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单层分散理论为指导,研究了氯化钙在大球硅胶上的单层分散、氨吸附及吸附稳定性。结果表明,对于焙烧分散法,氯化钙/大球硅胶的适宜焙烧温度为500℃;对于微波分散法,适宜的微波辐射时间是20 min。焙烧样品的单层分散阈值为0.2~0.3 g/g,微波样品的单层分散阈值为0.3~0.4 g/g。将吸附量较大的样品进行比较,在35℃下,担载量为0.4 g/g的焙烧样品氨吸附量为0.35 g/g;担载量0.5 g/g的微波样品氨吸附量为0.41 g/g。微波样品的氨吸附量大于焙烧样品。吸附-脱附循环实验表明,2种分散法所得复合吸附剂同样具有较好的吸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段琼 《四川化工》2010,13(2):15-20
利用浸渍法将氯化钙担载于粗孔硅胶上,通过焙烧法和微波强化法使之分散于硅胶表面,研究了样品的单层分散情况,氨吸附量以及焙烧温度对结构的影响,用比表面和红外光谱辅助分析。同时比较了两种分散方法及CaCl2/SiO2和CaCl2/10X两个体系的优劣。CaCl2/SiO2体系用微波处理后分散度高,氨吸附量大,0.5g/g样品的氨吸附量达到了0.6234g/g吸附剂。  相似文献   

3.
以煤质活性炭为载体,氯化铜为铜源,甲酸铜为还原剂,采用热分散法制备CuCl-AC吸附剂。通过变压吸附法(PSA)测量该吸附剂对乙烯乙烷吸附分离性能。考察了铜担载量、焙烧温度、焙烧时间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甲酸铜还原法制备CuCl-AC吸附剂,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CuCl_2担载量为4mmol,Cu(HCOO)_2担载量为4mmol,焙烧温度300℃,焙烧时间4 h。在30℃,0.5MPa的条件下,它对乙烯的吸附量为32.39 mL/g,分离系数为2.47,对变压吸附具有很好的分离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以煤基活性炭为载体,利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载铜络合吸附剂,并对该吸附剂分离乙烯乙烷的性能进行评价。考察了焙烧温度、Cu Cl2担载量、助剂Ce O2担载量、再生等因素的影响,利用XRD、SEM等手段对吸附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改性后的煤基活性炭是分离乙烯/乙烷的优良吸附剂。最佳制备工艺条件:Cu Cl2担载量为6 mmol/g,助剂Ce O2担载量为0.7 mmol/g,焙烧温度为250℃。在70℃、0.6 MPa时,载铜复合吸附剂对乙烯的吸附量高达25.15 m L/g,分离系数为5.20,具有一定的工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李丽 《山西化工》2014,(1):34-36
利用Cu+能与C0结合形成羰基络合物,将Cu+盐负载到分子筛表面,经过热处理能达到自发单层分散状态,有效提高了C0的吸附量。利用直接混合法将CuCl负载于13X分子筛表面上制备高效的CO专用吸附剂。实验结果表明,将样品置于管式炉内,流动N2氛围保护下,在350℃焙烧4h后,CuCl/13X质量比0.4:1.0吸附剂表现出较好的吸附性能,C0吸附量可迭45mL/g,对工业分离混合气体有重要的意义。XRD也显示,不同质量比的CuCl/13X样品,在N2氛围中350℃焙烧4h后,CuCl晶相峰从有变无,说明CuCl均匀分散于栽体表面,提供了更多的与C0络合的铜离子活性中心,进而提高了吸附剂对C0的吸附量。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在常规浸渍方法制备负载型镍基催化剂Ni/SiO2的过程中,工艺条件对NiO分散度的影响.采用XRD、DTA、BET和IR等表征手段分析了不同焙烧温度、焙烧时间、Ni担载量以及助剂Cu的加入量与金属分散度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Ni担载量为15%,焙烧温度为500℃,焙烧时间为3h的条件下,NiO分散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
以钼酸铵和正硅酸四乙酯作为钼源和硅源,利用溶胶-胶凝技术制备了不同MoO3担载量的MoO3/SiO2催化剂,研究了在苯甲醛与甘油缩合反应中的催化性能,考察了催化剂的焙烧温度、MoO3负载量、反应时间和催化剂用量等对反应性能的影响。在MoO3/SiO2固体酸催化剂的焙烧温度450℃,MoO3担载量(质量分数)10%,催化剂用量0.5g,n(苯甲醛):n(甘油)=1:1.1,甲苯15mL,反应时间2.0h的最佳反应条件下,苯甲醛甘油缩醛的收率可达93.4%。  相似文献   

8.
空气中取水用的新型复合吸附剂的吸附和解吸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业凤  王如竹 《化工进展》2002,21(10):733-735,752
介绍了一种便携式吸附空气取水器 ,以及为了改进现有吸附剂的取水性能研制的一种由粗孔球形硅胶和氯化钙组成的新型复合吸附剂SiO2 ·xH2 O·yCaCl2 ,对氯化钙质量分数分别为 34.9%和 4 3.3%的复合吸附剂样品A ,B。在 2 5℃相对湿度 5 0 %空气中 ,对两个样品和常用吸附剂进行了吸附对比实验 ,结果表明 :复合吸附剂B的平衡吸附量xe 可达 0 .4 5 15kg kg ,是粗孔球形硅胶的 4 .9倍、细孔球形硅胶的 2 .0倍、分子筛 13X的2 2倍。吸附曲线和 80℃下的解吸曲线表明复合吸附剂具有更高的吸水量、更快的吸附和解吸速度 ,可用太阳能加热解吸 ,是一种理想的取水用吸附剂。  相似文献   

9.
混合胺修饰的介孔硅胶吸附CO2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介孔硅胶为载体,采用"嫁接+浸渍"两步法制备了混合胺(APTS+TEPA)修饰的介孔硅胶吸附剂。在固定床中考察了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S)和四乙烯五胺(TEPA)负载量、吸附温度、进气流量对CO2吸附性能的影响,并研究了吸附剂的循环稳定性。结果表明,当APTS负载量30%,TEPA负载量30%(TEPA30-APTS30-MSG),吸附温度为70℃,进气流量为30 m L/min时,该吸附剂表现出最好的吸附性能,饱和吸附量高达3.04 mmol/g,较纯TEPA浸渍提高了37.6%。该吸附剂经10次吸脱附循环后,饱和吸附量仅下降2.96%,具有较好的循环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李倩  宋春敏  王云芳 《当代化工》2010,39(5):512-515
以微孔-介孔复合分子筛ZSM-MCM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制备了Fe型吸附剂Fe/ZSM-MCM。结果表明其活性组分为Fe2O3,负载型吸附剂的适宜制备条件为:浸渍液浓度0.2 mol/L,浸渍时间10 h,干燥温度100℃,550℃焙烧4 h。最佳吸附条件:常温、常压,吸附时间1 h,剂油质量比1︰60,在该条件下吸附剂的饱和吸附量为36.46 mg/g。  相似文献   

11.
赵惠忠  雷敏  黄天厚  刘涛  张敏 《化工学报》2020,71(z1):272-281
通过研磨将多壁碳纳米管分别与质量分数为30%、40%和50%的无水氯化镁复合,制备了3种不同配比的复合吸附剂MWCNT/MgCl2。采用数字化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复合吸附剂表面材质的结构样貌,通过Hot Disk热常数分析仪测得复合吸附剂的热导率,使用恒温恒湿箱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温湿度,测试复合吸附剂在不同工况下的水蒸气吸附性能,并采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对25℃、50% RH工况下的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应用Autosorb-IQ全自动气体分析仪测试了三种样品在25℃下的等温吸湿曲线。实验结果表明,相同温湿度工况下,随着氯化镁含量增加,复合吸附剂的吸附量提高,25℃、50% RH下氯化镁含量为30%、40%和50%的复合吸附剂M1、M2和M3的吸附量分别为0.62、0.79和0.94 g/g;恒定湿度为50% RH,温度变化为15~35℃时,复合吸附剂吸附量受温度和饱和水蒸气分压力的双重影响,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温度固定为25℃,相对湿度从50% RH增加到80% RH时,复合吸附剂吸附量均大大提升;复合吸附剂在35℃、25% RH中高温、低湿条件下仍表现出较好的吸附能力;在相对压力P/P0为0.3时,M1、M2和M3的吸附量分别为0.24、0.25和0.30 g/g,随着吸附压力的增加,复合吸附剂的吸附量也不断提升,最大吸附量分别达到3.54、3.75和4.42 g/g。复合吸附剂MWCNT/MgCl2的制备研究,为吸附剂的性能研究提供了基础,对太阳能吸附式空气取水的研究具有潜在意义。  相似文献   

12.
采用焙烧方法对赤泥进行改性,通过氮吸附、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IR)和X射线衍射(XRD)技术分析焙烧条件对赤泥微观结构的影响,例如焙烧温度和时间,并通过铜离子吸附实验对改性赤泥(R-RM)的吸附性能做出评价.结果表明,R-RM的比表面积和平均孔容积随焙烧温度升高和时间的延长都是先增大后减小,在387 ℃/2 h条件下分别达到最大值15.7303 m2/g和0.007946 cm3/g.焙烧能够使赤泥中的碳酸盐化合物分解,提高颗粒孔隙率;使结合水蒸发,从而疏通内部孔道,降低水膜对吸附质的传质阻力.在室温下,R-RM对20 mg/L铜离子的最大吸附容量为1.89 mg/g,去除率达94.5%.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用氯化铵作为氯化剂氯化焙烧碳酸钙制备无水氯化钙的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焙烧温度、物料配比、焙烧时间及物料装载厚度的影响,并用XRD对无水氯化钙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氯化焙烧法制无水氯化钙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焙烧温度为450 ℃、焙烧时间为60 min、氯化铵与碳酸钙物料配比n(氯化铵)∶n(碳酸钙)=3∶1、物料装载厚度大于1 cm。此条件下碳酸钙的转化率为95.8%、焙烧产物氯化钙的质量分数为94.96%。用工业级原料焙烧时,选用粒径为10.5 μm的工业重钙与工业氯化铵焙烧120 min,碳酸钙的转化率为95.19%,无水氯化钙的质量分数为94.83%。  相似文献   

14.
以水氯镁石和氨水为原料,利用直接沉淀法制备高纯氢氧化镁阻燃剂。研究了氯化镁浓度、氨水浓度、反应温度对制备氢氧化镁阻燃剂纯度的影响,确定了制备高纯氢氧化镁阻燃剂的最佳工艺条件,其最佳工艺条件为:氯化镁浓度在2.5~3.0mol/L的范围内、氨水浓度为4.0mol/L、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60min。  相似文献   

15.
用盐酸和氨水对活性炭进行改性获得改性活性炭,将其用于处理甲基橙废水,考察了改性条件、振荡速度和温度等因素对甲基橙吸附性能的影响,采用吸附等温模型和吸附动力学模型进行拟合,并分析吸附过程的热力学特征. 结果表明,盐酸改性活性炭对甲基橙的吸附效果优于氨水改性活性炭,在甲基橙初始浓度60 mg/L、溶液体积50 mL、温度20℃、振荡速度100 r/min、盐酸改性活性炭投加量0.2 g时,24 h基本达到吸附平衡,甲基橙去除率为93.7%. 不同温度下,盐酸改性活性炭对甲基橙的吸附符合Langmuir(RC2>0.95)和Freundlich(RC2>0.97)吸附等温模型,饱和吸附量达112.7 mg/g. 热力学参数DG0<0,DH0>0,DS0>0,表明盐酸改性活性炭对甲基橙的吸附是自发吸热反应,其吸附动力学可用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描述,随振荡速度增加,吸附速率常数增加.  相似文献   

16.
氨络合法制备无水氯化镁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氨络合法,以菱镁矿为原料制备出了高纯无水MgCl2,研究了温度、反应时间、初始浓度对制备工艺关键步骤的影响. 结果表明,菱镁矿粉在750℃下煅烧2 h生成高活性MgO;活性MgO与NH4Cl在乙二醇中氯化反应的最佳温度应控制在130~150℃,该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40.7 kJ/mol;MgCl2×6NH3的最佳反应结晶温度约为15℃,MgCl2×6NH3晶体是白色正八面体,初始浓度、温度等显著影响晶体质量;MgCl2×6NH3的热解过程可分为55~97, 97~182和182~297℃三个阶段,每个阶段脱去2个氨分子.  相似文献   

17.
以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CTA)为醚化剂,对木屑纤维素(MC)进行了改性,并对产物进行了表征. 探讨了阳离子木屑纤维素用量、pH值、吸附温度、吸附时间等因素对水溶液中2,4-二氯苯酚(2,4-DCP)静态吸附效果的影响. 结果表明,阳离子木屑纤维素的制备条件为:CTA/MC质量比2.0,反应时间2.0 h,反应温度30℃,NaOH溶液浓度30%(w). 阳离子木屑纤维素对水溶液中2,4-DCP的最佳吸附条件为:pH 8.0,吸附时间90 min,吸附温度25℃. 此条件下,处理100 mL 2,4-DCP溶液(50 mg/L)的吸附率可达88.92%,吸附容量为1.482 mg/g. 木屑纤维素经改性后,对水中2,4-二氯苯酚存在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18.
锰渣是锰矿石生产硫酸锰过程产生的酸性过滤渣,赤泥是拜耳法生产氧化铝过程产生的碱性废渣,两种废渣排放量大,综合利用程度低。以锰渣和赤泥为原料,混合焙烧制备锰渣-赤泥吸附剂,实现了两种废渣的中和,制得的吸附剂pH接近中性。研究了锰渣-赤泥吸附剂对溶液中2价铜离子的吸附性能,为废渣的综合利用提供新途径。考察了吸附时间、溶液初始铜离子质量浓度、溶液pH等条件对吸附剂吸附溶液中铜离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焙烧温度制得的吸附剂对铜离子的吸附平衡时间为22 h;焙烧温度为700 ℃制得的吸附剂(A700)对铜离子的吸附效果最好,在固液质量体积比(g/L)为0.4∶1条件下,达到平衡时溶液中铜离子的质量浓度可从20 mg/L降低到0.053 mg/L,平衡吸附量为45.739 2 mg/g,对铜离子的吸附去除率达到99.72%。吸附剂A700对铜离子的吸附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