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时,椎管发生再狭窄、颈椎生理曲度的丢失、轴性症状的发生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原因,持久维持椎管的扩大状态和减少颈椎后部组织结构的干扰在临床治疗中非常有必要。目的:观察微型钛板置入内固定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效果及近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6年4月至2013年4月具有完整资料的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共67例,其中微型钛板组27例使用微型钛板置入内固定,缝线组40例采用传统缝线悬吊“门轴”。两组的减压节段均为C3-7。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颈椎曲度变化值、轴性症状及椎板掀开角度。结果与结论: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JOA评分改善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曲度变化值,术后6个月微型钛板组颈椎曲度丢失不明显,缝线组颈椎曲度部分丢失(P〈0.05),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6个月轴性症状发生率微型钛板组明显低于缝线组(P〈0.05)。末次随访时椎板开门角度微型钛板组(35.2±6.2)°与缝线组(34.0±4.7)°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使用微钛板与传统缝线悬吊固定方法,均能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微型钛板固定法能减轻术后的轴性症状以及防止颈椎曲度丢失。  相似文献   

2.
王昊  王沛 《中国临床康复》2014,(13):2037-2042
背景:颈椎后路治疗后脊髓后移位距离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实质是脊髓受到外力后的一种形态学改变。目的:分析脊髓型颈椎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减压后脊髓后移的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减压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患者治疗后MRI脊髓后移位的距离不同将其分为3组:5 mm组。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曲度改变程度、轴性症状指标评估比较。 结果与结论:3组间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恢复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曲度的改变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后脊髓后移〉5 mm组患者表现轴性症状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提示脊髓型颈椎病行颈后路减压后脊髓后移位的距离与治疗后的轴性症状有关联。  相似文献   

3.
李宽宽  夏磊  桑亮 《中国临床康复》2014,(13):2049-2054
背景:对于严重的颈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钙化、黄韧带增生,实施前后联合入路不仅可以达到彻底减压的目的,同时植入cage及前路钢板矫形固定可部分恢复椎体间隙及颈椎生理曲度。 目的:比较颈椎病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及增加前路cage融合内固定对治疗后患者颈椎曲度、稳定性及轴性症状发生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颈椎病外科治疗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一期前后联合入路脊髓减压(前路 cage+钢板融合固定)22例(前后路联合治疗组);单纯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后路开窗铆钉固定)28例(单纯后路治疗组)。治疗后随访6-24个月,分别对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及颈椎曲度指数、病变节段椎间滑移度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均获得较好的日本骨科学会(JOA)改善率,前后路联合治疗组患者轴性症状的发生率相对低,颈椎曲度指数较单纯后路治疗组患者有较为明显的改善,而单纯后路治疗组椎间滑移度相对较大。结果表明一期前后联合入路使用 cage、前路钢板、后路铆钉行脊髓减压可以有效维持颈椎的生理曲度从而维持矢状面的平衡,减少患者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对维持治疗后颈椎长期的稳定性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背景: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近年开展一项微创微型钛板置入颈椎管成形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在保留颈椎重要结构的基础上对颈椎病实现脊髓减压。目的:对比分析微创微型钛板置入颈椎管成形与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对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7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采用微创微型钛板置入颈椎管成形与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结果与结论:治疗后随访3—36个月。末次随访患者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优良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轴性症状明显率微创颈椎管成形组明显低于单开门组(P〈0.05),颈曲指数丢失值微创颈椎管成形组显著低于单开门组(P〈0.05)。微创颈椎管成形组末次随访1例患者2枚钛钉轻微松动,患者无异常症状。单开门组治疗中6例开门时出现铰链侧断裂,将断裂椎板切除,脊髓表面覆盖人工硬脊膜加以保护。结果表明,微创颈椎管成形组与单开门组相比在脊髓功能恢复方面疗效无差别,但治疗后并发症远低于单开门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颈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联合伸肌附着点重建在治疗累及C_2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7年1月接受手术的累及C_2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n=21)采用传统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钛板固定术,观察组(n=25)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钛板固定+伸肌群附着点重建术治疗。术后观察患者的日本骨科协会(JOA)脊髓损害评分、颈椎活动度、颈椎曲度、颈后肌群截面积和轴性症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无显著性差异(t 0.863, P 0.05)。两组术后JOA评分均显著升高(F 24.961,P 0.001),组间无显著性差异(t 0.282, P 0.05)。两组术后颈椎总活动度无明显变化(F 0.931, P0.05)。对照组术后颈椎中立位曲度明显减小(F=8.241, P 0.01),观察组则无明显改变(F=2.705, P0.05)。对照组术后颈后肌群截面积减小(t=2.678, P 0.05),观察组术后无明显改变(t=0.854, P 0.05)。观察组轴性症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Z=-2.192, P 0.05)。结论椎管成形术可解除C_2节段脊髓压迫,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结合伸肌附着点重建可更好维持颈椎曲度,减轻颈后肌群萎缩,降低轴性症状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改良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与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等2种颈后路手术对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期间该院治疗的7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2组:A组37例,为改良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B组41例,为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对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前及术后12个月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评分)、术后颈椎轴性症状、颈椎活动度及颈椎曲度等进行比较。结果 A组和B组患者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随访,2组患者的JOA评分分别为(12.8±3.1)分,(12.5±2.8)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患者的轴性症状发生率分别为18.9%,2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术后颈椎活动度方面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颈椎曲度略低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种手术方式均能有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症状。改良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能有效地保留颈椎活动度,而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则能有效改善并维持颈椎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颈后路椎管扩大减压联合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安徽省肿瘤医院·安徽省立医院西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区收治的6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28例(采用颈椎后路减压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和对照组32例(采用传统颈椎后路减压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时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JOA)评估患者神经功能;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v index,NDI)评估患者轴性症状改善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在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上测量最狭窄处脊髓面积、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颈椎曲度(C2~7 Cobb角)、椎管矢状径、椎管横截面积和脊髓后移距离;统计两组术后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随访时间平均1...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颈椎过伸性损伤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与颈前路减压内固定术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12月医院骨科收治的57例颈椎过伸性损伤病患,33例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A组),24例行颈前路减压内固定术(B组)。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的手术及术后恢复指标,论述不同手术入路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A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较B组更少(P <0.05);A组JOA评分及Frankel分级稍优于B组,融合节段高度与Cobb角稍高于B组,并发症率稍低于B组,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颈椎过伸性损伤患者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选择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或前路减压内固定术均能获得较理想疗效,但后路单开门的手术风险更小,减压更彻底,值得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9.
背景:单开门和双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是目前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主要方法,但它们均存在棘突韧带复合体等结构破坏大甚至完全切除、可能影响疗效的问题。目的:观察微创颈椎管成形后椎管容积的扩大情况,分析减压效果及临床疗效。方法:①12个C5椎骨干燥标本模拟微创颈椎管成形,后移1,2,3mm组双侧椎板“长条状”开槽、棘突及椎板均匀后移1,2,3mm,以退让前为对照组。采用螺旋CT薄层扫描,并利用CT工作站的测量工具分别测量各组骨性椎管容积。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3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行微创颈椎管成形治疗。按照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法,自身对照评价治疗前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①对照组骨性椎管容积平均为(1592±331)mm2,后移1,2,3mm组的骨性椎管容积分别平均为(1727±357)mm3、(1861±386)mm3、(2001±416)mm2;后移1,2,3mm组的椎管容积改善率分别为(8.53±1.05)%、(16.93±1.78)%、(25.75±2.97)%,各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36例患者治疗前JOA评分为7.97±1.73,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3.14±1.7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JOA评分平均改善率为(58.55±13.71)%,疗效评估优良率为83.3%(优9例,良21例,一般6例)。结果提示,标本模拟可较好反映微创颈椎管成形后的椎管容积变化,为其临床实现有效减压提供可靠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单开门锚钉椎管成形术对传统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术后并发症的改良效果。方法对21例患者实施颈椎后路单开门锚钉椎管成形术(锚钉组),对21例患者实施颈椎后路传统单开门椎管成形术(非锚钉组),比较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恢复率、轴性并发症发生率、颈椎生理曲度、C5神经根瘫发生率及椎板重新关闭现象。结果神经功能平均恢复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轴性症状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锚钉组轴性症状发生率明显低于非锚钉组(P<0.05);术前及术后颈椎活动度、颈椎前突指数及C2~C7角测量结果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锚钉组术后未发现发生C5神经根瘫的患者,非锚钉组术后出现1例C5神经根瘫;非锚钉组术后椎板开门角度及椎管前后径有所降低,锚钉组术后未发现发生椎板重新关闭的患者。结论单开门锚钉椎管成形术对轴性症状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可有效避免神经根瘫的发生及椎板重新关闭现象,但对颈椎活动度和曲度影响与传统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接近。  相似文献   

11.
石云志  刘泉 《中国临床康复》2014,(53):8601-8606
背景:后纵韧带骨化症前路手术是通过直接减压,取出压迫的骨赘、骨化的后纵韧带,前路间盘从而达到彻底减压,通过置入钢板、钛网,产生前路支撑作用,有利于恢复颈椎生理曲度。但对于范围超过3个节段的患者,实施前路无法彻底切除骨化物,且减压难以维持颈椎曲度和稳定性,实施后路手术更为合适。目的:对比分析后路椎板切除植骨内固定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修复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效果。方法:从秦皇岛市第三医院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中选择34例进行观察,分别给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对照组)和后路椎板切除植骨内固定(观察组)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前均常规进行颈椎X射线、CT及MR检查,治疗后7 d进行复查。检查椎管矢状径、颈椎曲度、椎管狭窄率、骨化物分型、骨化物范围(节段)脊髓压迫率。并对患者进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并计算其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与结论:经影像学检查,两组患者的椎管矢状径和治疗前颈椎曲度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均〉0.05),但治疗后两组颈椎曲度和脊髓压迫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前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治疗后两组的JOA评分、平均改善率以及优良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在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治疗相比,采用后路椎板切除植骨内固定修复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保留颈椎后方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改良进行临床研究。方法:对87例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术后进行随诊,测定JOA评分平均改善率,并拍X线片了解术后颈椎前屈角度的改变。结果:发育性颈椎管狭窄(DCS)组35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DPLL)组13例,脊髓型颈椎病(CSM)39例、其术后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73.2%、61.9%、74.1%,所有随诊病人未发现有颈推前屈角度的变化及颈椎不稳的发生。结论:保留颈椎后方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经过改善,操作方便、损伤小、疗效肯定,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保留C7棘突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对颈椎轴性症状的影响.方法:37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C3~6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术中保留C7棘突(A组),与同期28例C3~7常规单开门椎管成形术(B组)进行比较,分别记录手术前后JOA(17分法)评分、轴性症状,影像学评估颈椎活动度及椎管与椎体矢状径之比.结果:平均随访24.2个月.A组术前平均JOA评分(7.82±2.81)分,术后平均(15.00±2.73)分,B组术前平均(7.90±3.12)分,术后平均(14.70±2.88)分,两组的改善率均>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有明显轴性症状患者的比例为21.6%,B组为53.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活动度A组平均丢失1.2°,B组平均丢失7.3°,B组丢失角度明显大于A组(P<0.01);术后椎管与椎体矢状径之比明显改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保留C7棘突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在获得良好神经功能减压效果的同时,可减少术后颈椎活动度的丢失、降低术后颈部轴性症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胡凯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3):541-543
[目的]对比分析颈椎全椎板切除加侧块内固定术与单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的中期疗效.[方法]手术治疗颈椎管狭窄患者30例患,其中A组16例,行单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B组14例,行全椎板切除加侧块内固定术.两组患者均随访至术后3年.采用Frankel分级结合日本骨科学会(JOA)17分法评价临床效果;对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开门角度颈椎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管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行颈椎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管成形术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82例,根据术后3个月复查椎板开门角度分为35°组和≥35°组各41例。比较2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ation,JOA)评分、颈椎曲度指数、颈椎轴性症状和C_5神经根麻痹发生情况。结果35°组术前、术后6个月JOA评分[(8.54±1.53)、(13.81±2.57)分]和颈椎曲度指数[(14.22±2.78)%、(12.71±1.43)%]与≥35°组[(8.72±1.55)、(14.13±2.60)分;(14.06±2.59)%、(12.57±1.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6个月JOA评分明显高于术前,颈椎曲度指数低于术前(P0.05);35°组术后6个月颈椎轴性症状发生率(9.76%)低于≥35°组(26.83%)(P0.05),C_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4.88%)与≥35°组(7.3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管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不同椎板开门角度与临床疗效无明显关系,开门角度过大可增加患者颈椎轴性症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颈3~7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Centerpiece钢板(颈椎后路椎板成形钢板螺钉内固定系统)内固定术的手术配合及护理特点.方法 回顾我院脊柱外科对19例颈椎管狭窄患者行后路颈3~7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Centerpiece钢板内同定术,对术前动力系统的准备、手术体位、头架的安放,术中开门和钢板内固定过程中涉及的器械、动力系统的使用等问题进行探讨和总结.结果19例经后路颈3~7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Centerpiece钢板内固定术患者手术顺利,无一例因体位和动力系统原因影响手术进程.手术时间95~130 min,平均时间105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90 ml,术中C臂透视证实Centerpiece钢板位置良好,术后除1例出现脑积液漏,7例出现颈肩部轻度疼痛伴有酸胀、僵硬症状外,未出现脊髓损伤、血肿等并发症.术后1~6个月随访,未发现螺钉固定不稳、松动、钢板移位、再关门等现象,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Centerpiece钢板内固术是目前治疗颈椎管狭窄症较好的一种手术方式.掌握Mayfield头架的使用,摆放好体位,熟悉手术步骤,准备和使用好动力系统有助于该手术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同时存在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和明显颈椎间盘后突压迫颈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不同术式近期疗效及其比较。方法对60例诊断明确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2例行单纯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28例行一期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颈前路颈椎椎管减压、植骨融合、Orion钢板内固定。结果术后神经功能评定,根据JOA评分法,单纯后路减压组平均提高3.4分,前后路一期联合手术组平均提高5.4分(t=11.375,P<0.05)。脊髓功能改善率,前者为56%,后者为64%。结论颈椎前后路一期联合手术近期疗效明显好于单纯后路减压。摘要:目的研究同时存在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和明显颈椎间盘后突压迫颈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不同术式近期疗效及其比较。方法对60例诊断明确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2例行单纯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28例行一期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颈前路颈椎椎管减压、植骨融合、Orion钢板内固定。结果术后神经功能评定,根据JOA评分法,单纯后路减压组平均提高3.4分,前后路一期联合手术组平均提高5.4分(t=11.375,P<0.05)。脊髓功能改善率,前者为56%,后者为64%。结论颈椎前后路一期联合手术近期疗效明显好于单纯后路减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分析应用Centerpiece钢板施行后路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M)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2月-2013年12月11例行后路C3-C7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Centerpiece钢板内固定术患者。并对患者在术前及术后6个月行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颈椎轴性症状(AS)的评级。然后比较分析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在术后症状均得到了明显缓解,其中有1例术后半年症状反弹,再行颈椎前路减压。根据脊髓型颈椎病JOA评分(总分17分):术前所有患者中7分1例、9分2例、11分3例、12分3例、13分1例、14分1例,平均11.0分。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术后升为平均13.5分。颈项疼痛VAS评分术后较术前明显降低。AS为良9例,可2例,无一例患者轴性症状为差。出院后1、3、6个月患者均常规拍摄X线正侧位片,结果显示手术节段均未发生关门现象,稳定性良好。结论MCM是颈椎病的复杂类型,治疗难度及风险也比较大,但是应用Centerpiece钢板固定术施行颈椎管单开门扩大成形术可以有效维持开门状态的稳定,减少单开门术后并发症,有效降低了手术难度,保证了手术效果,是一项相对比较理想的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椎管储备间隙减少的过伸性颈髓损伤的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椎管储备间隙减少的过伸性颈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分别采用后路单开门扩大成形术(Ⅰ组,23例)以及后路减压、植骨、Vertex内固定术(Ⅱ组。29例)共治疗52例过伸性颈髓损伤患者。所有病例均经MRI提示为原有椎管储备间隙减少。对其术前、术后X线、CT、MRI等影像学资料及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所有病例进行随访,平均时间为26(3~49)个月,除了4例术后脊髓功能无改善外,其余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手术疗效判定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标准。JOA评分改善率Ⅱ组明显高于Ⅰ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3个月Ⅱ组JOA评分改善率为51.4%,Ⅰ组为48.1%;术后6个月Ⅱ组JOA评分改善率为55.6%,Ⅰ组为50.5%;术后9个月以上Ⅱ组58.7%。Ⅰ组为51.9%。【结论】后路减压,Vertex固定,可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具有前后方均减压彻底,可重建颈椎稳定性,远期疗效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ACCF)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4月~2017年3月收治的36例OPLL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8例。对照组接受ACCF治疗,观察组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颈椎曲度、椎管狭窄率、骨化块面积及JOA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两组颈椎曲度、椎管狭窄率、骨化块面积及JOA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且对照组各指标改善程度优于观察组,P0.05;结论:前、后入路两种术式治疗颈椎后韧带骨化症均切实有效,但两种术式各有利弊,前入路手术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更佳,后入路手术术中创伤更小,更具微创性,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