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比较新生儿不同浓度七氟烷吸入诱导和静脉全麻诱导的效果。 方法 45例新生儿患者,ASA I~III级,行全身麻醉。随机分为3组(n=15):静脉诱导组(A组),8%七氟烷吸入诱导组(B组),6%七氟烷吸入诱导组(C组)。患儿入室后记录平均血压(MAP)、心率(HR)作为基础值。记录意识消失时间和气管插管时间以及插管不良反应。记录插管即刻、插管后1,3,5 min的MAP和HR。结果 两不同浓度七氟烷吸入诱导组的意识消失时间显著比静脉诱导组短(P< 0.01)。气管插管时间B组显著短于C组,C组明显短于静脉诱导组(P< 0.01)。在插管后1,3,5 min三个时刻点的HR和MAP均较基础值下降(P< 0.01)。在插管后的1,3,5 min时间点上,三组心率之间变化有差异(P< 0.01); 8%七氟烷吸入诱导的B组MAP明显低于A,C两组相应时刻点的MAP(P< 0.01), B组相比A组有显著差别(P< 0.01)。结论 七氟烷用于新生儿全麻诱导,是一种快捷安全有效的诱导技术,6%的七氟烷比较适合用于新生儿麻醉诱导。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全凭七氟烷吸入和七氟烷复合不同剂量丙泊酚麻醉诱导进行小儿无肌松气管插管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60例行择期手术的患儿,年龄1~10岁,平均年龄为(4.2±1.2)岁,体重9~30 kg,平均体重为(12.9±3.1)kg美国麻醉医师学会分级Ⅰ~Ⅱ级.将患儿随机均分为全凭七氟烷吸入诱导组(A组)、七氟烷复合2 mg/kg丙泊酚组(B组)和七氟烷复合3 mg/kg丙泊酚组(C组).患儿入手术室后,调节挥发罐刻度至6%,氧流量为5 L/min,预充呼吸环路30 s后,予面罩吸入七氟烷.待睫毛反射消失,下颌松弛后,A组继续予七氟烷吸入诱导100 s后行气管插管;B、C两组先分别静脉注射丙泊酚2、3 mg/kg,再继续予七氟烷吸入100 s后行气管插管.记录麻醉诱导前、插管前即刻及插管后1、3、5 min时患儿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以及插管时的反应.结果 所有患儿均一次性顺利完成插管,仅A组有4例患儿发生呛咳及有体动反应.A组气管插管条件满意率为45%(9/20),显著低于B组的70%(14/20)和C组的80%(16/20,P值均<0.05).C组气管插管前即刻的MAP为(75±10)mmHg(1 mmHg=0.133 kPa),显著低于同组诱导前的(92±11)mmHg(P<0.05).A组插管后1 min的MAP为(104±16)mmHg、HR为(126±14)次/min,显著高于同组诱导前的(89±9)mmHg、(106±10)次/min及同组插管前即刻的(80±10)mmHg和(100±14)次/min(P值均<0.05).结论 七氟烷复合不同剂量(2~3 mg/kg)丙泊酚进行麻醉诱导的过程平稳,可抑制插管反应,为气管插管提供较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全凭七氟醚吸入麻醉诱导和常规静脉麻醉诱导在先天性唇裂修补术患儿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3~12岁先天性唇裂修补术患儿40例,ASAⅠ或Ⅱ级,体重8~38 kg,随机分成七氟醚吸入麻醉诱导组(A组,n=20)和常规静脉麻醉诱导组(B组,n=20),A组全凭七氟醚吸入麻醉诱导后行气管插管,B组常规静脉诱导后行气管插管.观察指标:睫毛反射消失时间、疼痛反射消失时间、气管插管时间、气管插管条件、诱导前,气管插管前,气管插管后即刻,气管插管后3 min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并观察有无呛咳、喉痉挛、气管痉挛、躁动、呕吐、分泌物增多等表现.结果:A组睫毛反射消失时间、疼痛反射消失时间、气管插管时间较B组明显缩短(P<0.01);两组插管前的MAP、HR较诱导前显著下降(P<0.05),而B组下降更明显(P<0.05),插管后3 min B组MAP再次下降(P<0.05);两组的SpO2均100%;两组插管条件优良率都达100%.结论:全凭七氟醚吸入麻醉诱导比常规静脉麻醉诱导更加迅速、稳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诱导方法.  相似文献   

4.
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在小儿麻醉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剑秋 《广西医学》2007,29(7):1004-1005
目的 观察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在小儿麻醉中对血流动力学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手术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采用静脉注射异丙酚、维库溴铵、咪唑安定、瑞芬太尼或芬太尼,气管插管全麻.麻醉维持:A组持续静脉泵注瑞芬太尼和异丙酚,B组持续静脉泵注芬太尼和异丙酚.观察诱导前、诱导后1 min、气管插管后2、5 min MAP、HR的变化,同时观察麻醉效果、麻醉苏醒时间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 麻醉诱导后1 min,A、B两组MAP、HR均有所降低(P<0.01),但在正常范围.插管后2、5 min与诱导后1 min比较,A组MAP、HR变化不大(P>0.05),B组变化明显(P<0.01).两组清醒时间、拔管时间A组短于B组(P<0.01);拔管后呼吸道梗阻、SpO2<90%A组低于B组(P<0.05),但躁动发生率A组高于B组(P<0.05).结论 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在小儿插管全麻中有效性和安全性优于芬太尼复合异丙酚.  相似文献   

5.
冯燕春  谢闵仲  宁捷 《右江医学》2012,40(5):643-645
目的观察七氟烷复合舒芬太尼应用于老年高血压全麻诱导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行插管全麻手术的老年高血压病人42例,随机分为七氟烷复合舒芬太尼组(A组,n=21)和丙泊酚复合舒芬太尼组(B组,n=21)。A组病人先应用4.5%七氟烷深呼吸诱导,氧流量为6L/min,入睡后即减小七氟烷到1.5%,氧流量调小到2L/min,面罩紧闭辅助呼吸;B组病人静脉输注丙泊酚,按1~2.5mg/kg诱导,慢速推注至病人入睡,再继续维持推注至BIS值低于50并维持5s。两组均待病人入睡,眼睫毛反射消失后用面罩紧闭辅助呼吸,同时给予舒芬太尼0.3μg/kg,顺阿曲库铵0.2mg/kg,当BIS值低于50并维持5s后明视下行气管插管。观察两组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前1min(T1)、气管插管后2min(T2)、气管插管后5min(T3)的SBP、DBP、MAP、HR变化,病人入睡时间、可行气管插管时间及插管反应。结果两组病人T1时血压均明显下降(P<0.01),且B组下降更明显(P<0.01);A组心率变化不明显,B组心率下降明显(P<0.05或<0.01)。T1时B组的SBP、DBP、MAP下降幅度大于A组(P<0.01)。T2与T1比较,两组血压均明显升高(P<0.05或<0.01),而两组心率变化不明显。B组病人入睡时间、可行气管插管时间明显短于A组(P<0.01)。两组病人均未出现插管反应。结论七氟烷复合舒芬太尼诱导平稳安全,血流动力学稳定,更适合老年人高血压的全麻诱导。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老年开胸手术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45例择期行开胸手术的食管中下段癌患者,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A组)、0.25%罗哌卡因组(B组)和0.5%罗哌卡因组(C组),每组均为15例。全麻诱导后,每60minB组和C组硬膜外腔间断注入相应浓度罗哌卡因5ml辅助术中镇痛,A组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记录各个时期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值,术毕各组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及术后相关并发症。结果:全麻诱导后,3组HR、MAP均下降(P<0.05~P<0.01)。在气管插管后、手术初期、拔管时期,A组HR、MAP显著升高(P<0.01);B组HR、MAP波动较小(P>0.05);C组HR在手术期下降(P<0.01),MAP在插管后各时期显著降低(P<0.01)。与A组比较,B组和C组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缩短(P<0.01),B组和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均无术中知晓、恶心呕吐、呼吸抑制。A组术后有1例烦躁。结论:0.25%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可以安全、有效地用于老年开胸手术患者麻醉。  相似文献   

7.
周冬青  谢海  马乃全  周期  陈立 《广东医学》2012,33(18):2834-2835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谱指数(BIS)达60时右美托咪定对全麻气管插管时七氟醚半数有效量(ED50)值的影响.方法 ASAⅠ或Ⅱ级全麻患者60例,分为两组(n=30):Ⅰ组按序贯法吸入七氟醚全麻诱导,初始呼气末七氟烷浓度为2.0%,相邻浓度间隔比值为1.2,如果5 min内患者的BIS值达60,下一例患者所用七氟醚浓度将下降1个浓度间隔,而5 min内未达到BIS值60者,将七氟醚调整增加1个浓度间隔;Ⅱ组右美托咪定1 μg/(kg·h)静脉泵注10 min后改为0.6 μg/(kg·h)维持,继上述序贯法吸入七氟醚全麻诱导.记录患者清醒到意识消失时间、围插管期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BIS值,统计BIS值达60时两组七氟醚的ED50值.结果 BIS值达60时,Ⅰ组七氟醚的ED50为2.12%(95%置信区间 2.06%~2.57%),高于Ⅱ组的1.61%(95%置信区间 1.52%~1.70%)(P<0.05).Ⅱ组BIS值达60时意识消失时间(40.3±15.4)s,比Ⅰ组的(79.2±17.08)s缩短(P<0.05).Ⅰ组插管后MAP、HR高于插管前(P<0.05),Ⅱ组插管后循环稳定.结论 右美托咪定能够显著地降低全麻气管插管时七氟醚ED50值和血流动力学反应,缩短意识消失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七氟醚与丙泊酚复合舒芬太尼对老年患者在全麻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根据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级Ⅰ—Ⅱ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腹部手术60~75岁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七氟醚复合舒芬太尼诱导组(A组)和丙泊酚复合舒芬太尼组(B组).A组面罩吸入七氟醚静注舒芬太尼,B组静注丙泊酚和舒芬太尼,待意识消失后静注罗库溴铵进行气管插管操作.记录两组诱导前(T0)、插管前(T1)、插管时(T2)及插管后3分钟(T3)、5分钟(T4)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记录插管时有无呛咳和喉痉挛.结果 B组MAP T1显著低于T0, T2显著高于T1(P<0.05);HR T1显著慢于T0,T2显著快于T1(P<0.05).A组MAP、HR在气管插管后各点与T0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且两组MAP、HR比较T1及T2均差异显著(P<0.05).A组有4例发生呛咳,B组有1例,两组均无喉痉挛.结论七氟醚复合舒芬太尼诱导插管对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较轻,可以安全有效地用于老年人麻醉诱导.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七氟烷用于喉罩与气道内插管麻醉下行小儿食管镜异物取出术中的使用效果。方法选择225例采用七氟烷麻醉的小儿食管镜异物取出术患者,随机分为喉罩组(111例)和气道内插管组(114例)。两组均采用加压面罩吸入氧气5L/min+8%七氟烷的麻醉诱导。术中两组均维持吸入氧气2L/min+5%七氟烷,记录麻醉前(T0)、麻醉后食管镜进入食管内第10分钟(T1)时的心率(HR)、血压(BP)、MAP和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等指标。术毕后记录停用七氟烷至拔管的时间,苏醒后是否再入睡率。结果 MAP地T1时,气管插管组低于喉罩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喉罩组苏醒时间短于气管插管组(P<0.01);喉罩组苏醒后再入睡率低于气管插管组(P<0.01)。结论喉罩吸入七氟烷麻醉用于小儿食管镜异物取小术时,不但能快速麻醉诱导、稳定维持麻醉过程、对呼吸可控,苏醒过程迅速平稳。  相似文献   

10.
李爱军  樊娟  孙传玮  杨忠刚 《广东医学》2012,33(9):1252-1253
目的 观察气管插管、喉罩和面罩通气全麻联合骶管阻滞用于经肛门直肠内拖出术的临床效果,为小儿经肛门直肠内拖出巨结肠根治术的麻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婴幼儿常见型先天性巨结肠症患儿60例,分为气管插管全麻联合骶管阻滞组(A组)、喉罩全麻联合骶管阻滞组(B组)和面罩吸氧下氯胺酮静脉麻醉联合骶管阻滞组(C组).观察3组患儿诱导前、切皮时、手术开始后20 min、术毕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苏醒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 B组各时点MAP、HR与诱导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毕时MAP、HR较诱导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各时点MAP、HR较诱导前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儿各时点SpO2均为100%,苏醒时间较A、C组明显缩短(P<0.05),且苏醒期无不良反应.结论 喉罩通气下全麻联合骶管阻滞对循环影响小,术后苏醒时间短、术后不良反应少,较气管内全麻和传统氯胺酮静脉麻醉效果更优,可以安全用于婴幼儿先天性巨结肠症手术的麻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七氟烷吸入诱导对神经外科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笔者医院神经外科2013年1月~2015年4月收治的90例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B、C 3组,各30例。A组七氟烷吸入浓度为8%,B组为4%,C组为首先吸入8%七氟烷,之后间隔2min减少2%并维持在4%,比较3组诱导前、气管插管前及插管后HR、MAP、意识消失时间、插管时间及呛咳、躁动等插管反应发生率。结果 3组麻醉诱导前,HR、MAP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之后各指标均降低,插管前及插管后均为C组最高,与A、B组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麻醉期间C组血流动力学波动最小。意识消失时间、插管时间均为C组最短,其中后者与A、B组差异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意识消失时间C组明显短于B组,但与A组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插管反应发生率的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七氟烷浓度逐渐递减吸入诱导在神经外科患者中的应用起始浓度足够,利于患者迅速入睡,之后维持在较低水平利于缩短插管时间及维持血流动力学的平稳,为理想的麻醉诱导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喉罩通气下全凭七氟醚吸入麻醉在妇科宫腔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0例拟行妇科宫腔镜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七氟醚和丙泊酚组,每组30例,记录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 苏醒时间以及术后恶心,呕吐、 躁动的发生率.结果 A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波动较少,苏醒时间A组明显短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诱导后MAP,HR均较诱导前显著下降(P<0.05).B组患者术中MAP,HR值显著低于A组(P<0.05),拔除喉罩即刻两组MAP,HR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喉罩下全凭七氟醚吸入麻醉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小,适用于妇科宫腔镜手术.  相似文献   

13.
杨玲 《河北医学》2008,14(5):510-513
目的:观察第三代喉罩气道(Proseal Laryngead mask airway PLMA)加静脉吸入复合全麻和气管插管加静脉吸入复合全麻(GA)两种麻醉方法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对患者HR、MAP、PETCO2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2006年8月至2007年10月间,选择行LC的患者100例,ASAI~Ⅲ级,随机分为喉罩气道加静脉吸入复合全麻组(PLMA组)50例和气管插管静脉吸入复合全麻组(GA组)50例。监测记录插管、拔管、二氧化碳气腹前后HR、MAP、PETCO2的变化,术中、术后发生各种并发症的例数。记录手术中两组的手术、麻醉时间,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min),拔管时间(min),完全清醒时间(min)及术中知晓、术后躁动情况。结果:LMA组置入喉罩前后HR、MAP无明显变化,GA组插管后HR、MAP显著高于插管前(P<0.01)。气腹后两组的PETCO2显著高于气腹前(P<0.01)。GA组并发症的发生显著高于PLMA组(P<0.01)。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使用第三代喉罩加静脉吸入复合全麻具有循环稳定、安全性好、苏醒快、拔管早、并发症少等的优点,操作安全简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吴悦维  黄河  方平  包晓航  杨天德 《重庆医学》2008,37(17):1925-1926
目的 观察全凭七氟醚快速吸入麻醉诱导在小儿心脏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单纯房间隔缺损惠儿30例,ASAⅡ级,体质量小于10kg,随机分成七氟醚吸入诱导组和常规静脉麻醉组.记录两组从诱导开始至睫毛反射消失时间、插管时间及插管反应.记录诱导前、插管前、插管即时和插管后3min各时间点的HR、SpO2及MAP变化.结果 常规静脉麻醉组插管时间较七氟醚组短(P<0.05).常规静脉麻醉组诱导后和插管时的MAP、HR与七氟醚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七氟醚吸入诱导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轻,诱导更平稳、无痛、简便,气味芳香,是较安全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5.
周维德  音樱  方才 《安徽医学》2011,(10):1707-1709
目的观察不使用肌松药的情况下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诱导行气管插管的插管效果以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评价其可行性。方法择期全麻手术患者50例,ASAⅠ或Ⅱ级,年龄20~60岁,体质量45~75 kg,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组(S组)和对照组(C组)。麻醉诱导:S组:调节七氟烷挥发罐刻度致8%,氧流量6 L/min,指导患者肺活量法面罩吸入七氟烷,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时,静脉缓慢注射瑞芬太尼1.5μg.kg-1,注射时间不小于1 min。注射完毕60 s后,关闭七氟烷挥发罐,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C组:丙泊酚2.0μg.kg-1,瑞芬太尼1.0μg.kg-1,罗库溴铵0.6 mg.kg-1,麻醉诱导后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于诱导前、睫毛反射消失时、气管插管前即刻以及气管插管后的即刻、1 min、3 min和5 min,分别记录MAP、HR、SpO2和BIS值;采用Helbo-Hansen评分系统评价气管插管条件。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气管插管,气管插管成功率为100%,两组间满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诱导后MAP和HR均下降;与气管插管前即刻比较,两组气管插管后即刻MAP有所上升(P〈0.05),而HR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气管插管前、后BIS值维持于40~60,各时点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能提供良好的气管插管条件,且血流动力学较平稳,适用于患者无肌松药条件下气管插管。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异氟烷、异丙酚和依托咪酯对老年人麻醉诱导插管的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2008年10月~2009年11月期间择期行腹部手术的全麻老年患者69例,ASAⅡ~Ⅲ级,随机分为3组:异氟烷吸入诱导组(A组),异丙酚静脉诱导组(B组),依托眯酯静脉诱导组(C组),每组23例,观察比较3组老年患者诱导前(T0)、诱导后(T1)、插管后1 min(T2)、插管后3 min(T3)、插管后5 min(T4)及插管后10 min(T5)各时点血流动力学、血糖及皮质醇的变化.结果 与T0相比,A组T1、T4、T5时点的SBP、DBP明显降低(P<0.05),T1、T3、T4、T5时点的HR明显降低;B组T1、T3、T4、T5时点的SBP、DBP明显降低(P<0.05),T1时点的HR明显降低(P<0.05);C组T1、T4、T5时点SBP、DBP明显降低(P<0.05),T1时点HR明显降低(P<0.05),T2时点SBP、DBP、HR明显升高(P<0.05).与A组相比,B组T3、T4、T5时点HR明显增高(P<0.05);C组T2时点SBP、DBP明显增高(P<0.05),T2、T3、T4、T5时点HR明显增高(P<0.05).与B组相比,C组T1、T2、T3时点SBP、DBP明显增高(P<0.05),T2时点HR明显增高(P<0.05).3组患者各时点的SpO2和血糖浓度与诱导前(T0)及组间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相比,A组、B组T3、T4、T5时点血浆皮质醇浓度逐渐降低,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C组T3、T4、T5时点血浆皮质醇浓度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B组T3、T4、T5时点血浆皮质醇浓度均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 在老年人麻醉诱导中,静脉注射异丙酚或吸入异氟烷比静脉注射依托咪酯能更好稳定血流动力学改变,抑制气管插管的应激反应,更适合于老年人麻醉诱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在弹道碎石术中应用七氟烷非气管插管静脉吸入复合全麻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A组病人予氯胺酮诱导,氯胺酮、丙泊酚维持麻醉.B组以小剂量芬太尼、丙泊酚诱导,以2.5%的浓度七氟烷再进行吸入诱导和维持麻醉,行紧闭循环自主呼吸,两组病人均插入鼻咽通气道预防上呼吸道梗阻.结果 A组病人血压、心率明显增高,术中部分病人肢体抽动,术毕停药后20~30 min 苏醒,个别病人苏醒时间甚至更长,部分病人出现精神症状.B组病人麻醉过程平稳,血压、心率保持稳定,麻醉效果好,停药后5 min 左右即清醒,两组病人均未发生上呼吸道梗阻、胃液反流、误吸等情况.结论 七氟烷非气管插管静脉吸入复合全麻是安全有效的,完全适合在弹道碎石术中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芬太尼静脉注射复合七氟烷经喉罩吸入用于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URSL)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将ASAⅠ~Ⅱ级择期行URSL患者80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A组单纯七氟烷吸入麻醉,B、C、D 3组于七氟烷吸入诱导前2 min分别静脉注射芬太尼1、2、4 μg/kg,4组患者均成功置入喉罩,七氟烷持续吸入。麻醉过程中持续监测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 CO2),并记录诱导时间、苏醒时间、术中用药、肢动情况,观察有无呼吸抑制、术后头晕、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结果: 4组患者均能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知晓发生。麻醉诱导后4组患者MAP均有所下降(P < 0.05~P < 0.01),D组均较A、B、C组下降(P < 0.05~P < 0.01)。D组在T3~T6诱导后HR一过性下降(P < 0.05)。麻醉及术中除D组外呼吸抑制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D组SpO2在吸入诱导后较麻醉前有所下降(P < 0.01)。D组PETCO2较麻醉前升高(P < 0.05)。诱导时间A组长于C、D组(P < 0.05~P < 0.01),苏醒时间4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中七氟烷的用量C、D组少于A组(P < 0.01),术后恶心、呕吐后的发生率A组高于B、C、D组(P < 0.05)。A、B组置入喉罩时及术中有肢动发生。结论: 七氟烷经喉罩吸入在URSL中麻醉效果确切、安全。七氟烷吸入诱导前2 min静脉注射芬太尼,可以缩短诱导时间,减少七氟烷的用量及副作用。只有当芬太尼用量达到或超过4μg/kg时对呼吸、循环才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音樱  方才  疏树华  魏昕  朱运莲 《安徽医学》2011,32(4):431-434
目的观察不使用肌松药的情况下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或舒芬太尼诱导行气管插管的插管效果以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评价其可行性。方法择期全麻手术患者50例,ASAⅠ~Ⅱ级,年龄20~60岁,体质量45~75 kg,随机分为两组(n=25):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组(R组)和七氟烷复合舒芬太尼组(S组)。麻醉诱导:两组均调节七氟烷挥发罐刻度致8%,氧流量6 L/min,指导患者肺活量法面罩吸入七氟烷,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时,R组患者静脉注射瑞芬太尼2.0μg.kg-1,S组患者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4μg.kg-1,两组均在60 s内缓慢注射。注射完毕60 s后,关闭七氟烷挥发罐,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于给药前、睫毛反射消失时、气管插管前即刻以及气管插管后的即刻、1 min、3 min和5 min,分别记录MAP、HR和BIS值;记录从开始吸入七氟烷到睫毛反射消失的时间及从开始吸入七氟烷到气管插管的时间;记录呼气末七氟烷浓度;评价气管插管条件。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气管插管,气管插管成功率为100%,其中R组满意率为88%,S组满意率是96%,两组间满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注射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后MAP和HR均下降;与气管插管前即刻比较,R组气管插管后各时点MAP下降(P〈0.01),而S组MAP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气管插管前、后BIS值维持于40~60,各时点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或舒芬太尼均能提供良好的气管插管条件,且血流动力学平稳,适用于患者无肌松药条件下气管插管。  相似文献   

20.
颜璐璐  张溪英  陈政 《湖南医学》2014,(10):2041-2042
【目的】观察在不使用肌松药物情况下吸入不同浓度七氟烷对学龄前儿童的肌松作用程度。【方法】选择本院45例符合入选标准,在全麻+喉罩下行尿道下裂Ⅲ型/Ⅳ型/Ⅴ型的学龄前儿童,随机分为A ,B ,C三组,每组各15例。各组患儿均使用咪达唑仑0.1 mg/kg、舒芬太尼0.1μg/kg静脉复合七氟烷吸入诱导,A、B、C三组患儿分别接受3.5%、6%、8%七氟烷吸入诱导麻醉。氧流量均设为5 L/min ,于吸入七氟烷后5 min ,使用肌松监测仪监测并记录患者的四个成串刺激( TOF)值。围术期常规监测血压(B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PET CO2);记录吸七氟烷入前(T1)及置入喉罩前(T2)的HR、MAP;观察诱导时患儿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三组患儿中C组的 TOF值最低,且三组之间 TOF值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05)。C组患儿的MAP较七氟烷吸入诱导前有明显降低,HR较七氟烷吸入诱导前有明显上升,且差异有显著性( P <0.05)。A组患儿在置入喉罩时体动的发生率为13.3%,高于其他两组。C组患儿中喉痉挛的发生率为20%,明显高于A、B两组。【结论】与3.5%和8%七氟烷吸入浓度比较,6%七氟烷吸入浓度在提供较好肌松的同时,心血管反应更小,不良反应更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