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假性动脉瘤 (PSA)是指经皮穿刺后血液通过损伤的动脉壁破裂口进入血管周围组织并形成一个或多个瘤腔 ,收缩期动脉血液由载瘤动脉经瘤颈部流至瘤腔内 ,舒张期血液回流到载瘤动脉内的一种病理现象。近年来 ,随着心血管介入技术的广泛开展 ,各种大口径管、鞘的运用及围手术期抗凝药物的应用使心血管介入术所致的股动脉PSA的发生率显著增加。多数文献报道PSA发生率为0 0 5 %~ 6 2 5 % ,但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率为 14 %~ 2 7%。治疗股动脉PSA的方法有多种。自1991年以来 ,超声引导下加压修复 (ul trasoundguidedcompressionrepatr,UGCR…  相似文献   

2.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简称PTCA ,是将远端带有一可膨胀球囊的特殊导管送至病变的冠状动脉 ,利用球囊的机械性挤压作用造成血管内膜或部分中层撕裂 ,使病变狭窄的血管管腔扩大 ,血液增加 ,从而改变心肌血液供应 ,缓解症状并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一种导管治疗技术。近三年来 ,我院共行PTCA 4 0例 ,现对其术后护理观察要点总结如下 :1 PTCA术后的病人应回CCU病房 ,。给予心电血压监测 ,并常规记特护记录 2 4小时至 4 8小时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并准确记录。 2 对术后心前区疼痛的护理观察 :PTCA术后的心前区疼痛多是出于…  相似文献   

3.
腔内碎石取石术治疗肾结石4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伟 《山东医药》2011,51(26):112-112
目的观察腔内碎石取石术治疗肾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90例肾结石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分别采用腔内碎石取石术和常规肾切开取石术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患者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无手术并发症发生,对照组发生并发症4例(P〈0.05),观察组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腔内碎石碎石术治疗肾结石疗效好、安全、经济。  相似文献   

4.
随着血管腔内技术的不断进步,腹主动脉瘤(AAA)的治疗模式和血管外科医生的思维模式有了明显改变。目前,腔内修复术(EVAR)以其创伤小、恢复快、病死率低的特点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现已成为AAA常规的治疗手段之一。有症状的AAA及瘤体直径>5cm的无症状AAA都具有腔内手术的指征  相似文献   

5.
Stanford B型夹层动脉瘤系指主动脉夹层未累及升主动脉者,其发病率占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30%-60%。目前,腔内隔绝术(EVGE)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新的介入疗法。2003年1~9月,我院对6例Stanford B型夹层动脉瘤患者施行EVGE介入治疗,近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庞霞  李平 《临床内科杂志》2004,21(7):492-492
男性患者,42岁,因持续性胸腹疼痛5天,于2003年11月14日入院。有高血压病史6年。入院查体:神志清,血压180/120mmHg,呼吸26次/min,急性痛苦面容,两肺呼吸音清,心率98次/min,律齐,未闻杂音,腹部未见异常,四肢动脉搏动良好。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检查各指标正常。心电图检查为窦性心率、左心室高电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术后单纯Ⅱ型内漏的诊断和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6年4月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EVAR术后治疗Ⅱ型内漏的发病率、诊断方法、随诊情况以及干预治疗措施。结果:本组EVAR术后发现单纯Ⅱ型内漏36例,发生率10.84%;21例(58.3%)为术后即刻动脉造影显示Ⅱ型内漏存在,另15例(41.7%)EVAR术后即刻动脉造影未发现内漏,随访过程中发现Ⅱ型内漏存在。随访时间3~11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7.9个月。Ⅱ型内漏自愈率为47.2%(17/36)。随诊过程中瘤体直径无明显增大27.8%(10/36)。失访率13.9%(5/36)。4例Ⅱ型内漏因瘤体直径增加10mm给予经动脉途径弹簧圈栓塞术治疗,二次干预治疗率11.1%(4/36);术中即刻动脉造影Ⅱ型内漏均消失,技术成功率100%。其中2例靶动脉栓塞者随诊12个月无内漏复发,瘤体直径缩小;1例髂内动脉和瘤腔内栓塞,术后复查CTA提示Ⅱ型内漏存在,瘤体直径较栓塞术前缩小3mm,栓塞术后随访21个月Ⅱ型内漏仍存在,瘤体直径无继续增大;1例瘤腔栓塞术后10个月发现Ⅱ型内漏复发且瘤体直径增大10mm,栓塞术后15个月动脉瘤破裂,急诊行腹主动脉瘤切除、腹主动脉至双侧髂总动脉人工血管间置移植术成功,术中确诊为腰动脉来源导致Ⅱ型内漏;目前开腹术后随访6个月患者情况良好。结论:EVAR术后Ⅱ型内漏是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在中、远期随访中Ⅱ型内漏的出现甚至导致瘤体直径增加并不少见,甚至可以导致破裂。因此对于EVAR术后严密随访十分重要,尤其对于瘤体直径增大者。应用支撑导管行经动脉途径栓塞术,有助于到达靶动脉开口部位。应用弹簧圈进行靶动脉开口部位确切栓塞可能会降低Ⅱ型内漏的复发率,且安全。其远期疗效有待于更长时间的随访和更多的病例积累。  相似文献   

8.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系主动脉内膜撕裂后循环中的血液通过裂口进入主动脉壁内,导致血管壁分层。AD的年自然发病率约1/10万。其最主要的易患因素为高血压,是高血压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约有70%~90%的AD患者并存高血压;其它易患因素包括马方综合征、埃勒斯-当洛(Ehlers Danlos)综合征、二叶主动脉瓣、主动脉狭窄、妊娠、主动脉粥样硬化及创伤等。  相似文献   

9.
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是腹主动脉瘤最常用的术式,适用于瘤体直径>5.5cm,有伴随症状,或者6个月内瘤体直径增长>0.5 cm的患者[1]。由于围手术期死亡率低、并发症少以及住院时间短,目前70%的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动脉瘤患者采用EVAR。然而,一些报道证实了腔内手术再次介入率明显高于开放手术,大部分原因是内漏形成。其中II型内漏(type 2 endoleaks,T2EL)最为常见。在10%~44%的腔内修复术后可见,占内漏的10%~25%[2]。T2EL形成主要原因是肠系膜下动脉、腰动脉血液逆流进入动脉瘤囊腔,同时在骶正中动脉及副肾动脉也可以发生逆流形成内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腔内隔绝术(endovascular graft exclusion,EVGE)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D)的近期疗效。方法:对32例Stanford B型AD患者行EVGE。术后对所有患者定期随访并行CT检查,评价其临床改善程度。结果:32例患者均在全麻下成功进行了覆膜支架主动脉EVGE,术中造影显示动脉瘤破口均完全封闭,术后30d内死亡2例。术后随访1~72(18±16.9)个月,失访1例,术后出现左下肢体偏瘫1例,支架远端再次出现内膜撕裂口1例,Ⅰ型内漏3例,余24例无明显术后并发症。结论:EVGE治疗Stanford B型AD术中及术后并发症较传统开胸手术明显减少,术后近期疗效较好,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和血管内超声在预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支架内再狭窄的价值。方法2006~2008年,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实施PCI180例,随访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证实支架内再狭窄28例。PCI术前及随访时以酶联免疫法测定ox-LDL,用血管内超声检测病变血管的外弹力膜面积、斑块面积、最小管腔面积和内膜面积。结果无支架内再狭窄患者PCI前后ox-LD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ox-LDL在PCI术后升高[(70±18)μg/L比(78±19)μg/L,P<0.05)];支架内再狭窄组与支架内无狭窄组比较,两组外弹力膜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斑块面积分别为(6.8±2.4)mm2和(5.1±1.6)mm2,P<0.05;最小管腔面积分别为(4.7±1.9)mm2和(6.2±2.1)mm2,P<0.05;最小管腔的支架面积分别为(1.95±0.33)mm2和(1.49±0.21)mm2,...  相似文献   

12.
比较13例经皮冠状动脉(冠脉)腔内旋磨术(PTCRA)与19例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复杂冠脉病变的近期疗效,结果发现PTCRA组术后平均残余管腔狭窄率(40.1%±34.7%)比PTCA组(26.3%±21.6%)高(P<0.05);PTCRA组有3例急性血管闭塞,其中1例死亡,而PTCA组无并发症;并讨论了PTCRA和PTCA机理的不同及疗效差异和并发症发生的原因,认为是PTCRA与PTCA适合于复杂冠脉病变的不同亚组,前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后者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王凯  孔祥荣 《山东医药》2011,51(8):109-110
胸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已有50余a的历史,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在某些心脏中心开胸置换主动脉的手术病死率已降至3%,但是对于一些老年重症患者其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仍然很高。随着支架性能的不断改进,胸主动脉腔内修复(TEVAR)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胸主动脉病变的治疗;最近的报道显示接受血管腔内修复患者5 a的动脉瘤相关存活率为96%,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4.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旋磨术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郭南山综述郭衡山审校1977年以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广泛应用,随着经验积累和设备改进,操作技术渐趋成熟,成功率高,对复杂病变亦可施行。术后需急诊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病例比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 目的 总结主动脉壁内血肿的临床治疗经验,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主动脉壁内血肿治疗的资料。结果 其中A型主动脉壁内血肿5例,2例保守治疗,其中1例死亡,另1例2周后复查CTA血肿较前加重,行手术治疗,3例明确诊断后行孙氏手术治疗效果好。23例B型主动脉壁内血肿患者,5例保守治疗,18例行覆膜支架腔内植入术。结论 A型主动脉壁内血肿行孙氏手术治疗效果佳。单纯B型主动脉壁内血肿可行保守治疗,保守治疗期间发现血肿较前增大、血压控制不平稳、持续胸痛不缓解的患者应及时选择行覆膜支架腔内植入术治疗;B型主动脉壁内血肿伴有主动脉穿透性溃疡患者行覆膜支架腔内植入术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6.
正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是指腹主动脉的直径大于正常直径50%以上的永久性扩张。而一旦破裂,病死率达到80%~90%[1],是一类威胁老年人健康的致死性疾病。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repair,EVAR)相比于传统手术可以明显  相似文献   

17.
18.
主动脉疾病的治疗方法包括内科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介入治疗及复合治疗。介入治疗又称为腔内治疗(endovascularaorticrepair,EVAR),1991年Parodi等首先报道了应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腹主动脉瘤获得成功,1994年主动脉腔内修复术首次被应用于治疗胸主动脉瘤,1999年主动脉腔内修复术被报道用于治疗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疾病的腔内治疗发展迅速,业已成为治疗主动脉疾病不可或缺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 目的 总结Stanford B型主动脉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腔内治疗的手术时机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4年6月共32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临床资料,其中单纯性主动脉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4例,合并主动脉壁内血肿患者28例,所有患者均采用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术。结果 除1例(3%)患者术后3月死亡外;1例(3%)患者支架远端出现假性动脉瘤二次行支架植入术,所有患者术后1、3、6、12个月及之后每年均行CTA复查效果好。结论 对于主动脉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患者,应采取积极的治疗方案,单发型主动脉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我院均早期采取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效果佳;伴发主动脉内壁间血肿的主动脉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患者应控制血压、心率,治疗2周,复查CTA血肿吸收后,再行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急性主动脉综合征、胸腹主动脉瘤患者择期进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和/或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VAR)的麻醉管理和脏器保护方法。方法 收集202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阜外医院择期进行TEVAR/EVAR的473例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03例(64.1%)患者接受TEVAR,170例患者(35.9%)接受EVAR。对两组患者的麻醉方法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预防和管理经验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本组患者在全身麻醉下完成手术455例(96.2%),采用镇静或监护麻醉管理(MAC)18例(3.8%)。术后机械通气时间0(0,5)h,重症监护病房(ICU)停留时间21(18,23)h,平均住院时间(10.5±3.8)d。术后发生脊髓缺血3例(0.6%),急性脑卒中3例(0.6%),急性肾损伤9例(1.9%),心血管并发症6例(1.3%),入路血管和主动脉再次干预10例(2.1%),非康复出院4例(0.8%),无院内死亡病例。结论 全身麻醉是TEVAR/EVAR最常用的麻醉方式,最佳的麻醉方案是术毕在手术室拔管,应重点关注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管理,神经系统、心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