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管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管子》散文的语言艺术章沧授《管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一部重要的著作,它的内容繁富,思想广博,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哲学诸多方面;它的文学价值较高,妙思宏词、文约旨精、事核言练、语气清雅,堪称“天下奇文”(宋张《读管子》)。然而学术界却偏重于思想内...  相似文献   

2.
1992年,冒炘、庄汉新又推出了一部新作:《中国当代散文英华》,该书的出版,似乎正赶上大陆书市上的“散文热”。该书格局新颖,由“前言”、“作家论”、“作品选”和“作家传”几个部分组合而成。“前言”本身是一篇洋洋万余言的散文史论。作者立足于当代。在对古今散文流变的条分缕析中。归纳出中国当代散文的审美特质。与此同时,作者还将大陆当代“十七年”散文和新时期散文、大陆散文与台港散文,分别作纵向的比较和横向的比照,力图显示不同地域、不同历史阶段的散文在各自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的散文创作大体上是随着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而发展的,是突飞猛进的经济改革的缩影,记录着中国人民前进的步履。整个散文领域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无论是通讯报告、历史传记、杂文、艺术散文、散文诗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文学创作进展缓慢甚至部分体裁走入低谷的情况下,散文却是一枝独秀,得到了空前繁荣和实质上的进步。一部又一部“散文丛书”、“散文集萃”相继出版,不仅出版了各种当代散文名著的专集或合集,而且五四以来散文大家如朱自清、周作  相似文献   

4.
从80年代初建设文章学和写作学的讨论开始以来,学科建设的发展,已出现许多令人欣喜的景象。展读最近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杜福磊同志的《散文美学》,作为一名学科建设的热心人,我又一次难以抑制心头的振奋。 首先我要说,这是深入研究散文文体的审美特征及审美活动具有开拓性的一部学术著作。 全书24万字,除卷首语外,从“散文的美学本质”开始到“现当代散文艺术美的多元发展动势”结束,以14章的框架,深入论述了散文创作与鉴赏的方方面面。有些问题是过去很少有人涉及的,如“散文的美学本质”、“散文家的美学素质”、“散文审美规范的发展与形成”;有些问题,如“散文的情感美”、“散文的意境美”等五章,虽说在此以前不少学  相似文献   

5.
目前为止,散文仍没有在文学创作中确立自己的体裁地位,还处于无所不能、无所不是的广泛应用的“文类”境地。这与我国的散文文化有关,封建统治者倡导“经国之大业”的文章文学观念,文人“入世”“入士”进而“入仕”的主观愿望,演绎出一部纵贯整个封建社会的“文学工具论”散文史。于现当代散文的影响,“文以载道”抑或“言志”似成不易之则,从而形成崇尚“大情感”而鄙夷小情感、褒扬“大气势”而轻视小情调的批评习惯。而作为一种文学创作的散文,其艺术本质与最终目的是向读者提供一种体验,一种感动,一种共鸣和感染。作为抒情类文体,一篇散文艺术质量的高低,首先取决于它所抒情感质量的高低,而散文情感质量的高低,则取决于其“真”而并不取决于其“大”或“小”。因此,将“散文情感”这一概念引入散文研究与批评,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和角度。现当代散文特别是“文化大散文”的“大情感”与“小散文”的“小情感”之两极极度对立,就在于散文家“大我”与“小我”的失重和失调,散文家尚没有找到“自我”或“情感坐标点”。新世纪散文要想有作为,必须从传统的载道言志“传达型”向现代的自我情感“体验型”转化,必须在“大我”与“小我”这个坐标系中找到自己的感觉定位,即情感的坐标点。  相似文献   

6.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我国第一部语录体儒家经典散文作品——《论语》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孙子兵法》我国第一部专记一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相似文献   

7.
在我眼里,散文是一个宽阔的概念,它是一只容量巨大的篮筐。可以将除小说以外的一切非虚构文字装到里边来。这样做,可以将散文这一文体的视野打开,为表达内容日渐狭窄和表达形式日渐僵化的散文“松绑”,让它更具活力与魅力。所以我愿意将一切“有意思”的序言、日记、对话、纪实、演讲等都当散文来读,比如画家刘小东写的《以色列绘画日记》我就是当一部“有意思”的散文来读的。  相似文献   

8.
<正> 荀子是战国时代一位富有开创精神的政治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更是一位独步诸子的文学家。一部《荀子》,散文、赋体、诗歌,兼备该全;政治、伦理、军事、教育,集于一书,宏富广博。郭沫若曾高度评价荀子的重要地位,他说:“荀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大师,他不仅集了儒家的大成,而且可以说是集了百家的大成的。”“他是把百家  相似文献   

9.
古代散文史可按大时段划分为三期或四期,应重视“非专业”的散文家.对“散文”的不同理解,规定了哪些文章可进入散文史,应重视所谓“文学”文体以外的散文文体.写一部全面、系统、深刻的、体系完整的散文通史,须有明确的“通”意识,就是贯通、全面.散文史撰写可以“百花齐放”,各种写法并行,不必求统一、求一尊,可有学术个性.要创新散文史研究和撰写,思维改变、观念改变、视角改变极为重要,这必然带来材料扩张,研究方法、撰写模式也会跟着变化,观点也必然会创新.如此,散文史撰写肯定会令人耳目一新,也必将有助于古代散文史研究向纵深处推进.  相似文献   

10.
妙喻人生     
童年是一个谜, 少年是一幅画, 青年是一首诗, 壮年是一部小说, 中年是一篇散文, 老年是一套哲学。 童年是一个谜,少年是一幅画,青年是 一首诗,壮年是一部小说,中年是一篇散文, 老年是一套哲学。 以上一则人生妙喻,辗转听得,不知是 人人巧思,还是集体创作?是“国产”,还是 “舶来”?  相似文献   

11.
《论语》是一部儒家经典,无论从思想上还是文学上,都有极高的价值。一、思想性《论语》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弟子“随其所见”“记忆师说”,集录孔子言行片断所成的一部语录体散文。但它却深蕴哲理,有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因此,哲学家则认为它是一部哲学著作。  相似文献   

12.
2004年高考湖南卷散文阅读试题,在赋分、题型、选文、设题等方面,与2003年全国高考题保持了一致。选文用的是现代诗人、散文家徐志摩的散文《翡冷翠(今译佛罗伦萨)山居闲话》。这是一篇田园牧歌性的散文,文学色彩明显浓于议论性散文《话说知音》(2002年全国高考选文)。文章情调悠闲纡徐,从容自适。全文用与读者“你”交谈“闲话”的口吻展开,亲切自然,又带有些急于让“你”与之共享、与之“众乐乐”的迫不及待。作者始终扣住“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的主题,从个体内心感受的角度,着意抒写独自作客于翡冷翠山中的妙处和快乐的心境。文本的内…  相似文献   

13.
《湘行散记》与《湘西》是沈从文创作生涯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两部作品,代表着沈从文散文创作的最高成就。通过对这两部散文集的比较可以看出,沈从文散文创作在不同的阶段显现出一些不变的因素,一方面是恒定的写作题材,另一方面是一以贯之的情感表达,它们共同构成沈从文散文创作的“不变”。而沈从文散文创作的“变”则主要体现在内容表达、情感倾向和思想内涵这三方面,造成他散文创作变化的原因是时代环境的变化与作者心境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我们的散文教学经常不考虑当下阅读文本的具体特性,把“这一篇”散文教得像“这一类”散文,或将所有的散文教成同一类散文。为此,笔者提出了散文教学要教出“这一篇”的“韵”的观点,并从“形韵”、“语韵”、“情韵”三方面入手探讨如何教出散文的“韵”。  相似文献   

15.
搞好课外学习,除了要自觉地培养读写的兴趣和习惯外,还必须学会用工具书,提高自学的能力。我在读书时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明白的词语,不理解的句子,不懂的典故,都向工具书请教。去年暑假,我在一本散文选上看到“膺(yīng)品”这个词儿,查了老半天词典,在“厂”部、“佳”部、“月”部、“肉”  相似文献   

16.
《孙子兵法》被公认是一部阐述“战胜”的军事理论著作,其理论体系的构成与论述,皆围绕“胜”而展开.梳理了孙子的“战胜”思想,从“胜”的运筹、“胜”的方法、“胜”的境界等角度,全新解读《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体系,以期为深化《孙子兵法》理论研究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卓然独步的史家意识──评邓星雨先生著《中国当代散文史》王艳芳邓星雨先生撰写的《中国当代散文史》(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已经与读者见面了。这部四十五万字的著作,历时十载,几易其稿,是建国四十多年来中国第一部当代“散文史”,也是第一部由个人撰写的“散文史...  相似文献   

18.
一.说教材 《项羽之死》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四单元“散文之部”自主赏析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军事名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兵书,它被历代的军事们奉为“经典”、称为“百世兵家之师”。然而其包含的哲理并不局限于兵战中。在当今  相似文献   

20.
《左传》是一部历史著作,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春秋时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事件;《左传》又是一部散文著作,在叙述事件,刻划人物,语言运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艺术成就,在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仅就语言运用来说,既简洁明快,又灵活多变,其中外交辞令的运用尤为精彩。春秋时期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极其激烈复杂,朝结盟而夕相攻,风云变幻,惊心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