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山豆根致大鼠肝毒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8,他引:2  
目的:观察山豆根长期大剂量给药后对大鼠产生的肝毒性反应。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2 g.kg-1山豆根组、20 g.kg-1山豆根组,分别灌服蒸馏水、12 g.kg-1山豆根水煎液(0.6 g.mL-1)、20 g.kg-1山豆根水煎液(1 g.mL-1),连续给药26 d。观察给药期间的一般表现,体重变化等。末次给药后,用25℅乌拉坦腹腔麻醉,腹主动脉取血,离心,取血清,全自动生化仪检测ALT,AST,ALP,TbiL,TP,ALB,GLO等肝功能指标;摘取肝脏,称质量,计算脏器指数;按电镜要求,取肝脏组织,固定,透射电镜下观察超微结构。结果:大鼠连续灌胃山豆根水煎液10 d后,动物活动减少,四肢无力,粪便以及尿液增多;26d后,与正常组比较,ALT值及肝脏脏器指数升高(P0.01或P0.05),TP,ALB值降低(P0.01或P0.05);电镜显示,山豆根组动物肝脏细胞核变形、有肿胀趋势,核膜皱缩,毛细胆管扩张,滑面内质网略见扩张。结论:大鼠连续灌胃山豆根后,可对肝脏产生毒性,且随着剂量增加,毒性增强。  相似文献   

2.
山豆根致大鼠肝毒性机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山豆根致大鼠肝脏损害的毒性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山豆根组和正常组,山豆根组灌服10g·kg-1山豆根水煎液7 d后,灌服20g·kg-1山豆根水煎液至26d,正常组灌服等容量蒸馏水,连续给药26 d后,25%乌拉坦腹腔麻醉,腹主动脉取血,离心,取血清测ALT,AST.摘取肝脏,加冷生理盐水制成10%肝匀浆,离心,取上清液,测定肝组织中SOD,GSH活性,MDA,γ-GT蛋白含量;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测定大鼠肝组织TNF-α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测定大鼠肝组织ICAM-1蛋白表达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口服山豆根水煎液后,大鼠血清ALT,AST值显著升高(P<0.01);SOD/MDA,GSH显著下降(P<0.01);γ-GT值显著上升(P<0.05);TNF-α含量升高(P<0.05);ICAM-1阳性表达明显增强(P<0.01).结论:大鼠灌胃给予山豆根后,可对肝脏产生明显的毒性,其机制可能与自由基及炎症因子的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3.
山豆根水煎液致大鼠肝损伤差异表达基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探讨山豆根水煎液致大鼠肝损伤的相关基因。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给药组,给药组以山豆根水煎液20g/kg连续灌胃大鼠26d,空白对照组给予等剂量的蒸馏水,取肝组织观察细胞超微结构,提取肝组织总RNA,逆转录合成双链cDNA,cDNA经体外转录合成生物素化的cRNA,经片段化处理后的cRNA分别与含有31 100条探针的Affymetrix大鼠芯片杂交,采用SBC生物芯片在线分析系统,以Foldchange>2或Foldchange<0.5为筛选标准,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用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数据库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相关代谢学途径和功能分析。结果:连续灌胃给予20g/kg山豆根水煎液26d,透射电镜下观察到山豆根给药组肝组织线粒体明显变形,滑面内质网扩张。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山豆根组2倍差异表达基因共有488条,其中上调172条,下调316条。经分析发现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到脂质代谢与内分泌系统相关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信号通路、类固醇合成信号通路等,此外,差异表达基因还涉及到免疫相关的抗原处理和提呈等通路。结论:山豆根致大鼠肝损伤涉及众多基因表达的改变,其中与肝脏脂质代谢稳态相关的PPAR信号通路与其密切相关,可能是其致肝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吴茱萸水煎液致小鼠肝毒性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吴茱萸致小鼠肝脏损害的毒性机制。 方法: 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吴茱萸高剂量组(30 g·kg-1·d-1)、中剂量组(20 g·kg-1·d-1)、低剂量组(10 g·kg-1·d-1)和正常组,连续灌胃给药或蒸馏水21 d后,摘眼球取血,离心,取血清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取肝脏,计算脏器指数并观察肝组织形态学改变。测定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物(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谷胱甘肽脱氢酶(GSH)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计算SOD/MDA;采用ELISA 法测定肝组织中炎症介质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水平。 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吴茱萸3个剂量组小鼠血清ALT,AST明显升高,肝脏肝组织形态学出现肝细胞灶性坏死。肝组织中SOD/MDA,GSH-Px和NOS活性明显下降(P<0.05),GSH含量显著升高(P<0.05);炎症介质TNF-α,IL-1β,IL-6含量显著升高(P<0.01)。 结论: 大剂量吴茱萸致小鼠肝毒性的机制可能与自由基及炎症因子的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介绍山豆根中生物碱的毒性研究进展。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从临床表现、实验室研究及毒性机制3个方面,对山豆根毒性研究进行汇总、分析、综述。结果:山豆根具有神经毒性、肝毒性、心血管毒性及引起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毒性以胃肠道反应、肝毒性为主,但是以神经毒性为最。结论:山豆根中生物碱是引起毒性反应的物质基础,其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是主要毒性成分,超剂量服用是中毒的主要原因,毒性机制与抑制体内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及氧化应激、炎症损伤相关。  相似文献   

6.
山豆根水煎液急性毒性及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山豆根水煎液的急性毒性和抗炎作用。方法测定山豆根水煎液的LD50;分别采用耳廓肿胀法、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测定法、棉球肉芽肿法,以地塞米松为阳性对照,观察山豆根水煎液的毒性及抗炎作用。结果山豆根水煎液对小鼠口服的LD50为35.05 g.kg-1,其95%的置信区间为39.59~31.03 g.kg-1。山豆根水煎液各剂量组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及冰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或P<0.01),且呈剂量依赖性;山豆根高剂量组对棉球肉芽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结论山豆根水煎液有一定的毒性,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对急性炎症比慢性炎症作用强。  相似文献   

7.
山豆根对小鼠急性肝毒性及其病理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目的 :研究山豆根致小鼠急性肝毒性的时效量效关系及病理形态学变化。 方法 :小鼠口服山豆根水煎液,常规观察14 d,测定其LD50。另取小鼠按不同时间点、不同剂量分组,计算肝脏指数及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 结果 : 采用Bliss法测得2个批号山豆根的LD50为A(批号081012)31.935 g·kg-1,95%可信限为30.509~33.506 g·kg-1;B(批号0904295)LD50为16.39 g·kg-1,95%可信限为14.426~18.38 g·kg-1。肝毒性时效关系显示:与正常组相比,口服山豆根水煎液A 30 g·kg-1,B 12.4 g·kg-1,给药6 h后肝脏均明显肿大,肝指数显著升高(P<0.01),肝组织损伤在24 h最严重。量效关系显示:与正常组相比,口服山豆根水煎液A 16.4,10,3.2 g·kg-1, B 12.4,10.8,10,9.2,8,7.2 g·kg-1,肝脏指数显著性升高(P<0.01);随剂量的增大,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均增加。 结论 : 小鼠一次性口服大剂量山豆根水煎液可造成急性肝损伤,并显示一定的毒性时-效、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8.
山豆根来源于豆科植物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 Gagnep.的干燥根和根茎,药理作用广泛,具有抗肿瘤、抗炎、抗氧化、抗菌、增强免疫等多种药理作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肿瘤、咽喉炎症、肝炎等疾病。但其不良反应常见报道,毒理学研究发现山豆根可对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肝胆系统等产生毒性。因此,本文结合国、内外报道综述了山豆根的主要活性成分和毒性成分、药理作用、毒性作用及其产生毒性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研究山豆根的毒性及其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 从植物形态描述、生境、地理分布及相关图片记载对中药山豆根进行基源考证,并探索其毒性缘由;补充现代对古籍山豆根具体基源探索方面的欠缺,为现代用药安全提供文献依据.方法 以历代主流本草及其同时期本草方剂丛书为基础,同时比对《中国植物志》和现代毒理研究,将相关信息进行梳理和考证.结果 在植物形态描述、生境等方面,部分古...  相似文献   

10.
山豆根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0,他引:1  
目的:介绍山豆根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毒性研究进展。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并对其进行汇总、分析、综述。结果:至目前为止,已发现的化学成分主要有黄酮、生物碱、多糖等;药理毒理研究表明山豆根具有抗肿瘤、抗炎、抑菌、保肝、增强免疫、抗心律失常、降血压等药理活性,同时又可引起肝毒性、神经毒性、胃肠道反应等毒副作用。结论:建议开展山豆根抗肿瘤活性、毒性及肝毒性的"量-时-效"关系及作用机制研究,以及开展与之配伍减毒增效研究,建立其安全有效的治疗窗口,最终为其安全有效用药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金雀花碱(CYT)体内和体外的肝毒性研究,探讨山豆根的肝毒性是否与CYT相关。方法:小鼠肝AML12细胞用于体外肝毒性研究,细胞增殖及细胞毒性检测(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活性。分别加入终浓度为6,10,14 mmol·L~(-1)的CYT,于加药后3,6,12,24 h,取细胞上清液,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及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急性毒性实验,小鼠分别单次口服灌胃24.8,33.1,44.2,58.9,78.5 mg·kg~(-1)CYT,设空白组。亚慢性毒性实验,小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口服灌胃超纯水,11.2,14.0 mg·kg~(-1)CYT,连续90 d。第91天小鼠麻醉后取血清检测ALT,AST,TBIL,LDH等生化指标,并做肝脏病理切片。结果:CYT的半抑制浓度(IC50)为15.17 mmol·L~(-1)。14 mmol·L~(-1)CYT自6 h起,ALT,AST释放逐渐增加,于12 h达到峰值(P0.05,P0.01),之后有下降趋势(P0.01);14 mmol·L~(-1)CYT早在给药6 h,LDH释放就已经显著升高(P0.01),在12 h达到顶峰(P0.01),在24 h有下降趋势(P0.01);各浓度CYT在3,6,12,24 h时,较相应时间点空白组而言,TBIL释放均无显著性差异。在急性毒性实验,CYT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48.16 mg·kg~(-1),属于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GSH)第2级。在亚慢性毒性实验,与空白组相比,CYT组小鼠血清ALT及LDH水平无明显差异;虽然CYT 14.0 mg·kg~(-1)组小鼠血清TBIL含量升高(P0.05),AST含量下降(P0.05),但是均在本实验室背景数据范围内,与空白组相比,肝组织病理学切片亦无明显差异,这一结果可能与CYT14.0 mg·kg~(-1)组小鼠一半死亡,导致血液生化及肝脏病理标本量减少相关。结论:CYT属于GSH分类的经口急性毒性2级毒性物质,其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具有肝细胞毒性,但是其在体内的肝毒性以及是否为山豆根肝毒性的毒性成分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山豆根药理毒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影  陈两绵  仝燕  游云 《中国中药杂志》2017,42(13):2439-2442
山豆根为临床常用药,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抑菌、镇痛抗炎、抗肝损伤、抗氧化及增强免疫等多种药理作用,但同时也会导致肝、神经、胃肠道及呼吸中枢等毒性反应。山豆根产生的药效及引起的毒性反应与提取工艺、使用剂量、给药时间有关。因此,探索合适的山豆根提取工艺、毒效剂量范围、毒性物质基础可以为山豆根减毒及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3.
山豆根致大鼠肝损伤对肝细胞色素P450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考察山豆根对大鼠肝细胞色素P450酶药酶亚型活性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山豆根低、高剂量组(1,12 g·kg-1)。给药组每日灌胃给药1次,连续21 d,对照组灌服等体积蒸馏水。于给药21d后处理动物,收集血清,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和总胆红素(TB)的水平;计算肝脏指数及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药物探针法测定大鼠肝脏中细胞色素P450酶(CYP450)亚型CYP1A2,CYP2E1,CYP3A4,CYP2C9和CYP2D6的活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山豆根高剂量组对肝脏有一定的毒性作用,ALT,ALP值和肝脏指数显著升高(P<0.01),部分动物的肝脏出现点状坏死和炎症细胞浸润。山豆根高、低剂量组除CYP3A4外,对其他酶亚型的活性影响趋向一致。山豆根高剂量组对CYP3A4,CYP2C9和CYP2D6活性具有诱导作用(P<0.05或P<0.01)。结论:高剂量山豆根对CYP3A4,CYP2C9和CYP2D6均有明显的诱导作用,尤其是对CYP3A4的影响。提示山豆根与其他CYP3A4底物的药物合用,应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传统性状鉴别与现代科技手段结合的中药质量常数饮片评价方法划分山豆根饮片等级。应用中药质量常数评价方法从饮片外观形态与指标含量测定入手,通过计算得到不同来源批次的山豆根饮片质量常数和百分质量常数等数值,探讨山豆根饮片等级划分情况。结果表明,所收集的15批山豆根饮片质量常数介于0.004~0.063;以百分质量常数≥80%为一等饮片,≥50%且<80%为二等饮片,<50%为三等饮片,则所收集的山豆根饮片中,其质量常数≥0.050为一等饮片;质量常数≥0.032且<0.050为二等饮片;<0.032为三等饮片。通过研究将15批山豆根饮片成功划分为一等1批,二等为4批,三等10批。中药质量常数评价方法科学、客观、其操作简单易行,将其应用于山豆根饮片等级划分,结果合理,具有较好的推广性,有助于促进中药市场对山豆根饮片的分类分级,为该饮片优质应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
建立HPLC同时测定山豆根中7种生物碱(金雀花碱、氧化苦参碱、氧化槐果碱、N-甲基金雀花碱、槐醇、苦参碱和槐果碱)及3种黄酮(三叶豆紫檀苷、芒柄花素和马卡因)含量的方法。采用Welch XtimateTMC1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A)-0.01 mol·L-1醋酸铵(氨水调p H 8.0)溶液(B)进行梯度洗脱:0~20 min,4%~14%A;20~30 min,14%~25%A;30~45 min,25%~40%A;45~65 min,40%~55%A;65~75 min,55%A;流速1.0 m 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25 nm。方法学验证结果显示,10种成分的分离度良好,且在各自浓度范围内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7,平均回收率在98.60%~102.6%,RSD为0.60%~3.7%(n=6),该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良好。含量测定结果显示,7种生物碱和3种黄酮成分在不同样品中的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由此表明,不同批次的山豆根药材,其内在质量存在较大差异。该法可用于山豆根药材的多成分同步测定,同时可以为山豆根的全面质量评价和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山豆根不同组分抗炎及伴随毒副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并比较山豆根不同组分发挥抗炎药效剂量下的伴随毒副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研究,阐释有毒中药"毒性-药效"相关性。方法:运用小鼠耳肿胀和肉芽肿模型,给小鼠灌胃不同剂量的山豆根水提和醇提组分,观察其在发挥药效作用时的伴随毒副作用,同时检测血清ALT,AST的活性,SOD,MDA,PEG2,NO,NOS,Cr,BUN,GSH,TG,Gn含量的变化及脏器指数。结果:药效剂量的山豆根水提和醇提组分对巴豆油小鼠耳肿胀和琼脂肉芽肿均有一定的肿胀抑制作用,水提组分和醇提组分药后3 d和药后8 d山豆根可使血清ALT,AST活性升高,SOD,MDA,PEG2,NO,NOS,GSH,TG,Gn等指标均有明显变化。结论:药效剂量的山豆根水提和醇提组分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同时会产生伴随副作用和肝毒性,不同组分之间作用强度有异。不同组分抗炎作用机制与其减少炎性介质释放、抑制过氧化损伤有关;山豆根抗炎同时产生一定的肝毒性,过氧化损伤可能是其损伤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