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岩 《中国乡村医生》2004,20(15):18-18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是常见外阴阴道炎症,也称外阴阴道念珠菌病。主要为内源性传染,假丝酵母菌除作为条件致病菌寄生阴道外,也可寄生于人的口腔、肠道,一旦条件适宜可以引起感染。这3个部位的假丝酵母菌可互相传染。少部分患者可通过性交直接传染。也可通过接触感染的衣物间接传染。  相似文献   

2.
张燕 《实用医技杂志》2011,18(9):956-956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是由假丝酵母菌引起的常见外阴阴道炎症。80%-90%病原体为白假丝酵母菌,10%-20%为光滑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等,白假丝酵母菌为条件致病菌。目前,VVC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原因与高糖饮食及广谱抗生素、  相似文献   

3.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是由假丝酵母菌引起的常见外阴阴道炎症,妊娠期孕妇的VVC发病率明显升高。妊娠期VVC常见致病菌种主要有白色假丝酵母菌和非白色假丝酵母菌,发病机制则主要是局部的防御机制受损。同时VVC对妊娠有一定的影响,主要导致宫内感染、流产、死胎、早产、低体质量儿出生等。VVC的分类主要分为单纯性和复杂性两种,并且妊娠期VVC在诊断以及治疗方面国内外也有一定的新进展,为临床上处理妊娠期VVC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4.
假丝酵母菌阴道病(vaginal carididiasis)曾被称为霉菌性阴道炎.是由假丝酵母菌感染引起的阴道炎症,是最常见的妇女阴道炎症之一,常合并外阴炎同时存在,也称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是妇女最常见的外阴阴道炎症,也称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多由白色假丝酵母菌所致.正常情况下,妇女阴道内有此菌寄生,但菌量少呈酵母相,并不引起症状,当全身或阴道内菌群失调、妊娠、糖尿病、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及广谱抗生素,阴道局部组织细胞免疫力降低时,假丝酵母菌大量繁殖呈菌丝相时才出现症状.  相似文献   

5.
妊娠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对母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妊娠期感染假丝酵母菌的病因以其治疗对妊娠、产后、新生儿的影响。方法 对640例妊娠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做一回顾性分析。结果 ①妊娠各期均易感染假丝酵母菌;②孕妇感染VVC治疗后阳性检出率明显下降,孕期由28.5%降到9.43%,产后由18.36%降到3.77%;③孕妇感染VVC治疗后新生儿的尿布皮炎由26,78%降到5.26%,鹅口疮由30.35%降到7.01%。结论 妊娠期感染VVC由于存在宫内感染,对母婴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孕期应积极预防治疗。  相似文献   

6.
妊娠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对母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期感染假丝酵母菌的病因以其治疗对妊娠、产后、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对640例妊娠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做一回顾性分析。结果①妊娠各期均易感染假丝酵母菌;②孕妇感染VVC治疗后阳性检出率明显下降,孕期由28.5%降到9.43%,产后由18.36%降到3.77%;③孕妇感染VVC治疗后新生儿的尿布皮炎由26.78%降到5.26%,鹅口疮由30.35%降到7.01%。结论妊娠期感染VVC由于存在宫内感染,对母婴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孕期应积极预防治疗。  相似文献   

7.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aginal candidasis,VVC)是由假丝酵母菌感染引起的外阴阴道炎症性疾病,是最常见的妇女外阴阴道炎症之一。约70%的妇女一生中至少感染过1次,有16%~20%的患者则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了她们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8.
探讨致病假丝酵母菌菌群分布以及白假丝酵母菌基因型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症状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我们对2009年9月~2010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以及生活习惯、饮食、既往用药及工作环境相似的急性VVC患者,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技术(PCR-SSCP)对其阴道来源的假丝酵母菌进行分子水平的菌种鉴定,结合SSCP和基因扫描(GeneScan)对白假丝酵母菌CAI区进行多态性分析确定其基因型,对VVC的严重程度进行临床症状体征的评分。结果从获得的198份标本中分离白假丝酵母菌140株(70.7%);58株非白假丝酵母菌(29.3%)。198名患者中重度VVC 95人,轻中度VVC 103人。白假丝酵母菌在重度VVC和轻中度VVC患者中所占比列分别为62.1%和76.6%(P=0.011)。140株C.albican共检出38种CAI基因型且集中分布于少数几种,其中基因型30-45(44株,31.43%)和32-46(23株,16.43%)最常见,其次为基因型30-46(4株,2.86%)和32-47(9株,6.42%)。以上4种优势基因型菌株在重度VVC和轻中度VVC患者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7.9%vs 42.0%,P<0.001)。结论白假丝酵母菌仍然是VVC的主要致病菌,但非白假丝酵母菌与白假丝酵母菌相比更容易引起重度VVC,白假丝酵母菌的基因型与VVC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9.
王雪梅  王兰军 《甘肃医药》2010,29(2):216-217
目的:应用国际先进的科玛嘉(CHROMagar)假丝酵母菌显色培养基,对临床疑为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的458份阴道分泌物进行病原学分析,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阴道分泌物分段划线接种于科玛嘉假丝酵母菌显色培养上,初代培养和鉴定一次完成;同时用10%氢氧化钾直接涂片镜检。结果:458份标本直接涂片镜检阳性为322份,阳性率为70.3%,培养法阳性为412份.阳性率为90%,共分离出405株假丝酵母菌。初发组VVC患者病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优势,约85%,其他假丝酵母菌约15%;复发组VVC患者病原菌虽然仍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但优势已明显下降,约70.7%,其他假丝酵母菌分离率明显上升,约29.3%。结论:VVC患者病原菌虽然仍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但其他假丝酵母菌构成比的上升,应引起临床高度的重视,特别是在复发的患者中。假丝酵母菌显色培养法快速准确,在VVC诊断中应常规开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医院深部假丝酵母菌感染状况、常见菌种分布及耐药性。方法对2007年1月~2010年6月临床所送的682份真菌培养各类标本进行常规真菌培养,分离纯菌落接种到细菌测定系统上,应用细菌测定分析软件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检出假丝酵母菌115株,感染标本以痰的检出率最高,为50.4%,其次为尿液27.0%;115株假丝酵母菌中以白色假丝酵母菌最多,占62.6%,其他依次为光滑假丝酵母菌占13.9%、热带假丝酵母菌占10.4%、克柔假丝酵母菌占6.1%、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占5.2%、葡萄牙假丝酵母菌占1.7%;115株真菌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的平均耐药率分别为4.3%、10.4%、20.0%、15.7%、21.7%。结论假丝酵母菌是医院获得性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且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对药物的耐药性也在增加,应加强对假丝酵母菌属的医院感染监测,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本地区妊娠期妇女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的致病菌种及检出率.方法:随机对220例门诊妊娠期妇女阴道分泌物进行假丝酵母菌涂片、培养及菌种鉴定.结果:妊娠期妇女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的检出率为30.91%,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占79.59%,其次是光滑假丝酵母菌占18.37%,克柔假丝酵母菌占2.04%.结论:妊娠期妇女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的检出率较非孕妇女高,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光滑假丝酵母菌是非白假丝酵母菌的主要菌种,其发病机制涉及多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本地区妊娠期妇女假丝酵母菌的感染率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的发病率;妊娠期VVC的致病菌种及其对4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选取在我院定期产前检查的孕妇298例(包括早孕期91例,中孕期102例,晚孕期105例),采集其阴道分泌物进行假丝酵母菌培养鉴定,并将阳性标本进行真菌药敏试验。结果:298例妊娠妇女中,假丝酵母菌培养阳性的人数是90例,阳性率为30.2%,有症状的VVC患者为52人,发病率为17.5%。90株假丝酵母菌中,白色假丝酵母菌80株,占88.9%,光滑假丝酵母菌5株,占5.6%,克柔氏假丝酵母菌3株,占3.3%,热带假丝酵母菌2株,占2.2%。90株假丝酵母菌对4种抗真菌药物的药敏结果:氟康唑的敏感率为83.4%,中度敏感4.4%,耐药率为12.2%;咪康唑的敏感率为66.7%,中度敏感7.8%,耐药率为25.5%;克霉唑的敏感率为77.8%,中度敏感10.0%,耐药率为12.2%;制霉菌素的敏感率为94.4%,中度敏感2.2%,耐药率为3.4%。结论:本地区妊娠期妇女假丝酵母菌的感染率及VVC发病率均较高,致病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制霉菌素的敏感率最高。孕期VVC的治疗应综合考虑,进行治疗时宜进行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选取合适的抗真菌药进行规范治疗,重视做好妊娠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VVC)的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3.
假丝酵母茵性外阴阴道炎的病因及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假丝酵母菌性外阴阴道炎(VVC)是一种常见的妇产科外阴阴道炎性疾病,病原体为假丝酵母菌,它是人体正常菌群之一,分布在口咽部、肠道、皮肤、泌尿道及阴道,最常见为白假丝酵母菌。其为一种条件致病菌,10%~20%非孕妇及30%孕妇阴道有此菌寄生,但菌量极少,并不引起症状,只有在全身及阴道局部免疫力下降,尤其是局部细胞免疫能力下降时使宿主致病。白假丝酵母菌可在黏膜或皮肤浅层生长,引起如鹅口疮或外阴阴道炎,也可在患者免疫能力极度下降时在脏器生长,如假丝酵母菌性肺炎。目前常见的发病诱因主要有妊娠、糖尿病、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及广谱抗生素。  相似文献   

14.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是白色假丝酵母菌引起的真菌感染,是常见的妇科感染性疾病,约占微生物所致阴道炎的1/4~1/3。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是指妇女患VVC后经过治疗,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假丝酵母菌检查阴性后,又出现症状且假丝酵母菌检查阳性,若1年内发作4次或以上,称为RVVC。  相似文献   

15.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是由假丝酵母菌引起常见的外阴阴道炎症[1],是一种念珠菌(candidaalbicans)过度生长导致的外阴阴道感染.20%~30%孕妇阴道内存在酵母菌,妊娠期VVC是孕妇常见的合并症之一,对母子均可以造成伤害,可引起胎膜早破、早产、宫内感染,引起新生儿感染(尿布皮炎、鹅口疮).凯妮汀是一种广谱抗真菌制剂,主要成份为克霉唑,是咪唑衍生物,抑制真菌细胞的重要成份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该药已广泛用于非妊娠妇女患霉菌性阴道炎的治疗.本研究旨在探讨克霉唑阴道片治疗妊娠期VVC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致病菌株的分布和药敏.方法 采用法国CHROMagar显色培养基及梅里埃YBC酵母菌鉴定卡分离鉴定菌株,Rocso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VVC致病菌株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占95.02%(191/201).致病菌株对酮康唑、制霉菌素、克霉唑、两性霉素B、氟康唑的敏感率较高,对咪康唑、益康唑、伊曲康唑的耐药率较高.结论 不同致病菌株对不同药物敏感性存在较大差异,临床上应重视假丝酵母菌的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合理选用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17.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是常见的女性下生殖道感染性疾病,约占微生物所致阴道炎的25.0%~30.0%[1],以外阴瘙痒、豆渣样白带增多和易于复发为特点.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是在1年内VVC症状复发达到或者超过4次者.近年来由于氟康唑等抗真菌药物的广泛使用,使假丝酵母菌的耐药性日益严重.临床抗真菌药品种有限,而假丝酵母菌获得性耐药发展快,常出现交叉耐药,临床治疗颇为棘手,现笔者就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Sap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Sap)活性菌株对阴道局部免疫的影响。方法 收集门诊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及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患者阴道分泌物进行菌株鉴定,取白假丝酵母菌行药敏性分析、25S rDNA基因分型、Sap及磷酯酶(Plb)活性检测;用不同Sap活性的白假丝酵母菌与阴道上皮细胞共培养,用ELISA方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IL)-4、IL-8、IL-17的水平。结果 VVC白假丝酵母菌株的Sap活性强于RVVC菌株;白假丝酵母菌感染后,阴道上皮细胞分泌的IL-4、IL-8、IL-17更多,且IL-8和IL-17出现的时间早、持续时间长;Sap强的白假丝酵母菌能刺激阴道上皮分泌更多的细胞因子。结论 除外Sap活性,VVC与RVVC菌株之间侵袭力无明显差异;白假丝酵母菌能在短时间内激活阴道宿主免疫反应,且Sap活性强的菌株诱发的宿主免疫也强;RVVC致病白假丝酵母菌Sap活性弱的原因可能与阴道上皮分泌的保护性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妊娠期不同阶段阴道假丝酵母菌的检出率和菌种分布情况及其与发病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400例2008年9月至2009年9月在门诊产检的不同孕期的孕妇进行阴道分泌物培养及菌种鉴定。结果 (1)孕期假丝酵母菌检出率不随孕周改变而发生明显变化。(2)妊娠妇女阴道假丝酵母菌检出率为33.50%,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占67.91%,其次是光滑假丝酵母菌(17.16%)、克柔假丝酵母菌(5.97%)、热带假丝酵母菌(4.48%),近平滑假丝酵母菌(2.23%)。早、中、晚孕期假丝酵母菌均以白色假丝酵母菌和光滑假丝酵母菌为主。(3)随着妊娠进展,假丝酵母菌阳性孕妇中有症状者逐渐增多;有症状的孕妇白色假丝酵母菌比率逐渐降低,非白色假丝酵母菌比率逐渐升高。结论妊娠期阴道假丝酵母菌检出率较非孕期增加,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而非白假丝酵母菌则以光滑假丝酵母菌为主要菌种;随着妊娠的进展,非白色酵母菌感染有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临床特征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945例阴道假丝酵母菌培养阳性者及945例真菌培养阴性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影响因素。结果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以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最为常见,占80.42%,25-35岁发病率最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非月经期使用护垫(OR=3.457,95%CI:1.379-5.865)、抗生素应用(OR=3.279,95%CI:1.222-4.753)、1年内性伴侣数≥2个(OR=2.865,95%CI:1.467-3.456)、人工流产≥2次(OR=1.645,95%CI:0.964-3.563)是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主要发生于性活跃期育龄妇女,以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最为常见,非月经期使用护垫、抗生素应用、1年内性伴侣数≥2个、人工流产≥2次是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发病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