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始神经外胚叶瘤(primitive neumedodeimal tumor,PNET)是一种临床少见的疾病。因肿瘤恶性程度高,无有效的治疗方法,预后不良。我科收治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2000—2007年,我院收治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6例。现将其临床诊治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王卉  姜保国 《中华内科杂志》2000,39(10):719-720
病历摘要患者女 ,40岁。主因骶部疼痛 40d ,于 1998年 2月 2 5日收入院。患者于 1月 15日晨起活动时出现骶部疼痛 ,放射至左下肢 ,伴有跛行 ,逐渐加重。体温正常 ,体重无明显下降。既往体健。入院查体 :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 ,心肺检查未见异常 ,肝脾肋下未及。脊柱生理弯曲正常 ,骶部皮肤无红肿 ,S1、S2 棘突及偏左 1cm处压痛 ,骨盆挤压试验阳性 ,左侧 4字试验阳性 ,左侧髋关节活动轻度受限 ,左下肢轻度肌萎缩 ,左侧股四头肌、股二头肌肌力Ⅴ级。实验室检查 :血象 :Hb 97g/L ,WBC 5 5× 10 9/L ,中性0 5 4,淋巴 0 30 ,单核…  相似文献   

4.
王洪云  王信杰  王成 《山东医药》2007,47(16):99-99
Askin瘤是一种起源于原始神经外胚层,由未分化成熟的神经上皮细胞组成的胚胎性恶性肿瘤,恶性程度较高,预后差。现将我院1988年1月-2006年4月收治的10例经病理证实的Askin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原始神经外胚层瘤(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s,PNET)是起源于原始神经上皮的一种未分化或低分化的高度恶性小圆细胞性肿瘤,具有明显多向分化的潜能,分为中枢型和外周型。外周型PNET可发生于全身各个部位,多见于躯干、四肢、面颌,亦可见于肺、心脏、胸壁软组织、肾脏、腹腔软组织等;发生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二尖瓣瘤(MAV)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6例MVA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超声心动图资料。6例患者,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27~63岁。临床表现胸闷4例,发热2例,体检可闻及不同程度心脏杂音。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二尖瓣前叶囊袋状结构。二尖瓣瘤的病理特征,包括大体形态及光镜下囊壁结构以及相应瓣膜的病理改变。结果:大体观察可见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囊袋状结构,囊壁厚薄不一。囊壁光滑5例,囊内可见赘生物1例,囊壁结构与相应的瓣膜组织结构相同,相应的瓣膜组织4例尚可见炎症反应。结论:二尖瓣瘤是一种罕见的心脏瓣膜病变,其发生多与主动脉瓣心内膜炎有关。  相似文献   

7.
8.
杨雪  于宁  李翔 《山东医药》2013,53(19):72-74
目的 观察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MMMT)的超声图像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7例MMMT患者的超声表现、临床症状及病理特征.结果 2例病灶位于宫颈,15例位于宫体;全部为单发;肿块直径2.1 ~9.7(6.5 ±2.7)cm;其中实性结构5例,呈均匀低回声,囊实性结构10例,呈混合/蜂窝状回声,全部表现为边界模糊.CDFI示12例病灶血流丰富,5例病灶血流不丰富.结论 MMMT具有特征性的声像图,其超声表现与病理组织学特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53岁发现左肩部包块一周于2007年6月6日在某大学附属医院门诊行CT检查见:左侧冈下肌内见大小约6.3cm×6.2cm大小类圆形包块。进一步行MR检查并经专家会诊考虑为良性病变,血管瘤可能性大。全身骨扫描检查示:右侧髂前上棘及右髋臼、右底髂关节骨代谢活跃。2007年6月25日前往解放军某医院就诊,诊断“左肩胛冈肿瘤”。2007年6月27日行左冈下肌肿瘤切除。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检测原癌基因c-kit蛋白(CD117)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s)中的表达,探讨CD117在GISTs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50例GISTs病例行常规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标记抗体主要为CD117、CD34 SMA、S100、desmin。结果50例中49例(98%)CD 117阳性,39例(78%)CD34阳性,4例(8%)SMA阳性,2例(4%)S100阳性。其中良性组CD117 12例(12/12)均阳性,交界性组CD117 7例(7/8)阳性。恶性组30例(30/30)CD 117阳性。对照组平滑肌瘤及神经鞘瘤CD117均阴性。结论CD117在GISIs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分析胃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病理表现及诊治情况。方法结合文献,分析近3年我科收治的4例胃神经鞘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胃神经鞘瘤可有长期上腹部不适、上消化道出血及腹部肿块等表现,确诊靠术后病交检查,辅助检查尤其胃镜下表现特点有助于诊断,瘤体切除是有效的根治方法。结论胃神经鞘瘤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术前确诊困难,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根治方法。  相似文献   

12.
食管鳞状细胞乳头状瘤1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管鳞状细胞乳头状瘤(ESP)是一种在临床上和病理检查中较罕见的食管良性鳞状上皮息肉样肿瘤.由于内镜等检查手段的应用,目前有关ESP的报道有所增加.ESP是鳞状上皮细胞不规则增生形成的乳头状良性肿瘤.现报道1例该病患者,并结合文献复习,对其临床特征、病理学特征和鉴别诊断进行探讨,以加深临床对此病的认识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起源于胃肠道的肌层间Cajal细胞(一种调节自主运动的起搏细胞)的肿瘤,瘤细胞显示KIT突变和表达KIT蛋白(CD117)及CD34,它不同于典型的平滑肌及神经源性肿瘤,是一种独立的疾病。由于病变位于黏膜下层、肌壁内或浆膜下层,常规胃镜检查对黏膜下病变难以定性,确诊有赖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CD117和CD34阳性在诊断上有其特殊意义。为探讨胃GIST的内镜诊断特点,现对我院23例胃GIsT患者的内镜及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4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并对其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染色法检测,分析其免疫组化特点.结果:本组GIST发病年龄29—75(平均54.5±13.5),男16例,女8例,主要发生在胃、小肠、直肠.并多以腹部隐痛不适、腹部肿物、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全部患者进行积极外科治疗,肿瘤切除率100%,术后复发转移率为14.3%.大多数病例为手术切除后确诊.肿瘤大小从2-16 cm(平均6.6±3.9 cm).基本病理组织形态为梭形细胞型,上皮细胞型较少.5例核分裂像>5/50HPF者其肿瘤直径均>5 cm,其中4例伴有囊性变、出血或坏死.4例核分裂像为2-5/50HPF者肿瘤直径在3-5 cm之间.免疫组化染色CD117,CD34,Vim为弥漫强阳性,阳性率分别为91.7%,62.5%和66.7%.S-100阴性, SMA呈灶状阳性.结论:GIST好发于中老年,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困难,外科手术仍是未转移的GIST的首要治疗方式,并且其肿瘤细胞形态多变,排列方式多样,免疫组化染色为CD117, CD34和Vim阳性,S-100阴性,SMA呈灶状阳性.  相似文献   

15.
任艳彩  卫琮玲 《山东医药》2004,44(36):19-20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肿瘤,被认为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目前,对其生物学特性尚未见系统描述。为了对GIST有更明确的认识,并对其良恶性做出较客观的评价,我们对46例经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的GIST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张晓  张芳  张建 《山东医药》2005,45(31):54-55
胃肠道间质瘤(GIST)较少见。易误诊为消化道平滑肌(肉)瘤或(恶性)神经鞘膜瘤。现对1990-2004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4例GIST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颅内转移瘤约占全部颅内肿瘤的10%,是导致肿瘤患者迅速衰竭、死亡的主要原因。部分患者因脑部首发症状而就诊,与原发性肿瘤不易区别,手术切除后才病理证实为转移性瘤。因此,颅内转移瘤的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对于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存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现对我院1984年10月至2004年10月收治的172例颅内转移性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讨论其病理类型与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8.
32例外周部位神经鞘瘤患者高频超声检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神经鞘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神经鞘瘤患者肿块的高频超声检查结果。结果超声全部检出,检出率100%;与病理对照,诊断准确29例,准确率90.6%,误诊3例;均匀型24例,液化型6例,不规则型2例。结论高频超声对神经鞘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尤其是良性神经鞘瘤患者。  相似文献   

19.
肝转移性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15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转移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复习文献,分析15例肝转移性GISTs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特征.结果:本组15例肝转移性GISTs,原发灶分别位于小肠(6例)、胃(5例)及网膜(2例),余2例来源不明.发现肝转移灶与原发肿瘤手术相距时间为0 d-86 mo(平均25 mo±9 mo).肿瘤大小为1.5-30.0(平均7.1±1.2)cm.6例伴有出血、坏死或囊性变.组织学分型:梭形细胞型11例,上皮样细胞型2例,混合型2例.免疫组化结果:肿瘤细胞弥漫表达CD117(86.7%)、CD34(46.7%),灶性表达SMA(33.3%)、S-100(20%),Desmin均为阴性.结论:肝脏是GISTS最常见的转移部位,原发部位多为小肠和胃.其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表型与原发灶基本一致.预后较差.CD117和CD34联合应用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一、临床资料:患者女性,73岁,因反复咳嗽咳痰十年余,伴右侧胸痛一周于2002年9月16日入院。查CT示:右下肺见直径2 cm大小孤立性结节灶,边缘尚光整,呈分叶状,左肺野清晰,气管各级通畅,胸膜腔未见异常密度。查体:双肺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