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软性角膜接触镜对角膜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怡  贺翔鸽  白继 《眼科研究》2003,21(6):625-627
目的 观察和分析软性角膜接触镜对角膜形态和屈光度的影响,指导屈光手术时间的选择。方法应用电子计算机辅助的角膜地形图检查仪,对术前佩戴角膜接触镜的患者50例100眼,分别于取镜后半月、1个月、2个月进行角膜地形图检查。结果软性角膜接触镜可引起角膜形态和屈光度的变化,角膜表面规则性降低。其主要表现为使角膜地形图发生不规则形和不对称领结形变化增多,这些变化多数于1个月左右恢复,部分长期戴角膜接触镜者恢复较慢。结论佩戴软性角膜接触镜情况有很大的个体差异,部分患者需较长时间才逐渐恢复。因此对戴角膜接触镜的患者进行屈光手术前,不仅要考虑停戴时间的长短,还应进行角膜地形图的多次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2.
角膜热烧伤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角膜热烧伤是常见的眼外伤。角膜热烧伤时常发生角膜坏死,溃疡甚至穿孔,导致视力受损或失明,角膜热烧伤后可发生一系列的发生,病理,免疫等功能的改变,胶原纤维溶解后穿孔、或修复时大量新生血管长入,现有的非手术疗法多种多样,但对中度以上的角膜热烧伤效果欠佳。传统的角膜移植又制约于角膜穿孔和角膜新生血管,往往失败。随着对角膜上皮来源及其作用的重要性的 认识,近年来兴起的角膜表面重建术如角膜缘移植术等已成为新  相似文献   

3.
角膜上皮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对角膜日趋深入的研究,人们对角膜上皮的认识不断得以修正,日臻完善。本文对角膜上皮的增殖与凋亡,角膜干细胞、角膜上皮的免疫学特性以及角膜基底对角膜上皮细胞的等方面的研究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角膜内出血的病因和诊断,治疗的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15年内治疗的8例患的病历资料。结果 (1)8例中7例有角膜新生血管;出血发生的诱因:4例系氩激光光凝角膜新生血管,1例为角膜移植术,3例为自发性。(2)角膜内出血外观酷似于角膜接触镜血染,(3)除1例因角膜溃疡穿孔行眼球除术外,经一般治疗或氩激光治疗后。出血均于1-3周内吸收,结论 (1)角膜内出血一般源于角膜新生血管。(2)角膜内出血应与角膜血染及角膜接触镜血染相区别。(3)氩激光光凝角膜新生血管时方法务必正确。  相似文献   

5.
角膜厚度值在早期主要应用于协助角膜疾病及青光眼的诊断,随着上世纪90年代角膜屈光手术的发展,准确的角膜厚度测量法越来越重要。为了增强手术的精确性,提高术后的视觉质量,更多的新技术已不仅仅局限于单纯测量角膜厚度。Orbscan角膜地形图、Pentacam三维前房分析仪、Precisio角膜地形图等更可形象地展示角膜、前房、晶状体等形态及其准确数据。  相似文献   

6.
临床上对于一只眼为角膜白斑的患者,可将其对侧失明的透明角膜作为供体与白斑角膜进行交换移植以恢复视力。通常是在钻取失明眼透明角膜后用异体角膜植片临时缝合于植孔,以防止眼内容溢出。  相似文献   

7.
配戴角膜接触镜后会引起角膜的生理改变,诱发角膜新生血管的发生。角膜新生血管的发生主要与长戴型软镜有关。本综述试图阐明角膜新生血管发生的病因和病理的最新理论,角膜接触镜诱发角膜新生血管的机制,以及角膜新生血管的临床分级、处理及预后。  相似文献   

8.
正常角膜地形图形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百多年来,人们一直在研究详细了解角膜形态的方法〔1〕。1619年,Scheiner〔2〕最早采用将角膜表面的反光影像与一系列大小不同的表面光滑的小石球的映像比较以得出角膜表面曲率。1847年,HenryGoode制成了第一个角膜镜(keratosc...  相似文献   

9.
刘华 《眼科研究》1994,12(4):278-281
角膜保存的进展刘华综述冯春茂陈家祺审校(中山医科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广州510060)角膜保存的目的是为了医生按计划施行角膜移植手术,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避免由于种种原因而造成的角膜浪费。从理论上看,理想的角膜保存方法应该是用最简单的技术,保持角膜组织最...  相似文献   

10.
角膜内皮细胞移植术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组织工程和细胞工程技术的发展,体外培养角膜内皮细胞取得成功,由此而探索出一种新手术——角膜内皮细胞移植术。这种手术是将体外培养的角膜内皮细胞或直接获取供眼健康的角膜内皮细胞,移植到受体眼已去除自身内皮细胞的角膜上,保证了受体角膜有足够健康的内皮细胞并减少了排斥反应。最新研究结果为通过-5mm宽的巩膜隧道切口,以后弹力膜作载体,把健康活性角膜内皮细胞移植到受体眼。该方法手术切口小,无缝线,移植后的内皮细胞完整无损,贴附良好,术后并发症少,已有临床成功病例的报道。角膜内皮细胞移植术将为角膜病患带来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正常人角膜不同位置角膜知觉的测定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角膜神经分布密集,大多数神经纤维为感觉神经。这些感觉神经对外界的机械、化学和热刺激所作反应的敏感程度即为角膜知觉。以往采用棉丝检测角膜知觉,近年来发明的CohetBonnet角膜知觉计,可使角膜知觉得以量化测定并分析。为探讨正常人角膜不同位置的角膜知觉分布情况,我们应用CohetBonnet角膜知觉计,检测126位自愿者的角膜中央、鼻侧、颞侧、上方及下方的角膜知觉,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张怡  白继  贺翔鸽 《眼科新进展》2000,20(5):356-357
目的 探讨LASIK后角膜异物的临床特点,寻找较好的处理方法,避免产生严重并发症。方法 对34例LASIK后角膜异物,根据异物的大小、化学性质、嵌入角膜的深浅、所引起角膜与前房的反应情况及LASIK后时间的长短,给予不同处理。结果 所有病例均无角膜瓣移位及皱折,除外角膜瞳孔区留有瘢痕者,其余均对矫正视力无影响。结论LASIK后早期,患者对角膜异物感觉不明显,自觉症状较正常情况轻,一旦异物损伤角膜较  相似文献   

13.
体外重建角膜上皮组织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吴静  徐锦堂 《眼科研究》1999,17(2):84-86
利用体外培养重建同基因角膜上皮组织的新方法,为角膜化学伤后重建角膜表面提供理想的角膜上皮移植片。方法以同种或异种脱水保存的浅层角膜基质片作为载体,通过体外培养自体缘上皮细胞,并使其在体外形成复层角膜上皮组织。  相似文献   

14.
角膜干细胞和角膜缘缺陷症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角膜干细胞的概念,组织学鉴定、细胞生物学特征、增殖调节以及由于角膜缘功能障碍导致角膜干细胞丧失后引起的角膜缘缺陷症及其临床表现,对认识干细胞在角膜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计算机角膜地形图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计算机角膜地形图的临床应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孙然前言几十年来,角膜屈度计(Keratometer)一直被用来测量角膜屈度和散光。尽管角膜屈度计具有准确性、重复性好、使用简便、价格便宜等优点,但角膜屈度计仅仅测量角膜表面很小的部分,不包括角膜...  相似文献   

16.
刘祖国  陈家祺 《眼科研究》1994,12(2):133-134
报告2例3眼Terrin's边缘部变性的角膜地形图改变。发现此病角膜地形图呈不对称蝴蝶结形及逆规性散光,此病早期特征为角膜病变处局部屈光度明显大于正常,治疗性表面角膜镜片术是此病的较好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角膜地形图在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角膜地形图的问世,使人们系统地、精确地了解角膜性 状成为可能。本文参考大量文献,就角膜地形图的构成原理与特性、正常角膜的角膜地形图表现,圆锥形角的筛选及角膜地形图对PRK手术疗效的评价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李航  王立  邹留河  董东生  陆爱丽 《眼科》2004,13(6):354-356
目的:观察紫外线照射大鼠角膜胶原ⅠmRNA的表达变化,探讨紫外线辐射对角膜的损伤机制。方法:用20mW、260~365nm的紫外线照射大鼠角膜,用RT-PCR方法检测照射后不同时间点角膜胶原Ⅰ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角膜经过紫外线辐射后30分钟,角膜胶原ⅠmRNA的表达量稍有上升,2小时下降最多,6小时回升超过正常,在24小时、48小时及7天、14天中角膜胶原ⅠmRNA的表达量呈持续缓慢上升。结论:紫外线辐射可影响大鼠角膜胶原Ⅰ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19.
林莉 《国际眼科杂志》2019,19(11):1881-1883

角膜病是我国主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其中感染性角膜炎是角膜盲的主要原因。对于药物难以控制的角膜感染,角膜移植手术是控制感染,同时为患者复明的唯一希望。由于我国角膜供体严重匮乏,致使大多数患者在黑暗中苦苦等待,甚至丧失了眼球。因此,寻找新的角膜供体材料成为了眼科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生物工程角膜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就已应用于临床的生物工程角膜基质的情况和生物角膜内皮的研究前景进行综述,探讨利用生物角膜代替人角膜供体应用于角膜移植手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角膜偏心率是否可作为角膜矫形术预后的一个有价值的参数。方法 12 例患者24 眼,进行了眼部检查、验光、角膜地形图测定角膜偏心率等,然后配戴逆几何型RGP镜片,随访期均在4mo 以上。结果 角膜偏心率与角膜可能发生的屈光度变化、验光度数的变化密切相关,( P<0-01) ;角膜偏心率与可能的视力提高没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 ,角膜中央3m m 区域与7mm 之间的屈光度之差,与角膜屈光度变化、验光变化、视力改变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角膜偏心率值可作为角膜可能发生的屈光度改变的预测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