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评价乳腺MR T1WI动态增强扫描结合T2*WI首过灌注成像对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9例乳腺良、恶性肿瘤均行T2*WI首过灌注成像及T1WI动态增强扫描,计算T2*WI首过灌注成像的最大信号强度下降率及动态增强扫描的早期强化率,绘制T2*WI首过灌注TIC及动态增强TIC。结果乳腺良恶性肿瘤的T2*WI首过灌注最大信号强度下降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最大信号强度下降率20%作为诊断恶性肿瘤的阈值,敏感度为91.7%,特异度为93.3%,准确度为92.3%。乳腺良恶性肿瘤T1WI动态增强早期强化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动态增强曲线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流出型作为诊断恶性的标准,诊断的敏感度为62.5%,特异度为93.3%,准确度为74.4%。T1WI动态增强TIC表现为平台型(Ⅱ型)的乳腺肿瘤,其T2*WI灌注TIC类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T1WI 动态增强扫描结合T2*WI首过灌注成像有助于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T2*WI首过灌注成像能提高动态增强Ⅱ型曲线病灶定性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乳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多模态磁共振成像的应用优势。方法:入组720例病例均为本院收治的乳腺肿瘤患者,入组时间为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患者均实施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检查,经手术或病理活检证实。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技术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的效果。结果:乳腺良性肿瘤检出率为100.00%,无误诊病例。乳腺恶性肿瘤检出率为95.00%,误诊为良性病变的有5.00%,良性肿瘤检出率与恶性肿瘤检出率的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影像学特征对比,乳腺良性肿瘤边缘多光滑无毛刺,与周围组织有明显的分界线,且动态增强曲线信号多为输入型,而乳腺恶性肿瘤边缘多毛刺,且与周围组织没有明显的分界线,动态增强曲线多为输出型。结论:采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检查,可有效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文主要分析乳腺良恶性疾病诊断中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技术的效果观察及准确性。方法:本次所选取的研究样本来自于我院接受诊治的乳腺疾病患者,一共抽取样本量128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扫描,并分析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乳腺肿块形态学征象、动态增强乳腺磁共振的检测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结果:动态增强乳腺磁共振检测结果:有78例良性乳腺疾病患者,有50例乳腺癌患者,且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93.59%、98.00%及95.31%,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形态学征象:乳腺良性病变影像中有3例表现为病灶早期增强、有3例表现为四周血管增粗迂回,有12例表现为皮下脂肪间隙模糊,有3例表现为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显著增强;在乳腺癌的影像中有9例表现为病灶早期增强、有9例表现为四周血管增粗迂回,有2例表现为皮下脂肪间隙模糊,有15例表现为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良性乳腺疾病与乳腺癌的形态学征象有较大的差异(P<0.05)。结论: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技术在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疾病中,无论是准确性,还是敏感性及特异性均有较大的优势,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MRI动态增强扫描对乳腺良恶性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4例手术证实的乳腺肿瘤患者行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观察病变的形态和动态增强表现,绘制它们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以及分析早期强化率和强化峰值指标.结果:34例患者,良性肿瘤15例,恶性肿瘤19例.良性肿瘤多边缘光整,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动态增强曲线中流入型10例,平台型4例,流出型1例.恶性肿瘤多边缘不光整或伴有毛刺,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动态增强曲线中流入型1例,平台型6例,流出型12例.动态增强曲线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4.7%(18/19)、66.7%(10/15)、82.4%(28/34).结论:动态增强扫描模式结合病灶形态学改变,有助于提高对乳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MRI动态增强与扩散加权成像(DWI)在乳腺肿瘤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乳腺肿瘤患者的MR资料,分析病变的MR信号、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及DWI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并经统计学处理,比较两者的差异。结果:乳腺良恶性病变平扫的信号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应用时间-信号强度曲线鉴别良恶性病变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4%、75%和73.1%;应用ADC值分别为76%、83%和69%;而两者联合应用分别为92%、91.7%和92.3%,明显高于前二者。结论:联合应用MRI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与ADC值对乳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磁共振分析乳腺良恶性肿瘤的MRI表现和增强动力学特征。方法 114例正常体检和怀疑乳腺病变者分别行1.5TMRI和(或)CR钼靶检查,其中65例患者在MRI检查后一月内行活检或手术治疗,得到117个有相应病理结果的乳腺肿块。观察分析良恶性病灶的形态学及动态造影剂强化MRI特征,并与肿瘤的组织病理学特征相关。结果 (1)良恶性肿瘤的诸项形态学特征相差非常显著(P0.01),29例浸润性导管癌中,9例在MRI增强早期呈环形强化;(2)浸润性乳腺癌的第一分钟强化率75%,而良性肿瘤的第一分钟强化率50%,二者相差显著(P0.05);(3)浸润性乳腺癌总体呈流出型强化曲线倾向,而良性肿瘤和良性病变总体呈线型强化曲线倾向,二者相差显著(P0.05)。结论 (1)MRI可显示乳腺正常解剖和异常病变的形态学特征、增强动力学特征,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2)MRI是目前检出和诊断浸润性导管癌最敏感的方法,增强早期环形强化是浸润性导管癌的特征性表现;(3)MRI对病变内的微钙化显示及诊断欠佳,须与乳腺钼靶等检查和临床病史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3D T1WI动态增强成像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T1WI动态增强成像在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方面的诊断价值。方法:54例乳腺疾病患者的59个病灶经T1WI动态增强成像,分析每个病灶的强化曲线类型、定量分析T1WI动态增强的早期强化率和达到强化峰值的时间,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应用T1WI动态增强成像序列,良、恶性病变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的分布有特异性,良性病变多为I、II型,恶性病变多为IV、V型,表现为III型曲线的病灶大部分为恶性病灶,少部分为良性病灶;信号强度增加率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563,P=0.015),但两者的早期增强程度范围有很大的重叠,敏感性为89.1%,特异性仅为30.7%;良、恶性病变增强信号达到峰值时间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3.450,P=0.000),且二者之间重叠很少,诊断的敏感性为93.4%,特异性为69.2%。结论:T1WI动态增强的强化曲线类型、早期强化率在鉴别良恶性乳腺肿瘤方面有较高的敏感性,但特异性较差,病灶强化的峰值时间在乳腺肿瘤的良恶性鉴别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提高乳腺MR成像诊断的准确性,减少组织穿刺活检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动态增强MR在乳腺良恶性肿瘤中的鉴别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本院接诊的乳腺肿瘤患者60例进行研究,全部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将病理检测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患者均行动态增强MR诊断,将动态增强MR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对比。结果:动态增强MR诊断准确率为94.00%,诊断灵敏度94.12%,特异度为93.75%;动态增强MR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增强MR在乳腺良恶性肿瘤中的鉴别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对乳腺肿瘤的良、恶性进行有效鉴别,并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RI乳腺动态增强扫描诊断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择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55例乳腺疾病患者,全部患者均以MRI进行乳腺检查,行常规平扫、扩散加权成像扫描和动态多期增强扫描,观察并分析病变形态学与血流动力学,以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结果为金标准,评价MRI诊断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临床效果。结果:55例患者检出乳腺异常强化病灶59个,包括非肿块性36个,肿块性20个,局灶性3个。良性病变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以缓慢上升型为主,恶性病变以廓清型为主,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平台型和廓清型曲线诊断乳腺恶性病变,灵敏度85.19%,特异度62.50%,准确性72.88%,以廓清型曲线诊断乳腺恶性病变,灵敏度55.56%,特异度90.63%,准确性74.58%,准确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恶性病变早期增强率(208.9±64.2)%,相对最大增强率(2.32±0.51)%/s,乳腺血管评分(2.22±0.87)分,均高于良性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动态增强扫描可以有效显示异常强化病灶的形态学特征与血流动力学参数,与病理基础存在一定相关性,能够为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依据,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量化分析在乳腺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女性乳腺疾病患者62例,所有病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并选取10名健康女性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及正常志愿者均行MRI常规成像及DCE-MRI。观察分析病变在MRI动态增强后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测量并计算早期强化率(EER),最大线性斜率(Slope)及最大线性斜率比值(SlopeR)等动态增强定量参数。结果1.动态增强后,TIC类型中,Ⅰ型和Ⅳ型曲线多见于乳腺良性病变,Ⅲ型曲线多见于乳腺恶性病变,Ⅱ型曲线良恶性病变均可见。若以Ⅱ型和Ⅲ型曲线作为乳腺恶性病变的诊断标准,其准确性77.0%,敏感性90.9%,特异性71.2%。2.采用ROC曲线确定EER、Slope及 SlopeR对良恶性病变的诊断阈值。EER阈值为83.35%,其诊断准确性为77.0%,敏感性为90.9%,特异性为71.2%;Slope阈值为1.39%/s,其诊断准确性为67.6%,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53.8%;SlopeR阈值为12.14,其诊断准确性为77.0%,敏感性为36.4%,特异性为94.2%。结论1.DCE-MRI后乳腺病变的TIC类型有助于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2.DCE-MRI定量参数EER、Slope、SlopeR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Slope的敏感性最高,SlopeR的特异性最高,EER的敏感性较高,稍低于Slope。3.对DCE-MRI进行量化分析,可提高MRI对乳腺病变诊断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磁共振3D动态增强技术对乳腺良恶性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83例患者的87个乳腺良恶性肿块的MRI征象及时间-信号曲线特点。结果乳腺癌30例34个肿块中,形态不规则有分叶23(67.6%)个,毛刺征27(79.4%)个;良性病变53例53个肿块中,28.3%(15/53)形状不规则、有分叶,(1/53)可见毛刺征。Ⅰ型曲线:良性45个,恶性0个,诊断良性病变的敏感性84.9%,特异性84.9%;Ⅲ型曲线:良性1个,恶性30个,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91.2%,特异性88.2%。结论磁共振3D动态增强技术对乳腺良恶性肿块诊断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2.
MRI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MR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5例76处乳腺病灶进行MRI平扫和增强检查,分析乳腺病灶MRI平扫和增强图像表现以及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并以B超,钼靶及病理结果对照。结果:MRI平扫加增强扫描对乳腺良、恶性病灶的诊断准确率为93.3%,优于B超和钼靶摄片。结论:乳腺MRI增强扫描能提高对乳腺病灶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半定量及定量分析方法在卵巢良、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首诊经病理证实为卵巢恶性肿瘤组17例(包括原发卵巢腺癌9例、卵巢转移腺癌6例、卵巢淋巴瘤2例),良性肿瘤或正常对照组15例(包括卵巢囊腺瘤5例、正常卵巢8例、卵巢囊肿2例)。均行3.0T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绘制时间强度曲线(time intensity curve,TIC);并使用SIEMENS TISSUE 4D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测得感兴趣区的Ktrans、Kep、Ve值。对良、恶性组的TIC曲线及定量灌注参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卵巢良、恶性组TIC曲线形态存在明显不同(P<0.05);良性组均为I型曲线(100%),恶性组中II型曲线所占比例最高(71%)。以I型曲线作为诊断良性标准,II型曲线作为诊断恶性标准,ROC曲线分析得出曲线下面积AUC为0.856。定量灌注参数值: Ktrans值分别是恶性组(0.166±0.077) min-1、良性组(0.071±0.025) min-1;Kep值分别是(0.455±0.172) min-1、(0.363±0.242) min-1;Ve值分别是(0.438±0.137)、(0.426±0.154)。恶性组平均Ktrans值比良性病变组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恶性组与良性组的平均Kep及Ve值比较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0.218、P=0.821)。结论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方法对卵巢良、恶性肿瘤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良性肿瘤/组织多表现为I型曲线,恶性肿瘤多表现为II型曲线。定量参数Ktrans值对卵巢良、恶性肿瘤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中的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curve,TIC)类型、早期强化率及扩散成像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140个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病灶的术前磁共振以及临床病理资料,依据病理分为良性病变组及恶性病变组。比较乳腺良、恶性病变间的TIC类型及早期强化率有无差异;并比较两组间ADC值的差异性。结果140个病灶中良性病变43个病灶,恶性病变97个病灶。乳腺良、恶性病变的TIC类型、第一期早期强化率类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恶性病变平均ADC值[(0.965±0.215)×10^-3 mm^2/s]低于良性病变平均ADC值[(1.335±0.266)×10^-3 mm^2/s],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阈值取1.085×10^-3mm^2/s时,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57,其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为73.2%,特异性为86.0%,准确性为77.1%。TIC曲线、第一期早期强化率及ADC三者联合诊断,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为83.5%,特异性为79.1%,准确性为78.5%,曲线下面积AUC为0.882,高于其他三者单独诊断的曲线下面积(0.728、0.562、0.857)。结论动态增强成像中的TIC曲线类型及第一期早期强化率与扩散加权成像的ADC值三者联合进行诊断,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较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3.0T MR扩散加权(DWI)和动态增强(DCE)对乳腺小肿块性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采用MRI扩散加权和动态增强检查的乳腺良恶性病灶,其横轴像最大长径为10mm。结果常规的MRI的敏感性100%,特异性75.9%,与良性病变相比,恶性病灶的ADC值显著降低。利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分析得出良恶性病变ADC值的分界值是1.11×10-3mm2/s。动力学曲线分析揭示II、III型曲线多考虑恶性。结论研究表明DWI和DCE-MRI技术易于评估。通过DWI获得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能够用来鉴别良恶性乳腺肿瘤,从而使MRI具有较高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而且,动态增强后测得的动力学曲线对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亦提供了较准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图像纹理分析在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5例乳腺良性肿瘤与35例恶性肿瘤的MRI动态增强图像的影像及纹理特征。采用MaZda软件提取所有患者MRI动态增强图像中感兴趣区(ROI)的直方图与灰度游程矩阵特征参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正态分布数据)或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U检验(偏态分布数据)比较良恶性组间纹理参数的差异,提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纹理参数,使用ROC曲线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参数鉴别良恶性肿瘤的诊断效能,运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纹理参数进行建模并绘制ROC曲线评价模型效能。结果:直方图参数中的均值及第10、50、90、99百分位数与灰度游程矩阵参数中的游程长不均匀度(包括水平、垂直、45dgr、135dgr4个方向)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其中第99百分位数(Pere.99%)以239.50为阈值时诊断效能最佳;通过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分别建立的多参数logistic回归诊断模型可以得出直方图参数的logistic回归诊断模型效能更佳。结论:乳腺MRI动态增强图像纹理分析鉴别诊断良恶性肿瘤具有良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DWI)、动态增强成像(DCE-MRI)联合鉴别乳腺良恶性肿块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经病理证实的女性乳腺肿块患者70名。所有患者均行MR-DWI及DCE-MRI,诊断结果与病理进行对照。 结果 70例患者共77例病灶。25例恶性肿块,动态增强Ⅰ型曲线3例(12%),Ⅱ型曲线7例(28%),Ⅲ型曲线15例(60%);52例良性肿块,动态增强Ⅰ型曲线35例(67%),Ⅱ型曲线11例(21%),Ⅲ型曲线6例(12%)。良恶性肿块的Ⅰ型及Ⅲ型曲线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恶性肿块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0)。ROC曲线分析,动态增强曲线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5%和60%,曲线下面积(AUC)为0.723;ADC值诊断乳腺良恶性肿块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和78%,AUC为0.830;联合ADC值、动态增强曲线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0%和98%,AUC为0.943。 结论 DWI的ADC值较DCE-MRI具有更高的敏感性;联合应用DWI、DCE-MR可提高鉴别乳腺肿块良恶性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8.
陈慧  王洁  程晖 《现代医用影像学》2023,(11):2017-2020
目的:分析MRI动态增强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2月126例乳腺肿瘤患者,所有患者术前行MR平扫与动态增强扫描,以手术病理组织学检查为金标准,评价MR平扫与动态增强扫描的诊断价值。结果:本组126例患者手术病理检查结果发现良性肿瘤82例,恶性肿瘤44例,MR平扫检查的敏感度为81.8%,特异度为87.8%,准确度为85.7%,阳性预测值为78.3%,阴性预测值为90.0%,MR动态增强扫描检查的敏感度为95.5%,特异度为97.6%,准确度为96.8%,阳性预测值为95.5%,阴性预测值为97.6%,MR动态增强扫描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高于MR平扫(P<0.05)。结论:MR动态增强在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中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术前辅助诊断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常规超声(US)、CEUS以及US联合CEUS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3例单发乳腺肿块患者的US及CEUS资料。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获得US、CEUS以及US联合CEUS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模型方程,计算3个模型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绘制ROC曲线,评价3种方法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能力。结果 US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主要指标为病灶周边声晕、蟹足样边界及阻力指数(RI);采用CEUS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主要指标为不均匀增强、增强后径线扩大以及相对峰值强度;US联合CEUS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主要指标为病灶周边声晕、蟹足样边界、RI及不均匀增强。单独运用US和CEUS以及US联合CEUS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8.9%、91.4%、84.2%,87.7%、89.7%、84.6%和92.3%、97.1%、83.3%,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6、0.90及0.98。结论 US和CEUS鉴别诊断良恶性肿瘤的能力相当,二者联合应用可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20.
乳腺病变动态增强MRI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 探讨乳腺动态增强MRI的综合诊断价值。方法 随机选择 82例疑有乳腺肿瘤的患者进行前瞻性动态增强MRI研究。女 81例 ,男 1例。分别从病灶形态学、强化模式及时间 信号强度曲线等方面进行诊断 ,评估动态增强MRI的综合价值。结果  82例中恶性肿瘤 5 6例 ,良性病变 2 6例。根据上述三个方面及三者综合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 82 .9%和 76.9%、70 .7%和 65 .4%、87.8%和 80 .8%及 92 .7%和 92 .3 %。结论 动态增强MRI对诊断乳腺病变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