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我国,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作节奏的加快,以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增多,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根据2008年公布的第3次全国死因调查结果,我国居民前5位死因依次为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以及损伤和中毒。以13亿人口计,全国每年新发病例约为250万例,死于脑血管病者超过150万例,幸存者600~700万例,病残率高达75%。更为严重的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作节奏的加快,以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增多,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根据2008年公布的第3次全国死因调查结果,我国居民前5位死因依次为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以及损伤和中毒。以13亿人口计,全国每年新发病例约为250万例,死于脑血管病者超过150万例,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卒中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系指脑血管病患者因各种诱发因素导致颅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所引起的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亦称脑血管意外。其临床表现为短暂性或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与体征,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卒中,其中67%~80%患者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神经功能的康复与脑组织存活程度密切相关。因此,应于高危因素、缺血和出血等可逆性神经功能损伤出现之前明确诊断并及时处理。近年来,CT和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系指脑血管病患者因各种诱发因素导致颅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所引起的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亦称脑血管意外。其临床表现为短暂性或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与体征,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卒中,其中67%~80%患者为急性缺血性卒中,  相似文献   

5.
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和复发率高等特点,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两大类。在卒中事件中,缺血性卒中占75.9%,且仍呈上升趋势。在我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作节奏的不断加快,以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增多,卒中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一个简便、有效的临床/多模式CT评分系统,用以指导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和评估90 d后临床功能恢复情况。方法 选择49例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时间<9 h)的患者行“多模式CT”扫描,包括平扫CT(non-contrast enhanced computed tomography,NCCT)、CT灌注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CTP)和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评价患者基线NCCT、动脉期CTP原始图(arterial phase CTP source images,ACTP-SI)、静脉期CTP原始图(venous phase CTP source images,VCTP-SI)、CTA卒中溶栓分级(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schemia scale,TICI)、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 Study,ASPECTS)及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分析,判断90 d临床功能恢复良好[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2作为评判标准]的临床和CT参数阈值;按照获得的阈值进行评分,将多模式CT各参数的阈值评分整合在一起获得多模式CT评分系统,将基线NIHSS阈值评分加入多模式CT评分系统中获得临床/多模式CT评分。最后应用ROC曲线分析比较各评分模式预测临床功能恢复的效能。结果 判断90 d临床功能恢复良好的阈值:临床/多模式CT评分>1,多模式CT评分>1,基线NCCT ASPECTS>9,动脉期CTP原始图ASPECTS>6.5,静脉期CTP原始图ASPECTS>8.5,CTA TICI>1及基线NIHSS≥7;临床/多模式CT评分ROC曲线下面积最大(0.87,95%可信区间0.75~0.95),其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90 d临床功能恢复的效能最高,接下来依次是多模式CT评分、ACTP-SI、VCTP-SI、NIHSS、NCCT及CTA,除临床/多模式CT评分与ACTP-SI(P=0.226)及NIHSS阈值评分(P=0.174)的差异显著性外,其余各参数阈值评分与临床/多模式CT评分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应用临床/多模式CT评分系统比多模式CT及NIHSS各参数单独预测90 d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功能恢复的效能均高,临床/多模式CT评分系统是预测患者预后的有效评分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超早期溶栓治疗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灌注成像的影响。方法 选取发病6h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45例,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对照组。于溶栓前、后行CT灌注成像检查,观察溶栓前后病变区相对脑血流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flow,rCBF)、相对脑血容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elative mean transit time,rMTT)的变化,于溶栓前、后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CT灌注成像均发现与临床症状对应的脑灌注异常区,表现为CBF、CBV降低,MTT延迟,表明存在缺血半暗带。溶栓组大部分患者溶栓后脑灌注情况明显改善,梗死核心区rCBF、rCBV与溶栓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半暗带区rCBF值显著增加(P<0.01),rMTT值减小(P<0.01)。对照组常规治疗后缺血半暗带区rCBF、rCBV值明显减低,rMTT增加(P<0.01)。治疗后两组相比,溶栓组缺血半暗带区rCBF、rCBV值较对照组明显增加,rMTT值明显减少(P<0.01)。溶栓组神经功能恢复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后缺血半暗带区rCBF显著增加,rMTT减少,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ELAS)的神经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2003年10月至2006年7月间入住我院神经内科的22例MELAS患者的资料,并对头颅CT、MRI平扫及增强、MRA、磁共振波谱(MRS)等影像学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2例患者中21例影像学检查结果为阳性,其病灶9例位于单侧,12例位于两侧半球。主要累及枕、顶、颞、额叶,头颅MRI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FLAIR像高信号。其中16例MRI增强中12例病灶被不同程度强化。3例表现较为特殊,1例患者影像学表现为软化灶样改变,1例伴有Fahr综合征样改变,1例MRI增强见强血管反应。MRS表现为N-乙酰天冬氨酸峰降低及高乳酸峰。结论虽然MELAS神经影像学特点复杂多样,但有其特征性的表现,如病灶多位于皮质及皮质下,新旧病灶反复交替等,因此,可利用CT、MRI、MRS等影像学方法辅助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一站式CT”检查的辐射剂量。方法 3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时间在3~9 h)进行了“一站式CT”检查。“一站式CT”检查包括CT平扫(un-enhanced CT head,NECT)、CT灌注(CT perfusion,CTP)及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记录扫描时机器显示的容积CT剂量指数(volume CT dose index,CTDIvol)及剂量长度乘积(dose-length product,DLP),DLP乘以头部的有效剂量系数得到有效剂量。结果 入组患者“一站式C T”检查的平均C T D I v o l为8 4 5.9 6±2 3.7 8 m G y,平均D L P为2748.92±129.25 mGy,总有效剂量范围5.96~7.81 mSv,平均为6.32±0.03 mSv,其中NECT有效剂量为2.14±0.27 mSv,CTP有效剂量为3.51 mSv,CTA有效剂量为0.67±0.07 mSv。2例患者CT平扫时出现移动伪影,补扫后导致此2例患者有效剂量较其他患者略高,分别为7.81 mSv、6.71 mSv。结论 急性脑缺血性卒中患者“一站式CT”检查参数设置符合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推荐标准,安全、合理,并且能够指导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0.
23例脂肪栓塞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检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脂肪栓塞综合征(FES)的神经系统表现及其影像学检查,以提高对此病的早期诊断,减少死亡率。方法 总结23例FES患者的临床及其影像学检查。结果 经治疗后,23例FES患者中除1例因呼吸衰竭死亡外,其余22例均完全恢复。结果 近期骨折者,一旦出现脑部症状,要想到FES,需行进一步的检查。怀疑脑脂肪栓塞者应行头颅MRI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原始图像(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 source imaging,CTP-SI)与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原始图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source imaging,CTA-SI)在超急性期缺血性卒中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43例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时间<9h)的患者行“一站式CT”扫描,根据动脉期与静脉期CTP-SI Alberta卒中早期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ASPECTS)将患者分为两组:不匹配组和匹配组。分析基线CTA-SI、动脉期及静脉期CTP-SI ASPECTS,并与随访影像ASPECTS进行对照。 结果 匹配组,CTA-SI与动脉期和静脉期CTP-SI ASPECTS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2,0.330);不匹配组,CTA-SI与动脉期和静脉期CTP-SI ASPECTS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7,0.001)。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匹配组CTA-SI和静脉期CTP-SI与随访影像ASPECTS的线性关系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7,0.040);不匹配组只有静脉期CTP-SI与随访影像ASPECTS之间的线性关系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3)。 结论 与CTA-SI相比,CTP-SI也可以判断缺血的脑组织;并且,CTP-SI在鉴别梗死与非梗死的缺血脑组织方面存在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对确定急性缺血性卒中缺血半暗带的潜在价值。 方法 选择发病9 h内完成多模式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的前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49例。应用自制软件进行灌注加权像(perfusion-weighted imaging,PWI)和弥散加权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异常区域的体积测量。缺血半暗带以PWI/DWI错配表示。同时采用全自动图像分析系统,以DWI图像计算得到的ADC图作为输入数据,来判断缺血半暗带的存在(以下简称为ADC方法),然后比较这两种方法在判断缺血半暗带方面的差异。 结果 入选的49例患者中,存在PWI/DWI错配者为43例,符合ADC方法判断缺血半暗带标准者有41例。这两种方法在判断是否存在缺血半暗带的结果中有41例相符,对判断缺血半暗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C方法判断缺血半暗带的敏感度为88.4%、特异度为50.0%。 结论 由于不需做PWI检查,ADC方法对确定缺血半暗带具有潜在的临床实用价值,有可能成为一种简便易行的确定缺血半暗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CT和MRI-DWI在心源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临床资料完整的89例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首次和治疗中复查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首次影像学检查表现:单发47例,多发42例。C T检查57例,超急性期2例,急性期21例,亚急性期34例;M RI-DWI检查32例,超急性期15例,急性期10例,亚急性期7例。多呈片状、斑片状分布于皮质或(和)皮质下区,CT呈低密度灶,T2 WI呈高信号,DWI呈异常高信号,范围较 T2 WI大。大梗死灶(面积>3 cm2)55个,小梗死灶(1.5~3.0 cm2)42个,腔隙性梗死灶(<1.5 cm2)63个。(2)栓塞的血管分布:颈内动脉系统受累73例,其中大脑前动脉18例,大脑中动脉55例;椎基底动脉系受累11例,颈内动脉与椎基底动脉同时受累5例。(3)出血性脑梗死的影像表现:72例治疗中复查检出出血性脑梗死34例,1~3 d检出5例,3~7 d 9例,7~14 d 17例,14 d以上3例;影像表现为在片状梗死区内斑点、片状,血肿样出血灶或多处皮质区梗死灶内出血征象,斑点片状28例,血肿样6例,中心型10例,边缘型19例,混合型5例。结论 C T和M RI能够为心源性脑梗死的诊断、随访复查及判断预后提供更多直接可靠的影像学依据,DWI比CT与常规MRI在超急性期脑梗死治疗决策的确立中更具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原发性颅内绒毛膜癌(PICCC)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该病影像诊断的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PICCC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包括分布和形态、密度、信号特点和强化特征。结果1例PICCC位于松果体区,1例位于鞍上,1例位于基底节区,1例沿侧脑室旁分布。CT平扫以高密度为主,CT值为45~65 HU,病灶内可见钙化和出血,增强扫描呈中等程度或明显强化。MRI平扫呈混杂信号,3例T1WI呈等低信号,1例呈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增强扫描2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2例呈花环状强化,1例伴室管膜明显强化。结论PICCC好发于青少年,易合并瘤内出血和钙化,结合血清β-HCG水平升高和临床症状,术前应考虑到PICCC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可复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可复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2例PRES病人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9例为子痫/先兆子痫,2例为高血压脑病,1例为环孢菌素A(CSA)的神经毒性.12例均行MRI检查,其中7例同时行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扫描,4例行磁共振血管造影(3D-TOF MRA)检查,1例行弥散加权成像(DWI).7例行CT平扫检查,2例行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MRI显示病灶基本上呈双侧对称性分布,多数病灶位于顶、枕叶脑实质内,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FLAIR像显示皮层和皮层下白质明显高信号影,较T1WI、T2WI更加清楚.注射Gd-DTPA后多无明显异常对比增强.1例DWI显示双侧顶、枕叶及额叶皮层内弥散受限呈高信号,ADC图显示邻近的皮层下白质呈高信号.4例CT显示双侧顶、枕叶及额叶对称性斑片状低密度影,3例CT未见异常.经对症处理后复查示所有病灶几乎完全吸收消失.结论PRES的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MRI应作为诊断本病的首选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内原发黑色素瘤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颅内原发黑色素瘤MRI、CT表现;4例患者均进行MRI检查,其中3例同时行CT检查。结果CT平扫均为高密度,密度部分不均匀,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强化。4例MRIT1WI肿瘤均表现为高信号为主,其中2例T2WI为低信号,2例为高低混杂信号,肿瘤内信号部分不均匀,增强后扫描肿瘤可见明显强化。结论颅内原发黑色素瘤MRI具有特征性表现,对于显示肿瘤范围、成分及脑膜的浸润和定性诊断较CT有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弥散加权成像(DWI)诊断急性半卵圆中心脑梗死的价值;探讨半卵圆中心梗死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 58例患者在发病不同时间内行MRI-T1WI、T2WI及DWI检查,比较三者对半卵圆中心梗死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DWI对发病7d内的半卵圆中心梗死诊断的灵敏度为96.4%,特异度为98.8%,与常规MRI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58例患者中,62.1%有大血管及(或)栓塞性心脏病病变,69.0%症状急性发作,有“腔隙”样症状的患者占总数的36.2%。结论 DWI诊断急性半卵圆中心梗死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能鉴别急性与非急性病灶;急性半卵圆中心梗死与大血管病变及心脏病有关,并应与腔隙性梗死相鉴别。  相似文献   

18.
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CT灌注成像与临床的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P)对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诊断价值,并观察影像学检查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31例急性半球梗死者在发病24h内行头颅CT和CTP检查,同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其中18例在发病后12~72h内行头颅MRI 弥散成像(DWI),25例于发病后14~80d复查CT,同时进行NIHSS评分。结果24h内CT和CTP诊断敏感度分别为25.8%和90.3%,6h内CTP诊断敏感度88.2%。DWI上高信号的范围与局部脑血容量(CBV)的缺损程度间有相关关系;最初NIHSS评分与灌注缺损面积及灌注缺损程度无相关关系,而最终NIHSS评分与DWI异常面积和梗死面积有相关关系。结论CTP对超早期半球缺血有诊断价值,能发现缺血半暗带,可成为急性半球缺血的常规检查。最终的神经功能缺损与DWI异常面积和最后梗死面积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