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都动物园爬行动物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2005年采用沉淀-漂浮法及阿米巴原虫营养琼脂双相培养基培养法,调查成都动物园28种108只爬行动物(包括蛇类、龟类、蜥蜴类和鳄鱼类)的寄生虫感染情况,先后共检查211个粪样,其结果为:阿米巴原虫的粪样阳性率为26.1%(55/211),线虫卵的粪样阳性率为14.7%(31/211),球虫卵囊的粪样阳性率为2.8%(6/211),而蜱仅在个别动物体表发现。  相似文献   

2.
为了掌握我国圈养麝内寄生虫感染情况,为圈养麝内寄生虫病防控技术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抽样采集圈养麝新鲜粪样,采用循序沉淀法、离心漂浮法和贝尔曼法进行粪样中寄生虫虫卵(或卵囊)和幼虫的检查。从四川、陕西、甘肃和湖北等地24个养麝场中抽样采集了1049只麝的新鲜粪样,共查到9种(类)寄生虫虫卵(或卵囊)和幼虫,总阳性率为71.21%。其中,球虫Eimeria sp.卵囊阳性率达44.61%,卵囊密度(OPG)为800~54 400;线虫卵(未定科属)阳性率次之,为11.73%,虫卵密度(EPG)为300~18 700;而肺线虫(网尾属Dictyocaulus sp.)幼虫、毛细线虫Capillaria sp.卵、毛圆线虫Trichostrongyloides sp.卵、食道口线虫Oesophagostmum sp.卵、绦虫Anoplocephalidae sp.卵、类圆线虫Strongyloides sp.卵和毛首线虫(鞭虫Trichuris sp.)卵的阳性率分别为6.01%、2.00%、1.81%、1.53%、0.95%、1.24%和1.33%。调查表明我国圈养麝感染的内寄生虫种(类)多,感染率较高,其中以球虫和线虫感染情况最严重。  相似文献   

3.
陕西圈养珍稀野生动物肠道寄生虫感染及其形态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7年11~12月对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中的珍稀野生动物进行了寄生虫感染情况及其种类、形态的观察.采用生理盐水涂片法、碘液染色法对18种75头/只野生动物的粪便进行检查,对检出的寄生虫进行数码显微摄片.结果共检出11种寄生虫,总感染率为88.9%,以芽囊原虫(Blaaocyais sp.)、阿米巴原虫感染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4.
为准备开展实验动物的寄生虫学监测,我们于1987—1988年对成都地区有代表性的5个繁殖用鼠单位,就小鼠的寄生虫自然感染率、感染虫种、易感鼠龄、寄生部位和不同品系小鼠对寄生虫的感染差异等作初步调查。小鼠按正常试验用鼠要求随机购自华西医科大学(74只)、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94只)、省医科院医学实验动物中心(69只)、省防疫站(51只)和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341只)5个单位,共629只,鼠龄3周—12月,品系包括BALB/C小鼠74只、615小鼠78只、NIH小鼠157只及昆明系小鼠320只。每鼠同时采用直接涂片法、饱和盐水漂浮法、透明胶纸粘取法以及解…  相似文献   

5.
1986年4月、6月和1987年4月在卧龙自然保护区采集野生动物粪便用循序沉淀法和漂浮法进行了寄生虫卵和幼虫检查,结果如下:检查云豹等肉食动物粪便42份,其中检出狮弓蛔虫(Toxacarisleonina)卵35份;裂头绦虫卵3份;单盘类吸虫卵3份;圆形亚目线虫(Strongylata)卵2份;带科绦虫(Taeniidae)卵2份;鞭虫(Trichurissp.)卵1份;肺线虫幼虫3份。检查野猪粪便8份,均查出猪蛔虫(AscarisSuum)卵;并有似蛔线虫(Ascaropssp.)卵6份,鞭虫卵1份。在3份黄麂粪便中,有2份发现槽盘吸虫(Ogmocotylesp.)卵和原圆科(Protostrongylidae)肺线虫幼虫。在21份小熊猫粪便…  相似文献   

6.
泾县包合乡以往是皖南山区血吸虫病流行区,1965年达到基本消灭。1981年~1986年在监测中我们作了野生动物的寄生虫调查。结果解剖野生动物5批658只,有鼠类(黑线姬鼠、山鼠、田鼠、沟鼠、黄胸鼠、黄毛鼠、鼩鼩等7种、634只)、野兔(21只)、食蟹獴(1只)、黄麂(2只)。发现其中13只动物感染寄生虫(占1.98%);其中有鼠类12只,检出虫体及病变部位在肠、肝。虫体经鉴定属弓首线虫(成虫)、长膜壳绦虫(成虫)、肥颈泡尾绦虫(带囊尾蚴)、豆状带绦虫(囊尾蚴);野兔1只,检出虫体及病变部位在后腿肌及筋膜间。虫体经鉴定属链形多头绦虫(共囊多头蚴)。共发现线…  相似文献   

7.
大、小鼠寄生虫检测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小鼠在所有实验动物中的地位及用量均占首位。作者于1987年进行了大、小鼠寄生虫检测方法探讨,现报道于下。1检测方法抽查的大小鼠分笼过夜(每笼1鼠),翌日逐个收粪,每鼠同时采用下述四种方法检测,比较各种方法的寄生虫检出率。1.1直接涂片检查法取一张清洁的载玻片,滴一滴生理盐水及一滴0.5—1%的碘液,两滴液体相距约0.8—1.0cm。用竹签挑取少量粪便,先在生理盐水中涂抹,再用此竹签在碘液中涂抹。取一清洁薄盖片盖在此2滴粪便混悬液上,生理盐水与碘液扩散后在盖片中间形成一条分界线。在低倍镜下先检查生理盐水的一半,观察有无滋养体、…  相似文献   

8.
野生太行猕猴肠道寄生虫感染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野生太行猕猴(Macaca mulatta tcheliensis)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采用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改良抗酸染色法和卢戈碘液染色法对194份粪便样品进行检查,结果共检查出阿米巴原虫(Amoebasp.)、等孢球虫(Isospora sp.)、鞭虫(Trichuris sp.)、圆线虫(Strongylid sp.)、泡翼线虫(Physaloptera sp.)、蛲虫(Enterobius叩.)、蛔虫(Ascarid sp.)7种寄生虫.寄生虫总感染率为97.4%,线虫感染率为93.8%.其中,鞭虫感染率最高,为91.2%;阿米巴原虫和圆线虫次之,分别为67.5%和60.8%.寄生虫混合感染率为87.1%;鞭虫、泡翼线虫、圆线虫3种线虫混合感染率为71%,同时感染其中2种的占42%,同时感染3种的占29%.对鞭虫卵、圆线虫卵和泡翼线虫卵进行感染强度测定,92%以上阳性样品线虫卵的EPG值在2 000以下.等孢球虫为非人灵长类国内新发现种;所检出寄生虫中,阿米巴原虫、鞭虫、泡翼线虫、蛲虫、蛔虫均可感染人,因此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三)ST测定方法 乳鼠可广泛应用于检查ST。取粗制培养滤液或经处理的粪便标本上清液0.1ml每份样品加入约0.08%伊凡斯兰染料作标记,经口喂饲2~4天乳鼠4小时后取出全部肠管称重,计算肠重与剩余尸重量之比率。比率大于0.09者为阳性,小于0.07为阴性,中间为可疑。  相似文献   

10.
吴毅  易祖盛  江海声 《四川动物》2004,23(2):104-107
对广东杨东山十二度水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啮齿类、翼手类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初步调查,采集动物标本61号,为9种,观察或采访记录到3种,该保护区共有两个目的哺乳动物12种,其中我国特有种1种——贵州菊头蝠(为2000年发现的广东省翼手类新记录)。鼠类中进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有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的动物有5种,约占该保护区啮齿类种类的70%。初步调查显示,该保护区翼手类、啮齿类动物种类较为丰富,是食物链中的重要环节,在该保护区自然生态系统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深入开展对它们的研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1.
青海海南地区蜱类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6—1985年作者在青海省海南地区,对喜马拉雅旱獭等兽类和家畜,体外寄生蜱类进行了初步调查。现报道于下。调查方法:广泛捕猎旱獭、鼠类等动物,搜集体外、洞道及窝巢的蜱类,也检获家畜体外蜱类进行分类鉴定,大部份标本送检查菌,少部份制作成永久留存标本。调查结果:从20种动物体外、洞巢搜集蜱类16,000只。经鉴定属于1科5属10种(见表)。生物学资料:鼠类是该地蜱类的主要宿主,有7种蜱类寄生。家畜次之,有6种蜱类寄生,其中以绵羊和牦牛寄生最多。草原硬蜱占蜱类总数的91.0%,为优势种,尤以旱獭体外采集的草原硬蜱为最多。从春季到秋季,其獭体…  相似文献   

12.
滇西食虫目及啮齿目动物的蚤类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调查系1951年11月至1952年3月先后在云南的弥渡、大理才村和大理城内三处进行的。先后捕获室内及室外的食虫动物及齧齿动物共1000余只;包括食虫动物3种,齧齿动物11种,共14种。在检查动物的体外寄生虫时所得到的,除跳蚤外,尚有虱、螨(mite)、蜱(tick)及假蠍(pseudoscorpion)。其中假蠍不是吸血动物,但生活于动物窝内,偶然附于动物身体  相似文献   

13.
实验动物猕猴的肠道原虫感染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5月间,我们对本校医学实验动物中心,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的12只猕猴(Ma-caca mulatta)的肠道寄生原虫及其感染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如下:调查方法取被检猕猴新鲜粪便,先以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镜检有无原虫滋养体或包囊,再用卢戈氏碘液着色观察,尔后经铁苏木素染色油镜观察,鉴定虫种。调查结果被检的12只猕猴,均有肠道原虫感染,其阳性检出率为100%(12/12),计8种,即:一、梅氏唇鞭毛虫Chilomastrix mesnili阳性检出率为8.33%(1/12)。未检到滋养体。二、恰氏内阿米巴Entamoeba cattonia阳性检出率为100%(12/12)。三、哈氏内阿米巴Entam…  相似文献   

14.
武汉动物园灵长类动物的肠道寄生虫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武汉市动物园7种36只灵长类动物的肠道寄生虫及其感染情况的调查结果。获得被检动物肠道寄生虫17种,即努氏内阿米巴、皮氏内阿米巴,恰氏内阿米巴、哈门氏內阿米巴、库氏嗜碘阿米巴、希氏内蜒阿米巴、艾美尔球虫、肠毛滴虫、唇鞭毛虫、猴食道口线虫、钩口线虫、粪类圆线虫、毛 首线虫、住肠线虫、普鲁氏线虫和同杆线虫等。其中,6种为人兽共患寄生虫;有些为国內外宿主新记录;阳性检出率为100%(36/36)。  相似文献   

15.
曲阜孔林土壤动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3,自引:4,他引:29  
对曲阜孔林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研究。共获标本5456只,隶属于5门11纲24目,其中优势类群3类,常见类群8类,占总捕量的95.12%.4种生境土壤动物种类组成极为相似,在垂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表聚性。在多样性分析中,H、E指标在各生境表现为杂木林>侧柏林>麻栎林>林缘草地;在整个孔林中大型土壤动物H、E远大于中小型土壤动物.  相似文献   

16.
实验动物和公园动物中SARS病原来源调查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SARS冠状病毒的动物来源。方法 用冠状病毒通用引物的反转录巢式PCR方法对采集的动物呼吸道分泌物或咽拭子标本进行检测 ,用血清学方法 (EIASA)对动物血清进行检测 ,确定阳性的初筛动物。结果 分别从各实验动物猴、犬饲养场、广州动物园共采集拭子标本 84份 ,包括的动物品种有猴、犬、小灵猫、果子狸、狒狒、巨蜥、滑鼠蛇、巴西龟、孔雀、鸭子、鸽子等 ,PCR方法检测 ,未检出SARS冠状病毒 ;另抽取 16个单位 3 73只小鼠和 9个单位 198只大鼠的血清 ,用ELISA方法检查 ,有 52只鼠检出鼠冠状病毒抗体。实验动物SARS冠状病毒的追溯研究是从根本上防治SARS病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中国动物园动物种类与种群大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2008年,我们开展了中国动物园物种编目与易地保护抽样调查,抽样调查了68家动物园。抽样动物园饲养了789种[(包括虎(Panthera tigris)和金钱豹(P.pardus)的亚种]野生动物,比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动物园饲养的600种野生动物,增加了180多种;抽样动物园饲养展出野生动物中有国外野生动物种类267种,比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动物园饲养的100种国外野生动物,增加了160种。抽样动物园展出的中国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种类数分别占中国哺乳类(607种)、鸟类(1332种)、爬行类(384种)和两栖类(302种)种类总数的25.0%、28.2%、22.7%、4.0%。这些抽样动物园饲养了234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254种CITES附录物种,其中,饲养的国家Ⅰ级和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别占国家Ⅰ级和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总数的70.57%和47.09%;饲养的列入CITES附录Ⅰ、附录Ⅱ及附录Ⅲ的中国动物分别占列入这些附录的中国动物总数的64.21%、60.86%和50%。中国动物园成功繁殖了大熊猫(Ailuiopodidae melanoleuca)、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雪豹(P.unicia)、华南虎(P.tigris amoyensis)和亚洲象(Elephas maximus)等濒危物种,也成功繁殖了从国外引入的猎豹(Acinonyx jubatus)、大猩猩(Gorilla gorilla)、美洲狮(Puma concolor)等动物。然而,调查发现,(1)抽样动物园仅饲养了四分之一左右的中国哺乳类、鸟类及爬行类动物种类,饲养的两栖类更少;(2)抽样动物园饲养种群小,多数物种没有形成可繁殖种群。抽样调查的动物园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及哺乳类种群大小分别为5.09(±2.15)只、5.69(±4.28)只、15.00(±6.63)只和10.08(±2.91)只;(3)一些动物园,特别是小型动物园动物饲养空间小,一些动物表现出刻板行为;(4)中国动物园饲养繁殖的大熊猫、华南虎、鹤类已经建立了谱系,其他一些物种的谱系正在建立之中,然而,多数动物还没有谱系;(5)一些小型动物园存在笼舍不清洁,仅饲养了单只动物,展出动物名牌错误等问题。动物园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重视动物园的发展,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更多动物建立谱系,加大动物园的投入,增加动物种类,增大动物园面积,丰富圈养环境,发挥大型动物园的示范作用,以充分发挥动物园的动物展示、科学普及与物种资源保存功能。  相似文献   

18.
<正> 蜱螨染色体标本的制备,国外常用地衣红压片法或涂片法,笔者前曾介绍过玻璃纸压片法。近年来,我们参照人类和其他动物染色体的制片方法,经反复试验,成功地建立了空气干燥法制片技术。气干法明显优于压片法,为分带技术奠定了基础,对深入研究硬蜱的细胞遗传有一定意义,现将操作方法介绍如下。 1.蜱卵的收集 将饱食血雌蜱放于湿饲养试管中,置28℃温箱中培养,产卵后每1—2天分批取蜱卵于另一饲养管中,继续培养4—6天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野外树鼩和驯养树鼩寄生虫感染情况及其驱虫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野外捕获3 d和已驯1个月(未驱虫)、F1代、F2代、F3代树鼩,各五笼,每笼3~4只,用饱和食盐水漂浮法检查粪样虫卵或卵囊,根据形态学鉴定虫种。结果粪样共检获两种寄生性线虫虫卵(毛尾线虫和奇口线虫)、膜壳绦虫卵、一种球虫卵囊。野外捕获3 d和驯养1个月树鼩的线虫卵检出率最高,达100%;绦虫卵检出率分别达60%和20%;球虫卵囊检出率分别达40%和20%。驯养F1代、F2代、F3代树鼩,仅F2代1笼检出线虫卵,检出率为20%。驱虫当天粪样检出的线虫虫卵、绦虫卵和球虫卵囊与驱虫前检出结果比例一致,并收集到39条奇口线虫、3条毛尾线虫、18条长膜壳绦虫。驱虫后第2天和第3天均未收集到虫体,粪样中也未检测到线虫卵和绦虫卵,仅检测到球虫卵囊。结论为树鼩实验动物化的消化道寄生虫病的监测和控制提供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20.
耳萝卜螺循环系统的解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鉴于椎实螺类形态解剖的研究,过去均着重于研究其消化、生殖和神经三个系统,本文对耳萝卜螺循环系统的构造进行解剖描述。 材料与方法 标本于1978年3月至1980年6月采自夹江城郊,均为壳高18—19毫米,壳口径14×11—15×12毫米的成体标本。活体标本经减压、绝气和沸水处理后,置于70%的乙醇中保存。解剖时取标本浸入3%的詹氏绿液中染成淡绿色后放入70%的乙醇中或直接取本色标本移入70%乙醇中,置双筒解剖镜下解剖观察。鉴别神经与血管的主要标志:前者的鞘膜上具色素细胞,并且是实心的;后者不具色素细胞,是空心的,此外,还采取了自制微型注射器注射心脏,将两个标本的心耳与心室之间结扎后,分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