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近代云南少数民族基督教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近代云南少数民族基督教文化张巨成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基督教传入云南的时间虽然比沿海地区和内地较晚,但基督教在云南,特别是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传播之快,发展之广却是突出的。基督教与云南少数民族的本土文化的冲突,远较与汉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冲突为小;基督教在中...  相似文献   

2.
明代,大量内地汉人进入云南,成为云南的主体民族,对云南经济、政治、文化的跨越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云南靠内平坝地区和部分少数民族山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基本赶上了内地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云南少数民族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与云南少数民族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有机结合起来,以云南超越式特色充实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理论。  相似文献   

4.
关于技术转移的理论,目前国内有两种论点:梯度转移论,跳跃发展论,较为引人瞩目。一、梯度转移理论1983年1月,天津市科委何钟秀在《科研管理》杂志上发表题为“论国内技术的梯度转递”。这是我国最早提出技术的梯度转移的理论文章。这一理论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状,把全国从北到南画了两条纵线,分成经济和技术力量的三个梯度:内地和边远地区资源丰富,但技术力量薄弱,大片地带处于“传统技术”和经济落后的水平上;而大多数地区处于“中间技术”,一般的经济发展水平;沿海一带则具“先进技术”,拥有雄厚的经济力量。“这里有象江苏、辽宁、上海、无津这样一些科学技术水平和工业化程度与国际水平差  相似文献   

5.
深入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从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角度,全面总结云南藏区稳定发展的基本经验。主要是:加强藏区与祖国内地的联系和交往;正确处理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结合云南藏区实际,实事求是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放手使用忠诚于党和国家、有胆识、有能力的少数民族干部;坚持用科学方法观和正确政绩观指导实践;通过"传统的发明",开创具有云南藏区特点的发展模式。上述基本经验,对全国藏区的稳定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少数民族传统道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社会主义道德在日益扩大其影响,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道德风尚正在逐步形成。另一方面,与传统社会相联系的部分道德观念仍然禁锢着人们的头脑。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呼唤着云南少数民族传统道德的改革和发展,而云南少数民族传统道德的改革和发展,又是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先声和前导。因此,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全面深入的背景下实现云南少数民族传统道德的现代转化,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周思来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他十分关心新疆的经济建设,不仅亲临新疆视察指导,而且作了大量指示。本文拟就周思来论及新疆经济建设的几个主要问题作一探讨。一、包括新疆在内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离不开国家的帮助和支援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地广人稀,有丰富的资源,发展经济的条件得天独厚。但是,由于政治、历史及地理环境等方面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又极其落后,与内地汉族地区有很大差距。基于以上情况,周恩来提出只有在国家大力帮助和支援下,包括新疆在内的少数民族地区这种落后面貌才能被较快地改变。早在1950年《月…  相似文献   

8.
面向东南亚发展云南企业跨国经营王南玲刘红星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云南,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全国一样已进入了一个关键时刻,部分国有企业在改革中获得发展,但是,有更多的企业在改革中陷于“沼泽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云南的国有企业如何获得生存与发展,已是人们普...  相似文献   

9.
1月19日,省社科院部分专家学者集聚一堂,就省委书记普朝柱同志最近提出的云南边疆、民族、山区生产力跳跃发展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10.
彝族和白族是云南境内历史悠久和人数最多的两个少数民族。彝白的先民族属和历史源流又是云南众多民族的族源中历来聚讼纷纭的一大问题。如果把斜贯省境的元江作为云南边疆和内地的一条历史分界线,彝、白两族主要分布于江的东北云南高原的内地腹心地区,其中,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半农半牧的彝族多住山区,主要从事农耕的白族居住于平坝,这种分布特点是两千多年来有文献可征的历史形成的。  相似文献   

11.
作者将十六大精神与云南民族地区的实际紧密结合,认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以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良好社会环境为保障,以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为核心,以培养人才为关键,还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2.
张锦鹏  钟行 《学术探索》2023,(11):126-132
白盐井地区是古代云南井盐产区,明清时建有多所庙学机构,王朝统治者试图通过发展儒家文化,将国家意识“涓滴”于边疆地方社会。此举效果明显,民众捐资兴办儒学积极性高、当地近圣文化流行;在当地民间传说中,还出现了将内地神灵移植到本地信仰叙事的转化。这种自下而上的崇儒和认同内地文化的现象,反映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国家意识在地化效果显著,边疆少数民族已形成广泛的国家认同的社会心理。这一个案揭示了中华民族在文化上始终追求“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文化统一性的积极政治效果,对今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亦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云南少数民族妇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实践与启示彭书贵今天的云南边疆,民族团结,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各少数民族妇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饮水思源,云南的少数民族妇女永远不会忘记,是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14.
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已发展成为包括民族院校、民族地区普通高等学校、内地高等学校的民族班和民族地区城人高等教育机构构成的民族高等教育体系。民族院校虽然是其中一支骨干力量,但无论是在学校数量还是在校生规模上,都已不能算是大头了。除了极少数的民族院校以外,各民族院校在所设专业的数量,专业的涵盖面,以及相当一部分专业和学科的教学、科研条件和水平上也都难以与民族地区普通高等学校相抗衡,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发展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培养足够的各类合格人才,仅靠13所民族院校显…  相似文献   

15.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政策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 ,少数民族地区政策主体和政策环境的特殊性使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过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这种特殊性表现在由政策问题、政策目标、政策方案、政策执行、政策效果、政策评价等环节构成的动态的政策过程中。如何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政策过程的实际出发 ,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政策过程的有效性 ,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是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政策过程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民族文化大省建设是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结合云南多民族省份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旅游自然资源的实际确定的发展战略目标之一。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内容广泛 ,本文根据近几年有关地区的实践情况从三个方面讨论了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对云南社会经济进步的影响。通过研究旨在说明 ,民族文化大省建设不仅是一个文化建设的问题 ,同时它也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互联系。民族文化建设只有与经济发展相联系 ,并推动和促进经济建设 ,提高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这样的民族文化建设才是积极的和有意义的。同时还指出了在发展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该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跳跃“卡夫丁峡谷”思想的突破与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提出的东方落后国家跳跃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敏锐把握时代主题的转变、独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开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开拓和平发展的文明新模式,推动着跳跃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思想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8.
在云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中存在着传承与变异、离析与整合、文化惰性与创造性、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等矛盾,正确处理好这些矛盾,对云南的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和多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云南傣族、藏族、白族和小凉山彝族地区的回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云南回族,据一九八四年统计,共四十四万七千九百四十七人,分散在全省内地和边疆地区,与汉族、各少数民族杂居。云南回族,据可考的历史,从元朝由金沙江进入云南开始,其先民就随着元军,以及明朝军队驻军、屯田、经商、开矿,与各族人民友好相处,在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中,共同开发和创造了云南的历史和文化。一部分回族先民也先后进入了傣、藏、白族和小凉山彝族地区。  相似文献   

20.
西藏有许多特殊情况,既不同于内地其他地区,也有别于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在解放和建设西藏的进程中,十分注意个性方面的问题,也就采用了许多特殊的方针政策,这是取得成绩的一个重要原因,并积累了不少特殊的经验.这些经验,既是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个性与共性关系的结果,又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战略和策略相统一的结果,十分宝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