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入,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从"狭隘人类中心主义"到"大地伦理",使人类逐步认识到了人与自然万物同属于一个"生命共同体"。从而人类对"自然权利"有了更明确的解析;在"自然权利"运动的推动下,"自然权利"的内涵得到前所未有的丰富和发展,它对于今天指导人类进行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环境伦理学者主张自然具有内在价值,但是他们并不能自圆其说。过于理性的环境伦理学的信奉者并不多,对于当前环境保护的实质意义不大。人与自然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人的问题;对于自然,应该建立关爱型伦理学。  相似文献   

3.
生态批评:寻求人类“内部自然”的“回归”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正在不同学科领域遭到生态中心论的广泛挑战,“回归自然”是一个被生态主义学广泛提倡但又内涵模糊的理念。本认为,在尝试“颠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之前,首先应对其进行正反两面的冷静分析。以学的眼光研究生态问题,首先要面对人的内部发展的问题;发挥学的审美功用,以学研究促进实现人的内部自然的回归,是生态学和生态批评首先要完成的使命。  相似文献   

4.
11月29日,2005年北京大学环境学术论坛开幕式在北京大学举行。北京奥组委环境活动部部长余小萱参加开幕式,并作了《绿色奥运——理念与实践》的报告,介绍了绿色奥运理念和北京奥组委的环境工作。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分析首都人口资源环境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当前北京城市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从人口疏解、环境治理、监测体系三个方面提出相关意见建议,旨在正确把握首都市情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稳妥推进人口规模调控,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古村落人居环境是农耕时代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产物,蕴含了结合自然进行规划设计的卓越智慧,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精神的原创价值。以山西历史文化名村夏门为例,探寻了古代夏门村落营建具有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统一的整体规划理念,弥补自然之不足与营造风景相统一的建设手法,以及充分尊重地形与发挥建筑师创造性相统一的创作方式等设计智慧。  相似文献   

7.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命题,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但学界对传统"天人合一"基本内涵和历史影响仍然存在诸多分歧.本文认为,传统"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层面发生了深刻影响,但传统"天人合一"存在其历史局限性.从当代的角度重新审视"天人合一",它至少包含三种价值取向,我们所要追求的"天人合一"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正确认识和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外生态哲学界关于人类中心范式进行了多范围、多方位、多维度的审视与研究,并由此形成对其环境伦理解读范式复杂的格局。对此给予系统梳理与全面考察,旨在阐释其合理之处并揭示其缺陷,全面深入认识并准确把握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9.
探讨室内设计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和发展趋势以及进行室内“绿色设计”的一些途径。  相似文献   

10.
祥虎 《山西老年》2009,(9):42-42
"中南海"是北京的一个地名,也是著名的风景区,但是,北京居内陆,为何有"海"?"中南海"的"海"是蒙古语"海子"的简称,是花园的意思。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 ,我国第一大咸水湖青海湖的周围地区虽然一度成为农耕者与游牧者争夺的对象 ,但是 ,对湖区环境影响较小。进入 2 0世纪 70年代以后 ,厂矿企业的兴起 ,牲畜数的直线上升 ,给青海湖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和破坏。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发展要求有强劲的环境文化支撑。环境文化即环境制度(法规)和环境观念(道德)的"组合",没有道德向善的法不是良法,而没有法制保障的道德也难以为继,这两方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环境治理实践看,我们虽然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收效尚不尽如人意,深层次就是环境文化的"滞后",为此必须破除一系列文化障碍。  相似文献   

13.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启动了全球环境保护事业的新纪元,其重要影响之一是推动了世界各国环境基本法的产生和发展。回顾历史,各国环境基本法的发展出现了两次高峰期,一次在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之后,一次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之后。这两次会议之所以能起到如此大的作用,是因为它们汇集了人类对于环境保护思想的大智慧,提出了具有跨时代意义的环境保护新思想和新策略。历史进程表明环境基本法的产生和发展需要重大理论支撑,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公共性,要求使国际社会必须加强合作。国际环境法对国内环境法具有深刻的影响,尽管中国环境基本法落后于世界,但是从环境基本法发展的规律来看,中国环境基本法实现飞跃的时机还在,关键是我们自己要把握好机会。  相似文献   

14.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于1972年6月5日-1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环境问题为主题召开的政府间国际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人类环境行动计划》,筹建并随后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大会召开的这一天,即6月5日被联合国定为"世界环境日"。"人类环境会议"开启并初步奠定了全球环境治理的体系,从此,人类进入了全球性环境治理的新时代。由于会议在斯德  相似文献   

15.
16.
目前对环境正义的研究,普遍将其规定为对自然善恶物的公平分配,忽视了自然不同所有制形态下实现环境正义的差异化。自然的私有抑或公有是所有制发展的产物。私享自然与共享自然是基于自然所有制发展而来,进一步强调自然所有制对人的生存意义。由此必须确认自然的私享领域与共享领域边界,明确私享自然对共享自然的积极价值,以及私享自然越出边界而侵占共享领域的可能性。重新审视环境正义,一种捍卫私享自然与共享自然边界的正义呼之欲出,成为环境正义不可或缺的内容。捍卫边界的环境正义意味着,用合理化市场机制捍卫私享自然资本化的边界,以保障自然促进财富增长渠道畅通,以制度规范捍卫共享自然的边界保障全民享受自然的权益,以道德责任捍卫代际边界保障后代良好生态环境权益。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环境立法中存在着对“环境”“生态”与“资源”的长期混乱使用,这是环境立法体系化和环境法典编纂的重要障碍。对现行环境立法中基本概念的规范性分析可以总结出其在法律体系中的生成逻辑,并为环境法典中基本概念的展开提供立法参考和解释学依据。既有环境立法体系中对概念所涉及的基本问题尚未得到体系性解释,环境法典中基础概念的展开应当厘清其规范性意义脉络,区分事实性概念和规范性概念、抽象概念与具体概念以及利益的类型化、利益衡量等问题。环境法典的展开应当以“环境”为抽象概念,法律调整的范围应当由抽象客体转向具体行为,同时对基础概念所承载的利益进行更加精确的识别和调节。  相似文献   

18.
自然的价值与环境伦理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当代社会科技、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伴随着诸如自然界是否有价值,人应如何对待自然等一系列问题,环境伦理学也应运而生,它要求人们从道德的意义上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必须继承中国古代优秀的生态伦理思想。文章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环境伦理思想进行了逻辑的梳理,系统阐述、分析并挖掘了中国古代儒道两家早期萌芽的环境伦理思想的精髓,从体现“天入合一”思想的天入合一、钓而不纲、仁民爱物、道法自然四个维度出发,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中环境伦理思想代表的价值取向及存在的不足和缺陷。  相似文献   

20.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环境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以其独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和完好的森林植被享誉海内外,近年来,其旅游业显示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但另一方面由于在旅游资源开发与建设过程中缺乏科学规划与严格管理,致使产生了局部的环境问题如水环境污染、森林植被破坏及违章违法建筑。因此必须认真分析原因并制定相应的对策以保证武陵源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