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口腔疣状癌的误诊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研究口腔疣状癌误诊的原因,以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对20例口腔疣状癌的首次诊断及诊疗过程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口腔疣状癌首次临床诊断符合率为35%,首次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5%。常易被误诊为疣状增生、乳头状瘤、牙源性囊肿、牙周炎、慢性唇炎。结论 加强对口腔疣状癌生物学行为多样性的认识,掌握不同类型口腔疣状癌的生物学行为特征是提高诊断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P16蛋白在口腔疣状癌中的表达状况并与其在口腔黏膜鳞状细胞癌的表达对比 ,探讨其在口腔疣状癌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意义。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 8例正常口腔黏膜、13例疣状癌、10例高分化鳞癌、10例低分化鳞癌组织中P16蛋白的表达。结果 :疣状癌P16蛋白表达缺失率为 2 3 .1% ( 3 /13 ) ,过度表达率为 69.2 % ( 9/13 ) ,其平均染色强度高于高分化鳞癌和低分化鳞癌组 (P <0 .0 5 )。结论 :P16基因变异在口腔疣状癌的发生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疣状癌中P16蛋白过度表达提示疣状癌可能与HPV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人乳头状瘤病毒16/18型在口腔疣状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人乳头状瘤病毒 16 /18型在口腔疣状癌中的表达状况 ,探讨其在口腔疣状癌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意义。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分别检测 8例正常口腔粘膜、13例疣状癌、10例高分化鳞状细胞癌、10例低分化鳞癌组织中HPV16 /18E6蛋白和HPV16 /18DNA的表达。结果 ①疣状癌HPV16 /18E6蛋白及HPV16 /18DNA阳性表达率均为 6 9.2 % (9/13) ,E6蛋白平均染色强度高于高分化鳞状细胞癌和低分化鳞状细胞癌组 (P <0 .0 5 )。②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PV16 /18E6蛋白与原位杂交方法检测HPV16 /18DNA结果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 HPV16 /18型感染是口腔疣状癌的重要致病因子 ,与高分化鳞状细胞癌、低分化鳞状细胞癌组织相比 ,HPV16 /18型感染与疣状癌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垂体肿瘤转化基因-1(Pituitary tumor transforming gene 1,PTTG1)在口腔疣状癌中的表达,并与口腔鳞癌(OSCC)作比较,探讨其在口腔疣状癌及OSCC中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技术分别检测口腔疣状癌和OSCC中PTTG1 mRNA相对含量,并取自身的癌旁黏膜和正常口腔黏膜作比较。结果:PTTG1在疣状癌和无淋巴结转移的高分化SCC的癌组织、正常黏膜和癌旁黏膜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但这种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在有淋巴结转移的高分化SCC中,PTTG1的表达在癌组织和癌旁黏膜比正常黏膜有增高的趋势,中分化SCC中这种增高趋势更为明显,但统计学上均无显著意义(P〉0.05)。PTTG1在口腔疣状癌、无淋巴结转移的高分化SCC、有淋巴结转移的高分化SCC及中分化SCC四组癌组织中的表达呈现依次增加的趋势,其中口腔疣状癌的表达低于中分化SCC(P〈0.05),而与高分化SCC无差别(P〉0.05)。结论:在口腔疣状癌,PTTG1的表达与高分化SCC一致,但低于中分化SCC,从总体上说明口腔疣状癌的生物学行为比中分化SCC好,而与高分化SCC一致;PTTG1与口腔疣状癌的发生可能无关,但可能参与了SCC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5.
p53蛋白在口腔疣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口腔疣状癌中p5 3蛋白的表达状况及与口腔粘膜鳞状细胞癌的表达对比 ,探讨p5 3蛋白在口腔疣状癌发生过程中的生物学意义。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 8例正常口腔粘膜、1 3例疣状癌、1 0例高分化鳞癌、1 0例低分化鳞癌组织中p5 3蛋白的表达。结果 :疣状癌p5 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 6 9.2 % (9/ 1 3) ,高分化鳞癌组和低分化鳞癌组阳性表达率均为 80 % (8/ 1 0 ) ,而正常口腔粘膜上皮均呈阴性表达 ,疣状癌p5 3蛋白平均染色强度低于高分化鳞癌和低分化鳞癌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高分化鳞癌的平均染色强度低于低分化鳞癌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口腔疣状癌的发生过程中可能存在p5 3基因突变 ,疣状癌与高分化鳞癌、低分化鳞癌组织中p5 3蛋白的表达差异可作为其鉴别诊断的有用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人乳头状瘤病毒 16 / 18型、p5 3、p16蛋白在口腔疣状癌中的表达状况 ,探讨它们在口腔疣状癌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意义。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分别检测 8例正常口腔粘膜、13例疣状癌、10例高分化鳞癌、10例低分化鳞癌组织中HPV16 / 18E6、p5 3、p16蛋白和HPV16 / 18DNA的表达。结果  1.疣状癌HPV16 / 18E6蛋白和p5 3蛋白阳性表达率均为 6 9.2 % (9/ 13) ,p16蛋白表达缺失率为 2 3.1% (3/ 13) ,过度表达率为 6 9.2 % (9/ 13) ,平均染色强度与高分化鳞癌和低化分鳞癌组比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 .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PV16 / 18E6蛋白与原位杂交方法检测HPV16 / 18DNA结果有良好的一致性。 3.疣状癌HPV16 / 18E6蛋白与p5 3蛋白、p5 3蛋白与p16蛋白表达之间无相关性 (P <0 .0 5 ) ,而HPV16 / 18E6蛋白与p16蛋白表达之间呈正相关 (P<0 .0 5 )。结论  1.进一步证实HPV16 / 18型感染是口腔疣状癌的重要致病因子。 2 .疣状癌的发生过程中可能存在p5 3基因突变。 3.p16基因变异在疣状癌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 ,用疣状癌中p16蛋白过度表达与HPV16 / 18型感染有关。 4 .HPV16 / 18、p5 3、p16蛋白在疣状癌与高分化鳞癌、低分化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存在明显差异 ,证实疣状癌是一种独立类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口腔疣状癌中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 2 )的表达 ,探讨其不同生物学行为的分子基础。方法 :15例口腔疣状癌标本 ,10例正常口腔黏膜标本 ,2 0例口腔鳞癌 (高、低分化鳞癌各 10例 )标本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检测上述标本MMP 2表达和分布。结果 :口腔疣状癌和口腔鳞癌中MMP 2主要表达于癌细胞胞浆 ,正常口腔黏膜MMP 2阴性表达。口腔疣状癌MMP 2阳性表达率为 3 3 .3 % (5 /15 ) ,平均染色强度低于高分化鳞癌和低分化鳞癌组 (P <0 .0 5 )。口腔疣状癌、口腔高分化鳞癌、口腔低分化鳞癌MMP 2表达均高于正常口腔黏膜组(P <0 .0 5 )。结论 :口腔疣状癌细胞产生的MMP 2 ,导致基底膜成分Ⅳ型胶原降解 ,破坏基底膜的完整性 ,这可能是口腔疣状癌局部侵袭转移的机制之一。MMP 2在口腔疣状癌、口腔高分化鳞癌、口腔低分化鳞癌的表达存在明显差异 ,证实口腔疣状癌是一种独立类型的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口腔疣状癌超微结构特征,对疣状癌提出分型。方法:取正常口腔黏膜,口腔疣状癌,口腔高分化鳞癌及低分化鳞癌石蜡标本各8例,常规电镜制样,H-600型透射电镜检测。结果:口腔疣状癌超微结构可归纳为3种类型:Ⅰ型:癌上皮细胞分化较好,形态规则,细胞间隙略窄,细胞间有丰富且形态规则的桥粒,胞浆内线粒体少,但粗面内质网丰富,胞浆内未见桥粒。上皮问可见角化珠。Ⅱ型癌上皮细胞分化很差,细胞异形性明显,细胞间桥粒散在,细胞内桥粒丰富,包裹成团,粗面内质网少。Ⅲ型:癌上皮细胞瘦长,核浆浓缩,细胞间隙较高分化鳞癌宽,细胞间桥粒瘦长且丰富。结论:口腔疣状癌超微结构变化是其临床生物学行为多样性的基础,由此推测疣状痛自身可能存在不同的亚型和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5基因(Serine/Threonine kinase15,STK15)在口腔疣状癌和口腔鳞状细胞癌的表达,探讨其在疣状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取2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和10例口腔疣状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及其相应正常口腔黏膜组织标本,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检测上述标本STK15基因mRNA的相对含量。结果:口腔疣状癌组织STKl5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对应正常组织,其差异显著(t=2.333,P〈0.05);口腔鳞癌组织STK15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对应正常组织,其差异显著(t=2.498,P〈0.05);STK15基因mRNA在口腔疣状癌中的表达显著低于口腔鳞癌(t=2.199,P〈0.05)。结论:STK15基因可能在口腔疣状癌和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作用,STK15基因在疣状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作用较在口腔鳞癌中小。  相似文献   

10.
口腔粘膜疣状癌基膜的免疫组化和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口腔粘膜疣状癌基膜Ⅳ型胶原与层粘连蛋白的表达、分布和超微结构改变。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16例疣状癌、10例鳞癌和9例中至重度不典型增生病例中Ⅳ型胶原与层粘连蛋白的表达,对表达结果作定量分析,并对3例疣状癌作电镜观察。结果 疣状癌基膜大多数较厚且保持完整(13/16),电镜下观察基板在一些区域明显增厚。但炎症细胞较多的病例,基膜出现中断(3/16)。鳞癌和中至重度不典型增生基膜相对较薄,鳞癌基膜绝大多数不连续(9/10),尤其在浸润的前沿或小条索状癌结构中,基膜基本中断或消失。中至重度不典型增生基膜大多数连续(6/9)。所有病例的癌巢周围间质中都可见炎症细胞浸润,疣状癌较鳞癌和中至重度不典型增生中浸润的淋巴细胞更为密集(P<0.05)。在疣状癌中,上皮内炎症细胞浸润与其基膜完整呈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 疣 状癌基膜较厚,较完整且结缔组织中有大量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可能与生物学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11.
口腔疣状癌E-cadherin基因蛋白免疫电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从超微定位水平检测上皮钙粘附素(E-cadherin,E-cd)蛋白在口腔疣状癌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口腔疣状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电镜技术检测13例口腔疣状癌、10例高分化鳞癌和10例低分化鳞癌E-cd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 E-cd在正常口腔粘膜上皮细胞和口腔疣状癌及鳞癌细胞中主要位于胞膜及胞浆上,其中在胞膜主要定位于桥粒,胞浆主要定位于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上。E-cd在正常口腔粘膜、口腔疣状癌、高分化鳞癌、低分化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7.5%(7/8)、61.5%(8/13)、50.0%(5/10)和30.0%(3/10)。口腔疣状癌E-cd蛋白的平均染色强度与高分化鳞癌间无显著差异,但明显低于正常粘膜组(P<0.05)而高于低分化鳞癌(P<0.05)。结论 E-cd基因蛋白在口腔疣状癌的发生及临床表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头颈部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Headp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口腔疣状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应用反转录(RT-PCR)方法分别对6例口腔疣状癌和18例口腔鳞癌的癌组织、癌旁组织及相应正常组织标本行Headpin和VEGF mRNA含量测定。结果Headpin mRNA在口腔疣状癌的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逐渐增加(P<0.01),但癌组织与癌旁组织、癌旁组织与正常组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Headpin mRNA在口腔鳞癌的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三者中表达逐渐增加(P<0.01),且癌组织与正常组织、癌旁组织与正常组织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疣状癌和鳞癌中Headpin基因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疣状癌中Headpin和VEGF mRNA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Headpin基因在口腔疣状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的抑癌作用;Headpin可能通过下调VEGF发挥抑癌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口腔疣状癌患者癌组织与正常口腔黏膜上皮组织基因的差异表达。方法:应用 cDNA 芯片技术对4例口腔疣状癌患肯的疣状癌组织及其正常口腔黏膜上皮组织的 mRNA 进行检测。结果:在3900条基因中共发现差异表达基因371条,差异表达基因占9.5%,其中表达增强200条(显著增强56条),表达降低171条(显著降低43条)。结论:口腔疣状癌的发生涉及多基因改变,cDNA 芯片技术能高效研究多个基因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Skp2与p27在口腔疣状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检测15例口腔疣状癌、30例口腔鳞癌、15例正常口腔黏膜中的Skp2和p27蛋白表达。结果:Skp2、P27在口腔疣状癌组的表达与鳞癌组无显著差异,与正常组有显著差异(P〈0.05)2.口腔疣状癌中,skp2、p27的表达在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及临床分期因素上无显著性差异;口腔疣状癌中Skp2,p27表达负相关(P〈0.05)。结论:Skp2和p27可能参与了口腔疣状癌的发生发展;Skp2可能通过下调p27来抑制肿瘤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层粘连蛋白(Laminin,LN)在口腔疣状癌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口腔疣状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取15例口腔疣状癌、10例正常口腔黏膜、20例口腔鳞癌(高、低分化鳞癌各1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上述标本中LN的表达和分布。结果:口腔疣状癌组织中层粘连蛋白阳性表达率为40%,明显高于高分化鳞癌(20%)和低分化鳞癌(0%);口腔疣状癌、高分化鳞癌、低分化鳞癌组织中层粘连蛋白的表达均低于正常口腔黏膜组织(100%)。结论:层粘连蛋白可能在口腔疣状癌的浸润与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闭锁小带蛋白-1(zonula occluden-1,ZO-1)在口腔疣状癌和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分析ZO-1相关的上皮间充质转化过程参与口腔癌发生发展的情况。方法:取20例口腔鳞癌及其癌旁组织,10例口腔疣状癌组织及1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标本,荧光实时定量Real-time PCR方法检测ZO-1基因mRNA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口腔疣状癌与鳞癌组织中ZO-1基因mRNA的表达低于正常口腔黏膜上皮组织与癌旁组织(P<0.05);口腔疣状癌中ZO-1基因mRNA的表达高于鳞癌(P<0.05)。结论:ZO-1作为上皮间充质转化过程中的关键蛋白,其在口腔疣状癌与鳞癌中表达水平的差异,表明口腔鳞癌与口腔疣状癌中存在不同程度的上皮间充质转化现象。  相似文献   

17.
口腔疣状癌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正>口腔疣状癌(oral verrucons carcinoma,VC)被多数学者认为是一种光镜下具有典型“推进缘”、分化程度高,预后较好的恶性肿瘤口[1~3]。自1948年Ackerman[4]首次将口腔疣状癌作为独立实体瘤从鳞状上皮细胞癌中划分出来,VC虽然逐渐为口腔病理及口腔肿瘤工作者所认识,但对VC的深入研究较  相似文献   

18.
疣状癌(Verrucous carcinoma)又称Ackerman氏瘤或疣状乳头状瘤(Verrucous Pavilloma)。由Ackerman于1948年首次命名。疣状癌是鳞状细胞癌的一种特殊类型,不同于一般的鳞状细胞癌,它具有疣状外观、好发于老年人、生长缓慢、局部侵袭,组织学上表现为高度分化的肿瘤。在口腔恶性肿瘤中鳞状细胞癌和表皮  相似文献   

19.
口腔疣状癌VEGF基因蛋白免疫电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从超微定位水平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 ,VEGF)蛋白在口腔疣状癌中的表达 ,探讨其在口腔疣状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电镜技术检测 13例口腔疣状癌、10例高分化鳞癌和 10例低分化鳞癌VEGF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 口腔疣状癌VEGF主要定位于肿瘤细胞胞浆和血管内皮细胞核和核膜上 ;在胞浆主要定位于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上。VEGF在正常口腔黏膜 ,口腔疣状癌 ,高分化鳞癌 ,低分化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 0 .0 % ( 0 / 8)、3 0 .8% ( 4 / 13 )、5 0 .0 % ( 5 / 10 )和 60 .0 % ( 6/ 10 )。口腔疣状癌VEGF蛋白的平均染色强度低于高、低分化鳞癌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但其染色强度明显高于正常黏膜组 (P <0 .0 5 )。高分化鳞癌与低分化鳞癌染色强度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VEGF蛋白在口腔疣状癌的发生及临床表型中起重要作用 ,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组织学分级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20.
作者为了研究人乳头状癌病毒与口腔疣状瘤关系,用抗牛乳头状瘤病毒(BPV)的抗血清对9例口腔疣状癌中的人乳头状瘤病毒结构抗原进行检测,结果9例口腔疣状癌中HPV结构抗原阳性,口腔疣状癌的发病与HPV感染有密切关系。防治HPV感染,对减少口腔疣状癌的发病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