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研究叠合预制装配式地铁车站结构体系的侧墙底节点与顶节点在设计荷载工况下的受力性能,结合无锡—江阴城际轨道交通工程,设计制作了足尺的侧墙与底板节点试件及足尺的侧墙与顶板节点试件,通过拟静力试验研究节点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结果表明,预制拼装侧墙节点试件的承载能力较现浇节点试件的极限承载能力略低,但可以满足构件...  相似文献   

2.
李坤  刘国宝  张涵 《山西建筑》2022,(19):6-10+13
大跨无柱地下车站以其跨度大、空间开阔、内部设施布置灵活等优点已成为现在地铁建设的主流。依托某地铁大跨无柱车站工程,引入预应力技术,通过进行缩尺试验和有限元模拟,重点研究了采用顶梁预应力技术与弱连接节点形式的试验模型的裂缝开展情况、荷载-位移曲线和承载能力等指标。试验及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将预应力技术引入顶梁的方式提升了结构的整体受力性能,预应力筋整体布置连贯,传力方式明确,可以很好地解决大跨地铁车站结构受力、裂缝控制、挠度控制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一种新型预制型钢肋底板混凝土叠合板的受力性能,以跨度、肋高、肋宽、型钢厚度作为主要变量,对4块带型钢肋预制混凝土底板和2块叠合板进行了静载试验,得到了底板和叠合板的破坏形态、荷载-挠度曲线、型钢荷载-应变曲线,分析了其破坏机理、变形特性以及裂缝发展规律。结果表明,型钢肋与混凝土整体受力较好;增大试件肋宽、肋高均使得试件刚度和抗裂性能提高,增大试件跨度会降低其极限承载力、刚度和恢复性能;采用自然粗糙面的叠合面抗剪性能良好,可达到与整浇板相同的受力性能。  相似文献   

4.
叠合板是工业化建筑体系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楼面结构体系,叠合板的设计通常按照叠合方式按双向或单向板进行设计,很少关注由单向预制拼板加后浇叠合层所形成的叠合板的设计。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单向预制拼板叠合双向板的两阶段设计方法,即在正常使用状态下按照双向楼板设计,在极限承载能力状态下按照单向楼板设计;并通过足尺构件的试验验证了本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程志军  马智周  胡杰  余少乐  赵勇 《建筑结构》2021,51(23):111-119
为研究密拼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双向板的受力性能,进行了2块四边简支边界下的3.6m×3.6m叠合板堆载试验,研究了板的破坏模式、拼缝传力、刚度及承载力.试验结果表明:2个试件具有相似的破坏模式,板底裂缝形态均呈"米"字形,与现浇板存在差异;密拼接缝两侧按《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应用技术规程》(T/CECS 715-2020)要求配置桁架钢筋,能保证拼缝搭接钢筋有效传力,实现了板的双向受力;屈服荷载前,增加拼缝搭接钢筋可提高双向板的整体刚度;密拼试件的承载力实测值均不低于采用弹性薄板小挠度理论和极限平衡法计算的承载力.  相似文献   

6.
《低温建筑技术》2019,(6):110-113
为了改善桁架钢筋叠合板节点施工,提出一种新型节点构造措施。并进行了出筋叠合板、不出筋叠合板、现浇板以及新型带套筒叠合板的静力加载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只要使叠合板的板端具有足够的受剪承载能力,采用套筒处理叠合板底板伸出纵向钢筋的方式对叠合板的承载能力基本无影响且叠合板具有良好的裂缝控制能力和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7.
《施工技术》2021,50(19)
以上海地铁15号线吴中路站为背景,针对软土无柱大跨度新型地铁车站结构特点,选取结构关键构件设计监测方案并开展相应的施工期结构内力监测。基于对监测数据的记录分析,了解新型无柱大跨地铁车站结构的基本特点,总结得出该工程关键构件的力学变形规律。监测分析表明,该新型结构设计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9.
为提高地铁车站施工效率,研发了装配式地铁车站单面叠合侧墙,分别制作了缩尺比例为1∶2的叠合试件和现浇试件,并进行了抗弯试验。结果表明:现浇试件和叠合试件呈现出相同的破坏形态,两者的荷载-挠度曲线基本接近,抗弯性能相近;叠合试件的叠合面未出现明显破坏,且截面钢筋应变分布仍满足平截面假定,叠合试件的整体性较好;装配式地铁车站单面叠合侧墙具有“等同现浇”的受力性能,可应用于实际工程。  相似文献   

10.
预制混凝土叠合板的无筋叠合面抗剪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物试验,检测了由不同工艺处理方法、不同强度后浇层、不同划痕深度组成的预制混凝土叠合板无筋叠合面的抗剪强度,以验证无筋叠合面的粘结性能。试验结果可为其设计与施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工程中应用较多的普通齿板主要有以下三种破坏形式:齿板拉断、齿拔出、木材剪坏。针对这三种破坏形式,对齿板进行了加压防止齿拔出、带肋提高齿板刚度两种改进措施,提出了带肋螺栓压接齿板的方案。依据我国现行《木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5—2003)中齿板连接节点的实验要点,分别对普通齿板、螺栓压接齿板、带肋螺栓压接齿板的板齿极限承载力进行了测试。在试验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将三组齿板的承载力进行对比。并根据木结构设计规范中规定的方法,进一步计算得到了螺栓加压齿板与带肋螺栓加压齿板的各项承载力设计值。分析结果表明,螺栓加压这项改进使齿板连接节点承载力较普通齿板有明显提高,承载力的离散性在大多数情况有所降低,而加肋这项改进的效果并不是十分明显。改进后的齿板连接节点具有良好的延性和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2.
U. Topal  . Uzman 《钢结构》2008,23(9):79-79
对均布温度荷载作用下,复合材料层合板的热屈曲荷载最优化设计采用的改进可行方向法进行研究。目标函数可使层合板临界温度最大化,将纤维方向设为设计变量,数学公式中采用了一阶剪切变形理论。为此,采用一个基于FORTRAN的计算机程序来进行层合板的优化。最后,分析了长宽比、反对称铺层、边界条件、材料各向异性、热膨胀比例系数和复合层合板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并将结果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13.
大跨屋盖风荷载特性的风洞试验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结合深圳市高交会展馆续建工程屋盖的试验研究,分析了位于高湍流区域的大跨低矮屋盖的平均风压及脉动风压分布特性,通过屋盖测点脉动风压随风向变化的三维功率谱密度函数,分析了结构的漩涡脱落特征。所得的这些结果对于结构的抗风设计有较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市政技术》2016,(5):167-169
桩土荷载分担比是PT℃管桩复合地基设计中的重要参数。结合天津软土地区3组PTC管桩复合地基静载试验,对复合地基在工作状态及极限状态下侧摩阻力和端阻力承担外荷载的比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桩土荷载分担比;讨论了垫层厚度对桩土荷载分担比的影响;提出了实际工程的垫层厚度,对类似工程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跨度为12.0m的预弯复合梁(即预应力劲性砼梁)足尺试验结果,观察梁在反复荷载作用下裂缝发生、发展及闭合规律,测定梁的挠度、截面应变与作用荷载的关系,得出了预弯复合梁开裂后刚度随作用荷载的衰减规律,有效截面的几何形心随作用荷载的移动规律,从而得出预弯复合梁开裂后刚度及强度的实用计算式。它与国外现行规范相比,物理概念明确,计算结果更接近梁开裂后的实际工作状态。  相似文献   

16.
北京燕化二厂成品仓库长171m、宽36m,为大空间、大跨度建筑物。屋面采用了彩色复合保温钢板,不仅较好地满足了大跨度和大面积屋面的需要,减轻了屋面荷载,增强了屋面的整体性和防水性能,加快了工程施工进度,而且美化了屋面,综合效益显著。1彩色复合保温钢板...  相似文献   

17.
利用粉喷桩技术处理某五层住宅楼软弱地基后 ,在形成的粉喷桩复合地基上铺设一定厚度的砂垫层 ,之后随机抽取单根桩和桩的复合地基进行静载荷试验 ,并在载荷板下的桩中心、板边缘内外两侧及桩土中各放置压力盒 ,根据作用在桩 -土的应力测试结果 ,分析整个加荷过程中该类复合地基的桩土应力比的变化规律、垫层厚度与桩土应力比的关系及其对桩承担荷载占总荷载大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对复合材料板的冲击性能进行研究。增加两种类型复合材料板(玻-碳及玻-环氧)的冲击能量直至完全成为一个试件。采用能量模拟方法建立冲击能和能量吸收的关系,结合荷载-挠度曲线确定组合构件的针入度和开孔阈值。通过比较荷载-挠度曲线以及冲击侧和非冲击侧破坏试件的图像,对不同冲击能下破坏试件的破坏过程进行评估。同时,对破坏试件的横截面也进行了检查和分析,对破坏程度,如纤维破坏、临界层的剥离范围,进行评估。研究表明:采用玻纤面层组合构件的开孔阈值比采用碳纤面层的组合构件大约高30%。  相似文献   

19.
多次预应力拱桁架静力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预应力张弦拱桁架进行了模型试验研究,通过多次张拉预应力索分级加载,验证可滑移弹性支座在张拉过程中的滑移性能,测试多次张拉过程中拱桁架构件的应力及结构的位移变形,并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多次施加预应力可以有效降低结构内部应力峰值,增大结构承载能力。试验模型及结论可以为今后此类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郭天木 《特种结构》2006,23(4):82-83
以往工程设计中均没有考虑拱管在水平荷载作用下产生水平位移后在半跨垂直荷载作用下对支座产生的附加弯矩及附加扭矩。这个附加弯矩和附加扭矩到底有多大,工程设计中能否忽略不计?本文从理论上加以推导并给出工程中三种常用矢跨比的实用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