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分析,是中国互联网发展中一项崭新、却又十分重要的业务。网络舆情研究是在网络舆论影响不断增强的时代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本文以网络舆情、网络视听舆情为基础展开,结合现下的软件舆情监测系统,分析并对比与人工监测的差别,探索建立舆情分析系统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胡江春 《今传媒》2008,(3):32-34
2008年1月,网络舆论异常活跃.绥德事件、西丰事件、天门事件经网络舆论传播放大,造成广泛社会影响,有关专家认为这等同于新型公共安全危机(<嘹望>语).  相似文献   

3.
2008年3月,"两会"换届给互联网上的民主政治氛围增添了新的推动力,随后发生的"3.14拉萨打砸抢烧事件",又成为爱国网民们广泛议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4.
传统媒体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12月21日,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的《2009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中指出,当年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有30%是由网络爆料而引发公众关注的。尤其是手机和网络互动,使得网络舆论更有杀伤力。  相似文献   

5.
网络媒体发展迅猛,其承载的信息量和面向的受众量都是巨大的。由于网络传播的便捷和相对的自由,使得网络媒体对事件的反应更加敏感,对热点话题的讨论范围更广且持续时间更长,极易情绪化和群体极化,从而使网民言论演变为网络舆论。对媒体机构而言,采用先进的技术,采集网络信息,监测突发事件,分析网络热点话题,了解来自网络的社情民意,从而更好地履行职责,进而对外提供舆情服务,建设舆情分析系统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
2011年,随着中国互联网以微博、SNS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持续高速发展,以大众传播为主导开始向人际传播为主导的社会舆论格局转变。新老媒体融合趋势加快,网络媒体主流化受到业界认可。综观年度舆情热点可以发现,我国以社会化自媒体为先锋,传统媒体和网  相似文献   

7.
薛枢明 《新闻世界》2013,(8):162-163
这是一个舆情危机高发的时代,地沟油事件、古井贡酒“勾兑门”、“毒胶囊”、丰田“召回门”、“红罐大战”等频频爆发,每天都在冲击公众的眼球。2012年9月由新浪发出的一条微博,“黄金大米”事件和转基因食品技术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引起公众的讨论与关注。本文主要以此事件为个案,探讨涉事主体在网络舆情应对中的得失,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网络舆论是现实社会的镜像。从网络舆情的视角出发,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在对2014年网络生态变迁和国家治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依据社会舆情指数,从2014年1500起影响较大的网络舆情事件中选取500起影响较大的网络舆情案例,将其与2013、2012年各500起影响较大的网络舆情事件进行比较,以凸显2014年网络舆情的特点及规律,呈现2014年中国社会的发展脉动。  相似文献   

9.
2012年网络舆情走势和社会舆论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2年,移动互联网成为我国互联网发展的亮点。一方面,更加实惠便捷的互联网覆盖并惠及了更广大的城乡人群,对于我国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和弥合"数字鸿沟"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则极大丰富了互联网的服务和应用,推动了微博客、社交网站、即时通信工具等社交网络加速发展,以及网络文化和产业的日益繁荣兴盛。2012年,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深刻改变了社会舆论格局。  相似文献   

10.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网民人数已逾4.5亿人,居世界第一。网上言论之活跃已达前所未有的程度。不论是国际重大事件,还是国内敏感问题,只要有导火索和契机,马上就能在网上形成热点,进而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因此,对互联网的舆情进行评判和引导,已成为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重要话题。  相似文献   

11.
继风靡2009年的天价烟局长落马贾君鹏躲猫猫等事件后,2010年中国网络舆情持续高发,我爸是李刚、辽宁庄河市千人下跪上访、富士康员工跳楼等事件,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各种社会突发事件、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经媒体报道尤其是互联网迅速传播,在公众中形成具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或观点。简而言之,网络舆情可以理解为公众对社会热点事件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可俗称为网民的社会政治态度[1]。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已达4.2亿,手机用户激增,微博客强势兴起,发展迅猛,QQMSN群超过5000万个,人人网、开心网等SNS社区依旧火爆,用户过亿。因此,如何把握网络传播规律,积极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又到年终,又该对即将过去的2007年中国互联网进行总结与盘点。回顾2007,展望2008,为了和互联网同行回味这些值得记忆的重要事件,《网络传播》一如既往地用独特视角对2007年中国互联网的重大新闻进行全面地分析与梳理。  相似文献   

13.
到今年,中国互联网已走过了整整20周年,与其伴随产生的网络舆论的特征和环境也产生了显著的变化。与业界普遍采用的数据分析法不同的是,因基于较长时间跨度的同一样本的匮乏,在对国内网络舆论特征变化的分析中往往很难运用到样本比较的方法,进而限制了相关研究的深入和趋势的描绘。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舆论的作用日益凸显。从重庆“钉子户”事件到厦门“PX项目”事件,从山西“黑砖窑”事件到陕西“华南虎照”事件等,表明强势网络舆论对诸多社会公共事件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然而,由于互联网空间的特征性,如果网民缺乏自律,尤其是网络舆论缺乏权威的声音,很容易形成误导的舆论潮,  相似文献   

15.
温锦清 《新闻战线》2013,(1):101-102
能否正确处置各种突发事件与应对舆情危机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因此,切实提高地方各级政府部门、新闻单位和企事业单位预防和处置各种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和应对舆情危机的能力已成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殷秦 《网络传播》2008,(4):28-29
随着新闻网站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些叫得响的评论栏目,比如,人民网“人民时评”、新华网“原创评论”、红网“红辣椒”评论等。网络目前的议论话题依然极为庞杂,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点非常集中,网民的价值取向有时也会表现出惊人的一致、因此所形成的舆论压力十分强大,已经成为舆论形成的新型大众媒介,其影响力不可低估。今年“两会”期间,新闻跟帖、博客、评论等互动栏目都相当活跃。  相似文献   

17.
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大地震迅速在中国国内网络上引发了一场"地震",中国网民针对日本地震发表了各自的观点。主流的言论表达了对日本地震的关注,希望能够对日本进行援助。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网络舆情已经成了主流民意的表现方式之一。它所呈现出的面貌将影响民众对一个事件的观点看法,继而对社会生态、国家间关系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张传香 《新闻知识》2012,(1):41-42,38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背景之下,众多网民对于社会(现实社会、虚拟社会)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或简言之为网络舆论和民情.网络舆情常态化,并不意味着波澜不惊而是呈现出跌宕起伏的特点.互联网成为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舆论主渠道.网络舆论虽不够严谨,却越来越值得重视,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越来越积极地应对和回应,互联网也成为政府治国理政的新平台.  相似文献   

19.
发挥网络在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严  刘英  孙杨 《新闻传播》2006,(7):57-57
突发事件具有极强的时间性、震撼性、社会性、负向性和不可预料性。突发事件发生后,通常对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很大影响。这个时期的舆论引导就显得十分必要和关键。正确的舆论引导可以妥善、迅速地处理突发事件,甚至化危机为转机,推动社会更好地发展。那么作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在突发事件中又该怎样引导舆论呢?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羿克 《今传媒》2013,(11):29-29
主持人语: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致使网民数量持续增长,网络舆论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网民组织化程度高,虚拟社区逐渐丰富化、多样化,微群、各类论坛、贴吧成为网民发表意见的舆论场。网络舆论焦点很可能就是当今民众热点的话题,网络意见气候终会形成新一轮的舆论。互联网的普及使网络舆论影响到了现实生活并造成很大的社会影响。网络舆论呈现出虚拟性、从众性、组织性与扩散性的特点,鉴于互联网的匿名性,网民有些言论缺乏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