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运用斑点成像技术结合二维超声多点取样采集部分左心室前壁心肌,结合双源CT显示左心室前壁心肌额断面,评估左心室前壁缺血患者左心室前壁心肌运动功能。资料与方法左心室前壁缺血(实验组)及无左心室前壁缺血(对照组)各20例患者,采用二维超声及双源CT在左心室前壁心肌额断面采集25个感兴趣区,计算感兴趣区在各左心室心肌节段所占百分比。采用双源CT测定两组患者室壁增厚度及室壁移动幅度的变化。分析收缩期应变、收缩期应变率与室壁增厚度、室壁移动幅度的相关性。结果应用双源CT在左心室前壁心肌额断面上采集到的感兴趣区分别对应于左心室牛眼图的第1节段(占28.31%)、第7节段(占47.38%)和第13节段(占24.31%);实验组左心室前壁室壁增厚度及室壁移动幅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左心室前壁心肌应变、应变率室壁增厚度、室壁移动幅度均呈明显正相关(r=0.852、0.843、0.726、0.770,P<0.001)。结论二维超声与双源CT的左心室前壁额断面法均能显示左心室前壁心肌,且多点取样斑点成像参数结合双源CT可用于临床评估左心室前壁缺血患者的左心室前壁局部心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超声实时三维斑点追踪技术(RT3D-STI)定量分析冠心病患者早期左心室节段收缩功能,探讨其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有胸闷、心绞痛病史,常规超声心动图未见室壁运动异常而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的患者35例(冠心病组)及正常对照组21例,通过三维全容积图像获取左心室心肌收缩末期17节段“牛眼图”,定量分析各节段收缩功能.结果:冠心痛组缺血节段亚组与对照组、非缺血节段亚组比较,纵向应变(SLS)、圆击应变(SCS)、径向应变(SRS)、面积应变(SA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与非缺血节段亚组间各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ROC曲线分析表明SAS曲线下面积最大,且所有节段三维应变参数中以SAS>-26.5%检测缺血心肌节段的敏感度(83.3%)、特异度(80.3%)较好.结论:RT3D-STI可以定量评估冠心病早期左室节段收缩功能,SAS能很好地识别缺血心肌节段,在冠心痛早期诊断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通过二维斑点追踪显像(2D-STI)技术评价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hyperbilirubinemia of newborn,HBN)左心室心肌收缩功能的变化。方法 选取134例达到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水平的患儿作为HBN组,56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对不同室壁和节段的内膜下、中层和外膜下心肌进行斑点追踪分析,计算不同部位的心肌整体纵向应变。结果 两组新生儿组内比较左心室整体分层纵向应变(LS)存在相同的梯度特征:内膜下至外膜下呈递减趋势,这一梯度特征同样存在于各节段心肌分层LS(P<0.001);基底段至心尖段心肌呈递增趋势(P<0.001)。与对照组比较,HBN组室壁分层应变参数:室间隔三层心肌均减低(P=0.019, 0.019, 0.023);前壁三层心肌LS均减低,其中内膜下及外膜下心肌L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节段分层应变参数:心尖段三层心肌均减低,其中仅心尖段外膜下心肌L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整体应变参数:三层心肌整体应变均减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D-STI分层应变技术能够量化评价左心室不...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运用特征追踪(FT-CMRI)技术心脏磁共振成像(CMRI),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AMI)微循环障碍(MVO)对心肌局部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ST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对其在再灌注术后3~7天内行CMRI检查,包括常规心脏电影(cine)序列和钆对比增强(LGE)延迟期扫描。运用FT-CMRI后处理软件测量左心室整体及各节段心尖、中份、基底部)的径向应变力(RS)、环向应变力(CS)和纵向应变力(LS)。结果:26例患者均表现有心肌延迟强化,其中9例合并微循环障碍(MVO);共有78个心肌节段纳入观察,其中21个延迟强化节段合并MVO,37个延迟强化节段未合并MVO,20个心肌节段未见延迟强化。在患者水平,仅有CS能够区分梗死合并MVO与单纯梗死(P=0.003)。在节段水平:RS在单纯梗死与梗死合并MVO以及未受累心肌与梗死合并MVO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S在三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且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S仅在梗死合并MVO与未梗死心肌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AUC=0.879,P=0.000)在区分MVO与非MVO节段时优于RS(AUC=0.791,P=0.001)和LS(AUC=0.670,P=0.008)。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微循环障碍的存在与心功能障碍具有相关性,CS在评估不同程度心肌梗死方面优于RS和LS,CS可以准确识别梗死合并MVO的心肌。  相似文献   

5.
斑点追踪技术对心肌梗死患者室壁运动的二维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斑点追踪技术测量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各节段的二维应变值,探讨其评价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收缩功能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STI)检查,应用18节段法测量各节段收缩期纵向、径向、圆周应变峰值(LSpcak、RSpeak、CSpeak)及应变达峰时间(TPSLS、TPSRS、TPSCS),选择3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组梗死节段TPSLS、TPSRS、TPSCS明显低于急性心肌梗死组非梗死节段及对照组,且TPSLS、TPSRS、TPSCS明显延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非梗死节段TPSLS、TPSRS、TPSCS低于对照组,且TPSLS、TPSRS、TPSCS延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I能够准确测量左心室各节段的二维应变值,准确评价左心室局部室壁运动异常,为临床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提供无创性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斑点追踪技术(STI)评价冠心病患者冠脉支架置入(PCI)术前、术后左室收缩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STI技术,对60例冠心病患者(CAD组)于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前、术后3天、2个月、5个月和40名正常成人(对照组)进行对比检测,获得左室相应心肌节段收缩期纵向、径向、周向应变及应变率,针对CAD组病变心肌节段,分析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前、后心肌应变及应变率的变化规律。结果 CAD组共476个经治疗节段,术前、术后3天各方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及应变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与术前及术后3天相比,术后2个月、5个月各方向应变及应变率逐渐增高(P均0.05),而术后2个月与术后5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STI可以定量评价冠心病患者PCI术治疗前、后左心室收缩功能,对评估疗效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收缩期后收缩(PSS)在腺苷负荷试验中诊断早期心肌缺血的价值.方法:在11只开胸犬中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建立心肌缺血及梗死模型.分别记录基础状态、缺血状态(LAD狭窄60%~70%)、梗死状态(LAD 100%闭塞)下的组织多普勒(TDI)图像,并予腺苷负荷试验.结果:非LAD节段:于缺血及梗死状态下收缩期后收缩的应变(εps)较基础状态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应用腺苷后较用药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LAD节段:与基础状态比较,缺血状态下其εps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状态下与基础状态比较,LAD节段的εps显著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梗死状态下与缺血状态比较,LAD节段的εps改变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应用腺苷前后的比较:基础及梗死状态下应用腺苷前后εps无显著性变化,缺血状态下εps较用药前显著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结合腺苷负荷试验,PSS可以早期定量区分缺血心肌与非缺血心肌,作为负荷试验中识别缺血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应变率成像(SRI)评价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左室纵向局部心肌收缩功能。方法:应变率成像模式下,分析18例HCM患者和17例健康对照组左室各室壁基底段、中段、近心尖段局部心肌纵向应变率曲线,测量收缩期峰值应变率。结果:HCM组各室壁节段收缩期峰值应变率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相应室壁节段;室间隔中段收缩期峰值应变率与室间隔厚度以及室间隔-左室后壁厚度比值(IVS/PW)之间均具有显著相关性(rSR-IVS=0.776,rSR-IVS/PW=0.734,P<0.01)。结论:HCM患者左室局部心肌收缩功能受损,且左室形态学异常与局部心肌功能的异常具有相关性;应变率成像能够定性、定量地评价局部心肌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9.
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定量评价尿毒症患者心肌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STI)定量评价尿毒症患者心肌功能的价値。方法:尿毒症组(n=45)和健康对照组(n=38)分别行超声心动图,据左室射血分数(LVEF)将尿毒症组分为心功能正常组(n=29,LVEF≥50%)和心功能减退组(n=16,LVEF<50%),应用STI技术测量左室心肌各节段收缩期峰值应变,并计算出心肌整体纵向应变(LS)、径向应变(RS)及圆周应变(CS)。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心功能正常组及心功能减退组室间隔、左室后壁明显增厚,左房内径增大(P<0.01);心肌应变比较,心功能正常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心肌整体LS、CS均明显减低(P<0.01),心功能减退组较心功能正常组应变进一步降低(P<0.05)。结论:超声二维纵向、径向及圆周应变能够早期准确评价尿毒症患者心肌功能,其中纵向、径向应变较LVEF更早的发现心肌功能的减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监测柔红霉素对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心脏毒性作用,并分析柔红霉素不同累积剂量与心肌损害的关系。方法选择46例临床诊断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均接受柔红霉素化疗,按累积剂量分为三组,A组(化疗前)、B组(柔红霉素累积剂量达240mg/m2)、C组(柔红霉素累积剂量达360mg/m2)。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量各组左室各节段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和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各组间比较,左室后壁厚度、室间隔厚度、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F、E/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B组与A组比较,除下壁基底段和下壁中间段外,左室各节段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后壁的心尖段和侧壁的心尖段的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下降更明显;3)C组与A组比较,左室各节段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B组与C组比较,左室前壁中间段、后壁心尖段、侧壁心尖段、下壁中间段和心尖段、前间隔及后间隔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C组的左室下壁心尖段和后间隔心尖段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下降最明显。结论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可定量监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的左室心肌损害,柔红霉素累积剂量越大,心肌损害越严重,为临床早期评价及干预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