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涂伟 《中国医师杂志》2010,12(12):1684-1686
目的 探讨冠状位CT扫描在观察分析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间相关性的重要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经临床证实为慢性鼻窦炎186例患者的CT冠状位扫描影像资料,重点观察和分析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削变异与慢性鼻窦炎间的联系.结果 186例患者中,存在的解削变异有:鼻中隔偏曲、中鼻甲气化、钩突偏斜、增生、气化、筛泡过度气化、Haller气房和鼻丘气房过度气化,共138例(74.1%),主要引发上颌窦炎、前组筛窦及额窦炎.结论 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的发生有关.冠状位CT扫描能清晰显示鼻窦的解剖及其变异,以及鼻窦炎的部位和程度,可为鼻内镜手术提供可靠的解剖标识和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2.
对于运动器官的心脏的检查,一直是影像检查的难度,随着多排CT的临床应用,尤其是64排CT投入临床应用以后在心脏方面的诊断价值越来越大.我院64排CT投入使用三年多以来,证明其在心血管先天性变异冠心病,瓣膜病变等心脏疾病的诊断中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影像信息.冠状动脉CTA可作为冠心病筛查,用于临床对心包,心脏肿瘤,大血管病变有一定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小肠肿瘤的数字化胃肠道造影和64排螺旋CT检查的影像表现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两者结合对小肠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20例疑小肠肿瘤的患者均行数字化胃肠道造影和64排VCT检查,对比分析两者影像表现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小肠腺瘤6例,腺癌5例,间质瘤3例,转移癌2例,肠叠1例(术前诊为癌),淋巴瘤2例,侵及相邻组织器官3例,淋巴结肿大8例.结论:数字化胃肠道造影和64排螺旋CT检查对比分析能较好显示小肠病变,并判断良恶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巫巧雄  陈文萍  陈红 《现代医院》2010,10(11):75-76
目的探讨应用64排螺旋CT仿真内窥镜诊断结肠癌的价值。方法通过对42例结肠癌患者的64排螺旋CT图像和仿真内窥镜重建图像进行观察分析,与手术或结肠镜活检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42例结肠癌患者中,溃疡型27例,肿块型12例,浸润型3例,在CTVE图像均可清晰显示,诊断符合率达100%。结论 64排螺旋CT三维成像在结肠癌的诊断、分型、定位中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模拟体质量低龄小儿,初步摸索出CT扫描显示其正常解剖结构的最低管电流,再应用于临床,避免研究中对小儿造成过度辐射。方法取临床CT室行检CT查的患儿15例随机分为三组。扫描设备为飞利浦Brilliance 64排螺旋CT机。其他扫描条件固定,每组分别以250mA、20mA、10mA管电流进行扫描。两种扫描参数所得图像,分为合格和不合格,将合格和不合格归入符合诊断要求病例,并作统计学评价结果进行多次检验。结果本组实验得到儿童体部64排CT低剂量扫描管电流的最低值是20mA。结论64排CT低剂量扫描低龄儿童可以可获得符合临床诊断需求的图像信息,因而能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在肋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0例胸部外伤患者,用64排螺旋CT容积扫描后,运用多种后处理技术如MPR、SSD和VR等进行肋骨三维重建成像并观察骨折情况。结果:80例中,骨折246处,完全骨折188处,不完全骨折58处,位于肋椎关节处12例,肋软骨骨折2例,肋骨多部位骨12例,明显错位26例。结论:64排多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诊断肋骨骨折,较X线平片及常规CT提供更多准确的影像信息,能完整显示肋骨骨折位置、形态、数量及合并症,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和法医学鉴定提供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头颈血管成像(CTA)和3.0T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基底动脉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18年1月~6月就诊的100例256层螺旋CT头颈血管成像(CTA)和100例3.0T磁共振成像(MRA)患者的影像病例资料,评价基底动脉解剖、变异及其临床应用价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TA组100例中84例正常,16例变异,变异发生率为16%。MRA组100例中,96例正常,4例变异,变异发生率为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MRA两组比较基底动脉直线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56层螺旋CT头颈血管成像(CTA)和3.0T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能清楚显示基底动脉解剖学特征,对后循环缺血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减少脑卒中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隐匿型肋骨骨折在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的检查与应用价值,为临床诊疗及司法鉴定提供准确的影像诊断依据。方法:收集本院从2015年1月~2016年12月因胸部外伤入院,怀疑肋骨骨折的患者96例进行检查分析,患者入院后均行DR检查、CT常规扫描,部分患者行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结果:阳性病例82例;其中62例患者可见明确的骨折,20例患者行DR及CT常规平扫均未见明显骨折,后行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并经工作站后处理获得MPR、VR图像后,发现隐匿型肋骨骨折16例。结论: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方法能够快速检查骨折患者,可以完整地多方位多角度地显示出肋骨骨折情况,大大减少漏诊、误诊的发生,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康虹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3):1556-1557
目的 探究64排螺旋CT在头颈部动脉变异诊断应用中的进展及研究现状.方法 选择100例同种头颈部动脉变异患者,随机分为单层组和多层(64排螺旋)组各50例,分别进行单层螺旋CT和64排螺旋CT的血管成像,记录处理图像所需时间.并将两组图像进行双盲实验,以相同标准对两组图像的质量进行等级划分.结果 单层组和多层组图像处理时间有明显差异(P<0.01).图像分析结果得相关系数为0.88,两组图像质量有显著差异(P<0.01),多层组质量更佳.结论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更省时,所得图像质量更高,与单层螺旋CT相比,在头颈部动脉变异诊断的临床应用中进展幅度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应用64排CT诊断的价值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本院所接受治疗的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60例作为研究样本,60例患者在临床中均需应用常规的40排CT检查与64排CT检查,根据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手术结果对两种检测方式的阳性检出率与准确情况加以分析。结果:64排CT相较于传统的40排CT检查而言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优势,该检查方式具有较高的准确率,误诊率与漏诊率相对较低,呈现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64排CT用于诊断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具有确切的临床应用价值,该诊断方式的准确率较高,可为患者的后续诊治提供影像学信息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A)检查对心肌桥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0例冠状动脉CTA患者,评估心肌桥的发生率、位置、长度、心肌厚度及壁冠状动脉近段和远段血管的形态。结果:心肌桥共检出82例(95段),检出率为27.3%,发生在前降支中段73处,占79-3%(73/95),心肌桥厚度为0.4-11.2mm,平均厚度为1.7mm,壁冠状动脉长度为13mm-52mm,平均22mm。结论: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能清晰准确显示壁冠状动脉与心肌的解剖关系,对心肌桥的检出率高,是确诊心肌桥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主动脉夹层的多层螺旋CT影像特征,尤其是内膜破口、直径、假腔的范围及受累血管的显示。方法:对6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多层螺旋CT检查,其影像信息进行后处理后再现,分析相关影像特点。结果:参考DeBakey分型,60例患者中Ⅰ型12例,Ⅱ型6例,Ⅲ型42例。其中3例合并升主动脉瘤样扩张,2例合并腹主动脉瘤样扩张,32例伴发胸腔或心包腔积液,18例假腔内有附壁血栓形成,17例合并明显的肾缺血,11例右半肠管缺血,2例左半肠管缺血,2例合并一侧下肢动脉闭塞。破裂口检查率为93%,影像诊断临床符合率为91.3%。结论:多层螺旋CT造影检查可明确主动脉夹层诊断、分型、受累范围及脏器累及情况评估和术后评估,对临床诊断的明确、手术方式制定及术后评估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2008至2013年发表在《中华放射学杂志))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的心血管CT影像学的论著性文章,从而了解近5年来心血管CT影像论文的发表情况及心血管CT影像未来的发展方向。方法: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评价发表在《中华放射学杂志》85篇及《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篇有关心血管CT影像论著性文章,评价每篇文章的摘要及全文的下述指标:文章类型,研究的类型、方法、统计学方法及有无基金资助,样本量大小,CT设备类型、心血管疾病的分类及低剂量研究的使用方法。结果:5年间共发表心血管CT影像论著105篇,(中放85篇,中心20篇),临床类文章84篇(80%),冠心病研究71篇(68%),先天性心脏病12篇(11%),心血管低剂量应用41篇(39%),其中前瞻性心电触发轴扫17篇(41%),病例数大于50例的有61篇(58%),回顾性研究63篇(60%),87篇文章(83%)有使用统计学方法,28篇(27%)文章是基金资助项目,论著中后64排CT50篇(48%),64排CT45篇(43%)。结论:2008至2013年发表在《中华放射学杂志》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的心血管CT影像学的论著性文章,可以为从事CT心血管影像的科研人员提供许多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超高分辨率扫描及重建技术在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与相关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扫描模式UHRCT6mm×0.75mm,螺距0.9,FOV200mm,层厚2mm、层距1mm重叠重建。对1272例患者采用超高分辨率横轴扫描后MPR重建冠状图像及直接冠状位扫描随机分组:(1)MPR660例;(2)直接冠扫612例。两组图像分析对显示OMC的解剖、相关病变及图像内伪影干扰进行评估、比对。结果1272例患者中1088例显示变异、病变,占85%;MPR组与直接冠扫组中有假牙与无假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MPR组图像中有伪影显示33例(5%),少于直接冠扫组中有伪影151例(2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研究解决了特殊情况下不能做冠状扫描患者的问题,在避免了假牙伪影干扰的同时,保证图像质量,达到充分显示OMC变异及相关病变的目的,为临床提供重要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心脏扫描在不同辐射剂量情况下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心脏扫描患者扫描图像资料100份,按照图像扫描时所用不同辐射剂量分为高剂量组(2.00±0.76)m Sv、中等剂量组(1.50±0.35)m Sv和低剂量组(0.75±0.13)m Sv,比较3组的图像质量差异,并对不同剂量心脏扫描参数对图像质量的影响做线性多元回归分析。结果:1低剂量组相比于其他两种辐射剂量,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剂量组和中等剂量组相比,两组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2不同剂量条件下扫描参数的设置与图像质量与CT设置的准直、层厚及重建方法等密切相关。结论:64层螺旋CT的心脏扫描中相同参数条件下,辐射剂量高低对图像质量有影响,而降低受检者的辐射剂量可通过优化扫描条件获得,如优化重建方法和扩大显示视野等即可满足高质量影像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40层动态容积CT的4D-DSA后处理技术,对脑部血管疾病的动态观察及诊断。方法:500例患者行640层CT全期像扫描后,利用4D-DSA后处理技术进行后处理,直接动态显示头部血流图像,观察头颅血管的充盈情况来评价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静脉窦血栓情况、动脉瘤术后、静脉窦血栓后再通情况和侧支循环的建立情况。结果:500例患者中,脑血管正常417例,异常83例。异常病例中:血管变异27例;血管狭窄和闭塞23例;血管畸形2例;动脉瘤30例;上矢状窦炎性血栓形成伴侧支循环建立1例。其中10例与DSA对照,2例与MRI对照。结论:640层VCT的4D-DSA动态后处理技术能够正确诊断脑部血管病及对脑血管疾病治疗后进行正确评价。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从影像学角度探讨蝶鞍相关解剖对垂体腺瘤生长方式的潜在影响.方法 按照常用蝶窦分类方法,共收集83例蝶窦气化类型为全鞍型和20例鞍前型正常头颅的影像学资料;同时收集45例影像学提示为侵入蝶窦生长的垂体腺瘤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正常鞍底形态与蝶窦气化程度的关系:全鞍型蝶窦更易导致凹陷型鞍底(98.8%).(2)正常鞍底形态与垂体上缘形态的关系:凹陷型垂体上缘更易伴随凹陷型鞍底(93.8%).(3)根据正常头颅正中矢状位鞍窝骨性上口前后径与鞍窝前后最大径之间的关系,对蝶鞍形态提出初步分型:囊袋型、炒锅型、直筒型及筛型.(4)所有向蝶窦生长的垂体腺瘤患者蝶窦均为全鞍型.结论 鞍底形态、蝶窦气化程度及蝶鞍形态等综合因素能够解释垂体腺瘤向鞍底蝶窦生长的现象;结合文献,蝶鞍的相关形态学基础应该是影响垂体腺瘤生长方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三维螺旋CT影像重建指导下骨性颅底重建及显微镜下硬膜漏口多层修补术治疗前颅窝外伤性脑脊液鼻漏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神经外科12例经临床诊断为前颅窝外伤性脑脊液鼻漏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先经双排或64排螺旋CT扫描,后在工作站上进行三维重建,显示前颅窝骨折和漏口位置、形态;在三维联动图像上显示漏口与副鼻窦之间的关系,对漏口的大小及窦腔的容积进行了测量;依据CT影像资料进行手术治疗,所有病人均行前额部硬膜外入路,三明治式骨性颅底重建,显微镜下寻找漏口,自身腱膜或人工脑膜无创修补,明胶海绵及耳脑胶加固。结果12例脑脊液鼻漏患者三维CT联动重建发现单纯额窦破口7例,单纯筛窦破口5例,额窦及筛窦双破口2例,破口大小0.5-2.5cm,平均1.75cm;颅内积气9例,无颅内积气5例。12例患者均一次修补成功,随访5—18个月未见复发,未发生颅内感染,1例出现嗅觉缺失。结论三维螺旋CT薄层扫描及颅底重建对前颅窝外伤性脑脊液鼻漏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可以明确前颅底破损的位置、数量、形态及破口与副鼻窦的关系,为指导手术提供影像学依据。“三明治”式前颅底骨性重建及显微镜下寻找并多层修补漏口(“双层三明治”)可临床治愈脑脊液鼻漏。  相似文献   

19.
Maurer AH 《Health physics》2008,95(5):571-576
The recent development of new radiopharmaceuticals now permits molecular imaging of biologic processes at the cellular level to improve both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 Fused PET/CT and SPECT/CT imaging systems now provide metabolic and functional information from PET or SPECT combined with the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and anatomic information of CT. Because the two sets of images are fused, areas of normal and abnormal metabolic activity can be mapped to recognizable anatomic structures. This fusion of function and anatomy has quickly demonstrated its clinical value, especially in the field of oncology. There are also growing clinical indications in the areas of cardiology, neurology, and imaging of infection. F-18 fluorodeoxyglucose (FDG) is the PET imaging agent currently in most common use. While FDG uptake is nonspecific, it has demonstrated important applications, especially for patients with cancer. Continued progress in fused anatomic and molecular imaging can be anticipated, both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advanced instrumentation (integrated CT or MRI with PET and SPECT camera technology) and with new radiopharmaceuticals that image more specific physiologic aspects of organ and cell biology.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双源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显示下肢动脉栓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7例可疑下肢动脉栓塞患者行双源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结合原始横断面增强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47例下肢动脉栓塞患者行双源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后均能清楚显示下肢动脉狭窄的情况,20例腔内的血栓清晰地显示,27例下肢动脉显示清晰。结论:双源64层螺旋CTA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无创性的血管成像方法,具有安全、可靠和独特的优越性,为诊断和治疗下肢动脉栓塞提供了一种精确可靠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