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5 毫秒
1.
目的探讨生草乌与贝母不同配比在煎煮过程及体外模拟消化环境中乌头碱类成分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生草乌与浙贝母不同配比水煎液及其经人工胃、肠液解离后的溶液中乌头碱及其水解产物焦乌头碱、苯甲酰乌头碱和苯甲酸的含量。结果除草乌贝母(2∶1)合煎液外,草乌贝母不同配比合煎或单煎后混合溶液中乌头碱的含量均较草乌单煎液明显提高。经人工胃肠液处理后各配伍液中乌头碱类成分的含量明显降低,但水解产物焦乌头碱、苯甲酰乌头碱与乌头碱的构成比较处理前明显提高。结论草乌与贝母一定比例下的配伍,毒性成分明显增大,证实了"草乌反贝母"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研究草乌配伍贝母对心肌细胞的毒性作用。方法通过体外细胞实验,测定草乌、贝母单煎液及其合煎液对乳鼠心肌细胞的毒性损伤,对乳酸脱氢酶(LDH)、钙离子(Ca2+)和琥珀酸脱氢酶(SDH)的影响。结果草乌、贝母单煎液及其合煎液均可不同程度使细胞递质中LDH和Ca2+含量显著升高,SDH活性显著降低,且草乌、贝母配伍应用后较单用草乌或贝母毒性明显提高。结论草乌配伍贝母后可使其毒性作用明显增大,证实了“草乌反贝母”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不同配伍配比对黄连-大黄药对中小檗碱溶出影响,优化黄连-大黄药的配比方法.方法:4种配伍方式,每种配伍方式3个配伍比例的样品相应处理后,采用RP-HPLC检测各供试品的小檗碱含量.结果:在试验考察的配伍范围内,分煎合并各组小檗碱的溶出均高于合煎组;分煎后合并的药液经离心处理后小檗碱含量降低;大黄液中加入明胶处理后再与黄连液混合,混合液中小檗碱含量提高.结论:大黄-黄连药对分煎后混合更有利于药液中小檗碱的保留.  相似文献   

4.
《中国药房》2019,(11):1519-1524
目的:探讨蒙药"诃子解草乌毒"的最佳配伍比例。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0.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生草乌组(以生药量计0.12 g/kg)和生草乌-诃子(1∶3、1∶1、3∶1,质量比)组(生草乌给药量以生药计均为0.12 g/kg),每组8只;每天灌胃给药1次,连续给药28 d;末次给药0.5 h后,测定大鼠血清中肌钙蛋白(cTn-I)、肌红蛋白(MB)含量,并观察其心脏病理结构变化,以考察诃子对草乌致心脏毒性的解毒作用。采用平衡透析法并联合液质联用技术测定草乌中3种乌头碱(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质量浓度均为5、10、20、40、80、160、400 ng/mL)与正常人血浆的血浆蛋白结合率;然后固定3种乌头碱的质量浓度均为100 ng/mL,考察加入不同比例诃子中主要解毒成分单宁酸后(3种乌头碱与诃子的质量比均分别为1∶0.025、1∶0.075、1∶0.1、1∶0.5),对3种乌头碱血浆蛋白结合率的影响,以考察诃子解草乌致心脏毒性的可能机制。结果:在解毒实验中,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生草乌组大鼠血清中cTn-I、MB含量显著升高(P<0.05),心肌组织出现细胞排列紊乱、细胞固缩、胞浆炎染等明显病理结构改变。与生草乌组比较,生草乌-诃子(1∶3、1∶1、3∶1)组大鼠血清中cTn-I、MB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并且生草乌-诃子(3∶1、1∶1)组含量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组织病变都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其中生草乌-诃子(3∶1)组大鼠心肌组织结构与空白对照组相似。在机制考察试验中,在不同质量浓度下,草乌中3种乌头碱与正常人血浆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均约为3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明显的浓度依赖性;加入单宁酸后草乌中3种乌头碱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均不同程度降低,当3种乌头碱与单宁酸按1∶0.1、1∶0.075、1∶0.5比例配伍时,血浆蛋白结合率显著降低(P<0.05),且有配伍比例的依赖性。结论:生草乌-诃子(3∶1)配伍使用对草乌致心脏毒性的解毒效果最好;在此配伍比例下,草乌中3种乌头碱与正常人血浆的血浆蛋白结合率相对较高,游离药物浓度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安息香与冰片配伍后其主要成分苯甲酸及总香脂酸在人工胃肠液中的含量变化情况。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研究苯甲酸含量变化,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UV)研究总香脂酸含量变化。结果:HPLC测定苯甲酸含量大小为:人工肠液水人工胃液,配伍冰片组含量大于单味样品组含量;UV测定总香脂酸含量大小为:人工肠液水人工胃液;配伍冰片组含量大于单味样品组含量。结论:HPLC和UV测定结果表明安息香在人工肠液中吸收更好,而在人工胃液中吸收较少,表明安息香主要在肠道代谢;与冰片配伍有利于安息香的吸收,体现了冰片与安息香相须相使的作用,表明了配伍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煎煮方法和药物配伍对附子毒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煎煮时间、煎煮溶剂和配伍对附子毒性的影响。方法以心律失常为指标,考察煎煮时间、煎煮溶剂和与甘草、干姜配伍对附子毒性的影响。同时,采用HPLC法测定附子各种不同处理方法中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结果煎煮时间延长、醇提和与干姜、甘草配伍均能使附子的毒性降低,附子的毒性与3号色谱峰位置的生物碱呈显著相关性(r=0.91)。结论煎煮时间、煎煮溶剂和配伍对附子毒性均有影响,而3号色谱峰位置的生物碱可能是总乌头类生物碱中毒性较强的物质。  相似文献   

7.
附子不同配伍药对中生物碱成分的电喷雾质谱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传统中医用药附子的配伍药对为研究对象,考察附子与不同中药配伍对附子中生物碱的影响规律,揭示配伍减毒的科学内涵。利用电喷雾质谱技术和内标法,分别对生附子,生附子加炙甘草、白芍、干姜、大黄共煎液和药渣中乌头类生物碱进行系统考察。与生附子相比,双酯型生物碱在附子加炙甘草、大黄、白芍、干姜共煎液中的含量降低;附子加炙甘草、白芍、干姜共煎液中的脂型生物碱含量增高。附子与炙甘草、白芍、干姜配伍的解毒机制是使毒性较大的双酯型生物碱转化为毒性小的脂型生物碱;与大黄配伍的解毒机制是药物所含成分与附子中的双酯型生物碱络合生成难溶于水的复合物,使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降低。本法对深入研究乌头属植物的配伍作用机制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许利婷  张楠  卢海迪  翁丽丽  王淑敏 《药学研究》2016,35(6):322-324,327
目的:研究制川乌与瓜蒌不同比例配伍前后生物碱成分变化趋势,验证配伍禁忌“十八反”的科学性,为中药配伍提供试验基础。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不同比例配伍组合制川乌中生物碱的含量变化。结果制川乌与瓜蒌不同比例配伍前后生物碱含量变化明显,当瓜蒌重量在一定范围内时,单酯型生物碱随瓜蒌比例增大而降低,当瓜蒌增大到一定量时单酯型生物碱含量有升高趋势。双酯型生物碱含量随瓜蒌比例增大而降低。结论制川乌与瓜蒌配伍后苯甲酰类生物碱含量先是随瓜蒌重量增加而降低后当瓜蒌继续增大时含量有增高趋势,乌头类生物碱含量随瓜蒌重量增加而减少,与中药“十八反”内容所述恰好相反,说明瓜蒌和川乌配伍不反,或者即使相反也不是因乌头类生物碱引起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四逆汤中附子配伍不同药味前后,汤液中酯型生物碱的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附子单煎液、附子干姜合煎液、附子甘草合煎液和四逆汤中单酯型生物碱及双酯型生物碱成分的含量.结果 附子配伍不同药味之后,苯甲酰乌头原碱等3种单酯型生物碱的含量均升高,依次为四逆汤>附子甘草合煎液>附子干姜合煎液>附子单煎液;仅在附子单煎液中检出次乌头碱,其浓度为0.11 mg·g-1,而在附子干姜合煎液、附子甘草合煎液、四逆汤中均未检测到双酯型生物碱成分.结论 附子在配伍其他药味后,单酯型生物碱成分的含量升高、双酯型生物碱成分的含量减低,为“附子无干姜不热、干姜缓附子之毒”与附子-甘草“相畏/相杀”减毒配伍“毒减而效不减”提供了依据;四逆汤组单酯型生物碱成分的含量上升幅度最大,体现了全方药简力专、大辛大热,使阳复厥回通,共奏回阳救逆之功.  相似文献   

10.
李学林  陶继阳 《中国药房》2010,(43):4099-4101
目的:以川乌为研究对象,比较其在不同煎煮时间的煎剂中总生物碱、酯型生物碱类成分的变化趋势。方法:采用滴定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川乌在不同煎煮时间煎剂中的总生物碱及酯型生物碱进行测定。并以此为指标,考察其在不同煎煮时间的煎剂中有效成分及主要毒性成分变化趋势。结果:在煎煮0~4h的川乌煎剂中,随煎煮时间延长,其有效成分总生物碱含量呈现上升趋势,而主要毒性成分则呈现下降趋势。结论:为了使毒性药物川乌的使用符合"低毒高效",完善药典相关内容,应进一步明确双酯型生物碱与单酯型苯甲酰类乌头碱在川乌及其制剂中的含量及二者的比例。  相似文献   

11.
对历版《中国药典》所载川贝品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小忠 《中国药房》2008,19(9):717-719
目的:探讨历版《中国药典》所载川贝药材的商品分类。方法:先用显微镜镜检松贝、青贝粉末,再分析川贝4个来源的化学成分和各来源的市场价格。结果:从显微镜镜检结果来看,松贝、青贝的区别比较明显;从化学成分分析结果来看,川贝4个品种的区别亦很明显,提示其药效存在差异;从市场需求角度来看,松贝、炉贝的价格悬殊。结论:川贝母不应当只指一种药材,而应是"一类"药材,宜将"川贝母"一分为四:分别以卷叶贝母、暗紫贝母(松贝)、甘肃贝母(岷贝)、炉贝母各列专条。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不同提取方式制备的北豆根中生物碱的含量和急性毒性大小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不同提取方式对北豆根“质量-毒性”综合评价模式的影响.方法 以0.5%硫酸为溶剂,用热回流法、超声法、渗漉法、温浸法4种方法提取北豆根总生物碱,用酸碱滴定法测定了总生物碱的含量,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提取物中蝙蝠葛碱的含量,用经典急性毒性实验法进行急性毒性比较研究.结果 不同提取样品中总生物碱含量大小依次为:超声法>渗漉法,热回流法和温浸法所得提取样品总生物碱含量无法测出.蝙蝠葛碱的含量是热回流法大于温浸法,但超声法和渗漉法未测出蝙蝠葛碱含量.不同提取方式对小鼠急性毒性最大给药量( MLD)大小为:渗漉法>超声法>热回流法>温浸法,以温浸法所得提取样品的急性毒性最大.结论 提取方式不同,北豆根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和毒性大小不同,而且其毒性大小与总生物碱和蝙蝠葛碱含量有一定的关系,但不完全一致.说明提取方式对北豆根“质量-毒性”综合评价模式有一定的影响,通过此综合评价模式确定有毒中药的提取方式,更全面客观合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酸性染色法用于测定川贝母中总生物碱的含量.方法 采用三氯甲烷-甲醇(4∶1)混合溶液提取川贝母总生物碱;采用酸性染料染色法,以西贝母碱为指标成分,测定总生物碱的含量.结果 4个规格川贝母样品中总生物碱含量均符合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的规定.结论 该方法不需要复杂仪器、操作简便,可作为川贝母的质量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4.
贝母、乌头合用对大鼠肝脏CYP450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乌头、贝母合用对主要药物代谢酶和蛋白质水平的影响,阐明中药产生相互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CYP1A2、CYP2E1活性;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CYP3A1/2活性;分别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评价药物对CYP1A2、CYP2E1、CYP3A1、CYP3A2 mRNA及蛋白水平的影响。结果:乌头、贝母合用后CYP1A2、CYP2E1的酶活性均有下降;Western Blot检测显示CYP1A2、CYP2E1、CYP3A2的蛋白质表达水平下降;CYP3A1的蛋白质表达水平上升。RT-PCR检测显示CYP1A2、CYP2E1的mRNA水平下降;CYP3A1、CYP3A2的mRNA水平上升。结论:乌头、贝母合用后抑制CYP1A2、CYP2E1的酶活性,酶活性下降可能主要通过影响基因转录进而影响其蛋白水平来实现。  相似文献   

15.
侯大斌  赵祥升 《中国药房》2010,(19):1763-1765
目的:比较附子不同的样品制备方法,优化附子中3种生物碱的分离条件。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附子中生物碱的含量,色谱柱为Zorbax extend-C1(8150mm×4.6mm,5μm)。比较采用不同方法制备的样品中生物碱含量的差异。结果:乙醚超声提取的方法最优;分离条件:流动相为乙腈-0.1%乙二胺,梯度洗脱,流速为lmL·min-1,检测波长为240nm,柱温为30℃。结论:乙醚超声提取方法过程简单、分离效果好、提取率和回收率高,可为附子的质量控制和成分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不同基源川贝母(暗紫贝母、梭砂贝母)止咳、化痰功效差异性,确定最能代表川贝母止咳、化痰功效的基源种。方法:募集216例急性支气管炎(痰热咳嗽)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暗紫贝母组108例,采用暗紫贝母超细粉2g,口服,每日3次,疗程5d。梭砂贝母组108例,采用梭砂贝母超细粉2g,口服,每日3次,疗程5d。结果:共有210例完成了试验,其中暗紫贝母组106例、梭砂贝母组104例。随着用药时间的推进,暗紫贝母组和梭砂贝母组咳嗽、咯痰不爽及其他中医证候分值均呈降低的趋势。暗紫贝母组、梭砂贝母组主证(咳嗽、咯痰不爽)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次证(咽干、大便干结)改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暗紫贝母组、梭砂贝母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暗紫贝母组和梭砂贝母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暗紫贝母与梭砂贝母单独用于治疗"痰热咳嗽",均能缓解咳嗽、咯痰不爽、胸闷、咽干、尿黄、大便干结的症状,在改善咽干、大便干结症状方面暗紫贝母优于梭砂贝母。两种基源川贝母中,暗紫贝母可能更能代表川贝母清热润肺、止咳化痰之功。  相似文献   

17.
舒晓燕  侯大斌  李凤 《中国药房》2010,(31):2916-2918
目的:比较不同品种附子生物碱和多糖的含量。方法:采用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附子总生物碱含量,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双酯型生物碱含量,蒽酮-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结果:不同品种附子总生物碱和双酯型生物碱含量差异较大,附子多糖含量差异不显著。附子炮制后,黑附片中总生物碱、双酯型生物碱含量显著下降,附子多糖含量稍有增加。结论:本试验结果可为附子品种选育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乌头类药材成分结构、药理作用和炮制减毒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为乌头类药材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大量文献,梳理分析,对乌头类药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炮制减毒进行综述。结果:乌头类药材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生物碱,此外还有多糖、皂苷、黄酮等成分。乌头类药材在具有镇痛抗炎、抗肿瘤、免疫调节等药理活性同时又具有心血管、神经等毒性。乌头类药材经过炮制加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毒性发挥临床药用功效。结论:乌头类药材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对于生物碱构效关系以及更高效的减毒增效炮制方法还需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建立不同产区高乌头炮制品的HPLC指纹图谱,并测定2种生物碱成分的含量,为高乌头制品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HPLC梯度洗脱建立高乌头炮制品的指纹图谱,并采用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分析(CA)对指纹图谱进行分析。结果 建立了高乌头炮制品指纹图谱,10批高乌头制品的相似度均大于0.90,标定共有峰18个,并对其中2主要成分(高乌甲素、冉乌头碱)进行含量测定;聚类分析(CA)将所有批次高乌头制品分为4类,反映了10批不同产区高乌头制品的质量特征;主成分分析(PCA)筛选出累计贡献率达到88.824%的4个主成分,得到决定高乌头药材质量7个化学成分。结论 该方法重现性好、特征性强可用于高乌头炮制品全面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