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总结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溶栓治疗的效果及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0月期间河西区康复医院住院收治的13例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8例,女性5例,年龄35~75岁,发病时间12 h以内,入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AMI),胸闷,胸痛在30 min以上,含化硝酸甘油后,症状不缓解。给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总结其临床治疗效果和护理措施。结果 13例STEMI患者在尿激酶溶栓治疗后12例血管再通,1例心脏骤停死亡,其中5例发生室颤、室速,经电除颤治疗后窦性心律恢复,4例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出现心动过缓,注射阿托品后,心律恢复,其他均未发生并发症。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STEMI的治疗效果是明显的,科学的护理能保证溶栓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不同性别STEMI患者的临床实际效果,总结不同性别人群的特点。方法:选取女性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80例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80例男性患者作为对照,分析男性与女性STEMI行急诊PCI患者的临床治疗的近远期疗效。结果:女性组的发病年龄和高血压、糖尿病比例显著高于男性组(P0.05),两组PCI的成功率及术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应用比例相似,女性组住院期心源性死亡率显著高于男性组,1年临床随访结果显示女性组心源性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高于男性。结论:与男性相比,女性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年龄较高,合并危险因素比例多,女性组住院期和随访期心源性死亡率高于男性,两者有统计学差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住院期间、预后的性别差异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2009年6月1日至2010年6月1日在辽宁省20家医院发病后24h内入院的1429例STEMI患者中,选择直接PCI患者382例,采用统一问卷记录临床资料,并应用统一调查表随访.结果 女性患者平均年龄(68.4岁±10.2岁)大于男性(59.9岁±11.5岁),女性患者中位“症状球囊扩张时间”为312.5 min,男性为270.0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住院期间,女性患者比男性更容易发生心力衰竭、心绞痛及出血,但住院病死率及药物治疗无性别差异.女性与男性患者累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但两组间直接PCI成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个月时,死亡及其他心血管事件无性别差异;3个月后,女性心力衰竭和因心脏事件再次住院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均P=0.007),而心血管病死率无性别差异.长期随访女性患者全因病死率高于男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2% vs.1.6%,P=0.056).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在校正其他独立因素后,女性不是住院期间及随访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直接PCI的STEMI患者中,女性不是住院期间及随访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女性患者长期随访病死率上升,是由于其年龄偏大和较长的院前延迟所致.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冠状病毒病2019(COVID-19)疫情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就医方式、是否延迟就医、病情严重程度及医疗机构处置此类患者的方式有无变化。 方法以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急诊入院的STEMI患者91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病例研究,其中男性74例,女性17例;年龄29~89岁,平均(60.6±13.1)岁。将患者按照深圳市确诊COVID-19患者的最早发病时间(2020年1月1日)为节点,分为无疫情组和疫情组,分析其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吸烟史等基线资料,比较来院方式、发病到就诊时间(PTD)、再灌注方式、门球(D2B)时间、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多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MVD)占比、转归及住院天数等的差异。 结果无疫情组患者的年龄为(57.9±12.6)岁,小于疫情组[(63.3±13.0)岁](P<0.05),而性别、基础疾病史、吸烟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PTD时间、D2B时间、来院方式、住院天数、转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无疫情组患者选择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占比为95.8%,高于疫情组的62.8%,但选择溶栓的占比例却低于疫情组0%比11.6%(P<0.05)。两组中直接PCI治疗患者术前TIMI 0/1级比例、术后TIMI 3级比例以及MVD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COVID-19疫情期间,STEMI患者的平均就诊年龄相对较大,就医方式仍以自行就医为主,未发现就医延迟和疾病危重程度升高的现象,医疗机构对STEMI的处置方式上选择溶栓治疗的比例升高,直接PCI治疗的比例下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3h内静脉溶栓近期疗效的差异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本院心内科收治的符合静脉溶栓适臆证,无禁忌证的AMI患者共98例。根据性别分为男性组76例,女性组22例。两组均于3h内给予静脉溶栓治疗。结果(1)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男性年龄较女性提前(P〈0.05);(2)两组住院病死率无明显差异(P〉0.05);(3)男性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大于女性(P〉0.05);(4)AMI易患因素中,高血压因素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女性高血脂及糖尿病高于男性(P〈0.05);男性吸烟史显著高于女性(P〈0.01);(5)女性组并发心力衰竭及房室传导阻滞明显高于男性(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3h内静脉溶栓近期疗效,女性不如男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基层医院胸痛中心经急诊绿色通道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临床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4月在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徐州医科大学武进临床学院)胸痛中心收治的184例行急诊PCI治疗的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47例,女性37例;年龄27~95岁,平均(63.08±13.16)岁。按年龄分为中青年组(<60岁)和老年组(≥60岁),按性别分为男性和女性,比较组间的临床资料,发病时间、门球(D-to-B)时间、血管病变支数、植入支架数以及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等手术治疗参数的差异。 结果男性组患者的年龄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女性组;而吸烟、饮酒占比及体重指数(BMI)、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GB)、尿酸(UA)、肌酐(Cr)水平高于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青年组相比,老年组患者的男性、吸烟、高脂血症占比、BMI、DBP、WBC、HGB、PLT和TG水平较低,而高血压占比高、HDL-C和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评分(GRACE)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患者的血管病变支数多于中青年组[2(1~3)个比1(1~2)个,U= 3.24,P<0.05];但住院期间MACE事件发生例次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基层医院胸痛中心不断总结对急诊经绿色通道行PCI治疗STEMI患者的救治经验,并进一步优化绿色通道设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高龄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溶栓效果及风险。方法50例STEMI患者按≥75岁分成两组;≥75岁组18例,75岁以下组32例。两组均用尿激酶150万U予以溶栓治疗。治疗前常规阿斯匹林嚼服,溶栓后予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同时对比观察18例STEMI溶栓治疗与22例STEMI未溶栓治疗的临床转归。结果18例高龄STEMI患者与32例75岁以下的STEMI患者的溶栓治疗在冠脉再通率、4w内病死率、出血并发症方面结果无显著性差异。行溶栓治疗的18例高龄STEMI患者与22例未行溶栓治疗的高龄STEMI患者相比较:4w内病死率、KillipⅢ级以上心功能例数,溶栓组要明显优于未溶栓组,严重副作用如颅内出血,溶栓组未发现明显差异。结论STEMI均可行溶栓治疗,年龄不应作为其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我国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工作现状,为急性STEMI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国家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平台,收集并分析2019年-2020年二、三级医院急性STEMI相关数据,利用SAS 9.4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20年急性STEMI患者平均住院日二、三级医院间与地区间均有所差异;各地区住院费用相比2019年呈减少趋势(P<0.05)。过程指标中,检查及循证药物使用情况2020年较2019年有所改善,发病12 h内到院患者再灌注治疗率总体为72.1%,其中到院90 min内进行直接PCI的比例为43.4%,在三级医院较高,溶栓患者到院30 min内溶栓治疗的比例为35.3%,二级医院高于三级医院。结局指标中,2020年住院死亡率总体为1.8%,三级医院2020年住院死亡率较2019年增加明显(P<0.05),各地区住院死亡率存在差异。结论 我国急性STEMI医疗服务质量地区间和医疗机构级别间存在差异。医疗机构应持续关注急性STEMI过程指标及结局指标,国家心血管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应继续开展医疗质量改进行动,推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8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入院前溶栓组)50例和对照组(院内溶栓组)38例。结果观察组溶栓时间、LVEF值、6min步行距离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溶栓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特定人群烧伤住院治疗及费用资料,为卫生决策、资源配置提供参考。方法排除工伤交通事故引起的烧伤,2012年,共收治烧伤患者62例,男性45、女性17例,年龄平均29.5岁(0.7-75岁、中位数29岁)。对62例患者伤情、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分别进行整理。结果 62例患者,平均烧伤面积14.2%TBSA(1%TBSA~42%TBSA,中位数10.5%TBSA)。平均住院时间14.8天(3~48天,中位数13.5天),治疗费用平均15 721元(1 145~61 111元,中位数9 374.5元)。每1%TBSA烧伤面积治疗费用为1 108元。住院时间是影响治疗费用的最主要因素,药物是住院费用中最主要部分,占31.9%。结论本组资料反映特定烧伤人群在区域性烧伤治疗中心的治疗及费用现状,减少住院天数、降低药品费用是控制治疗费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住院费用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影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住院费用的因素,为医院医疗质量控制管理和地区肿瘤单病种的费用控制管理提供参考数据信息.方法 利用某院2004-2009年住院首页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病例的数据,分析住院费用的构成,对影响人均住院费用的因素进行方差分析和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影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住院手术病例人均住院费用的因素有性别、年龄、平均住院日、出院年份、伴有其他非肿瘤疾病、院内感染及并发症等.1 537例病例人均住院费用的中位数为40 162元,男性人数比女性人数多,男性病例人均住院费用比女性高.年龄分布高峰在50~64岁,人均住院费用随着病例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多,在65~74岁到达最高.平均住院天数为25.4天,30%病例住院天数大于25天,人均住院费用随着病例住院天数的增加而上升.发生院内感染和手术后并发症的病例人均住院费用明显高于没有发生的病例费用,伴有其他疾病的人均住院费用比没有合并其他疾病的病例多.结论 医院医疗质量控制管理可采用规范合理用药,缩短平均住院日,控制院内感染和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等措施来达到控制单病种费用及最大效率利用卫生资源的医疗服务目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2007—2009年医保与自费接受减压并植骨融合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851例病例的医疗费用进行比较,分析医保病例的费用特点及与之相适应的费用控制办法。方法分析患者住院信息数据,对医保患者的费用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减压并植骨融合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医保住院患者费用偏高,主要与药费、材料费和住院天数有关。结论付费方式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应合理控制医保患者的医疗费用,从而更合理地利用卫生资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天津市城乡参保脑卒中住院患者费用构成及主要影响因子,为减轻患者经济负担,评价政策实施效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调取天津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天津市三级医院就医的脑卒中城乡参保住院患者39500例,利用SPSS17.0进行数据录入和因子分析法分析。结果本次调查患者男性18364人,占总人数的46.49%,女性21136人,占总人数的53.51%;总体住院费用504353997.50元,平均住院费用12768.46元,平均住院天数11.32天,日均住院费用1127.96元。住院费用构成中,药品费占49.54%,检查费占18.26%,治疗费占16.22%,手术费占1.31%,床位费占3.76%,材料费占10.17%,输血费占0.09%,其他费用占0.65%。实际自付总金额为325285295.10元,其中政策性自付金额占总自付金额的68.37%,自付金额占总自付金额的31.63%;因子分析共提取8个因子,其中前两个因子的药品费和检查费的贡献率分别为42.018%、15.057%,累计贡献率为57.075%。结果表明影响天津市城乡参保脑卒中住院患者费用主要因子为药品费和检查费;天津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影响参保脑卒中患者住院费用。结论着力控制药品费,完善政策,缩小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差距。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托拉塞米持续静脉泵入对急性胰腺炎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6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滨海医院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8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胰腺炎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托拉塞米持续静脉泵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淀粉酶平均好转时间、血钾最低值平均值、低血压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腹痛平均缓解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均多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托拉塞米持续静脉泵入能够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Age is the most important determinant of outcome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ACS) and ischemic heart disease is the leading cause of death among elderly patients. Aim: To determine the epidemiologic particularities, the clinical presentation, and the treatment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in patients over 65 years. Methods: One hundred patients >65 years of age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were hospitalized in intensive care of cardiologic unit of Military Hospital of Tunis between 2000 and 2008.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reperfusion therapy and outcomes of in-hospital period and for one year follow-up were seen for every patient. Results: The mean age of our population was 77 years. Sex-ratio was 3/1.Our population was divided into tow groups; patients aged between 65 and 75 years (48 patients) and those aged more than 75 years (52 patients). Only 44 % of our patients had arrived at the hospital within the first 12 hours. STEMI was found in 65 % of our patients. At admission, 40 % had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3 Killip II), 10 % were in cardiogenic shock. Urgent reperfusion therapy was given to 58 % of our patients; 33% received a thrombolytic therapy and 25 % were allocated to primary PCI. During in-hospital period, 40 % have developed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20 % have had a cardiogenic shock and 12 % were died. All these events were more frequent in patients aged over 75 years and reperfusion therapy was associated with best outcome. Conclusion: In our study invasive treatment such as fibrinolysis and PCI was associated to better outcome in acute period and at 12 months of follow up in elderly patients treated for AMI.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检测血浆降钙素原(PCT)对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儿进行抗菌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其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4月至2014年3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市宝安区沙井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 SIRS患儿为研究对象。入院时对其进行血浆 PCT检测后,将其按照入院顺序单、双号随机纳入PCT指导治疗组(n=50)与常规治疗组(n=50)。对两组患儿均予以积极对症、支持治疗。对常规治疗组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制定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对 PCT指导治疗组依照血浆 PCT值动态监测结果制定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对两组 SIRS 患儿的住院费用及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及费用、抗菌药物使用率及其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及患儿死亡率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市宝安区沙井人民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与其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PCT指导治疗组的住院费用、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及费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临床有效率等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治疗后感染性休克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PCT值作为炎症反应的敏感检测指标,可用于指导临床对 SIRS患儿抗菌药物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死亡患者的住院费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徐州市某三甲医院2014—2018年住院死亡患者资料,以国际疾病分类(ICD-10)标准进行分类,使用Kruskal-WallisH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住院费用分析。结果2014—2018年徐州市住院死亡患者人数呈递减趋势,住院天数中位数(χ2=66.104,P<0.01)、人均费用中位数(χ2=68.797,P<0.01)和日均住院费用中位数(χ2=276.547,P<0.01)呈上升趋势。不同年龄、性别、不同系统疾病的住院天数中位数(χ2=171.661,P<0.01)(Z=-3.392,P<0.01)(χ2=215.43,P<0.01)、人均费用中位数(χ2=487.8,P<0.01)(Z=-4.883,P<0.01)(χ2=490.88,P<0.01)、日均费用中位数(χ2=242.93,P<0.01)(Z=-3.743,P<0.01)(χ2=471.681,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住院死亡患者的医疗资源存在过度使用和资源浪费,对合理的医疗费用使用和医疗资源的配置应给予更多的关注,以减轻住院患者的费用负担,保障医疗资源使用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18.
为改变我国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救治现状,国内以广州军区总医院及上海胸科医院为首,相继成立了基于胸痛中心的STEMI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嘉定区中心医院自2016年5月12日成立嘉定区胸痛中心,截止2018年4月30日共收治了9 002例胸痛患者,其中STEMI患者363例,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203例。通过医疗资源整合、建立区域协同快速救治体系及优化院内胸痛救治流程,有效缩短了患者门-球(Door to Balloon,D2B)时间,提高了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陈曦  王瑜  张源明 《现代保健》2010,(29):11-13
目的探讨23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0年1月~2009年12月10年连续收治并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主动脉夹层238例患者,对每年患者的总数、年龄、性别、夹层类型、血压水平、治疗方法和疾病预后进行统计和比较分析。结果高血压患者主动脉夹层的发生率(73.5%)明显高于非高血压患者(26.5%),血压改变以收缩压和平均压的增高明显(P〈0.05)。有高血压的主动脉夹层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25.1%)高于非高血压的主动脉夹层患者(9.5%)(P〈0.05)。药物治疗组的有效率为74.6%,手术治疗组有效率70.0%,血管内支架治疗的治愈率91.4%,介入治疗组其有效率高于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组(P〈0.05)。A型主动脉夹层较B型主动脉夹层发病平均年龄低。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住院病死率(36.2%)高于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住院病死率(9.6%)(P〈0.05)。结论主动脉夹层的住院患者在迅速增多,平均发病年龄明显低于国外报道。主动脉夹层发生的危险性与收缩压的关系比较密切,有高血压的主动脉夹层患者早期死亡率较高。主动脉夹层的预防与治疗方面亟待更多的关注与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