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6 毫秒
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心电图T波及QT离散度(QTd)变化对判断冠状动脉(冠脉)再灌注的价值。方法:56例AMI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分析溶栓后24小时内T波倒置情况及溶栓前后QTd变化。结果:溶栓后24小时内T波倒置组冠脉再灌注率62.7%,未倒置组冠脉再灌注率31.6%,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溶栓成功组QTd与溶栓前及失败组比较,显著缩短(P〈0.01)。结论:AMI静脉溶栓后24小时内T波倒置及QTd明显缩短可作为冠脉再灌注的重要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2.
观察56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心电图演变、临床表现,对有无T波早期倒置组患者进行对比,结果表明:T波早期倒置组心肌坏死程度较轻,心梗后预后较好。目的在于证实AMI患者T波早期倒置与抬高的ST段迅速下降一样是溶栓后血管再通的指标这一假说。  相似文献   

3.
静脉溶栓已成为治疗AMI的主要手段之一,不仅能缩小梗死面积,挽救坏死心肌,而且明显改善愈后;作为溶栓后判断冠脉再通的间接指标,一直以症状明显缓解,ST段在2h内下降≥50%,心肌酶峰提前至14h及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为标准,对T波的变化研究很少。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已开始探索AMI溶栓后早期T波倒置与冠脉再通之间的关系。现将我院56例AMI患者溶栓后24h心电图T波变化及38例AMI未溶栓者24h心电图T波变化报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急性心肌梗塞(AMI)发病率随之增加,医学界各位专家,对于心电图ST段改变诊断AMI。以做出精辟论述,但唯AMI心电图T波的变化没有人注重。我院心电图诊断78例AMI患者,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后,早期T波改变是诊断AMI冠状动脉闭塞再通较可靠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心电图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用尿激酶溶栓后2h内抬高ST段下降幅度,评价溶栓治疗过程中ST段改变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探讨ST段回落与早期(24h内)T波倒置、酶峰前移的相关性及住院期间临床事件的发生率。方法:选择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100例,在发病12h内行尿激酶静脉溶栓,计算2h内ST段抬高振幅总和(∑STE)的下降幅度。结果:溶栓治疗2h后∑STE较溶栓治疗前下降大于50%者,24h内T波倒置者多、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前移、左室功能改善好。而溶栓治疗2h后∑STE较溶栓治疗前下降小于50%,24h内T波未倒置者多、CK—MB峰值后移、心功能不同程度受损。结论: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经早期溶栓治疗后其抬高的ST段下降幅度大于50%可作为心肌血供恢复的主要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T波的动态变化与左心室功能之间的关系。方:56例前壁Q波型AMI患者,其中T波由倒置转为直立,即T波正常化38例,T波持续直立4例,T波持续倒置14例。AMI后常规记录12导联心电图。采用二维超声心动图、彩色心室壁动力分析和超声学定量技术检测室壁运动和左心室收缩功能状况。结果:T波持续倒置组血浆肌酸肌酶(CK)峰值明显高于直立组,而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峰值排空率(PER)和射血分数(EF)显著低于T的持续直立组。且T波正常化越早左心室功能恢复得越好。T波持续直立组血浆CK峰值高于T波直立各亚组和T波持续倒置组,而FS、EF和PER均显著低于各亚组。结论:AMI后12个月异常Q波导联的T波动态变化能用于评价左心室的局部和整体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早期T波倒置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溶栓治疗是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治疗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通过实现梗死心肌的血液再灌注 ,能有效地降低 AMI患者的病死率及改善其预后。然而溶栓治疗是否成功 ,众多的研究普遍关注溶栓治疗后早期 ST段变化 ,而极少注意到 T波的改变。通过对我院 1994~ 1998年 AMI静脉溶栓治疗患者 42例的临床分析 ,旨在探讨 AMI静脉溶栓后早期 T波倒置对冠状动脉再通及预后的意义。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男 30例 ,女 12例 ;年龄 34~ 72岁 ,平均(5 9.6± 8.3)岁。溶栓患者入选及排除标准依照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参…  相似文献   

8.
溶栓后早期T波倒置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治疗中 ,溶栓疗法是很重要的措施 ,它可明显减少心脏并发症 ,改善预后。在溶栓后 2小时内我们通常观察 ST段的回落速度及程度 ,作为判断冠状动脉再通的重要指标 ,而对早期 T波倒置 (2 4小时内 )未引起重视。我们于 1997年 1月~ 1999年12月对溶栓治疗的 36例 AMI患者进行分析 ,以探讨溶栓早期 T波倒置的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男 2 8例 ,女 8例 ;年龄 39~ 70岁。梗死部位前壁 3例 ,前间壁 14例 ,广泛前壁 13例 ,下、后壁 5例 ,高侧壁 1例 ,均于发病 1~ 6小时内接受…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溶栓治疗后心电图ST段变化得到了医学界广泛关注,已被证实为闭塞冠状动脉再通的主要指标之一,但很少人注意到T波变化。本文旨在探讨AM1溶栓治疗后早期T波改变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心电图对急性肺动脉栓塞(肺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既往无心肺疾病的急性肺栓塞患者住院首次、溶栓后及出院前系列心电图变化.结果 ①入院时首次心电图:心动过速26例(60.47%),右束支传导阻滞10例(23.26%);V1导联和V1~V2导联、V1~V3导联、V1~V4导联、V1~V5导联、V1~v6导联T波倒置分别为34例(79.70%)、20例(46.52%)、12例(27.91%)、9例(20.93%)、7例(16.28%)和2例(4.65%);SⅠ>0.1 mV、TⅢ倒置、QⅢ和SⅠQⅢTⅢ分别为23例(53.49%)、21例(48.84%)、27例(62.79%)和20例(46.52%).②溶栓后心电图:心动过速消失20例(76.9%),右束支传导阻滞消失4例(40%),胸前导联T波倒置加深4例,SⅠ变浅、QⅢ减小或消失、TⅢ倒置变浅或直立11例.③出院前心电图:心动过速消失;胸前导联T波直立数增加,ST段回基线,QⅢ进一步减小或消失,TⅢ倒置变浅或直立.结论 急性肺栓塞心电图变化多变,需动态观察并密切结合临床加以识别.  相似文献   

11.
舒燕  唐英蓉  姜荣建  程标  孔洪 《华西医学》2005,20(4):648-649
目的:探讨肺栓塞部位及溶栓治疗前后与心电图改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确诊肺栓塞患者不同梗塞部位、溶栓治疗前后及出院前心电图变化.结果:1.不同肺栓塞部位心电图改变:右肺栓塞心电图表现,主要为SⅠ,SⅠQⅢTⅢ,QⅢTⅢ,TⅢ倒置,TV1-V2倒置,SV1-V5R挫折,粗顿,ICRBBB或CRBBB.而左肺栓塞心电图主要表现在SⅠ,TⅢ倒置,TV1-V2倒置及TV1-V5倒置,上肺叶栓塞的ECG改变<下肺叶,单节段损害ECG改变<多节段损害;2(1)入院时,SⅠ>0.1mv,51例次(85%)SⅠ>QⅢTⅢ37例次(61.67%),QⅢTⅢ37例次(61.67%),TⅢ倒置50例次(83.3%),TV1-V2倒置40例次(66.67%),TV1-V3倒置32例次(53.33%),Tv1-v4倒置27例次(45%),TV1-V5倒置7例次(11.67%),SV1-V5R挫折、粗钝31例次(51.67%),ICRBBB或CRBBB 8例次(13.33%).(2)溶栓后ECG变化,SⅠ变浅,QⅢ波减小或消失,TⅢ倒置变浅,TV1-V2倒置加深,ICRBBB、CRBBB减轻或消失,RavR可迅速下降至正常.(3)出院前变化,RⅡ增加,QⅢ减小,TⅢ变直立,Tv2直立.结论:肺栓塞部位与心电图改变亦密切相关.因此,可根据心电图的变化来评估肺栓塞的部位及面积.早期积极溶栓治疗能显著改善病人预后,动态观察溶栓前后典型或不典型心电图的变化有助于病情评估.  相似文献   

12.
易误诊的心肌梗塞的不典型心电图表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我们在临床心电图工作多年中 ,遇到多例 AMI患者的不典型心电图表现 ,由于诊断问题延误了最佳治疗时间。现结合临床表现复习文献将 AMI的不典型心电图表现分述如下。1 心肌梗塞的典型心电图表现1.1 有动态演变的坏死性 Q波  Q>R/ 4 >0 .0 4″。1.2 动态演变的损伤型 S- T段 呈弓背向上的 S- T段抬高 ,或非 S- T段抬高 (S- T段下移 )。1.3 动态演变的缺血型 T波改变 由巨大高耸至倒置呈冠状T。2 心肌梗塞死的不典型心电图改变2 .1 急性下壁心梗的不典型 ECG表现 由于 、 、av F三个导联轴不能充分反映下壁梗塞的向量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早期T波倒置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临床评价有再通指征的60例根据溶栓早期(24小时内)有无T波倒置分两组,比较两组CK峰值前移,再灌注心律失常,S-T段下降≥50%,平均住院日,心脏事件,出院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两组CK峰值前移,再灌注心律失常,S-T段下降≥50%,心脏事件,出院时LVEF有显著性差异。平均住院日,有极显著性差异。结论 溶栓治疗早期T波倒置的患者,冠脉再通更充分 ,心肌能获得更有效的现灌注,可以作为评定溶栓治疗有效的标准。估计预后以及是否进行干预治疗的证据。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塞(AMI)的急性期死亡,约半数以上在发病2~3小时内,因此早期作出诊断,及时治疗,极其重要,AMI在发病早期,血中磷酸激酶、肌凝蛋白轻链尚未增高,诊断有一定困难,这时就必须依靠自觉症状为主的临床和心电图表现,AMI的典型心电图改变为,异常Q波形成、ST弓背形抬高及T波倒置、规律性演变。但由于种种原因、心电图诊断AMI的灵敏性和特异性有限,约15~20%甚至  相似文献   

15.
在活动平板运动试验的检查中,经常会遇到静息状态下,心电图某些导联出现T波倒置,而运动状态下,T波直立。待运动停止后,T波又逐渐由直立变为倒置。在心电图中某些导联出现T波倒置,可能是病理性的,也可能是非病理性的。在年轻人中会被误诊为心肌炎,在年长者中易被误诊为冠心病。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是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主要原因之一.我院从1990年起对15例AMI病人进行了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并设对照组进行比较,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AMI的诊断标准①剧烈持续心前区疼痛30分钟以上;②含化硝酸盐类药物心前区疼痛不能缓解;③心电图出现超急期T波高耸或相应定位导联S—T段抬高>0.1mV;④心肌酶学:磷酸肌酸激酶(CPK)、谷草转氨酶(GOT)、乳酸脱氢酶(LDH)升高.溶栓治疗时,主要强调对AMI的早期诊断,故上述条件中以前3条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左卡尼汀对心肌炎患者心电图T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左卡尼汀对心肌炎患者心电图T波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心肌炎心电图T波倒置或低平患者,随机分为2组,一组予以黄芪40 m l/d,静脉滴注,另一组给以左卡尼汀2.0 g/d,静滴,共2周,继之口服2周;比较两组患者心电图T波变化情况。结果疗程结束时,两组患者的倒置心电图T波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两组比较,左卡尼汀组倒置心电图T波恢复更明显。结论左卡尼汀能有效地恢复心肌炎患者倒置的心电图T波。  相似文献   

18.
我院自1987年以来对31例AMI患者进行了经静脉给中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并与22例采用常规疗法的患者进行对比、试图就溶栓疗法的治疗,用药等问题进行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诊断标准 溶栓组和对照组病例均需符合WHO关于急性心肌梗塞诊断标准,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二或以上者。(1)剧烈持久的心绞痛持续半小时以上,经休息、口含硝酸甘油不缓解者。(2)具有以下特征性心电图动态改变:(a)起病数小时内出现异常高大的T波;(b)数小时后ST段明显抬高,弓背向上与直立的T波形成单向曲线,1~2天后ST段逐渐恢复至等电位线,T波倒置;(c)1~2天出现病理性Q波,同时R波减低,Q波在3~4天稳定不变;(d)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塞无Q波出现,但ST段明显压低;(3)血清酶(CPK、GOT、LDH)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24小时内心电图T波倒置及其意义赵洛沙魏经汉李明超刘瑞云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是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主要病因。溶栓治疗的关键是使梗塞相关动脉再通,尽早恢复心肌灌注。本研究对照分析AMI患者静脉溶栓后24小时内心电图T波倒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应用超声速度向量成像(velocity vector imaging,VVI)技术评价心电图胸前导联T波倒置患者左室局部心肌力学功能异常.方法 心电图胸前导联T波倒置女性患者119例,分为3组:V1-6T波倒置组(52例)、V1-4T波倒置组(33例)、V3-6T波倒置组(34例);对照组44例.应用VVI技术获得左室三个短轴切面共18个节段的收缩期径向峰值应变(SRSmax)及应变率(SRSrmax)、收缩期周向峰值应变(SCSmax)及应变率(SCSrmax).测量各胸前导联T波倒置深度并与各力学参数进行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V1-6T波倒置组以左室前间隔、前壁、前侧壁和后壁各力学参数减低为主(P<0.05~0.01);V1-4T波倒置组以左室前间隔、前壁和后间隔的各力学参数减低为主(P<0.05~0.01);V3-6T波倒置组左室前间隔、前壁、前侧壁和后壁各力学参数均减低,且以基底段减低为主(P<0.05~0.01).V1-6T波倒置组中SRSmax、SRSrmax和SCSrmax及V3-6T波倒置组中SRSrmax减低的心肌节段数均较V1-4T波倒置组更多(P<0.05~0.01).V1-6T波倒置组中V4和V5导联T波倒置深度与前侧壁径向力学参数均存在负相关(r=-0.29~-0.37,P<0.05~0.01);V1-4T波倒置组中V3导联T波倒置深度与前侧壁周向应变存在正相关(r =0.44,P=0.01).结论 心电图胸前导联T波倒置女性患者左室心肌存在节段性力学功能异常改变;电复极异常与心肌力学功能异常的范围及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