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空蝶鞍综合征(ESS)女性患者血清激素水平,并与健康志愿者血清激素水平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选取2007年2月至2011年4月于广东省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由常规颅脑磁共振成像(MRI)确诊的30例女性ESS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ESS组(n=30);选取同期在该院体检的30例女性健康志愿者纳入对照组(n=30).检测两组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泌乳素(PRL)、孕酮(P)、睾酮(T)及雌二醇(E2)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本研究遵循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其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血清激素水平测定结果显示,ESS组除血清PRL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5种激素测量结果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S女性患者垂体功能低下,高催乳素血症(血清PRL水平增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空蝶鞍综合征患者的MRI表现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7月至2010年7月间该院MRI诊断空蝶鞍414例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资料,进行归类、分析.结果:MRI显示蝶鞍扩大,垂体变扁,垂体柄延长后移,空蝶鞍患者MRI平均检出率约为4.10%,其中男性为3.22%,女性为5.26%,女性高于男性,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空蝶鞍综合症MRI检出率30岁以后明显升高,70~79年龄段检出率最高.结论:空蝶鞍有典型MRI特征,MRI检出率与年龄、性别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垂体瘤同动脉瘤伴生的相关性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了我科2010年以来的500例垂体瘤患者资料,对患者年龄、性别、激素类型、肿瘤直径、海绵窦侵袭情况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垂体瘤组同动脉瘤伴生垂体瘤组的比较发现,两组的性别因素无统计学意义(P=0.583,P0.05);两组的激素类型统计分析无统计学差异(P=0.436,P0.05);结论垂体瘤和动脉瘤共存的相关性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但是垂体瘤的海绵窦侵袭及垂体瘤的直径同动脉瘤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的临床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表现特点,以期提高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12月本院收治并经临床证实的40例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I序列扫描。重点分析及临床及MRI表现特征。结果 临床主要表现为Wernicke’s综合征(n=26)、Korsakoff’s综合征(n=6)、Wernicke-Korsakoff综合征(n=5)、MarchiafavaBignami综合征(n=5)、肝性脑病综合征(n=5)及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n=1)。MRI上主要见桥脑、小脑脚、三脑室、中脑导水管周围、两侧丘脑、胼胝体、放射冠及半卵圆中心T1WI低信号,T2WI、FLAIR高信号;5例双侧苍白球及内囊区域较对称、界清的T1WI高信号。MRI复查病变多呈减小或消失趋势。结论 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患者因累及大脑区域不同而呈不同的临床综合征,MRI可显示不同区域病变受累的影像学特征,对于协助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电图预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效果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重庆市某医院接受CRT治疗的94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于CRT术后12个月时,根据患者是否发生CRT反应将患者分为反应组(n=47)和无反应组(n=47)。探究患者的性别、年龄、合并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室性心律失常、缺血性心肌病、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及术前、术后24hQRS时限、QTc间期及Tpe间期与患者发生CRT反应的相关性。结果术前,2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及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室性心律失常、缺血性心肌病、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反应组患者QRS时限、QTc间期及Tpe间期均短于术前,且反应组患者QRS时限、QTc间期及Tpe间期均短于无反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24h,无反应组患者QRS时限、QTc间期及Tpe间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CRT术后24hQTc间期明显缩短及CRT术后24hTpe间期明显缩短是患者发生CRT反应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结论心电图在预测患者发生CRT反应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即CRT术后24hQTc间期明显缩短及CRT术后24hTpe间期明显缩短是患者发生CRT反应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动脉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在我院行动脉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患者96例,依据术后是否发生吻合口瘘将其分为发生组(n=14)和未发生组(n=82)。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记录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直径、高血压、糖尿病、术前白蛋白等,分析动脉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影响因素。结果 96例患者中有14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发生率为14.58%。两组的性别、肿瘤直径、高血压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年龄≥60岁、糖尿病、术前白蛋白<35 g/L占比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60岁、糖尿病、术前白蛋白<35 g/L是动脉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年龄、糖尿病、术前白蛋白水平是动脉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需加强围术期干预,以减少吻合口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后并发颅内感染病原菌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19年2月500例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患者临床资料,观察颅内感染发生情况,分析感染组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500例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手术患者共有42例发生颅内感染,发生率为8.40%。年龄、肿瘤直径、手术时间、术中脑脊液漏、术后留置引流管是导致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从42例感染患者脑脊液标本中共分离出51株病原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感染占比33.33%最高,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根据术后28 d患者临床结局,比较生存(n=493)和病死(n=7)患者,高龄、肿瘤直径较大、肿瘤具侵袭性、术后颅内感染患者的病死比例较高(P<0.05)。结论年龄、肿瘤直径、手术时间、术中脑脊液漏、术后留置引流管均是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感染病原菌主要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术后颅内感染不利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青年高血压脑出血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洛阳市某医院2013年1月-2015年9月收治的60例青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治疗效果将患者分为好转组(n=36)与未好转组(n=24)。分析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出血部位、是否喝酒、血液是否破入脑室、术前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术前平均收缩压、是否合并脑疝、手术血肿清除度等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2组患者的年龄、术前平均收缩压、手术血肿清除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好转组患者术前GCS评分高于未好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的好转率在性别、出血部位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是否喝酒、血液是否破入脑室、是否合并脑疝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术前GCS评分、血液破入脑室及合并脑疝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单一因素(P0.01)。结论术前GCS评分、血液破入脑室及合并脑疝为影响青年高血压脑出血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肺癌脑转移瘤患者发生病灶出血的MRI影像学特征。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6年3月住院的肺癌脑转移瘤患者68例,其中出血组52例、未出血组16例。均接受脑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术后均予以病灶组织病理检查确诊。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病灶出血的预测因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未出血组相比,出血组术前MRI影像学特征中多发环形强化、结节状强化及重度水肿信号较多见(分别为:18.8%vs 86.5%、25.0%vs 75.0%、37.5%vs 46.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血组腺癌多于未出血组(80.8%vs 31.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发环形强化、水肿程度及腺癌是肺癌脑转移瘤患者发生病灶出血的独立预测因子(OR=3.896、2.747、3.125,均P0.05)。结论 MRI征象为多发环形强化、重度水肿信号的肺癌脑转移瘤患者易发生病灶出血。  相似文献   

10.
长链脂肪乳(long chain triglycerides,LCT)自临床应用以来,有效改善了患者术后的营养状态。本研究观察了术后短期输注LCT对小儿腹部手术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对象和方法2004年9月~2005年2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患儿30例,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6个月~14岁,平均年龄3.5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n=18)和对照组(n=12)。术前两组在年龄、性别、体重、白蛋白、肝肾功能、疾病类型及手术方式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通过静脉供应非蛋白热卡:按照Hollidan与Segar法计算能量,第1个10kg体重日需要量为418…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超声、CT、MRI)、临床诊治方法及疾病预后。方法对我院病理证实的31例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病变部位、病灶最大径线、病理诊断等资料,统计超声、CT、MRI等检查方法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正确诊断情况,并进行随访,统计并发症,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31例患者中,体检中发现占位者21例,有症状表现者10例;AST轻度异常者2例,HBs Ag阳性者6例,CA19-9水平升高者1例。影像学检查结果:(1)31例患者均行腹部彩超检查,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10例,诊断率为32.26%;9例患者加行超声造影检查,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者7例,诊断率为77.78%;(2)31例患者均行肝脏平扫增强CT扫描,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12例,诊断率38.71%;(3)11例患者行上腹部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者8例,诊断率72.72%。MRI的诊断率明显高于彩超及CT(P0.05)。病理学结果:所有病例均经病理学诊断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病灶直径为2~11 cm,平均(4.6±2.1)cm。治疗方法及结果:31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腹腔镜肝切除18例,开腹肝切除13例。与开腹肝切除比较,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出血量更少(P0.05)、肠道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更短(P0.05);随访结果:31例患者随访29例(93.55%),随访时间3~24个月,均诉生活质量良好。结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是一种预后较好的肝脏良性增生性病变,因其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较困难,多种影像学及病理学联合诊断可提高诊断率,对于不能排除肝细胞癌等恶性肿瘤或其他肝脏占位性病变者应行手术切除治疗,腹腔镜肝切除较开腹肝切除具有出血少、恢复快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RI扫描高血压脑病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对高血压脑病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11例高血压脑病患者MRI影像学资料,总结其影像学特点。结果11例患者MRI检查均有影像学改变,顶叶及枕叶脑回对称性水肿为主要形态改变,MRI信号异常部位以顶枕为主,部分病变累及颞叶及脑干,信号异常累及皮层及皮层下白质,病变部位T1WI低信号, T2WI稍高信号, FLAIR较高信号,DWI病变呈等及稍高信号。结论高血压脑病患者MRI扫描多伴有明显信号异常,多表现为脑水肿及脑实质局灶性缺血等损伤征象,能够为高血压脑病的早期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胶原酶及臭氧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47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n=14):单纯臭氧组;B组(n=14):单纯胶原酶组;C组(n=19):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1周、3个月、6个月、1年对三组患者疗效进行随访。结果:三组术后疗效均优于术前,且随着时间延长疗效逐渐显著。术后随访C组疗效均优于A组及B组。结论:胶原酶联合臭氧注射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优于单纯应用胶原酶或臭氧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后甲胎蛋白(AFP)的变化与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2017年6月在本院行TACE治疗并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原发性肝癌(PLC)患者104例,收集其术前及术后2周的AFP测定数据,根据其术后1个月CT或MRI结果将患者分为未见活性灶组和可见活性灶组,通过统计学分析2组患者术前AFP、术后两周AFP、AFP术后2周下降百分比之间的差异以及与疗效的相关性。结果 2组患者间术前AFP、术后2周AF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间术后2周AFP下降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采用术后2周AFP下降百分比预测是否存在活性灶有统计学意义(P0.01),曲线下面积为0.848。结论 AFP术后2周下降百分比与治疗效果相关,可用于预测TACE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张志强  李孟云 《现代保健》2010,(24):106-108
目的 比较CT或MRI测量与手术后切除的肿瘤的大小和重量,计算适当的转换系数,建立二者的联系.方法 收集60例进行部分肾脏切除手术的患者资料,术前采用CT或者MRI评估肿瘤大小(CT组,n=30;核磁共振组,n=30),术后(n=60)再测量肾脏切除标本的体积和重量.CT和MRI测量使用专用的软件,并计算转换系数.结果 手术切除后实际测量的肿瘤重量/体积:CT组结果测量8.55 g/8.52 ml;核磁共振成像测量结果:8.72 g/8.60 ml.采用影像学技术计算出的肿瘤大小:CT组9.82 ml,核磁共振成像11.14 ml.CT或者MRI测量得到的肿瘤的体积与切除后肿瘤实际体积和重量呈明显正相关.相关系数为CT组:r=0.88(体积),r=0.89(重量);MRI组:r=0.95(体积),r=0.92(重量).换算系数为CT:0.85,MRI:0.78.结论 CT或MRI能够准确计算所要切除的肿瘤的重量和大小,可以为肿瘤切除术进行很好的术前评估,并且在利用CT和MRI对肿瘤的评估中,以CT系数为0.85,核磁共振系数为0.78作为换算系数最适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肛肠外科手术患者不同抗菌药物输注时间和不同剂量治疗对术后感染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7年6月医院肛肠外科收治的术后采取相同给药方法的患者100例,根据术前是否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将其分为A组(n=50)术前30min给予头孢美唑进行静脉滴注,B组(n=50)术前未使用抗菌药物;另选取术前相同给药方式的100例患者,根据术后给药时间分为a组(n=35)术后给药时间≤3d、b组(n=35)术后给药时间4~7d与c组(n=30)术后给药时间≥8d,另选取围术期给药时间相同的80例患者,根据给药剂量分为大剂量组(n=40)2g/次与小剂量组(n=40)1g/次,观察对比各组术后感染及切口愈合情况。结果在术后医院感染率及甲级愈合率方面,A组感染率明显低于B组,甲级愈合率明显提高,与a组相比,b组、c组感染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组感染率与甲级愈合率与小剂量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30min单次给药,术后连续每天两次给药4~7d,1g/次,是肛肠外科围手术期最为合理的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普外科手术后患者临床护理中应用精细化护理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及降低并发症的有效性。方法筛选2020年6—12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93例普外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组间性别、年龄、疾病类型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对照组(n=48)和观察组(n=45)。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精细化护理。分别于术前及术后7天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患者焦虑和抑郁负性情绪,并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前,两组患者SAS和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天,两组患者SAS和SD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患者SAS和SD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普外科手术后患者的临床护理中使用精细化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普外科手术后患者负性情绪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X射线、CT及MRI对于术后早期椎间隙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7例临床明确诊断的术后早期椎间隙感染患者均行X线、CT及MRI检查。结合临床治疗,定期随访;对所有影像学资料进行总结,比较分析患者症状、体征、白细胞、高敏C反应蛋白以及血沉的变化。结果 7例患者的X射线检查无异常(除去手术去除骨质)、CT可显示椎间盘及周围组织有异常信号,边界模糊;MRI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椎间盘、椎体、椎旁软组织信号异常。结论MRI可清晰显示椎间隙感染病变组织,对椎间隙感染早期诊断和鉴别存在重要意义,是目前诊断术后早期椎间隙感染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协同护理模式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躯体和心理及生活方式的影响。方法 113名脑梗死偏瘫患者根据不同护理模式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n=51)和协同护理组(n=62),记录患者满意度,采用欧洲脑卒中评分(ESS)调查其神经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价其生活能力,采用运动量表(FMA)评价肢体运动功能,并随访患者生活方式的改变。结果协同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出院时ESS评分分别为13.345±4.67和16.97±4.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56,P0.01);Barthel指数分别为75.43±21.22和51.27±19.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00,P0.01);2组FMA评分分别为26.45±8.23和20.12±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449,P0.01)。结论协同护理组患者较常规护理组神经功能显著恢复,生活能力增强。患者下肢运动能力及步行能力也增强,协同护理模式可以提高护理满意度并改善患者的躯体、心理及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增强MRI信号特征及定量参数与子宫腺肌病患者超声消融的疗效。方法:选取在医院妇科诊治的62例子宫腺肌病患者,根据T2WI信号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低信号组(32例)和等信号组(30例),两组患者均行超声消融治疗,统计两组患者消融率,采用数字评分量表分析手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痛经、月经量评分情况,并对患者的疗效情况进行评价。结果:MRI检测低信号组患者平均病灶体积稍低于等信号组,超声消融率略高于等信号组,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痛经评分、月经量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低信号组=11.221,t=7.788,t=10.043,t=5.421;P<0.05);低等信号组信号组患者治疗后痛经评分、月经量均略低于等信号组,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信号组患者完全缓解、明显缓解、部分缓解的比例及症状缓解率均略高于等信号组,而无效、复发的比例略低于等信号组,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随着疗效的降低MRI信号定量参数纯扩散系数(D)、伪扩散系数(D*)及灌注分数(f)值均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结论:增强MRI的信号特征及定量参数可以反映子宫腺肌病患者超声消融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