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SCCI)病人超早期脑亚低温治疗的效果。方法对3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超早期脑亚低温治疗后脑温、颅内压、预后等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与记录,对预后进行跟踪随访。结果脑温、颅内压在使用后有明显降低,预后明显改善。结论超早期脑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可以更有效地控制病人的脑温,降低颅内压,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体温是影响脑卒中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回顾了卒中后体温的变化,体温与脑卒中的关系,体温对预后的影响以及探讨了亚低温的神经脑保护作用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与护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重型脑损伤患者局部脑氧饱和度 (r Sc O2 )、颅内压 (ICP)及脑脊液乳酸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 :49例急性重型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 2 5例和常温治疗对照组 2 4例。亚低温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于伤后 2 0小时内行亚低温治疗 ,直肠温度控制在 32 .5℃~ 34 .5℃ ,持续 2~5日 ,同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ICP、脑灌注压 (CPP)、血电解质、颈静脉血氧饱和度 (Sj O2 )、动脉血氧饱和度(Sa O2 )以及 r Sc O2 。对照组仅行常规治疗。 2组患者均于伤后 3个月时评定预后。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亚低温治疗组患者伤后早期的高颅内压、脑脊液高乳酸分别显著下降 (P<0 .0 5或 P<0 .0 1) ,显著降低的 r Sc O2 和CPP早期即上升并维持正常 (P<0 .0 1或 P<0 .0 5 ) ,而患者的生命体征、血电解质及 Sj O2 、Sa O2 无明显差异 ,且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病死率下降 ,预后明显改善。结论 :亚低温治疗对重型脑损伤有明显疗效 ,可显著降低病死率 ,提高生存质量 ;无创持续监测局部脑氧饱和度能反映脑伤后脑氧代谢 ,对亚低温治疗更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亚低温不同启动时间对成人缺血缺氧性脑病临床预后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所有患者分为A组(常规治疗)、B组(2h后亚低温治疗)、C组(2h内亚低温治疗);比较各组Glasgow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ADL),各组患者临床预后,平均脑血流速度(Vm)、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及动态脑电图分级.结果:C组较A、B组Glasgow评分提高,ADL评分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C组临床预后较A、B组好,总体有效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 0.05).C组Vm较A、B组下降,PI、RI增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A组与B组之间各参数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C组动态脑电图分级中预后良好率为30%,A、B组分别为26.2%、25.0%.结论:2h内启动亚低温治疗对改善成人HIE的临床预后有积极意义,其可能是通过降低脑能量及氧的消耗,拮抗脑血流痉挛,防止脑过度灌注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及脑特异性损伤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对症支持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亚低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预后、死亡率及脑特异性损伤因子的差异。结果:研究组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可有效改善重型颅脑损伤的预后,降低脑特异性损伤因子,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亚低温治疗弥漫性脑肿胀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弥漫性脑肿胀的疗效。方法重型颅脑损伤患者46例分为亚低温组25例及对照组21l例,比较两组患者环池形态变化及预后。结果亚低温疗效优于对照组(Z=-2.895,P=0.004),环池形态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弥漫性脑肿胀的程度。  相似文献   

7.
脑温改变分为脑高温和脑低温两种类型,两者对脑损伤后脑代谢都会产生明显的影响作用,并最终影响患者的预后。脑损伤后患者出现高热,脑部温度升高,脑代谢加剧,耗氧量增加,加重脑组织缺氧,引起酸性代谢产物的增多并且在脑内储留,这些酸性代谢物质会加重脑损伤。脑损伤后如果给予亚低温治疗,脑温降低,脑代谢减缓,脑内耗能减少,脑压随之降低,从而保护受损伤的脑细胞,明显改善脑损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体会.方法:5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亚低温治疗组25例,均于伤后24 h内进行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为32.0~35.0℃;脑温度为33.0~35.0℃,持续1~7 d.同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颅内压(ICP)及血糖变化.对照组25例采取常规治疗方法,降温但未使用冬眠疗法.结果:亚低温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亚低温治疗组患者伤后早期高ICP、高血糖征分别显著下降(P<0.05);无严重并发症,病死率低,预后显著改善.结论:亚低温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用于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可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选择性脑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0,他引:24  
目的 :比较选择性脑亚低温与全身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 6 6例重型颅脑损伤〔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8分〕患者分成 3组 :1选择性脑亚低温组 2 2例 ,采用新型制冷剂为介质的密切贴敷式降温帽及降温带将脑温降至 33~ 35℃ ,辅以冬眠合剂 3~ 5日 ;2全身亚低温组 2 1例 ,采用冰毯机将全身温度降至 33~ 35℃ ,辅以冬眠合剂 3~ 5日 ;3常温对照组 2 3例 ,予常规治疗。监测 3组脑温、肛温、颅内压、血压、心率及静脉血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与丙二醛 (MDA )含量。结果 :选择性脑亚低温组预后良好率为5 4.5 % (12 / 2 2 ) ,病死率 2 2 .7% (5 / 2 2 ) ,结果与全身亚低温组相仿〔分别为 5 2 .4% (11/ 2 1)和 2 3.8% (5 / 2 1)〕,与对照组相比较 (良好率 2 6 .1% ,病死率 47.8% )有显著差异 (P均 <0 .0 5 )。结论 :选择性脑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与全身亚低温相仿 ,明显优于常温对照组 ,未见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亚低温对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的心肺复苏患者预后和脑功能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对66例心肺复苏后获得ROSC的患者进行分组,根据是否用亚低温治疗以及ROSC后不同时间予低温治疗分为常温组和低温A、B组。比较低温两组和常温组中第1、3、7、28天的GCS评分、SOFA评分和28 d的生存率和CPC评分。结果:各组ROSC率、28 d生存率和第1、3、7天SOFA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第7天GCS评分和第28天的CPC评分常温组与低温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两低温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亚低温对心肺复苏患者ROSC的28 d生存率影响不大,但对ROSC患者的脑功能恢复有明显益处,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在ROSC后1 h内进行亚低温治疗患者开始时机对生存率和CPC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1.
脑温改变分为脑高温和脑低温两种类型,两者对脑损伤后脑代谢都会产生明显的影响作用,并最终影响患者的预后。脑损伤后患者出现高热,脑部温度升高,脑代谢加剧,耗氧量增加,加重脑组织缺氧,引起酸性代谢产物的增多并且在脑内储留,这些酸性代谢物质会加重脑损伤。脑损伤后如果给予亚低温治疗,脑温降低,脑代谢减缓,脑内耗能减少,脑压随之降低,从而保护受损伤的脑细胞,明显改善脑损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亚低温对脑创伤后海马组织ATP酶活性及神经元凋亡的影响,为其临床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42只Spre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脑创伤组和亚低温治疗组,复制动物脑创伤模型,亚低温治疗组伤后快速予31℃±1℃亚低温,维持约24 h.各组均在受伤后2 d行神经功能行为评分及伤侧取材检测海马ATP酶活性、原位缺味端标记(TUNEL)法检测CA1区神经元凋亡情况.结果亚低温明显提高脑创伤后的神经功能行为评分(P﹤0.05),增加脑创伤后下降的Ca2 -ATP酶活性(P﹤0.01),减少海马CA1区凋亡的神经元数量(P﹤0.01).结论亚低温对创伤脑组织的保护作用与其增加Ca2 -ATP酶活性,减轻钙超载,抑制神经元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3.
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往往存在昏迷,而亚低温治疗期间进行神经系统检查来预测神经功能预后并不可靠,连续脑电图能够提供昏迷患者脑功能的重要信息[1-2].因此,床边连续脑电图监测目前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危重患者上,用来监测脑电生理变化.目前关于复苏后昏迷患者亚低温治疗期间早期应用连续脑电评估预后的研究还很少[3],有些只是针对儿童人群或者监测缺氧后癫痫[4].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进行亚低温治疗后的疗效观察,探讨围术期亚低温疗法对此类患者的脑保护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5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评分3—8分)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亚低温组患者伤后入手术室行亚低温治疗,脑温控制于32℃~35℃;对照组行常温治疗。治疗过程中观察两组患者的颈动脉和颈静脉血气、电解质变化、颅内(ICP)和脑组织氧分(PbtO2)PEA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对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GOS评分。结果亚低温治疗组患者的脑氧摄取(CEO2)和脑动静脉氧压差(A—VDO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4.89、10、19,P均〈0.05);亚低温治疗组患者的高ICP于术后3、7d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79,6.89,P均〈0.05);亚低温治疗纽患者的PbtO2于术后3d起就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4.11、6.90,P均〈0.05);经GOS预后评分,亚低温治疗组患者中恢复良好67.86%(19/28)与对照组39.28%(11/2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42,P〈0.05);死亡率为14.29%(4/28),与对照组32.14%(9/2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1,P〈0.05)。结论围术期亚低温治疗能降低脑外伤后升高的ICP,提高PbtO2,具有明显的脑保护作用,能有效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亚低温治疗是指通过控制性降低患者核心温度以保护器官免受损伤影响。至今,亚低温治疗作为一种脑保护方法已经用于多种脑损伤疾病中。并且逐渐发现在其他器官损伤时也可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本文述评了亚低温治疗的应用范围、目前的临床研究证据以及国内的应用现状。讨论将来研究及临床使用亚低温治疗以改善器官损伤预后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6.
亚低温治疗常用于脑、脊髓、心脏等器官的缺血性或外伤性损害,对这些器官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然而其在治疗过程中亦可诱发多种并发症。本文主要就亚低温治疗过程中感染并发症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防治及预后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亚低温对创伤性脑损伤患者脑脊液髓鞘基本蛋白(MBP)水平的影响.方法 3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及常温治疗组,在不同时间点评价颅内压变化、GOS预后,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分析治疗各时间点脑脊液MBP的变化,综合分析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影响.结果 两组比较,治疗1d脑脊液MBP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24.95±2.07)、(26.72±2.43)μg/L,t=2.36,P>0.05].在治疗7、14 d亚低温治疗组比常温治疗组脑脊液MBP浓度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2.41±0.74)、(19.54±1.38)μg/L,t=19.86,P<0.05;(7.85±0.32)、(13.51±1.46)μg/L,t=16.89,P<0.05].而颅内压监测显示,两组治疗1d颅内压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7、14 d颅内压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9.0±2.1)、(26.0±2.6)mm Hg,t=8.94,P<0.05;(13.0±1.8)、(19.0±1.6)mm Hg,=10.43,P<0.05].两组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2,P<0.05);亚低温治疗组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常温治疗组(P<0.05),但在病死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亚低温治疗可能通过减少MBP降解来稳定中枢神经系统髓鞘,达到脑保护作用,从而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亚低温对家兔心搏骤停心肺复苏前后脑内兴奋性氨基酸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家兔室颤致心搏骤停5min再复苏模型,观察2h.18只家兔随机分为3组:A组为正常对照组(n=6),B组为常温复苏组(n=6),C组为亚低温复苏组(n=6)采用腹腔冷灌注法。结果:与A组相比,B、C两组脑内兴奋性氨基酸水平有非常显著的升高(P<0.01);C组与B线相比,脑内兴奋性氨基酸水平有显著降低(P<0.05)。结论:亚低温能显著降低心搏骤停后脑内兴奋性氨基酸水平,是亚低温脑保护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血糖的影响.方法 6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除了不进行亚低温治疗外其他治疗方法与治疗组相同,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第3、5、7天测外周血NSE和血糖,3个月时进行GOS预后评分.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外周血NSE和血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OS预后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亚低温能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NSE和血糖,对神经元细胞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以NSE和血糖作为量化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亚低温的疗效并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   

20.
重型脑外伤病人选择性脑亚低温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探讨脑部亚低温(SBC)治疗重型脑外伤病人期间的护理特点.方法观察并记录了72例重型脑外伤病人应用SBC前后脑温、肛温、颅内压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脑温、肛温、颅内压在SBC应用前后均有明显降低,而在SBC治疗期间脑温和肛温存在"分离"现象.结论SBC能有效地控制重型脑外伤病人体温,降低颅内压,并减轻低温对病人的不良影响.SBC对护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护理质量直接影响着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