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康璇 《中外建筑》2022,(12):109-113
城镇化背景下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迫切,山区乡村应严保生态安全格局,以乡村聚落为空间载体,重构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人居、社会关系等多元生态价值体系。基于此,试图构建基于山区乡村生态价值重构的乡村聚落空间优化框架,并以大别山南麓湖北省团风县G乡南部为实证研究对象。首先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从森林、水体两方面构建山区生态保护格局,根据乡村聚落与生态保护格局的空间关系评判其生态安全影响度;再结合空间合理性、经济产业、聚落规模、历史文化、服务设施及访谈等综合判断;最终将山区乡村聚落分为搬迁撤并、控制发展、适度发展、重点发展四种优化类型,并提出在生态人居、生态经济发展、生态文化传承等方面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
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是乡村的转型发展过程,是在多因素综合作用下,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出现的阶段性转变.以黑龙江省富锦市为研究对象,从经济、社会和空间三个层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引入重构指数定量化测度各乡镇单元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状态,并对测度结果进行评价,以期为下一步探求空间重构的内在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少数民族乡土聚落作为少数民族的精神标识,承载了独特的民族元素和文化基因,研判其空间分布特征及驱动机制对少数民族地区村寨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大有裨益。【方法】在厘清福建省乡土聚落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自然因素、区位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对其空间分布的驱动机制。【结果】结果表明:1)福建省乡土聚落的空间分布不均衡,总体呈“七核三带”的“川”字形分布格局,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2)福建省乡土聚落的空间分布与自然因素、水系密度、文化因素呈正相关,与交通密度呈微弱负相关,与经济因素呈总体负相关、局部正相关之势。【结论】生态环境与多重文化相互适应、交互耦合是促进乡土聚落传承发展的内生动力。鉴于此,提出乡土聚落的发展路径,为福建省乡土聚落的保护传承及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传统乡土聚落为研究对象,解析聚落的空间构成,挖掘演化的结构机理。首先,基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家庭三对关联,以人的行为模式为基点,提取三个维度上的三种"原空间";其次,在复杂系统演化理论平台上,基于核心、动力、支撑、自复制、边界五种结构功能的归类,提炼聚落演化"原结构",建构理论模型。本文对"原空间"和"原结构"的阐释,是对演化本质的揭示及演化规律的总结。  相似文献   

5.
<正>国学大师梁漱溟曾说:“所有文化,多半是从乡村而来。”而乡土空间正是这些文化的孕育和生长之地。在大力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如何挖掘乡土空间的资源价值,承续乡土空间的文化价值,并建立起有效的空间价值实现路径,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作为具有悠久农业文明历史的大国,“乡土中国”构成中国社会的传统底色,而凝结其中的乡土情结与乡土价值维系着中国社会的长期延续和发展。但是,在长期以城市发展为主导的城乡二元结构下,农业文明被工业文明挤压,  相似文献   

6.
段鹏 《四川建筑》2000,20(Z1):125-128
引言 铁佛镇地处四川省资中县境内,镇因有铁佛山与铁佛庙而得名.除铁佛庙外,镇上还有禹王宫、川祖庙、南华宫和万寿宫四座祠庙.此镇相传于明末清初,镇上除原住居民外,主要是来自湖广填四川的移民,以广东移民居多.  相似文献   

7.
农业型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动力机制与空间响应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面推行乡村振兴,有效解决农村"三农"问题大趋势下,如何推动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正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而驱动聚落空间重构的影响因素众多,如何选择并适应性地做出空间响应则尤为重要。通过对不同地区乡村案例卫星图的图示化解译,分析总结我国传统农业型乡村的问题。同时通过数据分析现代农业对乡村聚落空间的影响,从而提出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农业型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主要驱动因素为政策引导、产业升级和社会需求3个方面,并探索在该3种转型动力驱动下,乡村聚落空间在结构体系、空间布局和用地功能上的重构路径和方式。最后以成都市战旗村为例,验证3种重构动力能够促使乡村聚落空间更加集约化、现代化、永续化,在营造良好的乡村聚落空间环境的同时,促进农业型乡村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引入凯文·林奇的意象理论与比尔·希列尔的句法理论等叙事空间研究方法,将聚落中人类认知、社会活动事件等与聚落空间形态有机结合,从"叙事空间"视角对桂北传统聚落进行系统分析与解译,提炼出其"叙事"空间结构与组织特征及其隐含的社会文化规范。基于"叙事空间"解构的传统聚落更能回归对聚落及其所内含社会人文的本质的探究,为传统聚落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与切入点。文中的探讨对于了解传统聚落空间构建机制及深层次的社会文化性,以及如何在城镇化语境下保护、传承与发展传统聚落具有较好的借鉴与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如何顺应新的发展条件进行山地聚落的功能与结构调整是西南山区发展的重要部分。文章以典型山地聚落云南省大理云龙县诺邓古村为例,客观分析山地聚落的内部结构及适应性,探讨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山地聚落功能转型与空间重构的内在动力、山地环境再利用以及山地聚落整体机能的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10.
陈方 《城市建筑》2014,(11):69-69
一方水土造就一方特色。豫南大别山区独特的地理、气候和文化背景孕育了独特的乡土文化与乡土民居聚落。对该地区民居聚落空间及民居单体形式的研究,将为我们翻开久远的乡土记忆,也将铺开一条乡土的新生之路。  相似文献   

11.
汪口古村是婺源地区保存较好的明、清典型江南古村建筑群落。其建筑艺术风格独特,文化内涵源远流长。从古村概况、选址和景观环境以及建筑街巷风貌特色、价值保护建议等多个层面,结合当地历史、文化、风水等方面因素,分析了汪口古村的历史沿革、古村院落、空间环境营造和宗祠建筑艺术建造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巫雪松  张文杰 《住区》2022,(6):52-59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时期,如何立足于新阶段乡村发展理念重构乡村的经济和物质空间成为当下城乡研究重要的议题。传统生产主义的乡村面临衰败和异化等困境,因此亟需新理念和新视角重新认知乡村重构的要点。本文引入“后生产主义”的视角,首先结合中国乡村的在地化特征对之进行概念转译,得出后生产主义乡村具有多功能化、生态化和人本化的基本内涵,并以此构建乡村重构的总体框架。选择重庆市永川区凉风垭村为实证,首先结合案例探析后生产主义视角下乡村聚落的宏观重构模式。基于该空间模式,结合“互联网+”的新技术背景,分别探析了乡村聚落中三生空间的重构路径,整合形成后生产主义视角下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理念集和方法库,以期为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聚落空间的优化和人文复兴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以典型垦地混杂区富锦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评价体系,测度聚落空间重构指数,结果显示东部国有农场垦区高而均衡,西部普通农区低且由内向外圈层递减,聚落空间重构分异明显.借助ArcGIS和Fragstats,从空间形态、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进一步分析了聚落空间重构分异特征,提出黑龙江垦地混杂区聚落空间的优...  相似文献   

14.
绿洲作为新疆干旱荒漠地区独有的生态环境,造就了特殊的乡土聚落样式,和田地区的乡土聚落便是这种典型的绿洲聚落。本文分析和田地区所处南疆绿洲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和地域资源等环境因素,选取和田地区较为典型的恰勒瓦西村为调查对象,侧重调查这些环境因素对当地乡土聚落的布局形态、民居建筑的营造及其建构材料使用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原型与重构建水聚落研究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云南建水地区聚落的研究,叙述在聚落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会产生带有典型代表的、相对稳定的聚落空间的原型模式。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聚落空间必定会有变化,也即重构的概念,从而进一步深入探讨能切合实际的地区性建筑、村镇和城市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6.
湘西南赣语区是湖南省内唯一一个不与江西接壤的赣语方言区,在语言的表征下实则为文化的内涵。该文以区域内血缘型聚落中最主要的公共建筑类型:宗祠及其附属戏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宗祠祭祀空间、观演空间和附属戏台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剖析其形制背后湘、赣两种文化的影响规律。认识和理解湘西南赣语区血缘型聚落内乡土公共建筑的现象和本质。  相似文献   

17.
传统乡土聚落的旅游转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传统乡土聚落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是非常宝贵的历史遗存 ,但由于其二重性而面临保护的困境。对其进行适度的旅游开发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转型方式 ,可以促进传统乡土聚落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徐钰彬 《建筑学报》2022,(S1):225-230
对1960年代和当前时期关中传统聚落L村的生活场景、公共空间、空间形态进行叠合对比分析,探讨聚落公共空间的社会行为、生活场景及其蕴含的风土文化特质。空间与行为的互动关系反映了生活场景的动态系统,揭示了社会组织、社会网络等力量在聚落演变中的作用。旨在以场景视角重新审视聚落的公共空间及空间形态,回归地域文脉特征及风土文化本质,以期为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聚落公共空间的活化及风土再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李沛锡  李和平  付鹏  肖竞  谢鑫 《规划师》2023,(12):67-76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城乡统筹下农业多元价值的彰显、三产深度融合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重点,我国农业型乡村发展也迎来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从农业提档升级角度出发,将农业型乡村聚落的转型模式划分为生态农业型、园区农业型及休闲农业型。在此基础上,选取26个典型乡村聚落案例,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重构指标确定及用地时空变化分析,归纳出不同转型模式的空间特征差异及重构路径,并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提出了3种差异化的空间重构优化方法。  相似文献   

20.
应用GIS空间分析,构建云南乡村 聚落斑块的空间数据量化模型,梳理乡村聚 落的人居环境,分析乡村聚落的空间特征 及影响因素;面对快速发展变化,对民族聚 落的空间转型重构的矛盾与冲突成因进行剖 析;面对整体性认识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探 讨传统民族聚落空间重构的系统方法。分析 认为,快速发展的民族聚落应从发展模式转 型,挖掘生态环境和文化地理等传统人居智 慧方面,重构民族聚落空间等方面探讨整体 系统性重构民族聚落空间的路线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