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快速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城市自然环境退化进而导致的城市失忆问题,在天津市特有的城市湿地资源被大量蚕食的背景下值得关注。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水景观变迁过程,无论从物质要素与精神认知角度来看均是这一现象的典型反映。本研究以校园水景观不同发展时期的体验者所认知的意象空间和在场所中形成的情感记忆为切入点,通过认知地图绘制和半结构化访谈获得一手资料。对从认知地图提取的意象要素在GIS平台上进行量化空间分析,可视化人们对于校园水景观形成的意象空间的动态变化特征,并结合同步调研获得的访谈文本以NVivo软件编码的质性分析结果,揭示校园水景观的记忆与情感的流变特征,总结归纳校区水景观意象空间变迁的主要显性与隐性影响,特别提出体验者的代际差异、行为活动时代背景,以及场所特征快速丧失等非物质层面的场所失忆的主要原因,以综合量化与质性分析手段深入解读这一天津市湿地退化现象所映射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2.
住区意象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文中,建议将书中“城市环境研究的方法应用于不同尺度或不同功能的环境里,也一样有趣”,因而,尝试在投入使用的住区中,依靠住户的支持,运用认知图、环境心理学和环境POE评价的学科理论知识.而获取小区公共意象要素内容以及各要素间的关联性.帮助设计师在今后的住区景观设计中,平衡各方要素关系,抓住主要矛盾.让景观营造的成本在使用中发挥相应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王琰  李志民 《华中建筑》2009,27(5):110-113
认知地图调研是城市环境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已纳入城市设计的前期调研工作之中。该文采用认知地图、问卷调查、SD法、访谈等方法,对西安市总体城市环境的识别特征、意象要素、认知程度、总体环境评价等方面进行调研,并分析影响城市环境认知的各种因素,对城市环境进行客观评价并提出相关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游客感知的上海都市空间旅游意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意象是游客心目中对城市的认知及其对外传播的主要载体,也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城市意象的自我表达与游客感知的一致性与差异性直接影响城市对外营销策略与城市旅游产品的开发。本文在综述旅游意象理论及实证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通过封闭式问卷调查法、认知地图法的结合对上海都市空间的旅游意象进行了要素分析、测量和评价,并探讨了旅游意象对旅游空间结构的影响,在创造上海的都市形象、提升上海都市空间价值方面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庄晓平  陶楠 《中国园林》2023,39(2):71-76
历史文化遗产是建设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及“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量化研究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通海“御城旧县”遗产价值,探索一种历史文化遗产利用的评价与数据化方式,提出以构建“价值认知深度地图”模型的方法来识别古城遗产。运用深度地图(Deep Map)历史要素分层重构的原理,借鉴英国历史土地利用评价(HLA)方法,对“历史丰富度”与“时间深度”两大指标体系进行计算,从而对古城遗产的价值进行量化评价与可视化展示,以期达到系统化呈现古城遗产价值信息的目的。数据结果作为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的数据要素,为古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使用后评价作为评价建筑性能的一种手段,通过评估建成环境对今后的设计策划以及运营提供参考。该文研究以重庆大学B区为例,对校园开放空间进行建成环境空间认知使用后评价,通过基于城市意象理论的认知地图与SD语义法的调研,针对重庆大学B区寻路难、空间认知模糊的问题,剖析校园开放空间在空间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现有环境提出改进的策略。评价数据将作为现有校园开放空间改造的指导资料,同时为新建校园空间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媒介是网络社会中重要的信息获取渠道,在新媒体的作用下,社会个体感知城市的方式发生变化,并拓展了城市意象的研究范畴。以互联网搜索引擎中《清明上河图》古代城市意象图片为研究对象,首先探索性地提出解析网络媒介数据中城市意象再表达的分析方法,包括场景图片的叠合分析、高频分析与要素提取;其次,以《清明上河图》为实证研究对象,揭示网络媒介中公众对于古代城市意象的认知特征。结果显示,公众对历史图景中空间意象的认知高度集中在街道、桥头与城楼等特征性标志物和节点空间,反映了“流动空间”中凯文·林奇城市意象体系的结节性特征。更重要的是,空间意象的社会建构过程也是当前历史街区中地标性建构筑物“符号化”趋势的直接表现。  相似文献   

8.
对于地下空间的消极认知已经严重影响到空间利用与活动展开。以重庆市商圈地下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视角出发,分析地下空间认知过程发生的规律与机制,探析导致商圈地下公共空间出现消极认知的现实问题、原因,归纳出“从意象到意愿”的认知环境优化原则、策略、方法。旨在为城市商圈地下空间环境更新提供系统性思路与方法,促进城市商圈地下空间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9.
卢振瑜  付佳 《福建建筑》2022,(10):13-19
基于凯文·林奇对城市意象“可读性”中“意蕴”的解读,对城市意象要素提出意蕴型分类方法,并选取在校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生源地以及不同年级大学生认知地图的城市空间感知差异,将大学生的感知特征依照其影响因素,分为客观感知和主观感知两个维度,并分别对两种维度大学生的空间感知特征和感知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城市空间客观感知特征主要表现出宏观感知构成、感知范围的差异;而主观感知特征表现出微观感知构成、感知强度、感知序列、感知偏好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刘任豪 《城市建筑》2023,(6):131-133
羌族传统村落承载着羌族文化精华,是农耕文明中不可多得的物质文化资源。随着旅游业的引入,羌族村落蓬勃发展,但这也带来了环境破坏、文化传承断层等问题,使得该类村寨面貌相较于以往有了较大改变。因此,以汶川县萝卜寨村为例,研究羌族传统村落的乡村意象特征,采用了图像识别、内容分析、实地调研等方法,探索游客和村民对萝卜寨的意象感知认知差异情况。结果发现二者对村寨评价都为积极正向,但是在“自然环境”和“文化生活”两方面感知情况差异较大,所以在萝卜寨后续发展过程中,宜着重关注这两类意象要素的挖掘与整合,实现传统羌族传统村落的意象营造。  相似文献   

11.
张鹏  韩锋  杜爽 《中国园林》2023,39(6):58-63
“关联性文化景观”中“自然元素”与其“非物质 要素”的结合方式因高度抽象的表达及多样的意义生成背景, 其阐释途径的合理解读具有复杂性,对之进行解读是揭示“关 联性文化景观”的重要途径之一。首先以分析心理学派代表人 物荣格《哲学树》中的11幅心理绘画“树原型”作为研究材 料,通过总结普适性的“还原性文本”,分析其叙事文本、意 指作用、隐喻关系;进而揭示其蕴含的人类视野中宏大的“世 界树原型象征”,通过文化升华后的“原型象征”进一步阐释 人类对“自然元素”的意义加工和修饰;最终得以形成超越 “自然元素”单纯本体的“哲学树”。并以此建构理解“关联 性文化景观”自然原型象征意义的途径,指出人类通过意识形 态下基于个人或集体的精神世界中“自然元素”印刻在“还原 性文本”中的方式,具象化“非物质要素”与“自然元素”动 态呈现关系在“关联性文化景观”语境下的表达方式,为解读 其他“关联性文化景观”原型象征的诸多意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文化消费场景已经嵌入居民日常生活,在 “公园城市”建设的背景下,文化消费空间与城市公园的关系 值得关注。利用空间计量模型,以成都主城为例,分析文化消 费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探索各类城市公园在文化消费空间集 聚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商业、交通和公园等因素会对其空间 集聚产生显著影响,其中,城市公园是其空间集聚的重要因 素,不同类型公园的影响程度存在空间分异。在城市北部,处 于城市更新中的社区公园呈现出对文化消费空间的不稳定影 响;在城市南部,新建的综合公园更能吸引文化消费空间。结 果所揭示的文化消费空间与城市公园之间的共生关系是城市建 设趋向多元的表现,反映了人们的文化休闲活动对城市绿地景 观的空间倾向性,对公园城市的规划建设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殷若晨  方家  朱丹  胡杨 《中国园林》2022,38(6):121-126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中国城市存量发展的背景下,倡导气候适应性的城市公园设计,成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手段之一。从公园的降温范围和降温幅度2个方面,提出并定义了城市公园降温效益的测度指标,量化其对城市温度的调节能力,进而探讨有关公园设计要素对公园降温的影响。研究发现:1)城市公园能够在90m范围内产生显著的降温作用,最大降温范围可达500m;2)城市公园降温效益除了受到自身要素影响外,还会受到周边所处建成环境的影响;3)公园设计要素中面积大小、边界形态、植被覆盖度、地形变化、蓝绿空间面积比5个要素对其降温效益的发挥产生影响,且影响多为非线性;4)将降温影响要素的认知用于理想情景模拟,发现高温热点区域的面积减少超过50%。研究进一步加深了对城市公园降温效益的认识,为气候适应性的公园设计在调节城市温度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镇化的逐步完善,城市规划建设开始从增量向存量方向转型,城市微空间更新改造成为当前城市更新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存量绿地更新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引入城市触媒的概念,探索城市微空间更新与城市触媒效应间的学科关联,进而剖析城市触媒效应工作原理的运行机制,探讨微空间作为触媒元素激发相邻其他城市元素并产生"链式反应",促成城市发展的空间意义。借助奉贤南桥镇口袋公园更新设计竞赛实例,以口袋公园作为微空间的典型代表,结合"触媒元素的选取""激活和完善触媒""引导触媒效应"3个触媒理论步骤展开讨论,例证城市微空间更新触媒理论的实践应用,以期达到全面意义上的城市活力更新。  相似文献   

15.
公园是城市中最优质的公共开放空间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科学研判人地影响下公园的配置特征,可为新时代推进中国“公园-用地-人口”统筹优化提供科学依据。以中国建制市为研究单元,基于建设用地和人口两大视角,从总量、格局、个体3个层次,探究1981—2016年全国与不同用地、人口结构城市公园配置的演化特征。研究表明:1)我国公园配置由“提升密度”到“提升规模”,整体呈“以地推动、与人脱节”的规律,其中公园率具有较好发展趋势,人均公园面积高速增长但不可持续;2)各结构城市差异化配置明显,高人均用地水平、低密度、小城市普遍趋于“高密度、小规模”配置公园;低人均用地水平、高密度、特大城市人均公园面积长期处于不理想状态。基于人地双标准对公园配置进行了多维度、长时期、大范围的考察与分析,以期为系统完善公园配置“因地因人”导向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夏欣  阴帅可  高翅 《中国园林》2022,38(5):133-138
中国近代公园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不断将西方公园理论与实践成果融入各地特殊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情境,并不懈改良与创新的本土化过程,由此形成近代公园鲜明的本土特色。以清末社会变革前夕,洋务运动重镇武汉的公园营建倡议及相关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早期公园计划与营建的背景、内容、成效、局限等的溯源考察,探讨晚清公园理念与实践萌动之时的内容和特征,尝试对本土“公园”概念的最初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特殊历史情境下中国近代公园的本土化路径。清末官方进行的公园建设相关的探索、尝试,奠定了中国近代公园除娱乐属性以外的“教育”“商贸”“科研”等一系列重要特征,并使得公园作为“文明”“进步”象征的理念得以广泛传播。厘清这一历史过程对深刻理解中国近代园林嬗变的内在动因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罗星海  梁明捷 《中国园林》2023,39(1):139-144
无锡公花园是中国最早自主建设的11座近代公园之一,在中国近代园林史上具有标志性的示范意义。以往研究对于公园初创期的园林遗痕、园林文化的关注度不够,通过解读1949年前公开发行的《申报》《新无锡》《锡报》等报刊史料及游记,揭示了初创期“园景”风格之变的缘由,并依据1912年《无锡实测地图》、1949年《无锡城郊新图》及同时期公园旧影,梳理绘制出公园初创期2个阶段的平面猜想图。通过“体用”辨析梳理出“大众美育现象”“公园展会现象”“公共娱乐现象”3类文化现象萌发的主线,深入剖析了“花卉节事、雅集赏画”的传统沿袭、“公园搭台、展会唱戏”的兴起、“体育娱乐、公园宴饮”的勃兴等活动组织与筹划细节。通过公花园初创期的“园景”辨析,可揭示其遗留下来的园林遗产,从溯源角度解析对今日城市公园建设管理之启示。  相似文献   

18.
夏欣  阴帅可  高翅 《中国园林》2022,38(1):46-51
"公园"是伴随着19世纪西方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化进程加剧而产生的一种典型的现代城市公共空间,并逐步发展成为区域尺度的公园系统。梳理了近代重要都会武汉的早期市政规划成果中有关公园的具体内容。从市政建设视角,考察中国早期公园系统规划的变迁历程和内在特质,展现近代精英阶层理性吸收西方先进经验、深刻联系本土现实、以民族主义的市政规划等物质空间改造进行社会改良的积极尝试;揭示了"公园"产生与"城市化"之间的深层逻辑关联,以及本土特色的公园系统规划的生成机制和深远影响;尝试从溯源角度解析其对当前我国公园城市建设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9.
城市修补理论在上海老公园改造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积极应对现阶段的城市转型发展趋势,解决"城市病"等问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城市双修"的概念,即"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城市内的老旧空间则成了实践"城市双修"理念的重要场所。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老公园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将城市修补理论应用于老公园改造中十分必要。对上海3个老公园(昆山公园、凉城公园和世纪大道沿街植物园)的改造实践进行了研究。老公园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基础设施陈旧、绿化缺乏养护管理、功能布局无法满足现代生活需求、道路布局不合理且状况不良、空间开放性差和文化精神内涵丧失。针对上述问题,利用城市修补理论,总结了多种改造措施,包括修缮基础设施、提升绿化环境、完善道路结构、整合功能空间、增强开放性以及丰富精神文化内涵。最后对城市修补理论在上海老公园改造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与反思。  相似文献   

20.
Neighborhood parks are recognized as key urban public spaces that serve the soci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needs of adjacent neighborhoods. However, relevant studies primarily focus on the contribution of neighborhood parks as discrete spaces, instead of neighborhood parks as built spaces within an urban context. This research provide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various urban form measures and an alternative way of constructing public space typology based on the surrounding urban form. The research employs factor and cluster analysis to develop a typology of 150 neighborhood park contexts in the City of Chicago, Illinois. 150-neighborhood park surroundings are classified into six categories based on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urban form elements; however, the Chicago Park District currently classifies them into one broad category. The study also provides guidelines for urban design and physical planning strategies for neighborhood park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