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以DA-1,DA-2和D8三种商业树脂为吸附剂,考察了高分子树脂对典型油气废气正己烷的 吸附-脱附性能.研究表明:在吸附实验中,高分子树脂对正己烷均表现出良好的吸附性能,其中 DA-1和DA-2树脂具有大孔容、大比表面积和较小的孔径等特点,更有利于正己烷分子吸附;脱附 实验中,真空脱附效果优于热脱附,在脱附温度达90℃,脱附时间30min,真空度为0.8时,脱附效 率接近100%.  相似文献   

2.
针对吸附材料在太阳能吸附式制冷系统中的应用,利用称重法在高温真空环境下对水的脱附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探究不同温度、压力对SAPO-34沸石分子筛脱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材料脱附性能的影响要远大于压力的影响,这在吸附式制冷系统中是非常有利的;当压力一定时,材料的脱附完善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不随温度变化均匀分布.温度过高会影响SAPO-34的性能及影响材料的使用寿命;当温度一定时,材料的脱附完善度随着压力的降低而增大,其变化随压力变化分布得较为均匀.  相似文献   

3.
将芦竹与环氧氯丙烷、乙二胺、三乙胺反应,合成出一种新型吸附剂。研究了改性芦竹对磷酸根的动态吸附及脱附再生效果,分别考察了在动态吸附、脱附再生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与改性前相比,芦竹的吸附性能有了很大提高。随着KH2PO4溶液质量浓度的增加,改性芦竹吸附磷酸根至饱和的时间缩短,动态吸附的穿透点提前;随着KH2PO4溶液流速增大,改性芦竹对磷酸根的去除率降低;在pH为5.0时,吸附效果最好;脱附再生实验中,分别选用0.01mol/LNaCl溶液、HCl溶液和NaOH溶液做脱附剂进行脱附可以得到较好的脱附效果。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活性炭吸附脱除高压聚乙烯装置返回气中的丙醛,考察了温度和原料气流速对脱醛率的影响和活性炭吸附丙醛的吸附穿透曲线,同时比较了活性炭在不同脱附方法脱附后再吸附丙醛的情况。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对活性炭的脱醛率有影响,30℃时脱醛率最高;在原料气流速为30mL/min时,丙醛的脱除率为70%~90%;活性炭吸附570min后,丙醛的脱除率下降到30%左右;采用120℃水蒸气脱附法,活性炭三次吸附的脱醛率都在95%以上,好于加热氮气吹扫脱附法和加热抽真空脱附法。  相似文献   

5.
以聚醚砜(PES)为膜基质材料,以粉末状强酸性苯乙烯系阳离子交换树脂001×7为功能颗粒,采用溶剂相分离法制备了膜吸附剂,并系统研究了膜吸附剂对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考察了树脂含量、吸附时间对膜吸附剂吸附容量的影响,同时研究了膜吸附剂对水中铜离子的动态吸附及脱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膜吸附剂的吸附容量随着树脂填充量的增加而增大;当树脂质量分数达到65%时,膜吸附剂对重金属离子Hg2+、Pb2+和Cu2+的吸附容量分别可达255.31 mg/g、255.35 mg/g和80.76 mg/g;动态吸附试验表明,该膜吸附剂对水中铜离子有持续的吸附去除效果,膜吸附剂的脱附率可达94.67%;该膜吸附剂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吸附速度较快,吸附容量较高;与传统工艺相比,膜吸附剂对水中重金属离子去除效果明显,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车用吸附存储天然气脱附过程产生的吸热效应,严重影响天然气脱附效率及汽车行驶速度.采用发动机冷却水来加热储气罐,并通过建立该脱附过程的数值模型,模拟计算了脱附过程中温度、压力、脱附量等参数的变化,论证了发动机冷却水用于补充脱附过程所需热量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脱附放气过程中,用发动机冷却水加热储罐壁面,可以提高储罐的平均...  相似文献   

7.
针对LB型节能高温变换催化剂工程应用、过程优化、表面性能研究之必需,运用程序升温脱附(Temperature-Programmed Desorption,TPD)技术,实验测得CO,H2O,CO2在催化剂上的TPD曲线.运用Origin7.5的PFM多峰分析和拟合模块,对各TPD曲线进行分离模拟;借助MATLAB操作平台自编程序进行脱附动力学回归,得到脱附活化能、频率因子、脱附级数等脱附动力学参数.表明LB型节能高温变换催化剂具有较好的低汽气比操作性能,对CO不存在多个不同吸附活性中心,对H2O存在多种吸附活性中心,对CO2存在低温区和高温区两类吸附活性中心.CO,H2O,CO2在LB催化剂上的脱附呈现一级脱附动力学特征.探讨了LB型节能高温变换催化剂表面吸附活性中心类型和对CO,H2O,CO2的TPD行为.  相似文献   

8.
以聚醚砜(PES)为膜基质材料,以粒径分布较均匀的4A分子筛为功能颗粒,采用相转化法制备出了对Cu2+具有较大吸附容量的膜吸附剂;研究了4A分子筛填充PES膜吸附剂对Cu2+的吸附与脱附性能;探讨了4A分子筛填充量、离子强度、温度、pH、初始浓度等因素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膜吸附剂的吸附容量随着4A分子筛填充量的增加而增大,当4A分子筛质量分数达60%时,膜吸附剂对Cu2+的吸附容量可达109.7 mg/g;0.1 mol/L的HCl溶液对吸附饱和的膜吸附剂脱附率达98.6%.  相似文献   

9.
应用批量平衡法和连续脱附法研究了农药西维因在3种土壤和含草木灰土壤中的吸附/脱附行为.结果表明:吸附/脱附等温线均能用Freundlich模型较好拟合(R2>0.96).西维因在土壤中的分配系数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性.随草木灰添加量的增加,土壤对农药的吸附能力明显提升,吸附等温线的非线性程度也相应变大,同时脱附的迟滞现象也愈明显.土壤中草木灰添加量质量比大于0.2%时,草木灰对西维因吸附总量的贡献是主要的.吸附剂孔变形是造成脱附迟滞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ST-100、CF-100型两种微晶材料对八氟丙烷的高温再生性能,文章搭建了可实现高温加热再生的实验装置。采用多种表征手段对其微观形态、加热时间和加热温度进行研究,利用吸附等温曲线以及脱附性能与再生次数的关系对其脱附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CF-100型微晶材料对于八氟丙烷的高温再生性能优于ST-100型,CF-100型微晶材料在300℃、2 h时达到最佳脱附条件,且循环再生性能稳定,能达到高效再生。  相似文献   

11.
河流溶解性物质解吸数学模式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河流溶解性物质侵蚀时的界面解吸过程,总结了计算可溶性物质解吸总量时最具代表性的稳态模型,包括Herry模型、Langrauir模型、Freundlich模型和表面络合模型,并运用以Ca2+为可溶性物质特征离子的静态试验成果,验证了上述各种模型的有效性.通过比较和分析发现,由于可溶性物质在解吸和吸附时初始赋存状态的差异,这些模型都未有考虑可溶性物质解吸时的扩散过程.最后,对溶解性物质的解吸模式进行了分析,指出溶解性物质解吸是扩散与离子交换综合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对现有模型进行了改进,把可溶性物质解吸总量分成扩散总量和离子交换总量两大部分.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在超声波作用下柠檬酸钠溶液的性质对SO2解吸率的影响,探讨了超声场下柠檬酸盐溶液中SO2的解吸机理.结果表明:(1)在柠檬酸钠浓度较低,或者柠檬酸钠溶液初始pH值较低的条件下均能产生较好的解吸效果;(2)少量惰性气体的通入或者表面活性剂的加入能够降低溶液黏度,产生空化效应,从而提高了SO2的解吸率;(3)通过对比实验证明解吸结果与理论分析相吻合,其研究结果为SO2的深度解吸提供了技术思路,也为该项技术的工业放大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程序升温脱附(TPD)技术研究C_3S、β-C_2S、C_3A和C_4AF表面上的水化反应。水在四种单矿物表面上有两种吸附态——分子态和离子态。也即,这些单矿物对水有两类活性中心。对C_3S,在分子态的活性中心上可能生成C—S—H,在离子态的活性中心上可能生成C—H。在C_3A、C_3S、C_4AF和β-C_2S上的相对活性中心数分别为:100,97.7,69.9和2.2。同时得到了脱附活化能。  相似文献   

14.
对土壤中原油的解吸动力学及土壤粒径、pH值和温度3个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原油的解吸动力学符合Lagergren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原油污染土壤粒径越小,解吸的原油量越多;在pH值2~12范围内土壤中原油的解吸量随pH值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温度的升高,原油的解吸量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5.
气敏元件的性能不但与材料的显微结构有关,而且与气敏过程中氧化还原的产物及量的多少相关。针对此问题,借助于TGA热分析系统对3种不同晶粒尺寸的Al2O3基气敏元件在不同温度工作时的脱附量、吸附量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为了实现离子交换树脂中吸附离子的高效解离,研究了NH_4SCN解吸剂对负载Re的D296树脂的解吸影响,并探讨了其最优解吸工艺.通过静态实验探讨了解吸时间、解吸温度,以及解吸溶液的浓度和p H值对D296树脂的解吸影响,并测定了相应的解吸曲线.结果表明,NH_4SCN解吸剂对D296树脂的最佳解吸温度为323 K,最佳pH值为10,最佳解吸溶液浓度为100 g·L~(-1).在最佳解吸工艺条件下,反应20 min后,D296树脂中Re的解吸率可达98%以上,且解吸反应为吸热反应.当NH_4SCN解吸剂的流速为2 m L·min~(-1)时,淋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采用塑料星型填料,对氧解吸实验装置,空气、水、氧气传质体系的操作条件进行了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研究,分析了氧气流量、空气流量和水流量等因素对解吸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实验操作条件,氧流量0.6 L/min,空气流量24 m3/h,水流量100 L/h,对氧解吸实验提出了新的教学方法,既达到了传统的教学目的,又掌握了一种实验设计理念,适应了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