了非取心井隔夹层划分识别标准。进一步探讨了隔夹层的厚度、分布范围、垂向渗透率和产状4个主要因素在油田开发中的控制作用。隔夹层对油水的封堵能力与厚度、分布范围呈明显的正相关,垂向渗透率决定着注入水向上向下的波及程度和速度,顺夹层倾向方向注水往往易形成剩余油富集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