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以湖南省的229位农民作为调查样本,通过建立二元Logistic模型,从农民个人特征、农户家庭特征、农民心理认知三个方面对小规模农户参加农业保险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农民的年龄、农民的文化程度、家里是否有大学生、对农业保险的了解程度、参加农业保险是否有补贴都显著正向影响小规模农户参加农业保险。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凉山民族地区农技推广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分析,要建立健全民族地区农技推广体系,必须努力提高农民与推广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网络,实施优惠政策,努力充实民族地区农技推广队伍,建立农技推广组织的良性运行机制,依法加强农技推广投入,奠定民族地区农技推广事业的发展后劲,不断改革和优化农技推广方法,坚持典型引路,积极发展“公司 农户”的推广模式,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广西岩溶区县域石漠化治理模式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6—2015年)国家下达的广西75个岩溶石漠化治理县为研究对象,通过筛选和确定典型岩溶地貌背景下具有代表性的5种石漠化成功治理模式,分析5种石漠化治理模式的特征和异同,选取15项指标进行广西岩溶区县域尺度石漠化治理模式适宜性评价。利用模糊评价进行广西岩溶区县域石漠化治理聚类分析,并与自上而下的主观预测结果对比。最后进行县域尺度石漠化治理模式分区,共分为4个区域。将分区和5种成功的石漠化治理模式对应,实现县域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模式的适宜性评价及治理模式的推广,以期为广西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将优秀的农民培养为农民教师,组织农民教师定期对相邻农户进行实用技术培训,构建“首席技术推广专家+农技部门推广人员+乡土专家一农民教师一示范户一普通农户”的技术快捷传播通道,是农民教农民培训模式的核心。这一模式是四川省米易县科协开展农村科普工作的创新举措。草场乡枇杷协会和丙谷镇芭蕉箐村的实践证明,该模式对进一步搞好农村实用技术普及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石漠化概念及其治理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一步厘定喀斯特石漠化形成因素对西南喀斯特退化土地生态治理、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梳理当前对石漠化认识有关理论的研究进展,提出喀斯特石漠化是岩溶山地人口增加打破了低土地承载力和低生产力背景下维系的脆弱平衡,而发生的土地退化。当前中国农户正经历着生计转型与多样化生计,对农业生产与农村土地依赖性逐渐减弱,岩溶山地人地关系模型出现了新变化,未来岩溶山地石漠化将呈现由扩展转向收缩的新态势。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陕甘宁3省区的农户调查资料,选取3种不同种类的技术,分析4种不同技术推广主体的特征及其对农户采用新技术的影响。结果表明,目前在西北地区农技部门仍是农业技术推广的最重要主体,企业、科研、农民合作型技术推广模式起辅助性作用,且各种技术服务不能满足农户需求。农技部门和科研单位在推广公益性强和复杂技术上具有优势,企业和合作组织在推广商业性和经济收益高的技术上具有优势。农户从认知技术到获取技术再到采用技术的过程中对组织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其中,农技部门和科研单位的在前两个阶段作用较大;合作社和企业对农户的促进作用在技术采用阶段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7.
基于吉林调研农户数据,采用多个Logit模型比较分析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采用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技术特性决定了该技术的采用不仅与微观农户技术需求有关,也与技术供给有关,实证也验证了农业技术供给和玉米种植规模对农户技术采用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样本数据反映,如此经济、环保又增产的农业技术并未能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与我国农技推广力度严重不足密切相关。从符合WTO规则及更好地实现我国粮食安全角度来看,我国应加大粮食主产区的农技推广力度。  相似文献   

8.
《科学管理研究》2017,(6):85-88
农村创新人才在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分析我国农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问题,结合对农村创新人才培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认为"一带一路"背景下,除了不断完善原有人才培养模式,还应加强农村学校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创新农村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发展"农技推广"与"农业合作组织"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农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开发、加强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和西部合作。  相似文献   

9.
蓝凤金 《广东科技》2012,21(9):139-140
由于岩溶地区是我国石漠化现象最严重的地区,因此一直受到我国政府的广泛关注,鉴于岩溶地区的土地利用、石漠化等问题的严重性,本文就这一问题的治理工程设计进行专题讨论。首先对岩溶地区土地利用、石漠化的现状进行分析,之后就岩溶地区治理工程设计的要点给予阐述,这一方面的内容主要有土地资源的治理以及土地资源模式构建这两个方面,最后,就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工程设计的对策进行说明。通过采取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完善石漠化的治理模式、轻度的石漠化治理、中度石漠化治理、强度的石漠化治理等五个设计层面,为岩溶地区的土地利用和石漠化治理工程的设计提供了参考性策略。  相似文献   

10.
张邦伟 《广东科技》2014,(Z1):133-134
贵州省正安县属于石漠化严重的地区之一,石漠化的危害严重,不仅降低了土地的生产能力,同时也影响了农业的发展。石漠化治理一直是贵州省正安县土地治理的主要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然需要加强治理,采取相关的质量措施,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主要研究了贵州省正安县石漠化治理的相关问题,希望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11.
喀斯特山区生态治理区石漠化过程的土壤质量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省较大的空间尺度内,对典型石漠化治理区石漠化过程的土壤质量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砂粒含量随石漠化发展过程而增加,粘粒含量随其减少;土壤孔隙度、持水能力在潜在、轻、中度石漠化过程中变差,强度石漠化则较好.容重随石漠化过程而减小;与原生林地相比,潜在、轻度、中度、强度石漠化的有机质、全氮等养分含量较低,速效养分与其相差不显著;各等级石漠化中,强度石漠化土壤的养分含量最多,中度石漠化的有机质、全氮等养分比潜在、轻度石漠化略多,但其速效养分较其略低;潜在、轻度石漠化土壤的养分含量最少,速效养分主要来源于施肥.因此石漠化生态治理的主要任务是保证对陡坡地的退耕还林、封禁治理,同时对轻、中度石漠化加强治理.  相似文献   

12.
蔬菜出口产地农户使用农药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户农药使用行为合理与否直接决定着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利用蔬菜出口产地的调查数据,对农户农药使用行为情况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并对影响农户使用农药行为的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发现,年龄、接受教育程度、是否有计划扩大种植面积等农户特征,农业生产环境和农户生产积极性均对农户使用农药有显著影响.建议要进一步加大对农药安全、合理使用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户安全用药意识;加大指导和培训力度,规范农户农药使用行为;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等.  相似文献   

13.
黔中花江喀斯特干热河谷地区石漠化发育较为典型,生境十分脆弱,其自然环境、生态产业和社会经济均被学者广泛关注.自“九五”计划实施以来的近30年,学者在该区开展了认识石漠化、治理石漠化、生态产业提质增效、生态与经济耦合发展等诸多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理论和实践成果,推动石漠化治理和山区生态建设,其中的“顶坛模式”是石漠化治理的典型经验.本研究首先从干、热、河谷深切、石漠化4个方面阐明了该区的基本特征,然后从认识喀斯特石漠化、石漠化治理生态产业培育、生态产业提质增效等视角,对现有主要文献进行梳理,并结合长期积累的资料,分析了下一步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最后以区域为尺度,展望了未来研究的三个重要方向,即小生境特征的量化及应用、植被恢复与二元结构的关系和生态产品的生态价值实现.  相似文献   

14.
结合我国不同区域土地利用特点及整理方向总结出6个一级区的14种可持续土地整理典型模式:东北区的规模农业、旱改水、旱作节水模式,华北区的节水与防治盐碱化模式,中部区的治理涝渍地、丘岗地模式,东南区的高标准农田生态整理与宅基地复垦模式,西北区的黄土丘陵沟壑区与农牧交错带的生态整理模式,西南区的整理坡耕地、河滩地与喀斯特石漠化土地模式.  相似文献   

15.
张邦伟 《广东科技》2014,(3):133-134
贵州省正安县属于石漠化严重的地区之一,石漠化的危害严重,不仅降低了土地的生产能力,同时也影响了农业的发展。石漠化治理一直是贵州省正安县土地治理的主要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然需要加强治理,采取相关的质量措施,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主要研究了贵州省正安县石漠化治理的相关问题,希望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16.
协同技术、P2P技术与在线学习社区的日益融合,为知识经济时代教师培训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新的研究领域。文章从"混合学习"视角,提出了我国基础教育教师"三位一体"培训模式,分析了"三位一体"教师培训模式在实际运用中的具体对策,从而为基础教育教师培训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培训模式,为政府部门、培训机构提供培训决策的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17.
当前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凸现体制不顺,队伍不稳、机制不灵活等发展滞后问题,本文简要讲述了由农技人员与农户相结合的农技推广新模式--"培一扶十指百"活动的背景、目标和模式.  相似文献   

18.
针对农户生产经营过程中农村环境风险日益突出的问题,对农户环境风险的认知与管理意愿进行研究.通过对河北省11个地区283名农户的实地调研所获得的数据,对农户过量施肥以及不当使用农药所带来的环境风险认知及管理意愿进行评价,并采用Logistic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农户对环境风险的管理意愿受农户教育程度、农户从事农业生产年数、兼业情况、年总收入,以及是否接受农业技术培训等因素的影响,并提出增加农户农业科学技术培训、制订农业生产规范以及提高农户环保意识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的发展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推广靠体系。我国承担农技推广工作主体的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却发展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为了顺利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必须大力发展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通过调查表明,农户强烈需求先进农业技术,这为重新重视发展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提供了现实依据。在对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市场化运营做了可行性探究的基础上,提出了3种发展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的路径,即政府主导型农技推广体系的构建;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的市场化运营;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主导的农技推广。  相似文献   

20.
土地利用变化是人类活动影响地表变化的重要表征,喀斯特石漠化是生态环境恶化的指示,对生态脆弱的喀斯特地区进行石漠化和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分布研究,是地球变化研究的重要议题。通过“3S”技术对典型喀斯特地区关岭县2010-2015年石漠化演变过程和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研究发现:①无石漠化面积增加了80.68 km2,强度、极强度石漠化面积分别减少50.5 km2和 78.61 km2,石漠化治理工程初见成效,但石漠化演化是一个双向反复的转化过程。②水田、旱地、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分别减少54.4 km2、59.05 km2、15.39 km2和302.82 km2,有林地、灌木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分别增加270.82 km2、145.38 km2和13.37 km2,农户生计资本转变致使耕地撂荒,生态修复工程成效显著。③土地利用的变化是石漠化演变方向的指示剂,植被的正向演替区域与石漠化减轻区域吻合,耕地和聚落分布区域与石漠化恶化区域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