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4 毫秒
1.
我厂在电镀铜——镍——铬方面以大面积产品较多。由于原用亮镍工艺的镀层脆性较大,不容易套铬,因此起泡壳皮现象严重。根据上海轻工所提供的镍铁合金技术资料,经过试验,于79年9月配制了3300升镀液投入生产;又于80年1月配制3300升,将原来的单层镍铁合金改为双层镍铁合金工艺。经一年多的生产实践,质量稳定,合格率在96%以上,操作简便,控制容易,并降低了成本。如亮镍每升2.50元,镍铁每升1.80元,按7,000升镀液计,一次配缸可节约五千元左右。在正常生产中,尚有三个节约途径。  相似文献   

2.
一某电镀厂采用暗镍——酸性亮铜(用 KG 型添加剂)——亮镍——装饰铬镀层体系,这四个镀槽只要其中一个发生故障,如不及时排除,就意味着整条生产线的瘫痪。84年10月初,铜槽和二个镍槽作了大处理。经化验、调整后进行试镀,套铬前镀层即出现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灰白色花斑、树枝状花纹、有的甚至形成桔皮样的绉褶。此后,对亮镍电解液作了稀释法处理;对所  相似文献   

3.
我厂于80年9月在手工操作线上配制了一个滚镀槽和吊镀槽,容量900升,经半年多生产,认为镍铁合金工艺较原用铜——镍——铬工艺具有一些独特之处,现分述如下。在电镀质量方面,我厂主要电镀产品为自行车零件,以前对管状零件镀铜后再镀亮镍,镀件表面出现毛刺,返工率达10%。采用镍铁工艺后,质量提高,正品率达99%以上。溶液比较稳定。半年多来,三班生产,还未进行过一次处理。工艺操作简便,取代了原工艺的氰化预镀铜,减少了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4.
我厂是生产自行车和摩托车车圈的专业工厂,原有两条直线式电镀自动线,采用双层镍/铬电镀工艺生产,但存在成本偏高,镀层韧性差,返工率高,镀液处理复杂等问题。为解决这几个问题,82年初在上海轻工业研究所的支持帮助下,将原有的一条12000升双层镍镀液的自动线扩建为16000升双层镍铁合金镀液,采用双层镍铁合金/铬的电镀工艺。经过两年半的生产实践,生产各种车圈约130万只,证明双层镍铁合金/铬工艺与双层镍/铬工艺相比,确有降低成本,质量稳定,返工率低,操作维护简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电镀几何形状复杂或有深孔、盲孔,而需全部镀覆镍的零件,一般亮镍工艺很难达到要求;其他如焦磷酸盐或 HEDP 镀镍、化学镀镍,虽可达到要求,但也有种种问题和不足。本文介绍了一种深孔零件酸性光亮镀镍工艺,600L 槽液试生产,电镀60多万只大小型号镍镉电池壳,质量达到要求,镀液稳定,维护方便,现已有3000 L 槽液投入批量生产。  相似文献   

6.
大约在一百多年前,人们为了装饰目的,镀镍层首先用于马车车厢上的经过抛光的黄铜和铁制品上。这种镀层无光、呈灰色,经过抛光后便呈现出漂亮的外观。由于抛光镍是无孔的,因此保护了底层金属免于腐蚀。但是抛光镍在户外使用时表面易变暗。1924年发明了镀铬工艺,在抛光镍上只要镀上一层薄薄的铬,便有效地阻止了变暗的发生。抛光镍在工业上的应用,从单一的镍层到后来套铬的组合镀层,大约维持了七十年之久。抛光镍套铬工艺广泛应用了将近廿年。直到能从镀槽中直接镀出亮镍的工艺问世之后,它的应用范围才逐渐减少。可是  相似文献   

7.
代镍节镍工艺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镍价格的上涨,各种代镍节镍工艺应运而生。对生产中使用的各种代镍、节镍工艺包括钢铁件浸镀铜,无氰碱铜,电镀铜锡合金、镍铁合金,纳米镀镍,薄层亮镍和用锌或锌合金打底镀装饰铬等进行了评述。介绍了一些镀薄镍后封闭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光亮镍-铁合金镀层做为保护-装饰性电镀的底层或中间层,整平性好、光亮度高、韧性特别好,易套铬,是它的独特之处。然而,如果对这种工艺掌握不好,操作不善,尤其是该工艺的主要镀槽——镍铁合金镀槽维护管理得不好,镀层会出现发花、局部腐蚀、脱皮、孔眼周围等低电流密度区镀不上、阴阳面等疵病。  相似文献   

9.
某电镀厂,因操作者一时疏忽,发生了误将50公斤乙二胺加入到30000升亮镍槽液中的重大事故。镀出的产品呈灰黑色,无光亮质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首先在实验室作了实验。试验发现亮镍液对乙二胺是非常敏感的。乙二胺在5mg/L以下时,对亮镍液无影响。含量在10mg/L时,低电流区有些发暗,乙二胺含量在20mg/L时,镀层的光亮度明显降低,高  相似文献   

10.
回顾电镀过程膜法镍回收工艺。分析膜回收系统闭路循环后,由于生产中使用非纯水清洗镀件、补充槽液,导致水中总溶解性固体在镍镀槽液中积累,导致槽液维护频繁,产品不良率增加,膜回收系统效率低。一般而言,电镀工艺使用先进的膜回收工艺闭路循环,必须使用纯水作为槽液补充水和镀件清洗水,而传统的回收槽回收法可以不用纯水却能满足回用要求。  相似文献   

11.
一、前言镍-铁合金电镀是国外70年代的新工艺。近十多年来。它的发展非常迅猛。据有关报导,到1976年,单是使用美国 M&T(安美特)公司的镍铁镀液的已达700万升之多。80年代,在美国的电镀工业大生产中已应用第三代镍-铁合金工艺。在我国,从70年代中期开始,不少厂家试验采用镍铁合金工艺进行电镀汽车、自行车、家具等零件。至81年投产的工厂不下30家,镀液达30万升。82年初,我们为了提高电筒的生产能力,降低电镀成本,减少电镀氰化物及抛光粉尘的  相似文献   

12.
NT镍铁合金电镀工艺,(研制进程中曾暂名为BH镍铁合金电镀工艺)系广州市二轻研究所根据对国外先进工艺引进、消化、吸收的指导方针,按照国产化的目标创新研制成功的新工艺。于1986年开始实验室研究,1987年2月小试研制成功,形成系列镍铁合金电镀漆加剂及全套工艺,1987年3月1日起开始3.5万升镀液的工业性扩大试验,在此期间经过进一步改进、提高。1987年12月正式定名为NT镍铁合金电镀工艺,并正式投入生产。本文评细介绍了该所从研究分析美国安美特化学公司的镍铁合金工艺开始,到吸收其它国外先进工艺的特点,直至创新研制成功该工艺的过程;介绍了工艺配方及操作条件,镀液及镀层的性能、特点,论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并以生产实例说明生产流程及镀液维护方法等。  相似文献   

13.
动态简讯     
上海市科学技术员委会和上海市轻工业局为了进一步提高自行车电镀零件的抗锈质量,指定上海市轻工业研究所和上海自行车厂共同研究多层镀镍新工艺。经过两年左右的试验,并根据自行车镀件的特殊要求,研制成了:暗镍—半亮镍—亮镍—镍封—铬多层镀镍新工艺。通过700升槽连续生产一年多时间,对车圈、车把等四大件进行大量的实际考验,结果表明,该工艺槽液稳定,易于维护,镀层质量良好,如期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上海市轻工业局于1985年12月26日在上海自行  相似文献   

14.
我厂1993年6月新改建了一条年加工100万套自行车把的三镍铬电镀自动线。正式投产几个月来,产品质量一直稳定。可是进入1993年12月中旬以来突然发生故障,零件上面出现细小的针孔麻点,给产品外观和内在质量带来一定影响。 1、初步分析造成的原因可能是:①工件去油不彻底,②半亮镍、高硫镍及光亮镍镀液的润湿性能不够,③镀液中有机杂质或机械杂质过量,④pH值不当,⑤各槽成分不当。  相似文献   

15.
这是研究高耐蚀性多层镍体系的4篇系列文章的第3篇,前两篇先后发表于本刊1995年第3,4期,本文论述半光亮镍和高硫镍添加剂的设计以及BH-933半亮镍工艺和BH-935高硫镍工艺的镀液和镀层性能。  相似文献   

16.
这是研究高耐蚀性多层镍体系的4篇系列文章的第3篇,前两篇先后发表于本刊1995年第3、4期。本文论述半光亮镍和高硫镍添加剂的设计以及BH—933半亮镍工艺和BH—935高硫镍工艺的镀液和镀层性能。  相似文献   

17.
国内在亮镍槽中添加十二烷基硫酸钠,大约是从58年开始,至今已经有廿余年历史。添加方法是:先用少量水调成糊状,然后以100倍的水溶解煮沸15分钟至2小时以上,把12烷基硫酸钠澄清、过滤,趁热加入亮镍槽中,否则将会产生雾状镍镀层。这种传统加法的理由认为:十二烷基硫酸钠是一个具有极性基的长链脂肪族醇的硫酸酯,在一般情况下,在水溶液中它以大分子形式存在:如在电镀过程中,吸附在镀件表面,就抑制了初、次级光亮剂的发光作用,致使镀层发  相似文献   

18.
一、国外情况防护装饰性光亮镍铁合金的电镀工艺是美国乐思金属工业公司(Oxy Metal Industries Corp.)于1971年开发的,专用名称为Niron,投产至今已近十年。当初研究镍铁合金镀层的动机主要是节约用镍、降低成本,因国际市场上金属镍的供应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售价不断上涨。69~71年兴起的节镍镀层镍钴合金,质量虽好,但要用价值昂贵的金属钴,成本和资源都不够理想。因此,从1971年11月美国配制了第一只镍铁镀槽投入生产后,发展很快,到1972年8月,投产的镍铁镀液已达几十万升之多,其中大多数是在原有的  相似文献   

19.
解决电镀光亮镍小电流区发雾李成任(齐齐哈尔冰刀工业有限公司,161006)1问题的提出1989年初,我公司从日本引进一条电镀生产线,用于冰刀表面防护-装饰性电镀。电镀工艺流程如下:除油→水洗→浸蚀→水洗→镀半亮镍→镀光亮镍→水洗→烘干1.1半亮镍工艺...  相似文献   

20.
1 前言 在装饰性电镀中,镀亮镍很关键,它是许多镀层的基础镀层,镀好亮镍,除了消除针孔、麻点外,还须处理发花起雾故障.今将解决此故障点滴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