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某电厂2台MB-FRR1205-17.36/541/541型强制循环汽包锅炉的省煤器布置在一级过热器下方尾部烟道竖井内,设计烟气流动速度为7.2m/s.省煤器分高温、低温两段,由外螺旋鳍片管和少量光管组成,光管主要布置在管屏两端和每屏第1根,共110排,每排3管圈,总330根.省煤器管材料为SA210-C,鳍片厚度为1.4mm,高度为19mm,间距为12.7mm,螺旋角为5.1°.  相似文献   

2.
徐州发电厂2号炉是上海锅炉厂生产的50410型400t/h燃煤锅炉。于1978年12月投产,至1991年12月第五次大修时,历时13年,运行时数达十万小时。由于省煤器磨损严重,泄漏频繁,严重影响安全生产,机组被迫滑参数且降负荷运行,因此,对省煤器进行彻底改造势在必行。经认真的经济性、安全性比较,决定以鳍片管代替原来光管,用鳍片代替部分受热面,从而达到减少管排数,增大流通空间,降低烟速,降低磨损速度的目的。改造后的省煤器节距由原S_1=90mm增加到120.5mm,烟速降到7.9m/s。管排仍为错列布置,高度增加200mm,从而有足够的受热面积确保省煤器出口水温、进出口烟温,达到原设计值。经过运行  相似文献   

3.
8 磨损 8.1失效现象 (1)磨损最主要的部位是高温段省煤器的烟气入口和出口处,尤其是错列布置的第二、三排管子。过热器和再热器的烟气入口处的弯头、出列管子和横向节距不均匀的管子、燃烧器附近的水冷壁管也易发生磨损。 (2)磨损的性质属于固体粒子冲蚀,主要磨粒是SiO_2、Fe_2O_3、Al_2O_3和飞灰可燃物中的焦炭颗粒。 (3)管子受热面与飞灰冲角为30°~45°时,磨损最严重。  相似文献   

4.
通过高硫煤机组低低温省煤器试验平台,测试了低低温省煤器不同管型、不同翅片间距、不同出口烟气温度下的阻力及不同材质的低温腐蚀特性,提出了高硫煤机组低低温省煤器主要选型参数,实现了国内首台高硫煤机组低低温省煤器工程应用,提出了高硫煤机组低低温省煤器设计原则。结果表明:在高硫煤机组的低温高硫高灰烟气条件下,H型翅片管的阻力整体低于螺旋翅片管,H型翅片管的翅片间距不小于19 mm,低低温省煤器出口烟气温度控制在105 ℃以上;高温段受热面材质选用20G和ND钢,低温段材质选用316L。某高硫煤机组实施低低温省煤器改造后,锅炉运行状况良好,经济和环保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5.
赵斌 《陕西电力》2002,30(1):59-61
石嘴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9号炉排烟温度过高,远远大于设计值,且省煤器局部磨损严重,为解决上述问题,对9号炉高温段省煤器进行了改造,即由光管式省煤器改为螺旋翅片式省煤器.经测试改后效果良好,达到了减轻磨损降低排烟温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哈尔滨第三发电厂二期工程两台HG-2008t/h-YM2锅炉均为亚临界压力,一次中间再热强制循环汽包炉,受热面采用全悬吊方式固定。其中立式低温过热器(简称立低过)为单根管散件发货,共720根,其规格为463,厚为7mm,材质为15CrMo。组合成管排后单片最重108Ikg,宽度570mm(系直段两边管中心距)。每片由6根管组成,管排上下端均为弯管,沿炉膛宽度方向共布置12o片,其横向节距为153mm,纵向节距为114mm,总长近20m。上端与出口集箱连接,下端与水平低温过热器蛇形营连接。在管排穿出顶棚处有两层梳形密封板,上层厚度为3mm,下层厚度为6m…  相似文献   

7.
石嘴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9号炉排烟温度过高,远远大于设计值,且省煤器局部磨损严重,为解决上述问题,对9号炉高温段省煤器进行了改造,即由光管式省煤器改为螺旋翅片式省煤器。经测试改后效果良好,达到了减轻磨损降低排烟温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徐天涛  秦刚 《热力发电》2001,30(6):57-58
西安灞桥热电有限责任公司 4~ 7号炉为前苏联制造的 ЦTKИ - 75 /39Ф型中温、中压、固态排渣单汽包自然循环煤粉锅炉 ,额定蒸发量为 75t/h ,采用前墙布置双蜗壳旋流燃烧器 ,中间贮仓式制粉系统 (煤粉细度R90 =15± 2 % ) ,燃用铜川贫煤 (灰分 30 %~ 35 % )。尾部烟道布置有两级省煤器和三级空气预热器。省煤器防磨采用传统的加防磨铁防磨工艺 ,几十年来省煤器磨损严重。通常情况下高温段省煤器的寿命仅为 3年 ,低温段省煤器的寿命为 6年。1 防磨铁防磨存在的不足(1)由于烟气温度高 (高温段省煤器部位烟气温度约 70 0℃ ) ,造成防…  相似文献   

9.
1 锅炉概况及“四管”故障统计十里泉发电厂现装有5台上海锅炉厂生产的SG-400/140-M413型锅炉.锅炉采用前后烟井布置:前烟井为燃烧室,炉膛顶部布置两级屏式过热器.后烟井布置再热器和省煤器.再热器分高温、中温、低温3段,按逆流顺列布置;省煤器分高温、低温两段,按逆流错列布置.两烟井中间的水平段,布置高温过  相似文献   

10.
户县热电厂燃煤质量变差、灰分增加、省煤器磨损增加。为降低省煤器的磨损 ,必须对省煤器进行改造。省煤器改造时采用了膜式省煤器 ,利用加防磨瓦 ,延长膜式省煤器的寿命。同时 ,经过热力计算 ,确定了膜式省煤器的横、纵向管子的排数 ,横、纵向节距 ,管子的规格 ,膜片的厚度等设计参数。 1995年对 5号炉进行了改造 ,1999年对 3,4号炉进行了改造。改造后的运行结果表明 ,省煤器磨损轻微、无积灰 ,达到了预期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某电厂2号锅炉燃煤机组省煤器区域频繁爆管,其原因是省煤器螺旋鳍片管大面积积灰,非积灰区域流速增加,从而导致省煤器管磨损严重,提出对省煤器结构进行优化,采用H形鳍片管,并增加防磨罩。根据热力计算结果,得到低温省煤器的烟气流速由8m/s提高到10.5m/s,可以避免低负荷的积灰问题,进而保证其防磨性能。  相似文献   

12.
为更准确预测复杂流场下烟气冷却器的流动阻力,提出通过局部翅片管束的直接模拟,拟合阻力系数,运用多孔介质模型,对烟道布置烟气冷却器的阻力特性进行模拟分析的方法,并对某燃煤电站高阻力烟气冷却器进行阻力特性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变向窄进出口烟道型式会影响烟气冷却器前、后界面上全压分布,但对烟气冷却器阻力的影响较小;烟气冷却器翅片管结构及宏观结构型式是该燃煤电站烟气冷却器阻力高的主要原因;烟气冷却器阻力的预测值与实测值误差较小,能较好地满足工程设计需求。  相似文献   

13.
针对赤峰热电厂6号锅炉省煤器底层管排出现的局部磨损及部分管排外表结垢等异常现象,通过对锅炉尾部受热面状况进行观察,并运用飞灰对锅炉受热面产生磨损的机理进行综合分析,得出锅炉省煤器下部的立管式空气预热器管束局部堵塞、含有飞灰的锅炉烟气产生偏流是造成省煤器下部管排磨损、外表结垢积灰的直接原因.为避免锅炉省煤器运行中发生磨损,提出在检修、维护中应对堵塞的管束内部进行疏通.  相似文献   

14.
山西天脊煤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25 t/h自然循环煤粉炉在运行过程中省煤器管束磨损严重,排烟温度高,热损失大,在合成氨扩能改造后,锅炉给水温度提高,个别工况下热力参数偏离设计值,为此对省煤器及过热器受热面实施技术改造。介绍了改造方案及改造效果。  相似文献   

15.
对螺旋扁管与普通直管在油冷却器中的污垢特性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实验采用φ19×2的普通直管和由同种直管制成的螺旋扁管,螺旋扁管导程分别为130mm、180mm和230mm。通过实验,研究了Re和螺旋扁管导程对污垢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导程减小,螺旋扁管污垢热阻减小。在Re≤1500情况下试验用螺旋扁管的污垢特性与光管相近。随着Re增大,污垢热阻都减小,但螺旋扁管的减小速度更大。当Re≥10000时,螺旋扁管污垢热阻约为光管的1/2~1/4。  相似文献   

16.
针对干熄焦余热锅炉炉内省煤器传热特点,建立描述其内部传热的简化数学物理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一台63.2t/h的干熄焦余热锅炉炉内省煤器烟气和蒸汽温度分布进行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际运行过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省煤器内部不同腐蚀及磨损情况对换热量分配的影响,并得出干熄焦余热锅炉省煤器内传热特性的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17.
循环流化床锅炉省煤器磨损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从芬兰的Ahlstrom公司全套引进的Pyroflow型循环流化床锅炉省煤器频繁爆管的问题,曾采取在省煤器易磨损处增设防磨护瓦的方法,但仍未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为此,深入分析了省煤器处烟气流道的几何形状、烟气流速、烟气中固体物料浓度对省煤器爆管的影响,并据此制定了如下解决措施:更换省煤器区域的外墙板;在一级过热器烟道出入口处的前后墙内侧增加了折流板;增加省煤器区域的烟道深度;碱少省煤器列管列数;增大列管节距;在省煤器的所有列管弯头加装半圆形防磨护瓦;增大旋风分离器排气管的捕入深度;在碎煤机前增加一滚轮式振动筛;改用灰分含量不大于38%的煤。改造措施实施后,该锅炉现已连续运行2a多,省煤器未再发生爆管。  相似文献   

18.
The radial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s in the central part of arcs burning through polyethylene (PE) tubes are estimated by measuring the half-width of line spectrum and using the electron density versus Stark half-width and the electron density versus temperature characteristics. Estimation is carried out for various tube inner diameters (2 and 4 mm) and dc arc currents (5, 10 and 15 A).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temperature at the arc center is around 10,000 K, and it tends to increase as the tube inner diameter becomes narrow and/or the arc current increases. The overall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s from the arc axis to the tube wall are obtained by combining these inner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s with outer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s which have been derived from C2 spectra. They are found to take a form of typical two-temperature distributions of ablation stabilized arcs. The electric field strengths of PE arcs are evaluated from th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s and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versus tempera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rmally decomposed polyethylene vapor gas. The results agree well with experimental values.  相似文献   

19.
微细直管燃烧器的散热损失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解微细直管燃烧器散热损失的大小,采用内径为0.6mm的微细陶瓷管进行氧气和甲烷气体的燃烧实验,测量了微细直管外壁面的温度,研究了氧气和甲烷的总流量和质量比对壁面散热的影响,以及不同总流量下直管壁面温度的动态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混合比小于当量混合比时,随着混合比的增加,燃烧放热功率增加,壁面温度升高,管壁的散热功率增加;管壁的散热量占了很大一部分燃烧放热量,文中测量的管壁散热量最大为燃烧放热量的42%;在管壁散热量中,辐射散热量占很大一部分,最大达到总散热量的65%;随着总流量的增加,燃烧反应区的长度增加,轴向的壁面温差减小,壁面升温速率增大。  相似文献   

20.
在压力9~28MPa,质量流速600~1200kg/(m2s),内壁热负荷200~500kW/m2的工况范围内,研究了Φ38.1×7.5mm倾斜上升内螺纹管(倾角α=19.5o)中水的传热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在亚临界压力区,内螺纹管传热强化作用明显,有效地抑制了膜态沸腾的发生,但在近临界压力区此传热强化作用有所减弱。超临界压力区拟临界温度附近,内螺纹管内壁面与流体之间的温差较之前有所增加,但是此增幅远没有亚临界压力区发生传热后的壁温飞升幅度大。随着系统压力接近临界压力,拟临界点附近管壁与工质的温差显著增加。在超临界压力区,不同的质量流速与热负荷比例下,在大比热区内螺纹管内流体传热可能被强化也可能被恶化。在超临界压力下,由于螺旋内槽的旋流作用减弱了自然对流的影响,倾斜上升内螺纹管内壁温度的周向分布比较均匀。在高焓值区内螺纹管的周向最大温差只有10℃左右。文中提出了在考虑大比热区工质物性剧烈变化对传热影响的情况下,倾斜上升内螺纹管顶部内壁传热系数的试验关联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